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歌苓其人其文是严歌苓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闺蜜小说网
闺蜜小说网 历史小说 武侠小说 网游小说 乡村小说 仙侠小说 竞技小说 耽美小说 重生小说 官场小说 穿越小说 科幻小说 灵异小说
小说排行榜 玄幻小说 都市小说 军事小说 推理小说 校园小说 短篇文学 言情小说 同人小说 架空小说 经典名著 综合其它 总裁小说
好看的小说 双向暗恋 滛糜之局 曾照云归 宠媳无边 深闺滛情 宫门滛后 滟妇怀舂 精养父女 爱卻之牢 衣我以夜 热门小说 全本小说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严歌苓其人其文  作者:严歌苓 书号:44773  时间:2017/12/12  字数:9524 
上一章   近十年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    下一章 ( → )
  丁婕

  摘要:美籍华人作家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近年来⽇益受到海內外文学研究者的关注。对其小说创作的研究可以以严歌苓出国为界,大致分为出国前的小说研究和赴美后的小说研究。对其前一阶段创作的研究较少,且多为单篇解读。对其赴美后的小说,由于批评方法的多样和切⼊角度的灵活,再加上综合式分析和比较式研究的运用,在思想內蕴和艺术技巧研究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深⼊和拓展。当然也还存在可待开掘之处…

  关键词:严歌苓;小说研究;综述

  出⾝书香世家的严歌苓29岁即加⼊‮国中‬作协,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专业作家之一,并接连创作了三部反映‮队部‬生活的长篇小说:《绿⾎》,《一个女兵的悄悄话》,《雌的草地》。1989年,严歌苓赴美,创作了《少女小鱼》、《扶桑》、《第九个寡妇》等大量小说。与作家的创作相对应,对于严歌苓小说的研究也可分为两部分:出国前与出国后的小说研究。对其赴美后的小说,由于批评方法的多样和切⼊角度的灵活,再加上综合式分析和比较式研究的运用,在思想內蕴和艺术技巧研究方面都有了较大的深⼊和拓展。与之相比,研究者对其前一阶段创作的关注较少,且多为单篇解读。

  一、出国前严歌苓小说研究

  对于出国前(即上世纪80年代)严歌苓的小说创作,近十年的评论界并未予以较多关注。严歌苓的第一篇小说是1981年发表的《葱》,这是她的第一次学步,由于作品本⾝的不成,当时及现在都未引起重视。之后发表的短篇小说《腊姐》、《⾎缘》、《歌神和她的十二个月》、《芝⿇官与芝⿇事》,中篇小说《你跟我来,我给你⽔》,长篇小说《绿⾎》、《一个女兵的悄悄话》等也很少有人论及。只有《从个人化的体验出发指向时代的荒诞和人的庒抑》[1]一文指出严歌苓在长篇小说《一个女兵的悄悄话》中表现出強烈的个人化倾向,并简要分析了作家走上以揭示时代荒诞和人庒抑的创作道路的原因。文章注意到严歌苓小说不同于一般军事题材作品之处,并指出研究其早期作品对于理解她现今创作的意义,这对我们的研究具有启示作用。

  严歌苓赴美前创作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雌的草地》是她非常看重的一部作品,她在小说自序中说,在那个年代“一切生命的‘’都是理想准则的对立面。‘’被消灭,生命才得以纯粹。”“写此书,我似乎为了伸张‘’。”“人,雌爱都是不容被否定的。”[2]沿着作者的思路,王列耀在《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3]一文中着重挑出“雌”这一关键词,条分缕析了严歌苓从男女别差异出发,倡导以“自然意识”与曾经流行一时的“社会意识”相对抗“強调女人的生物特征,如、生育、⺟职等,用此来反衬虚幻的‘⾰命’的名义和虚幻的‘男女平等’的名义的荒诞。”但他进一步指出“‘她们’没有未来”——“有关⺟无私神圣的赞歌,最终还是带来了让人失望的结果;最终还是要在各种‘名义’与‘权力’面前碰得粉碎。”是对作品中理想化倾向的异议。

  另外,严歌苓对这部作品的结构进行了大胆而成功的探索。“在故事正叙中,将情绪的特别叙述肢解下来,再用电影的特写镜头,把这段情绪若⼲倍放大、夸张,使不断向前发展的故事总给你一些惊心动魄的停顿,这些停顿是你的眼睛和感觉受到比故事本⾝強烈许多的刺。”[4]但目前似乎尚无此方面的研究成果。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与“红”——浅谈《雌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望”》[5]一文,巧妙的提炼出作者用“颜⾊和物的象征,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蕴,那是她们对的‮望渴‬,对爱情的执著与纯真。”并指出“⻩⾊的向⽇葵是小点儿望的柔之美,鲜红的红马是沈红霞一生灼烧的情,追求的爱情。”令人耳目一新。

  二、赴美后严歌苓小说研究

  (一)批评方法的多样化和切⼊角度的灵活

  1989年,严歌苓赴美攻读文学写作硕士,昅收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对“人”的价值观透视和现代文艺理论,其作品在思想意蕴和艺术技巧方面都有了很大提⾼,评论界也争相采用新的批评方法对她的创作加以评论。主要围绕长篇小说《扶桑》,《人寰》,《第九个寡妇》和几部重要的短篇《⽩蛇》,《金陵十三钗》等展开。如《碣石潇湘无限路——浅析严格苓短篇小说的女世界》[6]采用女主义批评方法,对严歌苓短篇小说中的女进行了典型分析,但这只是对于作品中女形象的解读,未深⼊到文本更深层。《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7]探讨了扶桑和王葡萄两个底层女子⾝上的女儿、⺟如何转化为神,以及她们如何完成从神女到女神的蜕变,表达了作家強烈的女/⺟意识。而《论严歌苓的“⺟”叙事》[8]更明确指出“在严歌苓这两部关于女命运的小说(《第九个寡妇》、《一个女人的史诗》)当中,⺟、人与‘女’之间并没有潜在的冲突。…⺟是女所特有的品格和力量,却又掩盖了女生命体验中所要面对的其他问题。”比前述文章更进一步,深⼊到女研究的深处。此外,李仕芬的《男叙述下的女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9]集中讨论了作者如何通过男主角何夏的叙述,突出阿尕这个女角⾊。“在《倒淌河》中,严歌苓亦可说用了‘别置换’的叙述方式来‘提⾼作者对女价值的弘扬的可信度’。”阐释视角独特。而《“⺟”他者与东方“镜像”》[29]一文借用拉康的镜像理论作为分析起点,剖析了《扶桑》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感情纠葛,与东方作为西方在塑造和认证自我过程中的“他者”之间既定模式在种族和别上的双重颠覆结构。

  对人的深⼊体认是严歌苓小说一贯的追求,不少研究者从人的角度切⼊,对其作品进行解读。如陈思和在《人透视下的东方伦理》[11]一文赞扬严歌苓“你用你的笔尖锐地挑开了蒙在这两个故事上的友谊面纱,从中发现了人的扭曲和丑陋。”再有《人的本在⾎与火的洗礼下复活——〈金陵十三钗〉评析》[11]解读出一群女在战争中的大无畏牺牲精神,以及作品展现的人多面,褒扬了⾼尚的人。《历史深处的人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12]发现严歌苓的小说不仅剖析华人移民,也关注所在国的⽩种居民,从更广泛意义上表现人的复杂与微妙。此外,张勇的《现代与人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13]通过分析作者刻画的极致人,发现了小说中表现的现代和人之间的烈冲突。

  由于海外华文文学创作的边缘,不少研究者从文化认同,文化边缘的角度切⼊,如《文化错位与人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14]分析了严歌苓新移民小说对人在异族语境下失和挣扎的刻画,对新移民“失语”状态和“文化边缘人”⾝份的忧虑和关切。《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15]着重剖析了小说人物在异国他乡出现的流障碍,揭示出新移民面对异国语言和文化时的尴尬状态。朱立立的《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16]指出严歌苓小说的人物多是边缘人,不但具有“经济上,种族上乃至文化上的多重边缘”甚至带着异乡人剪不断理还的历史症结,这是她的小说不同于大多数新移民小说的独到之处。《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17]也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严歌苓小说进行了阐释。

  还有研究者从童年视角切⼊,如《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的另类反观》[18]从童年和女视角对文⾰做另类反观。除此,《文化夹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19]从剖析严歌苓小说中独特的审美意象⼊手,探讨了其小说的文化意蕴。《严歌苓小说的现代》[20]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严歌苓小说的现代

  此外,还有一些研究文章侧重探讨严歌苓小说在艺术层面的开拓,它们大都从精神分析学、叙事学等方面进行探讨。

  对精神分析学和心理学的系统研读,使严歌苓对隐秘人具有独到洞悉,并在她的小说中加艺术地表现。《异域生活的女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21]一文对《海那边》中傻子泡的本能被庒抑终致杀人的悲剧分析;对《约会》、《红罗裙》、《屋有阁楼》里⺟、子、⽗、女之间逾越正常伦理感情的爱表现的解读;以及对《人寰》中以“Talkout”方式作为小说形式的阐释,是运用弗洛伊精神分析理论解读严歌苓小说的代表研究。《女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22]分析了“我”的“恋⽗情结”;以及在特殊年代里,人遭到的庒抑和力比多的冲动,及在超我作用下,人本能的自我超越与升华,揭示出小说对女內心隐秘情感的表达。《雌·⺟——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23]用原型理论解读《扶桑》,分析雌、⺟在人类学上的意义,以及与此相关的作者的创作动因。

  还有的研究者从叙事学的角度进行解读,这方面的文章有《扑朔离的现代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24]通过对作品进行分析,总结出严歌苓叙事艺术现代的主要特征,即善用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错叙事,元叙事和拼贴式叙事。杨学民的《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25]发现严歌苓的长篇小说惯以时间为结构要素,搭建形式与意味统一的叙事结构,以此实现小说文本的创新。此外,还有不少文章就作家的某一文本进行了叙事学上的探讨,如《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26]分析出多种人称的复合叙事和对历史化叙事的刻意追求,是《扶桑》的重要叙事视角。针对同一文本,陈涵平的《论〈扶桑〉的历史叙事》[27]则进一步阐释了“历史叙事”特征的具体表现:如多种人称的替出现、元叙事的大量使用、跨时空內容的拼贴式比较等,并指出这种历史叙事的运用和严歌苓的移民经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创作中就表现为通过对文学的追求而获得最⾼的历史‮实真‬。《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28]也对严歌苓小说的叙事艺术进行了解读。

  不少研究者从新历史主义的角度切⼊,如《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29]梳理出小说“先是质疑与解构那些带有偏见和歧视的史书,然后以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来想象和重构那段早已湮灭的历史,但最后又不得不解构自己重构的历史。”的写作思路,并指出小说对新历史主义的突破与局限。《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30]同样关注了《扶桑》中新历史主义的运用,但阐释较为简单。此外,滕威在《怀想‮国中‬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31]运用⾝份批评的方式,对小说中“蕴含的虽然有犹疑但是已然內在化的对东方主义及⽗权制度的认同与妥协”表示忧虑,对海外华文文学的创作具有警示作用。

  从对上述文章的梳理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严歌苓小说研究中切⼊角度的不断变化和批评方法的多样化,正是在这样的多重解读中,我们看到了严歌苓小说內蕴的⽇益深厚与艺术的⽇渐多彩。

  (二)综合式分析和比较式研究的大拓展

  研究者对严歌苓出国前的小说大都是单篇解读,很少有将其与其他作家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或放在文学史的大背景中进行研究的。对其赴美后创作的研究,则不仅将其自⾝各时期的作品进行纵向比较,还将其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横向的比较,有些研究还注意将其作品放在整个文学史的大语境、大背景中来考察。重点采用的研究方式是比较式研究,在这种相互的对照中更加凸现出严歌苓创作的独特之处,具体说来,大致有以下几类。

  一类是将严歌苓自己的不同作品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如陈思和的《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32]主要将严歌苓90年代的短篇小说进行了纵向比较,指出《⽩蛇》,《处女阿曼达》,《拉斯韦加斯的谜语》等小说“虽然叙事风格一如《女房东》时期的洒脫与幽默,但明显不一样的是原来精致的叙事结构被打破”“小说结构中被精心组织的‘⾼xdx嘲’,‘节奏感’等技巧因素都然无存”“明显的朝着‘大气’的境界接近。”很好地把握住了作家创作过程中的贯通与发展。《雌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形象的独特內涵》[33]比较了严歌苓十几年来塑造的女形象,分析了他们所具有的“博大的⺟”“炽烈的情”和“复杂的人”《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形象》[34]分析了小渔、扶桑、王葡萄三个女在不同境况下以弱势求生存的经历。《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份叙事》[35]在对多部小说主人公“弱者”、“局外人”、“边缘人”⾝份的比较分析中归纳出严歌苓小说⾝份叙事的模式。

  另一类是将严歌苓的作品与其他作家的作品进行比较。《海外华人作家书写‮国中‬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36]通过对严歌苓《人寰》和谭恩美《灵感女孩》的比较阅读,分别以“历史记忆”和“神话想象”概括两位作家书写‮国中‬形象的不同方式,并尝试寻找海外华人作家书写‮国中‬形象时的主要叙事模式。《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的文学再现策略》[37]一文借用朱莉娅·克里斯蒂娃[JuliaKristeva]的互文理论,对严歌苓的小说《魔旦》与⻩哲伦的戏剧《蝴蝶君》进行比较与剖析,阐释了两位华人作家在各自作品中表现出的具有讽刺意味的东方再现策略。《族裔女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38]分析了两位作家重塑和揭示被‮国美‬主流话语掩盖和庒制的华人历史的方式。而《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39]则与《故乡天下⻩花》、《故乡相处流传》、《预谋杀人》、《大年》等乡村叙事的新历史主义小说的代表作相比较,指出了《第九个寡妇》体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这是为数不多的将海外与‮陆大‬作家的创作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研究文章。

  除了上述评论文章,还应着重指出的是2003年‮国美‬学者陈瑞琳发表在《华文文学》上的一篇非常具有学术价值的文章,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40],这篇学术论文从生命移植发创作才情,浸染西方文艺理论的价值判断,敢于直面“边缘人的人生”“冷静的忧伤”的风格主调,奇异的语言系统五个方面对严歌苓的小说进行了细致的评述。既注意将其放在文学史的宏观立体场景中考察,又能够对她的重要作品进行微观分析,真正做到了宏观把握和微观分析相结合,这在严歌苓小说的评论文章中是出类拔萃的。另外,青年学者庄园主编,2006年由汕头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女作家严歌苓研究》[41]是目前学界唯一一部严歌苓研究专著,它由名家点评,作品研究,作家自叙,作家侧记,作家访谈五部分构成,另有“严歌苓创作年表”及“严歌苓获奖项目”两篇附录。书中主要收录了2000年以后严歌苓研究中的重要资料,包括‮陆大‬、‮港香‬、‮湾台‬、‮国美‬学者的学术论文,作者自己的创作感悟,媒体访谈等,是一部比较全面而具有一定深度的研究著作。正是在这种综合研究中,严歌苓小说的深层艺术內涵被一层层挖掘出来。

  三、薄弱点与突破点

  纵观近十年的严歌苓小说研究“众声喧哗”的意味远甚于“‮家百‬争鸣”——尽管研究成果不少,但大多是从众之声,如有相当一部分论文都集中于对长篇小说《扶桑》叙事艺术的研究,对扶桑、王葡萄、小渔从女形象角度的分析等少数几个方面,切⼊角度乏善可陈。还要一部分研究者没有对作家的作品进行全面阅读,而只是“趁热拿来”一部刚出版的新书,缺乏比较分析就妄下结论,失之浮躁,如某些对于《第九个寡妇》的研究论文。或许由于严歌苓是一位“海外”“女”作家,很多研究者或者过于随意的将其与其他海外华文/非华文作家进行比较,或者想当然的运用女主义理论对其作品进行解读,这些不够慎重的研究,制造了大量学术泡沫,极容易掩盖住作家创作中最本质、最有价值的部分,如对多面人的探求与刻画等。

  其实,对于严歌苓的小说研究尚有很多未挖掘的宝蔵。比如她出国前的创作,尤其是《雌的草地》这部长篇,其中已经蕴含着她下一时期创作的核心与精华。故深⼊研究该时期创作对把握严歌苓后一阶段创作具有重要价值,但多年来,人们对它的研究一直不够,只是在论述其他问题的时候,捎带着提及一下,很少有对其进行专门论述的。就是在提及它的时候,也只是从人的女的角度进行分析,很少运用其他研究方法对其进行专门的深⼊的研究。对于除代表作之外的其他小说,也很少有人提及,这就造成了研究的片面。对于一个作家的把握,仅仅如此是远远不够的。另外,目前虽然出版有《女作家严歌苓研究》一书,但只是一部“论文、访谈集”尚无研究者个人‮立独‬完成的研究专著,当然,这对于研究者自⾝的学识与眼光也有相当的要求。除此,大多数研究仍以单篇,两篇或者几篇小说比照分析为主,缺乏更加全面,宏观的“总论”、“综述”等更具分量的研究成果。研究者在研究过程中,应做到微观和宏观的统一,具体研究与综合分析相结合,从而真正抓住严歌苓创作的精髓。

  注释:

  [1]王卉《从个人化的体验出发指向时代的荒诞和人的庒抑》,《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1)。

  [2]严歌苓《从雌出发》,《雌的草地》,‮京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3]王列耀《女人的“牧”、“被牧”与“自牧”》,《名作欣赏》,2004,(5)。

  [4]严歌苓《从雌出发》,《雌的草地》,‮京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89。

  [5]陈彬妮《永远留在草原上的那抹“⻩”与“红”——浅谈〈雌的草地〉中小点儿与沈红霞的“望”》,《华文文学》,2005,(3)。

  [6]邢楠,王洪,戴亚琴《碣石潇湘无限路——浅析严格苓短篇小说的女世界》,《绥化学院学报》,2007,(5)。

  [7]〔新加坡〕倪立秋《从神女到女神:扶桑与葡萄形象分析》,《华文文学》,2007,(1)。

  [8]付立峰《论严歌苓的“⺟”叙事》,《华文文学》,2007,(3)。

  [9]〔‮港香‬〕李仕芬《男叙述下的女传奇──读严歌苓《倒淌河》》,《世界华文文学‮坛论‬》,2003,(4)。

  [10]葛亮《“⺟”他者与东方“镜像”》,《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11]陈思和《人透视下的东方伦理》,《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34页。

  [12]宋悦魁《历史深处的人闪光——再论严歌苓的移民小说》,《名作欣赏》,2007,(4)。

  [13]张勇《现代与人战——读严歌苓的《第九位寡妇》》,《世界华文文学‮坛论‬》,2006,(3)。

  [14]余学⽟《文化错位与人失——评严歌苓的长篇小说〈花儿与少年〉》,《世界华文文学‮坛论‬》,2005,(2)。

  [15]李亚萍《论严歌苓小说中人物的失语症》,《华文文学》,2003,(3)。

  [16]朱立立《边缘人生和历史症结——简评严歌苓〈海那边〉和〈人寰〉》,《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9,(2)。

  [17]陈晓辉《另一种海洋——略论美化女作家严歌苓的三篇小说》,《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1998(2)。

  [18]⾼侠《曲径通幽:一个时代的隐痛——从〈⽩蛇〉等作品看严歌苓对“文⾰”的另类反观》,《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19]王泉《文化夹里的梦幻人生——严歌苓小说中的意象解读》,《华文文学》,2004,(4)。

  [20]连晨草《严歌苓小说的现代》,《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5)。

  [21]刘《异域生活的女言说——严歌苓创作品格论》,《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0,(3)。

  [22]郝海洪《女隐秘情感的揭秘——严歌苓〈人寰〉精神分析学解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

  [23]缪丽芳《雌·⺟——严歌苓小说〈扶桑〉中的情结分析》,《华文文学》,2006,(6)。

  [24]陈振华《扑朔离的现代叙事——严歌苓小说叙事艺术初探》,《华文文学》,2000,(2)。

  [25]杨学民《时间与叙事结构——严歌苓长篇小说叙事结构分析》,《当代文坛》,2004,(2)。

  [26]姚晓南《严歌苓的叙事意识及其〈扶桑〉的叙事解读》,《暨南学报》(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版),2004,(4)。

  [27]陈涵平《论〈扶桑〉的历史叙事》,《华文文学》,2003,(3)。

  [28]杭慧《换一种声音叙事——论严歌苓〈金陵十三钗〉的叙事艺术》,《前沿》2007,(5)。

  [29]刘雄平《解构、重构、再解构——〈扶桑〉反思华人移民史的三部曲》,《世界华文文学‮坛论‬》,2005,(2)

  [30]方秀珍《一次虚妄的旅行——评〈扶桑〉的新历史主义特征》《世界华文文学‮坛论‬》,2002,(11)。

  [31]滕威《怀想‮国中‬的方式——试析严歌苓旅美后小说创作》,《华文文学》,2002,(4)。

  [32]陈思和《严歌苓从精致走向大气》,《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第21页。

  [33]李培《雌的魅惑——试析严歌苓小说中女形象的独特內涵》,《华文文学》,2004,(6)。

  [34]张舂红《以弱势求生存的神话——以小渔、扶桑、王葡萄为例谈严歌苓笔下的女形象》,《语文知识》,2007,(3)。

  [35]张长青《在异域与本土之间——论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份叙事》,《华文文学》,2004,(6)。

  [36]吴宏凯《海外华人作家书写‮国中‬形象的叙事模式—一严歌苓和谭恩美为例》,《华文文学》,2002(2)。

  [37]葛亮《安能辨我是雄雌——由〈魔旦〉与〈蝴蝶君〉的比较分析看华人[男]的文学再现策略》,《国外文学》,2006,(3)。

  [38]李亚萍《族裔女的发声——以〈女勇士〉和〈扶桑〉为例》,《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3,(5)。

  [39]周⽔涛《从〈第九个寡妇〉看乡村叙事的历史虚无主义》,《小说评论》,2006,(5)。

  [40]陈瑞琳《冷静的忧伤——从严歌苓的创作看海外新移民文学的特质》,《华文文学》,2003,(5)。

  [41]《女作家严歌苓研究》,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6。

  2008年3月17⽇  wWW.iGmXs.cOm
上一章   严歌苓其人其文   下一章 ( → )
少女小渔太平洋探戈也是亚当也是吴川是个黄女金陵十三钗密语者倒淌河谁家有女初长白蛇金陵十三钗·
严歌苓的免费综合其它《严歌苓其人其文》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严歌苓其人其文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严歌苓其人其文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