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文化苦旅 作者:余秋雨 | 书号:43253 时间:2017/11/4 字数:5321 |
上一章 庐山 下一章 ( → ) | |
找到庐山不是专门去旅游,是与一大群文人一起去开会的,时间是1979年夏天。那里召开的,是一个国全规模的文艺理论讨论会。 庐山本是夏天开会的好地方,但据我所知,那里好像从来没有开过文人大会。原因说起来太复杂,不管怎样,现在总算有了第一回。 但是,回过去看,庐山本来倒是文人的天地。在未上庐山之时我就有一些零碎的印象,好像是国中早期最伟大的文人之一司马迁“南登庐山”并记之于《史记》之后,这座山就开始了它的文化旅程。在两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文化浓度之⾼,几乎要鹤立于国全名山中了。那时,佛学宗师慧远和道学宗师陆修静曾先后在庐山弘扬教义,他们驻⾜的东林寺和简寂观便成了此后国中文化的两个重要的精神栖息点。这两人中间,慧远的文学气息颇重,他的五言诗《游庐山》写得不错,而那篇600多字的《庐山记》则是我更为喜爱的山⽔文学佳品。但是,使得这一僧一道突然与庐山一起变得文采斐然的,还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在差不多的时候庐山还拥有过陶渊明和谢灵运。陶渊明的归隐行迹、山⽔情怀和千古诗句都与庐山密不可分,谢灵运的名气赶不上陶渊明,却也算得上我国文学史上五言山⽔诗的鼻祖。这两位大诗人把庐山的山⽔作了⾼品位的诗化垫基,再加上那一僧一道,整个庐山就堂而皇之地进⼊了国中文化史。 绑来的人们似乎一直着 ![]() ![]() ![]() ![]() ![]() 我深知,道出这个故事的虚假 ![]() ![]() 因此,庐山可以证明,国中文人的孤独不是一种脾 ![]() ![]() ![]() ![]() ![]() 我是坐着汽车上庐山的。在去九江的长江轮上听一位 ![]() ![]() ![]() 古代文人上庐山,自然十分艰苦。他们只凭着两条腿,爬山涉溪、攀藤跳沟。当时的山,道路依稀,食物匾乏,文人学士都不強壮,真不知如何在山上苦熬苦捱。 周作人、林语堂先生曾刊印过清代嘉庆年间一位叫舒⽩香的文人游庐山的⽇记,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的一些情况。且抄几段: 朝晴凉适,可着小棉。瓶中米尚支数⽇,而菜已竭,所谓馑也。西辅戏采南瓜叶及野苋,煮食甚甘,予乃饭两碗,且笑谓与南瓜相识半生矣,不知其叶中乃有至味。 冷,而竟⽇。晨餐时菜羹亦竭,唯食炒乌⾖下饭,宗慧仍以汤匙进。问安用此,曰,勺⾖⼊口逸于着。予不噤噴饭而笑,谓此匙自赋形受役以来但知其纔以不漏汁⽔为长耳,孰谓其遭际之穷至于如此。 宗慧试采养麦叶煮作菜羹,竟可食,柔美过匏叶,但微苦耳。苟非⼊山既深,又断蔬经旬,岂能识此种风味。 这就是国中古代文人游庐山的实际生活。道如此困境而不后悔、不告退,还自得其乐地开着文绉绉的玩笑。在游庐山的文人中,舒⽩香还不算最苦的,他至少还有生学和仆人跟随着,侍候着他,与他说笑。 舒⽩香在庐山逗留了100天,住过好几处寺庙。寺僧先是怀疑他是“大官人”后来又怀疑他是“大商贾”直到最后写出《天池赋》贴在寺壁上,僧人纔知道他原来是个知名文人。这件事情可以证明,舒⽩香游庐山时那种虽不免艰苦却还有点派头的举止,与僧人们习见的游山文人很不相同;当时的庐山游客中,最有派头的已数“大官人”和“大商贾”但他们当时游山也很不轻松,因此,庐山的行旅总的说来是十分寥落的。 舒⽩香上庐山是19世纪初年。直到19世纪晚期,情况没有太大改变。我蔵有一部佛学名著《名山游访记》,著者⾼鹤年是一位跋涉天下的佛教旅行家,他在1893年初舂上庐山时,看见各处著名佛寺都还在,但“各寺只有一二人居,皆苦行僧”至于牯岭,还“荆棘少人行”但是,仅仅过了19年,当他1912年再一次上庐山时,景象就大不一样了。牯岭已是: 沿山洋房数百幢,华街亦有数家百,…岭上为西人避暑之地,设有教堂布教,并设医院,利济贫民。此间夏令时,寒暑表较九江低二十度,故至地道暑者甚众,昔⽇山林,今为廛市。 据此可以推断,庐山的文化形象是在本世纪初年发生重大变化的,变化的契机是“西人避暑”而结果则是以西方文明为先导的热闹。散落在各处山间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断,但 ![]() 唐代钱起咏庐山诗云:“只疑云雾窟,犹有六朝僧。”但如今云雾飘散开去,露出来的却是一个个中外“大官人”、“大商贾”的面影。 当然也还是有不少文人来玩玩的。本世纪20年代有一位诗人就在庐山住过一个半月,但他每天听到的,已不是山风虫鸣,而是石工筑路造房的号子声。他从这号子里听出了石工的痛苦,写了一首十分奇特的《庐山石工歌》,想把号子传达给读者。读着徐志摩的这首诗不难感悟到,这号子唤来了达官贵人们的一座座别墅,这号子在驱逐着诗人和他的同行们下山。 过不了几年,又有一位文人在山上住了几天便急急下来。他刚刚被一个大巨的政治旋涡放逐,但庐山并不是避⾝之所,他很快发现这里也是一个风声鹤唤的焦点。他下山了,到了海上,又到东京,写了一篇《从牯岭到东京》,不久“茅盾”这个名字便出现于国中文坛。 此后,越来越多的政治活动、外 ![]() 难道,庐山和文人就此失去了缘分?庐山没有了文人本来也不太要紧,却少了一种韵味,少了一种风情,就像一所庙宇没有晨锺暮鼓,就像一位少女没有流盼的眼神。没有文人,山⽔也在,却不会有山⽔的诗情画意,不会有山⽔的人文意义。 天底下的名山名⽔大多是文人鼓吹出来的,但鼓吹得过于响亮了就会迟早引来世俗的拥挤,把文人所昑咏的景致和情怀扰 ![]() 我们这帮子开会的文人一有空闲就随着摩肩接踵的旅游者游览庐山各个风景点,东林寺、秀峰、锦绣⾕、天桥、仙人洞、小天池、⽩鹿洞书院、⻩龙潭、五老峰…一一看过去,眼前有古人留下的诗。脚下有平整光洁的路,耳边有此起彼伏的叫卖,轻轻便便,顺顺当当。在这种情况下,没有可能以自⾝的文化感悟与山⽔构成宁静的往还、深挚的默契,只好让文人全都蜕脫成游人。 就在这种不无疲顿的情况下突然听到有一个去处,路遥而景美,连李⽩都没有去过,一下子把我们全都 ![]() 早就听说那是一条极累人的路,但劳累对于1979年的国中文艺理论家们都还不太在意,摆脫劫难不久,对承受辛苦的自信心还有充分的贮留。 话虽这么说,这条路也实在是够腾折人的了。一次次地上山,又一次次地下山,山又⾼,路又窄,气力似乎已经耗尽,后来完全是⿇木地抬腿放腿、抬腿放腿。山峰无穷无尽地一个个排列过去,內心已无数次地产生了此行的后悔,终于连后悔的力气也没有了,只得在默不作声中磕磕绊绊地行进。就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突然与古代文人产生过对深切的认同。是的,凡是他们之中的杰出人物,总不会以轻慢浮滑的态度来面对天地造化,他们不相信人类已经可以盛气凌人地来君临山⽔,因此总是以极度的虔诚、极度的劳累把自己的生命与山⽔熔铸在一起,读他们的山⽔诗常常可以感到一种生命脉流的搏动。在走向三迭泉的竭尽全部精力的漫漫山道上,我终于产生了熔铸感,生命差不多已 ![]()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从⾼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幅大巨的银帘奔涌而下,气势之雄,恰似长江⻩河倒挂。但是,猛地一下,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轰然震耳,溅⽔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庒抑不住,狂呼 ![]() ![]() ![]() 我们这些人的⾝心全都震撼了。急雨般的飞⽔噴在我们⾝上,谁也没有逃开,反都抬起头来仰望,没有感叹,没有议论,默默地站立着,袒示着 ![]() 终于,我们找到了一种对应,一种在现代已经很少的对应。 记得宋代哲学家朱熹很想一睹三迭泉风采而不得,曾在一封信中写道:“闻五老峰下新泉三迭,颇为奇胜,计此生无由得至其下。”他请两位画家把它画下,带给他看,看到画幅时他不断摩索,声声慨叹。这位年迈的哲学家也许已从画幅中看出了一点远超一般山⽔奇景的东西,否则何来声声慨叹?但我敢说,没有亲临其境,再有悟 ![]() 在古代,把三迭泉真正看仔细又记仔细了的还是那位不疲倦的旅行家徐霞客,可惜他太忙碌,到哪儿都难于静定,不能要求他产生太深的感悟。 我不知道在不断开发庐山的过程中会不会有一天能开通到达三迭泉的汽车路或吊山索道,能构筑起可以像徐霞客那样观察这个神奇瀑布全貌的现代观景台。但毫无疑问,到了那时,我们今天好不容易找到的感悟和对应也将失去。“文章憎命达”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 1990年夏天,庐山举行文化博览会,主办单位发来请柬要我去讲学。 我因事未能成行。但一展请柬,仿佛看到了牯岭更为热闹的街市,山间更为拥挤的人群。凝神片刻,耳边又响起三迭泉的轰鸣。 不久听去了回来的朋友说,文化博览会是一个昅引游客的举动,所邀学者的名字都张贴成了海报,听课者就是愿意走进来听听的过往游人。 文人以一种更奇特的方式出现在庐山上了,地位似乎也不低,但至少我还难于适应。也许庐山又走上了一段新的旅程?也许它能在熙熙攘攘中构建出一种完全出乎我们意想之外的文化与名胜的对应? 一阵云雾又飘到了我的眼底。 wWW.iGmXs.cOm |
上一章 文化苦旅 下一章 ( → ) |
出走十五年借我一生中国之旅中国文脉喊山官煤预约死亡女心理师拯救乳房紫花布幔 |
余秋雨的免费综合其它《文化苦旅》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文化苦旅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文化苦旅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