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是易中天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作者:易中天 | 书号:44782 时间:2017/12/12 字数:8902 |
上一章 第一讲 冤死的晁错(上) 下一章 ( → ) | |
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中,晁错是第一个出场的重要人物,也是第一个被冤杀的功臣。当时就有人认为他死得很冤。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景帝前元三年,为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晁错上书《削藩策》,他被杀就是因为削藩。晁错“⾐朝⾐斩东市”的历史实真是被骗至刑场 ![]() 晁错的死,是西汉初年的一大冤案。西汉这个王朝应该说冤案不少。比方说,晁错之前的韩信,韩信的死是一个冤案。晁错之后的窦婴,窦婴的死也是一个冤案。但是比较而言,晁错死得最冤。为什么呢?晁错是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而死的,而他的这个政治理想又是在他死后实现的,而且是正在实现他的政治理想的时候,他被冤杀了,所以他死得特别冤。这个冤呢,也不是我们现在人看他是冤的,当时就有人说他冤。 当时有一个叫邓公的人就跟汉武帝说过,晁错死得太冤了。邓公是一个什么人呢?邓公当时的官职叫做“谒者仆 ![]() ![]() 吴楚之 ![]() ![]() ![]() ![]() 我这里有一张当时的形势图(见右页):吴国在这儿,楚国在这儿,另外五个家国在这儿。吴王就牵头联合楚王,然后再联合其他五个家国,组成七国联军,浩浩 ![]() ![]() 那么现在看起来,汉景帝的后悔,我估计还是真的。为了表示这个汉景帝杀晁错是出于万不得已,我们看到在电视连续剧《汉武大帝》里面安排了一场汉景帝和晁错两个人喝酒话别的场面——这个情节在历史上恐怕是没有记载的。 ![]() ![]() 这三个人是什么人呢?我们要知道,汉代央中 府政实行的制度叫做“三公九卿”制,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三个宰相和九个部长。“三公”中第一个是丞相,相当于现在的总理;第二个叫太尉,相当于现在的三军总司令,是最⾼军事长官;第三个叫做御史大夫,就是副丞相,管监察,相当于现在的副总理兼监察部长——这“三公”合起来叫宰相。“九卿”就是九个部长,里面有几个是叫做尉的。刚才说的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这都是尉。尉是什么意思呢?尉就是军事长官。那个时候可能是军警不分,有的是军官,有的是官警,有的是军官兼官警。它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呢?那就要看他前面的那个字。比方说太尉“太”是最⾼的意思,至⾼无上谓之“太”太尉就是最⾼军事长官、三军总司令。“中”是什么意思呢?中,是宮廷的意思,也是央中的意思,京城的意思,所以中尉就是首都卫戍司令,同时也兼安公部长。廷尉是什么官职呢?“廷”就是朝廷的意思,廷尉是管刑法的,管刑事、侦查、判案子,所以廷尉就是司法部长兼最⾼法院院长。 那现在好了,一个府政总理、一个安公部长、一个司法部长,三个人联名弹劾晁错,这个分量可是很重的。拟定的罪名也很大,叫做“亡臣子礼,大逆无道”所以当时拟定的处分是晁错 ![]() ![]() ![]() ![]() ![]() ![]() ![]() ![]() ![]() ![]() 我们现在读《汉书》,上面是这样记载的:“错当 ![]() ![]() ![]() 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给晁错拟定的罪名虽然很重,但这罪名不是晁错被杀的实真原因。那实真原因是什么呢?是他主张削藩。晁错非常坚决地主张削藩,而且一有机会就跟汉景帝说削藩了,削藩了——可以说,削藩这个事儿是晁错一手鼓捣出来的。所以我们要知道晁错是不是死得冤,就得把削藩这个事儿来 ![]() 秦汉时期,是国中 家国制度发生重大变⾰的时期。秦汉之前国中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国制度呢?那个时候也有国中这个概念,但和我们现在讲的华中 民人共和国这个国中,不是一个概念。当时人们讲到的国中是什么呢?是央中之国,即当中的那个国。而央中这个国的周边呢,还有很多的国。我们现在国中的这块地方,当时叫做天下。当时的人认为,天底下也就这么大块地方,也就这么多人——天下这块地方要有一个领袖,这个领袖就是天的儿子,叫做“天子”是这样一个概念。 在天下当中有很多的国,有同民族的,有不同民族的,最正中的这个地方叫国中。周边最远的少数民族,东边的叫夷,南边的叫蛮,西边的叫戎,北边的叫狄。另外还有一些华夏族的,包括很多家国,他们叫做什么呢?他们也叫做国,每个国都有自己的元首,这个元首叫做诸侯。那么天子和诸侯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觉得秦以前的那个状况应该叫做家国联盟。他们共同拥戴一个天子,就是家国联盟的盟主,当时称为天下共主。但是,这个天下共主是名义上的。虽然周代就提出一个概念,叫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我们要清楚,这个“莫非”是名义上的。天子呢,它名义上是所谓天的儿子,因此拥有了上天授予他的这块土地。然后他把这块土地分封下去,这个就叫做封建。封,是什么意思呢?封是划定疆域。封的办法,是国与国之间有个国境,由周天子派人在那里犁一条沟,把这个沟里边的土翻上来,在土上面种树,这个叫做封,就是说把这一片划给你了。建,是什么意思呢?建就是任命国君。不但给你封了一块土地,还给你指定一个家国元首,这个叫做建。“封”和“建”这两个合起来,就叫做封建。这个封建是可以再封建的,就是天子封建了诸侯国,诸侯得了这块领土以后,怎么办呢?他再封建——把他的土地再分下去。分给谁呢?分给大夫。那么大夫拥有的那块地方叫什么呢?叫做家。所以那个时候全部疆土是分成三个层次的治理机构,就是“天下”、“国”、“家”“国”和“家”是分开的。这个制度就叫做封建制:一个天下,许多家国;一个天子,许多国君。 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天下后,就把这个封建制度给废除了,代之以郡县制。什么叫郡县制呢?就是原来诸侯的国,现在我把它改成郡;原来大夫的家,我把他改成县。郡管县,郡和县都直属央中 府政,不再分封——也就是一个府政、一个主权、一个领袖、一个家国。这是一个重大的历史变⾰,秦始皇实行这个制度大概有十几年之久。 秦始皇死了以后,秦王朝实际上就已经灭亡了,取而代之的是汉王朝。那么汉王朝建立以后,是实行周朝的封建制呢?还是实行秦朝的郡县制呢?这就是两条路线的斗争。最后汉⾼祖刘邦采取了一个妥协的方式,走一个中间路线,也就是在央中周围,京畿地区,即首都周围这个地区,实行郡县制,就是秦朝的制度;在边远一点的地方呢,则实行周朝的封建制,依然再封一些王国出去。这就是一个王朝两种制度,我们不妨称之为“一朝两制”那么分封在京师周围的这些家国呢,就称做藩国。为什么叫做“藩”呢?“藩”是什么呢?藩就是篱笆、藩篱,意思就是说你们像篱笆一样在周围保卫央中,所以这些王侯都被称为“藩王”他们回到自己的王国去,叫做“归藩”也叫“之国”我们要搞清楚的是,这些分封出去的王国是各自为政的,是有自己主权的,也是有自己财源的。 不过,汉⾼祖刘邦虽然实行“一朝两制”这样一个方案,他还是留了一手的——做了一个规定:只能封同姓王,不能封异姓王。就是说,只有我们姓刘的,作为皇帝你可以封他一个国王;不姓刘的,姓吕的或者姓别的什么,那你只能封一个侯。所以你看,汉代的贵族,王侯分界是很清楚的。王都是姓刘的,其他人只可以封侯,比如卫青、霍去病——你可以封非皇族的贵族为侯——刘邦就是留了这么一手。 后来刘邦去世,吕后执政,就破坏了这个规矩:她就封姓吕的做王,这在历史上被视为 ![]() ![]() ![]() ![]() ![]() ![]() ![]() ![]() ![]() 但是,同姓封王就可靠吗?现在看来,同姓封王也不大可靠。比方说吴王刘濞就靠不住吧,造反了嘛!吴王刘濞是什么人呢?是刘邦的侄子,刘邦哥哥刘仲的儿子。古人把排行叫做“伯、仲、叔、季”伯就是老大,仲就是二老,叔就是老三,季就是老四。刘邦的哥哥叫刘仲,也就是刘二。这个刘二,他是个没用的。刘邦当时也封了一块地方给他,他守不住。但他儿子刘濞很能⼲,也很勇敢,会打仗。刚好当时吴楚那个地方刚刚收归央中,刘邦一想,吴楚这地方也不能不派个能⼲的人去管管。那好吧,刘濞你去吧,就把刘濞封做了吴王。 封完了以后,刘邦就后悔了。他说,刘濞这个人,我怎么看他有“反相”这小子将来是要造反的。但是君无戏言,你封都封了,怎么能收回来呢?刘邦只好摸着刘濞的背说,孩子,五十年以后东南有人作 ![]() 事实证明,后来刘濞是造反了。但是刘濞造反到底是他存心要反的呢,还是叫晁错 ![]() 那我们想了,这个削藩,那些藩王们会愿意吗?这个问题只有一个答案:就是他们不愿意。因为这是他们的既得利益,你说一个王侯他拥有这么多的既得利益,谁会心甘情愿地供奉出去?就是阿猫嘴巴里一条鱼、阿狗叼着一块骨头,你也夺它不走。一个国王的既得利益,你说拿走就拿走了,不造反才怪!所以晁错提出削藩策以后,大家都不赞成,这个事情眼看搞不成了。汉景帝也很担心,就问晁错,你看这个事情弄下去他们是不是会造反? 晁错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削之亦反,不削亦反——你削他,他也是反;你不削他,他也反。如果你现在削,他反得快,马上就反,但是危害小;将来削,他反得是要晚一点,但是危害大。为什么呢?他越做越大了嘛!他越来越強大了嘛!你要趁他羽翼还没有丰満的时候把他掐死。等他羽翼丰満了,他还等着你打他?哪有这么好的事!晁错这句话说出之后,汉景帝就下了削藩的决心,这就惹出了吴楚之 ![]() ![]() 现在看起来,晁错提出削藩策有一个前提,就是吴王刘濞必反,就是“不削亦反”反正是要反,还不如去削。吴王真的会造反吗?现在从史书上,我们查不到他存心造反的证据。后来七国之 ![]() ![]() 但是,拿这些个事抓吴王谋反,实际上也是证据不⾜的。当然晁错也抓了藩王们的一些其他碴子。比方说楚王——这个我们在电视剧里面也看到了——他去抓楚王,说楚王你在太后丧期內 ![]() 但是,反过来,如果我们站在后人的立场上,站在历史的角度来看,应该说晁错的这个想法是有道理的。吴王刘濞不反,不等于他儿子不反;吴王刘濞今天不反,不等于他明天、后天不反。你看曹 ![]() ![]() ![]() 当然,我们不能说因为曹丕反了、朱棣反了,就证明刘濞是会反的,我们不能这样反推。但是应该说晁错这个提防是有他的道理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深谋远虑。从这个意义上说,长痛不如短痛,吃柿子也不能专拣软的捏——既然要削藩,既然要真正推行削藩的政策,确实应该拿吴国这个最強大的藩国开刀。就是说对吴王刘濞,我们不管他是反,还是不反,都要拿他开刀——这个冤大头他当定了,这是没有办法的。何况吴王刘濞最后一听说要削他,他就跳起来,也从某种程度上反证了他多多少少还是有一点谋反的条件的。那么,在那样一个时代,你具备谋反的条件,是可以被视为谋反的。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应该说晁错对于巩固那样一种家国制度,对巩固汉代的央中 权政,是做出了杰出贡献的。 对于这个观点,实际上很多人是有共识的。晁错之前的贾谊是最先提出削藩的——贾谊向汉文帝提出削藩——没有被汉文帝采纳。汉文帝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也没有这个条件,还不到这个时机,所以汉文帝接见贾谊的时候,就问一些神神鬼鬼的事情,不跟他谈政治。后来有诗说“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汉文帝觉得这个事情他做不成。 另外,晁错的死都是因为袁盎,可袁盎他也是主张削藩的。所以你要说整个汉朝廷中只有晁错一个人明⽩时事,也不是事实,很多人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问题在于晁错提出削藩的时候几乎遭到一片反对,挑头反对的是窦婴。窦婴是公开反对的,其他人是私下反对的;而到了最后提出来要诛杀晁错的时候,朝廷是一片喊杀,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里面有三个原因:第一个原因在于汉王朝的治国理念。我们知道,一个统一的家国要有一个家国意识形态。秦王朝的家国意识形态是法家的学说,汉王朝武帝之前的家国形态是道家学说,汉武帝以后是儒家学说。汉文帝的皇后、汉景帝的⺟亲窦太后就是一个笃信⻩老的人。窦太后有个规定,就是自己的儿子和窦家的人只准读老子,只准读老子的《道德经》,不准读别的。所以,这一些人都是道家派,只不过汉景帝的态度比较温和,窦太后的态度比较強硬。 有一次,汉景帝主持一个学术讨论会,讨论一个什么问题呢?就是汤武⾰命是否合法。什么叫汤武⾰命呢?“汤”就是商汤起兵打败夏桀,由商朝取代夏朝;“武”就是周武王起兵⾰命,由周朝取代商朝——会议主题是说这个事情对不对。道家说不对。道家的代表人物叫做⻩生,就是一个姓⻩的先生——⻩先生,⻩先生说,这个帽子再破也要戴在头上,鞋子再破也要穿在脚上——君就是君,臣就是臣,夏桀再坏,殷纣王再无道,他也是君,所以汤武⾰命是造反。儒家的代表人物叫辕固,辕固反驳道,照你这么说,我们⾼皇帝取代秦王朝也是造反了? 这个事情就不好讲了。你如果赞成这个⻩生,那意味着我大汉权政是来路不明;如果赞成辕固,那意味着我大汉王朝也可以被别的王朝取代。对这个汉景帝怎么表态呢?汉景帝说,好了,吃⾁不吃马肝,不算不懂味道。马肝是什么?马肝是有毒的,是不能吃的,所以我们还是喝排骨汤吧!汉景帝是比较温和的。窦太后就很厉害了,她就把辕固叫过来,说,你读读老子的书。辕固嘴巴一撇,什么老子的书,那是奴才的书!窦太后 ![]() ![]() 那么,道家的治国理念是什么呢?用老子的话说,叫“治大国者曰烹小鲜”什么叫做小鲜呢?就是这个小鱼、小虾要怎么做呢?拿一个盘子,放一点油,不要多了,把小鱼、小虾放在里面,弄点小火慢慢烤,烤焦了以后翻个面再烤,烤到酥得骨头都能吃。如果是小鱼、小虾在锅里面,你就不能拿个锅铲不停地炒,否则最后会成什么了,会成渣子。所以,老子说,治理一个大国,就像做小鱼、小虾一样,你不要腾折,不要搞运动,你安静一点,安安静静地让它慢慢地往前走。所以说,削藩那是要削的,但不能像你晁错这样急哄哄的,你得一点一点来,慢慢地做。这是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大家认为,这个吴楚之 ![]() ![]() 第三个原因,那就得归结到晁错的为人上了。晁错这一回为什么会招来一片喊杀呢?我认为,不但因为他这次犯了众怒,而且因为他平时就不得人心。这就牵涉到晁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那么,晁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且听下回分解,谢谢! wWW.iGmXs.cOm |
上一章 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 下一章 ( → ) |
大话方言成都方式费城风云品人录本色陈冲苓茏心语非洲札记波西米亚楼严歌苓其人其少女小渔 |
易中天的免费综合其它《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易中天品读汉代风云人物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