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话方言是易中天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大话方言 作者:易中天 | 书号:44781 时间:2017/12/12 字数:15689 |
上一章 第三章 东拉西扯 下一章 ( → ) | |
外来语大量成为国中人的口头禅,其盛况空前最早大约是在汉唐之际。 中心总是会名垂史册的。事实上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被称作“汉语”或者被叫做“唐话”就因为这两个朝代国力最雄厚,文化最繁荣,影响最深远,和世界的 ![]() 一、洋芋与土⾖ 南方人吃大米,北方人吃小麦。 麦在上古汉语中叫“来”《诗经》中就有称麦为“来”的。方言学家潘家懿说直到现在山西临汾人还把麦子 ![]() 稻麦为什么是到来呢? 大约原本没有,后来才“到”才“来” 小麦可能是从羌族人那里传⼊华夏的,⽔稻则可能是从印度经由缅甸、老挝、柬埔寨、越南,自华南一路北上。不过浙江河姆渡出土的炭化稻⾕,则好像又证明咱们老早就种稻子了。其实“来”的本义就是小麦,《说文》谓“周所受瑞麦”其中大麦叫牟,小麦叫来,字形也是“像芒束之形”其义则是“天所来也”以后才转借为往来的来。所以,小麦是不是从人家那里嫁过来的,还说不清。 同样,稻也不一定是“到”的谐音,也可能是“捣”的谐音。稻⾕成 ![]() 如果说稻麦还有点“来历不明”那么,⽟蜀黍可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它原产南美洲,来到国中也很不容易。⽟蜀黍传⼊国中有两条路线:一条是先由葡萄牙人带到爪哇,再从爪哇辗转而来;另一条则是阿拉伯人从麦加、中亚输⼊。所以,它在各地方言中的别名也五花八门。有叫⽟麦(南宁)的,有叫黍麦(温州)的,有叫红须麦(巍山)的,还有叫番大麦(厦门)的,最早的官方称谓则是“御麦”可见⽟蜀黍刚进⼊国中时,被看作是一种“麦”其实它和大麦、小麦、黑麦、燕麦,无论外形还是味道,都相去甚远,怎么会是“麦”?大约就因为“麦”有“来”的意思。外来的,也就是“麦”又因为来得稀罕,来之不易,便叫“御麦”御和⽟同音,⽟蜀黍也更像是米而不是麦,因此便改叫“⽟米”(⽟一样晶莹的米)。既然是米,当然也是⾕,所以又叫“包⾕”(叶子包着的⾕)。又因为这“包⾕”是 ![]() ![]() ![]() 从国外引进的东西还很不少,比如胡⿇、胡菜、胡桃、胡⾖、胡萝卜等等都是。胡⿇就是芝⿇,胡菜就是油菜,胡桃就是核桃,胡⾖则有两种,豌⾖和蚕⾖。豌⾖原产中亚和西亚,蚕⾖最早则为希伯来人所种值,它们当然都是“胡⾖”此外还有胡椒、辣椒,也是外来的。这就让人觉得匪夷所思。胡椒还好说,它来自摩伽陀国(属印度),当然是“胡椒”如果辣椒也不是“国货”那我们湖南、四川的“辣妹子”岂不都成了“外来妹”?然而辣椒确实原产南美洲热带地方,据德康道尔的《农艺植物考源》考证,直到十七世纪才传⼊国中。那时明朝已近灭亡,清人都快⼊关了,这可真是做梦都想不到的事情。我等嗜辣之人吃了一辈子辣椒,原以为自己是爱国主义者,谁知道吃的竟是外国佐料。 其实土生土长的椒只有一种,即花椒。何况辣椒虽然不姓“胡”看不出是从国外进口的,方言中还是留下了飘洋过海的蛛丝马迹。比如温州、厦门便管辣椒叫“番姜”福建许多地方(如建 ![]() 辣椒被叫做番椒或番姜(四川人则称之为海椒),是一点也不奇怪的。大凡从国外引进的植物,往往会被冠以胡、番、西、洋等字眼,以示其来历,比如西红柿也叫番茄,还叫洋柿子。又比如番薯,番薯学名甘薯,也叫⽩薯、红薯、红苔、山芋、地瓜,南昌、广州、 ![]() 番薯变成了地瓜,洋芋则变成了土⾖。洋芋就是马铃薯,也是原产南美洲,传⼊国中比甘薯还晚,所以叫洋番薯(温州)、番仔番薯(厦门),也有叫荷兰薯(广州、嘲州、梅县)的,更普遍的叫法则是洋芋。洋芋也就是洋山芋,和洋番薯是一个意思。反正先⼊为主,后来为客。甘薯先来,便是“土”;马铃薯后到,便是“洋”等到“洋芋”也变成了“土⾖”则已是“几度风雨,几度舂秋”了。 二、胡番与西洋 汉语中用来指“老外”或“舶来品”的词,有胡、番、西、洋。胡,大约是用得最早的。它原本泛指北方和西方的少数民族,即“胡人”所以,但凡叫做“胡什么”的,多半来自所谓“西域”西域的概念,近一点的,在天山以南,昆仑以北,⽟门以西,葱岭以东(葱岭即帕米尔⾼原)。远一点,则可到克什米尔和伊朗了。 国中和西域 ![]() 石榴现在已经是“国货”了,也不再叫安石榴。就像罗汉不再叫阿罗汉一样,也是省掉了头一个字。它还被老百姓用来作为多子多福的象征。国中民间用来祝愿多子多福的东西很多,鱼(年年有余)啦,莲子(连连得子)啦,枣和栗子(早早立子)啦。石榴既然“房中多子”自然也不妨“洋为中用”了。 还有一个“洋芋变土⾖”的例子是唢呐。唢呐这玩艺,在一般人心目中要算土得掉渣的乐器,地地道道的“国乐”或“民乐”却原来也和胡琴一样,是从西域来的。唢呐原本流传于波斯、阿拉伯一带,金元时传⼊国中,其名则源自波斯语surna,所以又叫琐奈、苏尔奈。钹则比唢呐来得早一点,是南北朝时传⼊国中的。钹既然原本就是西域的东西,那西方的妖怪自然也能把孙悟空装在里面了。 琵琶也是从西域传⼊的,起先叫“批把”不知是音译,还是因为它弹奏起来噼噼啪啪的。汉代刘熙的《释名》说:“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弹奏)也。”他还解释说,琵琶演奏时,手往前推叫批,往后退叫把,所以叫批把。南北朝时,又有曲颈琵琶传⼊。曲颈琵琶源于乌特,是一种阿拉伯乐器,也流行于土耳其、伊朗、苏丹、摩洛哥、阿拉伯文叫ud。它传⼊欧洲,就变成了琉特,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传⼊国中,则变成了琵琶,隋唐年间盛极一时,有⻳兹琵琶、五弦、忽雷(忽雷又分大忽雷、小忽雷)多种,大约也还在马上弹奏。“葡萄美酒夜光杯, ![]() 琵琶、五弦、忽雷、火不思,都是西域拨弦乐器,当时统称胡琴。火不思是乌特的一种,突厥语叫qobuz,译名也五花八门,什么和必斯、虎拨思、唬拍词、吴拨四,比较好玩的则有胡不思和浑不似两种。火不思后来变成了拉弦乐器,也就是二胡。二胡是典型的“中外合资”产品。北方的马尾、松香,南方的蛇⽪、竹子,中西合璧,北人南相,表现力极強,也就在民乐演奏中唱起了主角。 尽管西域的文化贡献如此之大,中原却并不怎么领情。喜 ![]() 更重要的是,在中原华夏之人看来,胡人(也包括所有的“蛮夷”)不懂礼仪,不讲道理,不守规矩,喜 ![]() ![]() ![]() ![]() ![]() ![]() ![]() ![]() ![]() ![]() ![]() ![]() 这当然是一种“偏见”不利于民族团结的,但它们产生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也并非没有道理。胡思 ![]() ![]() 胡的本义是兽⾁(领下垂⾁),番的本义则是兽⾜。番,也是用来指外族和外国的,叫番邦,而且主要指西方诸族、诸国,叫西番。用兽⾁、兽⾜来指称外族、外国,毕竟不太友好,也不文明礼貌,因此胡、番便渐渐为西、洋所替代,比如西点、西服、西医、西学,或洋货、洋装、洋人、洋场。其中当然有一个过渡阶段,比如西餐先前就叫番菜;也不是所有的胡、番都能改成西、洋,比如番瓜(南瓜)就不能改叫西瓜。叫西、洋的也不一定就不带贬义,比如西患、洋相。但毕竟西、洋只是说出了一个客观事实,不像胡、番那样带有主观⾊彩,要好得多了。这说明民族偏见虽然在所难免,时代和社会也毕竟在进步,语言也不会一成不变的。 三、佛国梵音 从西土来的,不光是葡萄、石榴、唢呐、琵琶、胡⾖、胡椒、胡罗卜,还有佛。 佛也是“舶来品”国中本土有鬼,有神,有仙,没有佛。鬼神都是死人,一个普通人死了,就变成鬼;如果死的是一个了不起的人,一个于国于民有大功劳的人,比如夏禹什么的,就变成神。鬼之与神,不过是灵魂的两种不同待遇,或两种不同存在方式。鬼投胎,神附体;鬼作祟,神降福。至于仙,则是活人,只因为得了道术,或服了丹药,变得长生不老,或者可以⾁体飞升,平步青云,也就成了仙。 佛也是活人,释 ![]() 从佛教中来的词很多,比如“五体投地”也是。国中古代只有三跪九叩,没有五体投地。五体投地即双膝双肘和头着地,是古印度的最⾼礼节,佛教沿用。又因为行此礼时要用头顶尊者之⾜,所以也叫“顶礼”至于“膜拜”则是举手加额,长跪而拜,许多宗教中都有此礼。后来,人们便用“顶礼膜拜”表示极度崇拜,用“五体投地”表示极其佩服,也不知道它们是从佛教中来的。 其实早期影响最大的外来语,就要算这佛国梵音了。我们现在常常会说诸如“祝大会圆満成功”一类的话,这“圆満”二字,就是佛教用语,指无所欠缺,十分完美,比如功德圆満。佛教喜 ![]() 涅槃不是死。一个和尚或僧人死了,就说他“涅槃”、“圆寂”那是拍马庇的话。真正的涅槃,是指一种非生非死、亦生亦死、超生超死的最⾼境界。超越了生死,也就超越了时空。什么劫波,什么刹那,也都不在话下。劫波是梵文kalpa的音译,刹那则是梵文ksana的音译。佛教时间概念很強,计算也很精确,长短远近都有具体的说法。其中劫波时间最长,大约四百三十二万年为一劫;刹那时间最短,大约九十刹那为一念。一念之差,也可能万劫不复。一劫不复尚且可怕,何况万劫?要知道,一劫之后,是会有劫火出现的。“世界终尽,劫火洞烧”只留下一片“劫灰”“眼看朝市成陵⾕,始信昆明有劫灰”这是很恐怖的事。所以“劫”之一词,又引申为灾难。如劫难、劫数、浩劫、劫后余生等。一个人,如果命中注定要遭此灾难,就叫“在劫难逃”相反,若能做到“历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则可谓幸甚至哉。 涅槃也不是成佛的目的,成佛的目的是“普度众生”也叫“慈航普渡”慈航就是幸福的航船。佛教管爱护众生给予 ![]() 口头禅也和佛教有瓜葛。禅,是梵文Dhyana音译“禅那”之略,意谓“静虑”是佛教的一种修持方式,也叫“禅定”(即禅与定的合称),而主张用禅定来概括佛教全部修习的宗派就叫禅宗。禅定讲“心注一境,正审思虑”禅宗讲“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都不需要多说话。如果整天喋喋不休,或并无觉悟,只会说些禅语,那就是“口头禅”了。 禅宗主张“见 ![]() 智慧不同于聪明,也不同于知识。聪明多半不大,叫朽小聪明”;智慧一定不小,叫“大智慧”知识属于社会,智慧属于个人;知识可以授受,智慧只能启迪。所以,要启迪他人的智慧,首先自己就得有大智慧,而且,要悟得无上正等正觉,就得“破执”执,就是执著,也就是不开窍,认死理,非在一棵树上吊死不可。执则 ![]() ![]() ![]() ![]() 禅宗大师们要破执、启智、开悟,弘法时就不能教条主义地照本宣科,得说些让人觉得耳目一新豁然开朗恍然大悟的话才行,比如什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啦,什么“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啦,都是。这些惊人妙语即便不能真正使人觉悟,至少也让人觉得新鲜好玩,大家也都会跟着学。久而久之,也就成了人们的口头禅。 四、老⺟ ![]() 外来语大量成为国中人的口头禅,其盛况空前最早大约是在汉唐之际。 汉唐时期几乎有一千年之久,其间所谓“汉唐盛世”更是国中历史上很值得夸耀的辉煌时代。汉武帝好大喜功。在他手上,帝国的疆域竟扩张到两倍以上,广达五百万平方公里。唐太宗雄才大略。他采纳魏微“国中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果然弄得九州臣服,八方来朝。什么突厥啦,吐蕃啦,⾼丽啦,⽇本啦,波斯啦,乃至亚美尼亚、东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半岛的大食,都一拨一拨地把使者和留生学派到国中来,心悦诚服地学习国中文化。于是大唐帝国便成了世界文化的中心。 中心总是会名垂史册的。事实上现在我们使用的语言被称作“汉语”或者被叫作“唐话”就因为这两个朝代国力最雄厚,文化最繁荣,影响最深远,和世界的 ![]() 语言学家萨不尔(Sapir)有句名言:语言很少是自给自⾜的。⽇本人要学国中话,国中人也要从外国人那里借语言。事实上当两种异质文化发生关系时,影响从来就很少是单方面的。就算是打架吧,也会你一拳,我一脚,你在我⾝上划道口子,我在你⾝上留个伤疤。汉开拓,唐开放,与外部世界的 ![]() 外来文化进⼊国中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那些外国有国中没有的东西,不知道该怎么叫。最便当的办法,自然是人家怎么叫咱们也怎么叫,这就是音译。但那时还没有汉语拼音,便只好找些读音相近的汉字来对付。这种办法,近现代也要用的,比如咖啡(coffee)、可可(cocoa)、坦克(tank)、苏打(soda)、沙龙(salon)、逻辑(logic)。苜蓿和葡萄也是。苜蓿和葡萄都来自大宛语,在伊朗语中分别是buksuk和budawa,读起来差不多。 我们老祖宗做事,是相当认真的。虽说不过是音译,也不肯胡 ![]() 这也是中文翻译的一贯精神;信、雅、达。所以,用“可口可乐”译cocacola,用“哥伟”译Viagra,便被称为“神译”其实,雷达(radar)和模特(摸del)也是译得很传神的。雷达,像雷电一样迅速传达;模特,模样既好,又很独特。 不过古人的困难比我们大,可用之字既少,新鲜事物又多,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比如苜蓿就曾翻译为牧宿和目宿,琥珀则曾翻译为虎魄。但苜蓿毕竟不是放牧时觉睡或看得见的宿营地,琥珀也不是老虎的魂魄。译为牧宿、目宿、虎魄,怎么看怎么不对劲,于是⼲脆一不做二不休,发明出新字来表示。除“琥”字古已有之外(唬是古代的一种礼器,即琥磺;或信物,即虎符),珀、苜、蓿,都是专门为此发明的。后来,但凡松柏树脂的化石都叫珀,如腊珀、金珀、明珀、⽔珀、花珀,只有红的才叫琥珀。 最妙的是“佛”前面说过,国中原本是没有佛的,所以佛教刚传⼊国中时,Buddha一词的译法也五花八门。没驮、 ![]() ![]() 比佛低一等的是菩萨,但这是国中人的说法。在原始佛教中,它本是释 ![]() 阎罗也是音译,而且和菩萨一样,都是偷工减料,省掉了两个字,全称则是阎魔罗阇(Yamaraja)。菩提萨埵简称为菩萨,阎魔罗阇简称为阎罗,并不光是为了省事,也是为了更容易为国中人所接受。你看菩萨和菩提萨埵相比,阎罗和阎魔罗阇相比,是不是更有国中味儿?至于邬波驮耶(Upadhyaya)译为和尚,比丘尼(Bhiksuni)称作尼姑,就更是国中化。事实上菩萨、阎罗也好,和尚、尼姑也好,不但读音全变,意思也不尽相同,早就变成国中的名词,异国情调已经没有多少了。 这可真是眼睛一眨,老⺟ ![]() 五、东边⽇出西边雨 ⽇本人的本事也不小。 ⽇本人是很能学习和昅取外来文化的。当年,他们跑到国中来,学了不少东西去,连文字都是从国中进口。明治维新以后,⽇本人以西洋为师,一大堆先前闻所未闻的新名词涌⼊⽇本,颇有些应接不暇。他们的办法,是用从国中借来的汉字去对付,反正借一回是借,借两回也是借,一客不烦二主,⼲脆一借到底。 具体说来,方式又有好几种。 最便当的方式当然是用现成的汉语词汇来意译,比如文化(culture)、文明(civilization)、⾰命(revolution)、经济(economics)。这些词,国中老早就有,但意思不同或不完全相同。比如文化的意思是文治教化。西汉刘向《说苑》的《指武》篇说:“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那意思是说,咱们是“礼义之邦”从来不兴随便动武的。先用“文”(文明)去“化”(教化)你,要是“化”了几回还是老样子,不肯改过来,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显然,这里说的“文化”就有些“和平演变”的意思,和现在所谓“文化”満不是一回事。此外,文明的原意是文采光明,经济的原意是经世济民,⾰命的原意是变⾰天命,也就是改朝换代,即《周易》所谓“汤武⾰命,顺乎天而应乎人”也和现在的意思不一样。 如果没有现成的词汇⽇本人就会用汉字造一个出来,比如历史(history),辩证法(dialect)、共产主义(communism)。这些字都是国中有的,这些词却是⽇本人造的。科学、原则、政策、单位、对象、条件、成分、关系、系统、意识、观念、概念、目的、意图、代表、前提、现象、背景、现实等等也是。⽇本人不但造词,还造字,比如“癌”和“腺”就是⽇本人造的。还有呎(英尺)、粍(毫米)、浬(海里)、瓩(千瓦)也是。 这几种方法,⽇本人在搞翻译时,是综合运用的。比如汉语中原本有“精神”这个词,意思是精气和神明,那就用来翻译spirit好了。但与spirit相对的matter却没有现成的汉语词汇可用,便发明一个“物质”此外,相对与绝对、具体与菗象,也如此。相对和具体这两个词,是国中原有的,本义是“相向而对”和“具有全体”absolute既然和“相对”(相向而对)相反,自然是“绝对”(绝无所对)。照此逻辑,则与“具体”相对的,就应该是“菗体”怎么是“菗象”呢?原来,⽇本人已先把concrete翻译为“具象”了。其实,菗象和具象,我们也仍在使用,只不过主要用于美术领域罢了。 老实说,接触西方文化,⽇本人也未必就比我们早,态度却要积极得多。为了富国強兵,他们甚至主张吃面包喝牛 ![]() ⽇本人并不光是用汉字做翻译,也用汉字搞创造。希望、场合、方针、权威、支部、宗教、出派所、处女作、化妆品等等,还有取缔、引渡、见习、手续,也都是⽇本人的发明创造,现在国中人用起来也都得心应手。⽇本人从国中人这里学去了汉字,又用这汉字造了词来供国中人使用,可真有点“出口转內销”的味道;而国中人既从⽇本“进口”辩证法(西文⽇译),又从⽇本“进口”出派所(汉字⽇文),则是地地道道的“东扯西拉” 其实⽇本人的这种本事也是从国中人这里学过去的。当年国中人翻译西域和佛教名词,用的就是诸如此类的办法。比如过去、现在、未来,就是佛教名词。过去即前世,现在即现世,未来即来世,合起来叫“三世”也叫“三际”(前际、中际、后际)。俗话说一个人嘴馋,就说“前世没吃过”;说活该,就说“现世现报”;说感恩戴德,就说“来世变牛变马也要报答”这都是受佛教的影响。国中原先也有过去、现在、未来,但那是词组,不是单词,意思也不一样。现在是此刻存在,未来是尚未到来,过去则是从某一时空点移到另一时空点。不过“过”和“去”都有不再存在的意思,比如事过境迁、去年今⽇等等。所以,把“过”和“去”合成“过去”用来翻译“前世”也还“过得去” “世界”也是。国中古代有世有界,没有世界。我们现在说的世界,上古时叫“天下”“世界”是佛教的概念,其中三际为世,十方为界。三际就是过去、现在、未来,十方就是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和上、下。可见世是一个时间概念,界则是一个空间概念,佛教的所谓“世界”也就相当于汉语中原有的“宇宙”——四方上下曰宇,往古来今曰宙。但汉语的宇宙和佛教的世界并不是同一个概念,所以古人宁肯用作为时间概念的“世”(世代)和作为空间概念的“界”(界限)合成一个新词,也不愿意照搬“宇宙”这个现成的老词。 不过佛法虽然无边,菩萨们也都神通广大,却是管天管地,管不了拉屎放庇,也管不了人们怎么说话,所以“世界”一词,后来意思也变了,成了“际国社会”或“全球”的意思。在方言中,则又不一样。京北人说“満世界”是“到处”的意思。粤语中的“世界”则指生活。好世界,是好生活;倾世界,是谈生活;叹世界,是享受生活;捞世界,则是谋取生活,和佛教的所谓“世界”也満不是一回事了。 六、引进与发明 的确,外国的词汇一旦翻译为中文,往往就会变成国中的东西,比如天堂和地狱就是。 天堂和地狱,就像历史、现实一样,是专门为了翻译外文造出来的新词,而且译得満是那么回事。地狱是地下的监狱,天堂是天上的殿堂。地有狱,天有堂,正所谓“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地狱是梵文Naraka的意译,天堂则是基督教的概念。佛教没有天堂,只有净土(Sukhvaati),也叫极乐世界。其中属于阿弥陀佛的叫西方净土,也叫西天。一个人死了以后,如果能往生西方净土,自然是幸甚至哉,然而说一个人“上了西天”却不是什么好词。这大约也是发明“西天”一词的人始料未及的吧! 又比如魔,是梵文Mara的音译,也译为魔罗,意为扰 ![]() 就说罗汉吧,原本是梵文Arhat的音译,全文是阿罗汉,意思指断绝了一切嗜 ![]() ![]() ![]() 能当宰相的人少,能坐出租车的人多。出租车在湾台叫计程车,在港香和广州叫的士。的士是taxi的音译,共公汽车(bus)则叫巴士。如果这共公汽车是小型或型微的,就叫“小巴”但minibus叫小巴,miniskirt(超裙短)却不叫“小裙”或“型微裙”而叫“ ![]() ![]() ![]() ![]() ![]() ![]() ![]() ![]() ![]() ![]() 小巴和中巴都是面包车。面包车其实是旅行车,只因为外形像只长方形的面包,便被叫做面包车。面包车如果用来做共公汽车,当然得叫“巴”如果用来做出租车,就不能叫“巴”了,只能叫“的”京北人管它叫“面的”昵称“小面”京北人喜 ![]() 京北人的另一项发明是“板的”“板的”其实就是平板三轮车,拉这车的则叫“板儿爷”京北人爱用“爷”这个字,因此有钱的叫。’’款爷”能说的叫“侃爷”拉板车的当然就是“板儿爷”了。其实板儿爷并不是什么“爷”正如“网虫”并不是什么“虫”网虫就是 ![]() ![]() 京北人创造了“面的”和“板的”武汉人和成都人则发明了“⿇的”和“?的”“⿇的”其实就是三轮车。因为在武汉,驾三轮车的多为喝酒七斤八斤不醉的汉子,俗称“酒⿇木”因此他们驾驶的三轮车如果出租,便叫“⿇的”“?的”则是自行车旁加一个车斗,原本应该叫“偏斗车”的,只因为这种偏斗车的发明,原本是为了让那些心疼老婆的老公载了太太们去上班、购物、兜风,而成都人管怕老婆的人叫“?耳朵”于是一致公认应该将此车美其名曰“?耳朵车”这种车,如果也客拉、出租,当然就是“?的”了。 其实最爱搞“组装”的还是粤语方言区中人(主要是广州人和港香人)。粤人引进外来词汇有两个特点,一是喜 ![]() ![]() ![]() ![]() 把运动⾐叫做波恤,是粤语方言区独有的叫法。后来流行到国全的是T恤。T恤就是短衫,老海上话称作“贴⾎”现在也都叫T恤了。实际上外语一旦用方言来翻译,那译名便会五花八门。比如toffee( ![]() 七、外语与方言 南方和北方,有着不同的外来词。比如雪文、洞葛、五脚忌、加步棉这些词,北方人听了肯定是一头的雾⽔。其实它们是印尼马来亚语肥皂、手杖、街廊和木棉的音译,是闽南华侨从东南亚带回厦门的。同样,列巴、苏波之类,南方人听了恐怕也不明就里,除非他懂俄语。俄语在国中也曾很普及了一阵子,所以康拜因、布拉吉之类,大家或许还明⽩。但要知道列巴和苏波是俄语面包和汤的音译,大约就只有东北人和疆新人了。东北人很早就和“老⽑子”(俄国人)打 ![]() 不过更值得一说的还是海上和广州。 海上和广州是国中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的两个最大窗口和门户。这两个城市,又分别是吴语和粤语的重镇。结果一些外语在海上和广州登陆后,就被翻译成吴语和粤语了。比如沙发(sofa),用普通话翻译应该是“梭发”但海上人把“沙”读作“梭”也就成了“沙发”还有“快巴”(Eider,一种纺织品),也只有用粤语读才对头。京北人照搬了过去,又自作聪明地把“巴”写成“扒”结果就弄出“快扒女 ![]() 粤语翻译的外来词走向国全的,除巴士、的士、恤衫、 ![]() ![]() ![]() 沪译外语在五十年代前也曾风行一时,现在则多半不用了,比如生司(cents硬币)、派司(pass通行证)、切司(cheese啂酪)、沙司(sauce番茄汁)、配司(paste番茄酱)、⽔门汀(cement混凝土)。要用,范围也不大。比如“罗宋汤”西餐菜谱上还有。有些词,新海上人宁愿直接说英语,比如暂停说stop,而不再说“史到婆”有些词,则和国全统一,比如bar(酒吧)不再叫“排”而叫“吧” 然而还是有些外来词像盐溶⼊⽔里一样,化得不见痕迹了,比如“瘪三”和“阿飞”就是。瘪三和阿飞,一般都认为是海上方言,薛理勇先生则指出它们是洋泾浜英语(见薛著《闲话海上》)。洋泾浜,在今海上延安东路一带,当年是⻩浦江的一条支流,也是租界的界河。既然是界河所在,便难免华洋混杂, ![]() ![]() 洋泾浜是地地道道的海上特产,也是典型的外语加方言。那时海上的各行各业差不多都要和洋人 ![]() ![]() 洋泾浜如此这般一普及,有些词就变成了海上话,不再是英语了。比如英语管乞丐叫beg,管乞讨叫begfor,洋泾浜则称作begsay,写成汉字就是“瘪三”瘪,指容貌枯⻩⼲瘪;三,指⾐食住三者全无。如果这人还买了件旧西装人模狗样地穿在⾝上装阔气,便会被骂作“洋装瘪三”阿飞则从英语fly来。国美人把二十年代后出现的城市不良青年叫做苍蝇(fly),而fly的本义和常用意义是“飞”吴语喜用“阿”字,如阿哥阿姐、阿公阿婆、阿猫阿狗阿木林,就连那些印度锡克族警员都被称作“红头阿三”(英国人招呼警员常以Isay开头,这些人又都头 ![]() 其实不但外语会变成方言,方言也会变成外语。比如英语中的tea,便是闽南话“茶”的音译,法语和德语也是(俄语和⽇语中的茶则是北方方言的音译)。此外,Bohea(武夷),Pekoe(⽩毫)、Oolong(乌龙);souchong(小种,即小⽑尖)、Hyson(熙舂),Congou(工夫茶),也都不是来自闽语,便是来自粤语,而且多半来自闽语(陈原《社会语言学》)。可见文化的 ![]() 拉拉扯扯之中,难免以讹传讹。比如英语中围棋叫go,就是⽇语“碁”的音译。围棋在⽇文中写作“碁”读作ご。其实国中古代围棋也叫“碁”碁和棋是相通的。老外不但不知道⽇本人的这个“碁”就是国中人的“棋”而且还以为围棋是⽇本人的发明,称作“⽇本的棋艺”这可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不过这已是题外话,不说也罢。 Www.IgMxS.CoM |
上一章 大话方言 下一章 ( → ) |
成都方式费城风云品人录本色陈冲苓茏心语非洲札记波西米亚楼严歌苓其人其少女小渔太平洋探戈 |
易中天的免费综合其它《大话方言》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大话方言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大话方言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