口号万岁是孔庆东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口号万岁 作者:孔庆东 | 书号:44826 时间:2017/12/12 字数:11957 |
上一章 北京文学的贵族气 下一章 ( → ) | |
京北文学的研究者一般都注意到了京北文学的平民气,从老舍到王朔,都被看成“市民精神”的代表。然而如果仔细研究京北文学所表现出来的平民气,特别是与其他城市文学的平民气进行比较的话,就会发现,京北文学在平民气之外,或者说背后,还有着強烈的贵族气。这不但是京北文学区别于其他城市文学的重要标志,而且也是京北文学的平民气与众不同的重要标志。 本文所说的京北文学是广义的,包括京派文学与京味文学,以京北人⾝份进行创作或者以京北生活为题材的文学。本文所说的贵族气指超越于平民⽇常生活之上的以精神生活追求为核心的人文气息。 京派文学的贵族气似乎不需要过多证明。鲁迅论京派和海派时早就指出,京派近官而海派近商。“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自己也赖以糊口。”(《“京派”与“海派”》)京派文学的作者大多不是京北人,但他们喜 ![]() ![]() ![]() ![]() ![]() ![]() ![]() ![]() “还有个章法没有?我可是当了一辈子安善良民,从来奉公守法。这会儿,全 ![]() “您多余 ![]() ![]() “卖!” “还是的。有 ![]() 他们的选择都是不能相互取代和复制的,具有“艺术精品”的特征。他们也因此而藐视叙述者距离生活太近的海派和其他派,以“洁⾝自好”的风度⾼蹈于文坛。从接受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读者也是很少的,大体限于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所关心的平民是看不到也看不懂他们的大作的。京派文学家大多是平民出⾝,但京派文学却是彻头彻尾的贵族气文学。这是由于京派作家在文化上成了地道的京北人,他们过着被哲理和诗意点缀起来的文化生活。易中天教授在《读京北》一文中写道: …京北人的活法是哲学的,也是诗意的。因为国中哲学是一种人生哲学。它并不来自逻辑推理,而来自人生体验。体验只能用诗来表达,生活也只有诗化以后才有艺术 ![]() ![]() 而哲理和诗意,正是京派文学的精髓。如果说从京味文学中不容易看出贵族气来,那么从京派文学中是不难感受到那种“圆润浑成”的。 京味文学有两层含义。一是题材的京味,即传神地描绘京北地区的文化风俗。二是语言的京味,即使用纯正地道的京北口语。这二者往往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描写京北地区的风俗时,如果离开了京北语,就难以奏效。有些写京北的散文,虽然事实都对,感情也真,但就因为缺少生动的京北语,或者对京北语表现得有问题,于是就不能列⼊“京北文学”的家族。例如林语堂的《说北平》,讲了北平的许多方面,但就是没有讲北平的语言,结果等于是写了一座“无声的北平”文章的价值大打折扣。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倒是写了京北的语言,但是把京北人说的“一场秋雨一场凉”写成了“一层秋雨一层凉”还自以为很会欣赏京北话,真是大煞风景。江浙一带的作家大多不能体会京北话的妙处,郁达夫如此,不懂装懂的徐志摩也如此。其他如鲁迅、周作人、茅盾、朱自清则老老实实,⼲脆不写。所以京味文学的作者主要是土生土长的京北人或者长期住在京北的人。否则,对京北生活没有深厚的体会,是难以“知味”的。 有些京味文学与京派文学是一体的。例如汪曾祺就既是京派也是京味,林斤澜也似乎二者都沾边。很多作家只要跟京北有点关系,就有被列⼊京味或者京派的可能。事实上像刘绍棠这样的作家不应当属于京派或者京味的范畴,他所主要描写的运河文化在严格的意义上不属于京北文化,他最接近京味题材的作品可以说是《京门脸子》,但京门脸子毕竟还在京北的大门之外“一出京北城圈儿,直到四十里外的北运河边,都叫京门脸子”而且他使用的也不是京北语,而是京东地区的俗语。只有像邓友梅、苏叔 ![]() 京味文学既然是主要描写京北⽇常生活的,那么它的平民气自然首先会引起人们注意。除了作品內容的⽇常 ![]() ![]() 然而京味文学的平民气,与其他城市文学的平民气有何不同呢?比如写天津的冯骥才,写西安的贾平凹,写武汉的池莉,写哈尔滨的梁晓声,他们也被视为平民作家。相比之下,京味文学的平民气,就显出不是一般的平民气,而是在平民气的背后,透露出一股贵族气。 京味文学的贵族气首先表现在,对文化生活的眷恋以至 ![]() “这遛弯儿,敢情不光图个舒活腿脚儿。遛这么一趟,见识多少东西呀,”一位退休多年的邻居,昨儿个从地坛遛回来,说:“越遛,我就越开眼,开心,开窍儿了…” 类似遛弯这样的⽇常活动,在京味文学里是作为文化內容来描写的。再如苏叔 ![]() 那以后,调了学校。学校声言没房可分配,我就当了 ![]() ![]() ![]() 以苦为乐,苦中作乐,正是孔子所说的“回也不改其乐”的真正的贵族精神。 京味文学的贵族气其次表现在,叙述态度的从容不迫。作品的叙事节奏一般都比较舒缓,不急于推进故事情节,而是重在“咂摸滋味”叙事者对于保持作品的昅引力具有⾼度的自信,只管娓娓道来,而不过多卖弄新嘲的叙事技巧。所以很多京味小说都有散文化的倾向,或者说是小说与散文的混合体。例如刘心武的小说《仙人承露盘》的开头就极似文化散文: 在京北北海公园的琼华岛上,有一个被许多游人忽略的景点,那就是蔵在一个僻静角落里的仙人承露盘。那是一个绝妙的艺术品。在一个不大的平台上,有一个大理石座,座上有一 ![]() ![]() 京味文学的贵族气还表现为,追求语言风格的个人化和艺术化。虽然都使用地道的京北口语,但各自仍具有不同的特⾊。林斤澜的通脫,邓友梅的练达,苏叔 ![]() “找乐子”是京北的俗话,也是京北人的“雅好”京北人爱找乐子,善找乐子。这“乐子”也实在好找得很。养只靛颏儿是个“乐子”放放风筝是个“乐子”一碗酒加一头蒜也是个“乐子”即便讲到死吧,他们不说“死”喜 ![]() 过去天桥有“八大怪”其中之一叫“大兵⻩”据说当过张勋的“辫子兵”也算是“英雄末路”吧,每天到天桥撂地开骂。三皇五帝他爹,当朝总统他妈,达官显贵他姐,芸芸众生他妹。合辙押韵,句句铿锵,口角流沫,指天划地。当是时也,里三层,外三层,喝彩之声迭起,道路为之阻绝。骂者俨然已成富贵骄人,阔步⾼视,自不待言。听者仿佛也穷儿暴富,登泰山而小天下了。戳在天桥开“骂”和听“骂”是为一“乐儿” 京味文学不是在某种观念的感召下聚拢的,而首先是一种个人趣味的集合。 下面分别以最能代表京北文学特点的老舍和王朔为例,来分析一下他们作品的贵族气。 老舍被公认为“民人艺术家”、“平民作家”通行的国中现代文学教材认为老舍为新文学赢得了广大的市民读者。老舍的重要成就之一是写出了京北市民的灵魂,一般认为,老舍笔下的老派京北市民要比新派京北市民成功得多。此中的原因是老舍在京北的老一代市民⾝上,写出了贵族气。 老舍的《正红旗下》写的是京北最穷的旗人。可就在这些最穷的人群里,读者却看到了那么精致优雅的文化。在大姐的一家里,大姐的公公“虽是武职,四品顶戴的佐领,却不大爱谈怎么带兵与打仗”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花费在如何使小罐小铲、咳嗽与发笑都含有⾼度的艺术 ![]() ![]() 生活的意义,在他们⽗子看来,就是每天要玩耍,玩得细致,考究,⼊ ![]() 大姐丈不养靛颏儿,而英雄气概地玩鹞子和胡伯喇,威风凛凛地去捕几只⿇雀。这一程子,他玩腻了鹞子与胡伯喇,改为养鸽子。他的每只鸽子都值那么一二两银子;“満天飞元宝”是他爱说的一句豪迈的话。他收蔵的几件鸽铃都是名家制作,由古玩摊子上收集来的。 而大姐的生活是: …她在长辈面前,一站就是几个钟头,而且笑容始终不懈地摆在脸上。同时,她要眼观四路,看着每个茶碗,随时补充热茶;看着⽔烟袋与旱烟袋,及时地过去装烟,吹火纸捻儿。她的双手递送烟袋的姿态够多么美丽得体,她的嘴 ![]() ![]() 这种生活艺术在家里得到经常的实践,以备特别加工,拿到较大的场合里去。亲友家给小孩办三天、満月,给男女作40或50整寿,都是这种艺术的表演竞赛大会。至于婚丧大典,那就更须表演的特别精彩,连笑声的⾼低,与请安的深浅,都要恰到好处,有板眼,有分寸。姑⺟和大姐的婆婆若在这种场合相遇,她们就必须出奇制胜,各显其能,用各种笔法,旁敲侧击,打败对手,传为美谈。 … 这里,物质生活的困苦被充満文化气息的精神生活所冲淡甚至掩盖。虽然是平民,却以贵族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而物质生活的困苦,更加凸显了“虎死不倒威”的贵族气。能够写出寒酸里的⾼贵,这是老舍文字的魅力之一。不但写京北如此,他写其他地方也能如此,例如短篇小说《恋》的主人公庄亦雅,是济南的一个小知识分子,他爱好收蔵字画,可是买不起那些名贵的,他只能买那值三五块钱的“残篇断简”或是没有行市的小名家的作品。而这就构成了他生活的最重要的意义。 在长篇小说《二马》里,老舍塑造了一个自幼生在京北,中年以后到英国去做生意的马老先生。他⾝在以钱赚为人生核心意义的资本主义大都会,却仍然保持着一副老京北人的做派: 马老先生是伦敦的第一个闲人:下雨不出门,刮风不出门,下雾也不出门。叼着小烟袋,把火添得红而亮,隔着玻璃窗子,细细咂摸雨,雾,风的美。国中人在什么地方都能看出美来,而且美的表现是活的,是由个人心中审美力放 ![]() 马老先生多少还算是有点地位的京北人。再看老舍笔下的骆驼祥子,这是个从乡下来到京北的社会最底层的车夫,但就是在他⾝上,也透露出一种追求精神生活満⾜的⾼贵气息: 这么大的人,拉上那么美的车,他自己的车,弓子软得颤悠颤悠的,连车把都微微的动弹;车箱是那么亮,垫子是那么⽩,喇叭是那么响;跑得不快怎能对得起自己呢,怎能对得起那辆车呢?这一点不是虚荣心,而似乎是一种责任,非快跑,飞跑,不⾜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与车的优美。那辆车也真是可爱,拉过了半年来的,仿佛处处都有了知觉与感情,祥子的一扭 ![]() 这就是老舍精心描绘的京北精神,在最需要基本生存的状况下,仍然焕发出超越世俗的浪漫情怀。正如庄子所说:“道之所在,每下愈况。”祥子的生活理想,表面看去不过是要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而实际上那车是一个象征,他追求的是个人生活的立独、自由和自我价值的充分实现。因此各行各业的读者才都从祥子⾝上看见了自己。老舍说自己的语言风格是要“烧出⽩话的香味儿”其实这也同时意味着要从俗中提炼出雅,要从平民生活中升华出贵族气。老舍由于把握到了京北文化的这一精髓而成为京北文学的头号大师。 王朔的作品乍一看也是平民化的,而且是比其他京味作品层次更低的,以致很多读者和学者都把王朔的作品称为“痞子文学”王朔的创作的确存在着“痞子”气息,但王朔笔下的痞子式人物并不是猥琐愚昧的简单流氓,而是具有強烈的精神优越感和自信心的,具有精神追求的“痞子”这类自有一套人生哲学的京北痞子其实在老舍的笔下已经出现过,只是老舍对这些人物给予了明确的道德批判。从《老张的哲学》里的老张,到《茶馆》里的唐铁嘴、刘⿇子。对于他们所做的不合乎一般道德规范的“无聇”之事,他们自己却有一套⾼明的解释。老张在自己开的学校里同时开了商店,他不准生学到别的商店去买东西,却说是为了“增加生学爱校之心”算命为生的唐铁嘴用英国的烟卷昅食⽇本的⽩面儿,却得意得说:“大英帝国的烟,⽇本的⽩面儿,两大帝国伺候着我一个人儿,这点儿福气还小吗?”他们做着“小人”的事,却要把自己表现得像个贵族,这也是京北文化的特⾊之一。而到了王朔的作品里,对这些人物的态度就不是批判和讽刺,而是欣赏甚至赞美了。但是不论王朔笔下的痞子如何“堕落”读者始终会感觉到他们不是为了物质追求而痞,会感觉到他们痞得有味道,有境界。有一篇评论京北文化的文章说: 京北从来就是一个敢于立独思考同时也敢于发表这些思考的城市。惟其如此,它才会成为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就连所谓“京北人什么话都敢说”也有这种精神在內。它甚至使京北人的贫嘴让那些没见识、笨嘴笨⾆的南方人羡慕不已。 同样,正是这种精神,使京北虽有耝俗耝鄙却不致沉沦。京北是不乏耝俗耝鄙的。它往往表现为京北特有的一种痞气,一种⾼贵之气,一种幽默之气!京北的痞气也是一流的。如果要和京北人比一比看谁更痞,相信没有人能比得过,实际上也没人敢比。但,京北却不会因此而变成一个“痞子城市”因为贵族精神是京北人的灵魂。 贵族之气是京北城的灵魂! ——朱京生《京北的贵气和霸气》 王朔的《顽主》,写了几个不务正业、游离于社会边缘的青年,可是他们却不但拒绝上大学,而且公然看不起大学里的教授,甚至用恶作剧来戏弄教授。《空中姐小》的男主人公, ![]() ![]() 有常识的人都知道,四九年以后,生新的央中 权政挟众而来,京北变成像纽约那样的移民城市。我不知道这移民的数字有多大,反正海淀、朝 ![]() ![]() ——《无知者无畏》 王朔的话有些绝对,大院文化与老京北文化并非没有什么渊源关系。这些大院居住的是国中共产 ![]() 大院有大院的文化,王朔小说写的就是大院文化。读者一般认为那就是京北文化,我想这是不太准确的。真正的京北文化,应该是侯宝林侯跃华他们的文化,也是学⾆洋人如大山们的文化,不怎么痞,带着点敝帚自珍知⾜常乐的味道。而王朔的文化,理想主义或反理想主义的,精英的或反精英的,则是京北的移民文化,有很強的优越感,打死不肯跟老京北人为伍。甚至,典型的王朔式的痞子语言,也不是老京北话,一开始的使用范围仅限于大院內部,只是当大院意识渐渐辐 ![]() ——李方《京北人》 如果说老舍作品的贵族气有一种⾼雅大方的“王气”的话,那么王朔作品的贵族气则有一种咄咄 ![]() ![]() ![]() 论说巴黎的布置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 ![]() 只是老舍虽然爱京北,但不像张大哥一样把别处都看做乡下。不过“张大哥对乡下人特表同情”因为“生在乡下多少是个不幸”(第一章)而王朔时代已经知道京北不是世界的中心,那些“乡下人”也不再对京北那么毕恭毕敬,所以王朔和他的人物才态度蛮横起来,这就是两个时代京北贵族气的不同。当然,这个差异是相对的,王气跟霸气,和气跟傲气,在京北文学里一直混合存在着。 产生京北文学贵族气的 ![]() ![]() ![]() 的确,一种至⾼无上的文化优越感已经构成京北文化的特⾊。这与属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天然排外情绪不同,排外情绪哪都有,反而是越穷越不开化的地区排外情绪越严重,这与来自文化上的优越感无关。而此种京北特⾊完全是建筑在某种国中特⾊的基础上的,京北是首都,我国的首都又属于“中心”特⾊过于明显的那种类型——也许是全世界最明显的吧。 文学既是生活的反映和表现,也是生活的集中和提⾼。在京北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都普遍感受到了它的贵族气,而文学本来就是文化生活的精华,因此在京北文学中长期体现出鲜明的贵族气,也就不⾜为怪了。 京北文学既有鲜明的平民气,又有鲜明的贵族气,二者彼此融合,相映生辉,而这正是京北文化兼容并包的特征。易中天教授在《读京北》一文中指出: 京北的容量不仅在于建筑空间,更在于文化空间。京北从来就是汉胡杂糅、五方杂处的地方。三教九流、五湖四海、汉満蒙回蔵、儒道释景(基督教)回(伊斯兰教),各路人马都在这里出⼊、汇集、发展,各种文化都在这里 ![]() ![]() ![]() 这种兼容并包的特 ![]() ![]() ![]() |
上一章 口号万岁 下一章 ( → ) |
醉眼看金庸脍炙英雄47楼207童话人格新星芙蓉国(上)芙蓉国(下)龙年档案衰与荣夜与昼 |
孔庆东的免费综合其它《口号万岁》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口号万岁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口号万岁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