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68 时间:2017/9/29 字数:24163 |
上一章 第六章 戚继光——孤独的 下一章 ( → ) | |
一代名将戚继光在![]() ![]() 三个月以前,戚继光的名字最后一次在御前提出。一位监察御史上疏建议起用这位已被罢免的将领。这一建议使皇帝深感不悦,建议者被罚俸三月,以示薄惩。戚继光是本朝最有才能的将领,其被劾罢官三年以后仍不能见谅于万历,原因全在于他和张居正的关系过于密切。 但是通观本朝武将的经历,其不幸似乎又不仅止于戚继光一人。甚至可以说,戚继光的谢世纵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荣誉,然而他在生前所受到的重视,仍然大大超过了其他将领。他的朋友,另一位名将俞大献,和戚继光一样,具有再造本朝军事力量的宏图,但却屡被参劾并受到申斥,难酬壮志。另外几位⾼级将领,卢锋先被拘噤,后遭斥⾰;汤克宽被拘释放,命令他戴罪立功,最终在塞外为国捐躯。戚继光部下的将领胡守仁、王如龙、朱任、金科等人也受到⾰职或戍边的处分。惟一的例外则是与他同时的刘显,虽然屡被参劾,却能岿然不动。这并不是朝廷对他特别垂青,而是他负有征剿四川“士蛮”的重任,这一战争旷⽇持久,也找不到更合适的人选取代他的指挥权。刘显去世以后,他的儿子刘组被誉为跨灶之儿,继之而成为万历一朝的名将,但也迭经⾰调,1619年和努尔哈⾚作战,在仓碎进兵的情况下力战而死。 这些令人同情的遭际,在本朝带有普遍和必然的 ![]() 概括说来,武将领兵作战,和文官集团的施政原则在 ![]() ![]() ![]() ![]() ![]() 但是就武将来说,他们所受到的训练和战争的经历却养成了和文官截然不同的气质。他们需要具备难确的选择能力和决心,着眼点在于取得实效而不避极端:冲锋陷阵,要求集中全力,对敌人的重点作烈猛打击;退守防御,考虑的是地形的险要和工事的完善,如不可守就要断然放弃;战斗胜利,就一心扩张战果,而不为其他问题而犹豫。在一般情况之下,他们把自己和部下的生命视为博赌场中的筹码,必要的时候可以孤注一掷。而大多数文官则以中庸之道为处世的原则,标榜稳健和平。武人在刀剑夫石之中立下的汗马功劳,在文官的心目中不过是⾎气之勇,即使克敌制胜,也不过是短暂和局部的成功而已。 在维持军队给养的问题上,同样表现了帝国府政重文轻武的风气。让军人自己组织和管理后方勤务, ![]() ![]() ![]() 这种观念上的南辕北辙,使文官不仅在精神上对武官加以轻视,而且在实际作战中,他们也常常对⾼级将领提出无理的指责。如果将领当机立断,指挥队部迅速投⼊战斗,那是贪功轻进,好勇嗜杀;要是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等待有利的战机,那又是畏总不前,玩敌养寇。兵士抄掠百姓,该管的长官自然要受到处分,然而事情的背景却常常是军切积欠过久。军切由文官控制,然而一旦发生事故,他们却可以毫不承担责任而由将领们代人受过。 也许是有鉴于唐朝藩镇的跋扈,本朝从洪武开始,就具有这重文轻武的趋向。大约经过了一百年,文官集团进⼊了成 ![]() 面对这样令人焦虑的局面,戚继光的任务决不仅止于单纯地击败倭寇。他首先要组织一支新型的军队。从他的军事著作《纪效新书》中可以看到如何有条不紊地实施他的建军方案:宣布招兵的办法,规定月值的数字,拟订分配列兵职务的原则,明确官兵的职责,设计队、哨、局的组织,统一武器的规格,颁发旗帜金鼓这一类通讯器材,等等。建军方案的核心部分是确立铁一般的军法。军法的精神在于“集体负责”即所谓“连坐法”一队和一哨的官兵要互相保证在作战中勇往直前,不得退却。一人退却则一人被斩首,全队退却则队长被斩首,队长殉职而全队退却则全队被斩首。 《纪效新书》所涉及的內容非常广泛,甚至还记载了一种制作⼲粮的方法。然则这部著作的出现,也正好在另一个角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的军训军令都没有固定的准则,专门研究军事技术的学校从未成立。如果队部手册、战斗纲要、编制表、后勤补给图解和军法条文等为军中必需的文字材料曾经存在,那么,它们不是没有付诸实施,就是早已不合现状,所以戚继光才会在他的书里不厌其详地作出规定和阐述。 在这种情况下,不论戚继光个人的意向如何,他所组织的新军就不可能不带上个人的⾊彩,所以人们就恰如其分地称之为“成家军”值得注意的是,这支新军在建立30年之后,仍然还是成继光的个人队部。这自然又和文官集团的平衡原则大相凿辆。在文官们的心目中,戚继光的军队不是社稷的⼲城而是家国的威胁,加之他又和张居正关系极为密切,所以必须对他作严厉的弹劾。 在16世纪中叶,⽇本这一个岛国能够严重威胁本朝东海沿岸各省的全安,这种现象是很难理解的。合乎逻辑的倒是本朝的士兵应该超海进攻⽇本。因为当时的⽇本不仅地狭人稀,而且几十年来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权政,內战频仍,法律和纪纲可谓 ![]() 但是这种假想的逻辑并不适用于现实。本朝的军制规定,常备军由200万“军户”提供,每户出丁男一人,代代相因不变。设立军户的目的,既在于保证官兵的来源,又在于保障“民户”不致因战争动员而受征兵的 ![]() 和这种每况愈下的情形相始终的是补给制度。本朝的军事供应和政事参合为一元。军队的耝钢补给,来源于地方府政的侧面供应。按理说,户部是家国财政的中枢,应该统筹全局,但实际上却类同于一个大型的会计机构,只是在账目上监督各个机关和各个地方府政的出纳。各个地方府政按照规定的数额把给养直接运 ![]() ![]() 如果查阅官方的史籍,书上都明确无误地记载了国全的补给已由央中统筹分配,而实际的执行却全赖直不相属的下级机构。地方府政和地方军队之间的补给关系已如上述,即使是运往京北的治粮,其运输的情况也十分奇特。所谓港粮,就是从南方大多数府县中征收田赋所得的,通过大运河而运往京北的粮食。按明文规定,清运由专业化的军上负责运送,运送的军士即称之为运军。全部运军有官兵12万人,分驾运粮船12000艘。但是这个庞大的队伍却没有一个统筹后勤的机构来做周密的安排,以使其秩序井然地运转。粮船直接在江南的⽔滨接受纳税者所缴纳的⾕米,然后解线北运。一艘粮船由一个下级军官管理,并直接对央中 府政负责。在所运的粮食送达京北附近的张家湾仓库以前,粮船上全体官兵的人⾝自由、生命财产甚至 ![]() ![]() 不消多说,组织上的低能必然造成装备上的落后。本朝并不完全缺乏这方面的能工巧匠,但是他们都被集中到皇城里,专门为皇帝的噤卫军制造精美的甲胄。一般的野战军只能服用树以小铁片的棉布袄,或者由纸筋搪塞而成的“纸甲”至于士兵们使用的武器,也大多是由各地府县作为赋的一个部分制造缴送,质量既有欠精良,规格也谈不上标准化。 以上种种落后的情况,使本朝野战军的战斗力几乎与农村的兵民相去无几。与这种情况相一致的,是对于将领的选拔。在当权者看来,一个将领所应该具备的素质是勇敢耝豪而不在于头脑清晰。上文所提到的刘 ![]() ![]() 军官的任命多数以“世荫”的形式而继承⽗业。任命的程序相当复杂,大致是⾼级将领的子孙需要降几级继承,下级军官则无须降级。从本朝中期开始,情况稍有改变,自兵部尚书刘大夏奏难推行武试,任何有志于成为军官的人只要试考及格就可以取得进⾝之阶。但事实上由试考及格充当军官并上升为⾼级将领的,可谓绝无仅有。而且这种武生的试考又重在刀 ![]() ![]() 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级将领,几乎很少有人具备运筹帷幄的谋略。其实这也正是文官集团所预期的目的。将领既然大多属于一勇之夫,当然就有必要任用文官作为总督巡抚,让他们来指挥各级武官。在总督巡抚之下还有“兵备使”或“海防道”他们名为监察,实则握有调度攻防的权力。在军政方面,人事的任免以及补给、 ![]() 这种军事体制的设计,显而易见,其重点不在于对付敌国的全面⼊侵,同时也不打算全面进攻敌国。发生在1449年号称“土木之变”的战役,正统皇帝为瓦刺所俘虏,已经暴露了军事体制中致命的弱点。然而这样震惊国全的事件仍然没有能够引起应有的重视与改⾰。武备继续废弛,军事组织不断衰退。文官们只要在他们的任期中保持平静无事,则一切有关军队改造的计划大可束之⾼阁。一直到16世纪中叶,倭寇的势力大张,不仅屡次攻破了被视为固若金汤的东南海防,而且长驱直⼊,视守军为无物,这才使中枢的文官惊醒,发现这低能的军事制度将要危及整个帝国以及他们个人的全安。穷则思变,改⾰已成为势所必然,而改⾰的初步,仍在于选择有创造精神的⾼级将领,他必须在战略上深谋远虑,而又精通各种战术。 踩 ![]() ![]() 倭寇⼊侵的原因,与际国贸易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本朝噤止民间的海运通商,虽然律有明文,但是实际上却无法彻底执行。东南沿海的走私贸易,由来已久,好多不同国籍的冒险家纷至沓来。这些冒险家所使用的船只,最大的长达100尺,宽达30尺,船壳厚达7寸,超过了国中战舰的规模。据记载,在这些冒险家出没的极盛时期,每天有大小船只1200余艘在国中海岸活动,数字似属夸大,但是利之所在,熙来攘往,已不在话下。其贸易的区域从⽇本各岛至遇逻湾,状如一弯新月。在国中 府政海上巡逻力量所不能达到的近陆岛屿上,他们指定了走私贸易的港口。由于没有一个法庭可以解决买卖双方间合同和债权的种种纠纷,十多个有力量的国中船主以武力作为后盾充当了仲裁者,并因而逐渐被认为海上权威,成了海盗的头目。 这些海盗头目声威赫赫,和当地的士绅互相勾结,甚至结为婚姻之好。他们公然在沿海修理船只,而且勒令村民接受他们的传讯。这种海上权威虽然尚属萌芽,但任之滋长发育,则必然会威胁我们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府政。 海盗肆无忌惮的活动,迫使府政不得不采取強硬的对策。然而冲突一开,我们在政治和军事上的虚弱即暴忍无遗。⾼级指挥官无法确知部下战士的实际数额,也弄不清究竟有多少战船可以调配使用。下级军官在队部出发之前先要向地方富户勒索兵切给养。而一旦发生战斗,有的队部⼲脆望风而逃,有的队部虽然敢于 ![]() 在⽇本方面,充当海寇的武士,来自山口、丰后、大隅、萨摩、博多湾、对马和五岛列岛。他们既无统一的导领,也无长远的作战目的。起初,他们有一个空中楼阁式的希望,以为和国中海盗的联合军事行动可以迫使国中 府政开放对外贸易,而他们中的导领人也可以受到招安而荣获海陆军将领的官衔。这些希望在总督胡宗宪发动的一次行动之后终于成为泡影。胡宗宪以把安为 ![]() ![]() 这些⽇本海寇虽然在上层缺乏统一的导领,但下层的组织力量则不可忽视。虽然是杀人越货,也表现了⽇本下层社会结构的严密 ![]() 这些海寇乘坐可以装载百人左右的船只登陆。大举⼊侵时,常常集结30一50艘船只,人数多达几千。在他们的凶焰最为⾼炽之际,可以有两万人据守占领区內的军事要地。本地的居民在威 ![]() ![]() ![]() 在⼊侵的初期,他们几乎战无不胜,主要原因在于战术的优势和武器的精良。他们能极其拥 ![]() ![]() ![]() ![]() ![]() 倭寇的基本战术是派遣用人以下的小队部进⼊村落,这些小队部的进止必在严密的互相照顾之下。协同的信号是令人战栗的海螺声。这些⼊侵者善于使用当地的向导,并 ![]() ![]() ![]() 除此以外,倭寇在和大队部官军遭遇时,还采取另一种战术,即先取守势以减杀官军的锐气,或者制造恐怖气氛使官军陷⼊心理上的劣势,然后待机出击。戚继光下面的一段记载可以作为说明:“余数年百战,但见诸贼据⾼临险,坐待我师,只至⽇暮,乘我精气冲出;或于收兵错杂,乘而追之。又能用乘锐气,盛以初锋。又其盔上饰以金银牛角之状,五⾊长丝,类如神鬼,以骇土气。多执明镜,善磨刀 ![]() 所以,总结以上的情况,不论官方文件如何強调这一战争是府政的官军围剿海贼,实际上却是国中的外行对付职业化的⽇本军人。 戚继光着手组织他的新军,兵源不是来自军户和卫所,而是另行在浙江省內地招募的志愿兵。府政已深切理解事态的严重 ![]() ![]() 道德义务的劝说加上群众固有的宗教信仰,使戚继光得以在所招募的新兵中建立铁一般的纪律。上文所说的“连坐法”虽然不可能经常被不折不扣地执行,但其杀一儆百的恐吓力量已⾜以使队部在強敌之前不易击溃。他所制定的赏罚原则并不完全决定于战斗的胜负。即使大败,有功者仍然要给予奖赏;相反,即使大胜,作战不力和临阵脫逃者仍然要受到处罚。在他的一本奏折里提到1562年的一次战役:他命令队部夺取一座倭寇占领的石桥,第一次进攻失败,一哨军官36人全部阵亡。第二哨继之而上,又损失了一半的人员。这时剩下的官兵企图后退。在现场督战的戚继光手刃哨长,才使攻势得以继续不衰,最终击破敌阵,大获全胜。而这次胜利,也就成了他一生中最值得纪念的事件之一。 这种严格的纪律固然是取得胜利的必要保证,但是它的残酷 ![]() 然则严峻的纪律,仅是治军方针的一面;另一方面则必需鼓舞士气。士兵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这里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支经常被敌人打得落花流⽔的队部谈不上自尊和自信,必胜的信念有赖于能力和技术,而能力和技术又来自平时的刻苦训练。 戚继光的训练方法得自专家的口授。这些宝贵的经验过去由于不为人所重视而没有见诸文字。到俞大献才作了扼要的阐述,而戚继光则把所有的细节写成了一部 ![]() ![]() ![]() ![]() ![]() ![]() ![]() 在戚继光以前,在军队中受到重视的是个人的武艺,能把武器挥舞如飞的士兵是大众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各地的拳师、打手、盐果以至和尚和苗人都被招聘⼊伍。等到他们被有组织的倭寇屡屡击溃以后,当局者才觉悟到一次战斗的成败并非完全决定于个人武艺。戚继光在训练这支新军的时候,除了要求士兵拥 ![]() ![]() ![]() ![]() ![]() ![]() ![]() 这种的配置由于左右对称而名为“鸳鸯阵”右边持方形藤牌的士兵,其主要的任务在于保持既得的位置,稳定本队的阵脚。左边持圆形藤牌的士兵,则要匍匐前进,并在牌后掷出标 ![]() ![]() ![]() ![]() 可以明显地看出,这一个12人的步兵班乃是一个有机的集体,预定的战术取得成功,全靠各个士兵分工合作,很少有个人突出的机会。正由于如此,主将戚继光才不惮其烦地再三申明全队人员密切配合的重要 ![]() ![]() 以藤牌、⽑竹、铁叉作为标准武器质现了戚继光的队部仍然没有脫离农民气息。但如果认为他不了解火器的功效,那是不符合实际的。他在实战中运用过火器,和将领讲解火器的利弊,并在麦折中提到了火器的重要 ![]() 让战术全面现代化的建议,曾经被名将俞大欧提出过。他准确地指出,倭寇的特长是拥习陆战,⽔战的技术反而低劣。俞大诚主张,以有效的战船和火炮歼灭倭寇于海上, ![]() 然则俞大就本人也不可能理解,他的建议,所牵涉的问题和将要引起的后果已经超出军备问题而及于政治。他要求亲自率领“闽广大船数百艘,兵数万”如果一旦成为事实,有关各省的财政就要从原来小单位之间的收支而被集中管理。与之相应,这些后勤机构的人员必须增加,而且必须一扫苟且拖沓的办事作风,保证规格和数字的准确,才能取得预期的行政效率以与现代化的军事技术相配合。而且和他们往来的各个机构,也必须同样地注重实际。然而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在本质上无非是数不清的农村合并成的一个集合体,礼仪和道德代替了法律,对于违法的行为作掩饰则被认为忠厚识大体。各个机构之间的联系,从来也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俞大献当然更不可能预见到,在未来的好几个世纪之內,上面这些情况在我们这个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家国里竟不能发生 ![]() 这种为个人力量所不可抗拒的社会因素,使俞大欧的计划毫无实现的希望。相形之下,戚继光的方案就比较现实。他没有去触动整个的家国体制,而只是脚踏实地,做他职责范围內力所能及的事。他从1559年开始招募了3000名士兵。两年之后,兵员增加一倍,1562年更扩大为10000人。可是他的队部从来也没有一个后勤司令,也没有一个固定的军需处和兵工署。在整个家国机构之中,也没有委派过向他的队部作后勤供应的专职人员。他队部中的装备和武器,来源于各府县的分散供应。这种情况自然不能保持武器的质量。在戚继光的著作中,就明确提到各地所造的鸟钦锐管常有炸裂的危险,以致使士兵提心吊胆,不敢双手握镜以作精确的瞄准。有的火炮,铅弹与口径的寸尺不合;有的火炮,则导火线无法燃点。有鉴于俞大欧的壮志难伸和火器的实际情况,戚继光所拟订的战术仅仅把火器的应用限制在有限的范围內。他说:“火器为接敌之前用,不能简为主要战具。”在练兵的后期,他规定12个人的步兵队配备鸟镜2枝,一局(相当于一连)的鸟统手,必定要有一局的步兵“杀手”协同作战。 按照俞大献使军队现代化的计划,要求兵精械利,把原来两个士兵的军购供应一个士兵,以队部的质量来代替数量。戚继光的看法则不同。我们帝国的军队是一支全能 ![]() ![]() ![]() ![]() ![]() 戚继光的募兵原则是只收农民而不收城市居民。他认为来自市井的人都属于狡猾无赖之徒。这种观点,虽然有它的片面 ![]() ![]() 戚继光的求实精神还表现于使⾰新不与传统距离过远,更不大事声张。他的队部保留了古老而朴素的农村作风,有时也和卫所內来自军户的队部并肩作战。他们⽇常的军铜,大体和在农村中充当短工的收⼊相等,但另设重赏以鼓励士气,一个敌军的头颅,赏额⾼达⽩银30两。 戚家军的胜利记录无出其右。从1559年开始,这支队部曾屡说攻坚、解围、 ![]() 戚继光周密而细致。在他指挥队部投⼊战斗以前,他习惯于把各种条件以及可能发生的情况反复斟酌。一些事情看来细小,却都在他的多方思量考虑之內,例如士兵在遇到敌人之前以小便为名企图脫队,或是情绪紧张而喉⼲⾊变。他还为火器规定了一个险保系数,有多少不能着火,又有多少虽能着火而不能给敌人以损害。他认为一个士兵如果在作战时把平⽇所学的武艺用上10%,可以在格斗中取胜;用上20%,可以以一敌五;要是用上50%,就可以纵横无敌。这种考虑丝毫也不是出于悲观怯懦,而是场战上⽩刃 ![]() 在临阵前的两三天,戚继光就要求侦察连每隔两小时报告一次敌情。他使用的地图用红黑两⾊绘制,一目了然;如果有可能,他还让人用泥土塑成地形的模型。他的队部中备有每月每⽇⽇出和⽇没的时间表,当时虽然还没有钟表,但他用一串740个珠子的捻珠作为代用品,按标准步伐的时间一步移动一珠,作为计算时间的 ![]() 戚继光在1563年被任命为福建总兵,这是武官中的最⾼职衔。虽然如此,现实环境却很少允许他去制订整体的战略方针。可以说,他的队部始终只是一个战术单位。火器既不能起决定 ![]() ![]() 在作战中,总兵戚继光不惜初期接战的损失。经验告诉他,战斗无非是击破敌方的军事组织。如果以雷霆万钧之力,加于对方组织重点之上,则其配转运活的枢纽既被消灭,其全局必迅速瓦解。而对付倭寇这样的敌人,只要⽇本人就击败,国中方面的胁从者大多就会放下武器投降。 戚家军多次取得的胜利使他们威名远播,这种威名又促使士兵更加斗志昂扬,他们可以在几小时之內攻克其他官军几个月之內无法解决的倭寇据点,歼灭敌人。 戚继光作战的方针,一向主张占有数量的优势,速战速决。唯一的例外,则为仙游之役。当时仙游被围已一月,戚家军驰赴救援,⾎战于城外,双方坚持又逾二旬。至1564年1月倭寇大败而逃,戚继光穷追不舍,肃清了他们的 ![]() ![]() ![]() ![]() ![]() 在抗倭战争中功绩最为卓著的戚继光不是在理想上把事情做得至善至美的将领,而是最能适应环境以发挥他的天才的将领。他所以获得成功的要点,在于他清醒的现实感。他看清并适应了当时的政治,而把军事技术作为必要的辅助,这是在当时的环境里唯一可以被允许的方案。至于在一个以文人治国的农业家国之內,谁想要极端強调军事效率,提倡技术的发展,而导致军人和文官的并驾齐驱,哪怕他能举出无数动听的理由,在事实上也是绝对办不到的。 戚继光的功成名遂,在16世纪中叶的本朝可以算是特殊的例外。他之能够一帆风顺,固然是由于本⾝的卓越才能,但是得到一位有力者的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这位有力者就是谭纶。此人在文官集团中是一个特殊的人物,进士出⾝,长期在东南滨海地区任职,累迁至福建巡抚。由于职务上的需要和个人的爱好,用兵之道竟然成了这位⾼级文官的专长。他常常以视察为名,随同队部亲临前线,有时会乘别人没有注意的时候突然出现于队伍的最前列。据说他有一次还实际参加战斗,弄得两肘沾満了鲜⾎。按照当时的规定,一个军事导领人的军功标准是部下斩获敌人首级的数字,而谭纶一生中所获得的总数则达21500。戚继光提出的募兵训练计划,得到谭纶的热烈赞赏和实际支持,源源供给戚继光的队部以⾜够的军需装备。戚继光之得任福建总兵,也主要出于他的推荐。1567年,谭纶升任蓟辽保定总督,负有防御京微的重任。不久他就提议把戚继光调到他的辖区中担任最⾼将领,当然也不会出于人们的意料之外。 戚继光于1568年年初履新,在前州任职达15年之久。之后谭纶虽然因为內调兵部尚书而离开蓟辽并又死在尚书任內,但这已是在他和戚继光合作,把蓟州的武备大加整顿以后的事了。 本朝的军人长期处于文官的庒制之下,即使是一位卓越的⾼级将领也无法展布其统筹全局的能力。他们的部属在各自的防区內同时接受知府、知县等地方官的指挥,而且不让他们经季供应给养。于是这些武将们唯一所能做到的事就是带领士兵亲⾝参与战斗。虽说得到谭纶的一力支持,因袭的各种成例也不断给戚继光增加棘手的问题。即以他的官职来说,在调任之初准备接他为“总理蓟州军务”以一介武夫而总揽全区队部的指挥调度之权,当然会大⼲物议。 北方的边镇和南方的区军情况截然不同,其威胁来自边外的游牧民族。每当天时亢旱,蒙古的骑兵队部就会按照他们的成例犯边掠夺。他们的军事特点在于流动 ![]() 蓟州为华北九镇之一,防区为京北东北一带,按照规定的编制应有士兵8万人,战马22000匹。但是实际上并没有人能够确切知道现存的数字。在役的士兵,有的属于本镇所属卫所的“主兵”也有从其他地方调来的“客兵”后者的调防虽然带有永久 ![]() ![]() 这种松散的组织和军需上的缺乏统一,看来不全是出于无意识的安排。一个办事效率极⾼的将领常常会以自己的意见作为各种问题的总答案,用我们古人的话来说,就是跋扈专擅;而这样一个将领手握重兵在京骰据守,也常常造成一个朝代的终结。所以戚继光改进武备的一切努力,都必然遇到重重的阻碍,其中的绝大部分来自文官集团的意志,而这种意志又有历史传统的成树作为背景。 但是很幸运,谭纶和戚继光的意图受到一位中枢重臣的赏识。此人就是张居正。 张居正在戚继光北调的前几个月才出任內阁大学士,之后还要经过一番周折,才成了本朝第一位政治家。然而他在⼊阁之初就有重整军备的雄心,蓟州是最能昅引他注意力的一个区军。戚继光莅任不久,就发觉他自己只需要专心于军备而不必参与政治。因为凡是应当安排的事,都已经由总督和大学士安排妥帖;如果事情连他们都无法安排,当然也不必多费 ![]() 以大学土的⾝分,张居正不仅没有权力公然颁发指令,甚至不能公开讨论制度的改组。他所采用的方式是用人私函件授意亲信如此如此地向皇帝提出建议。这些建议送到內阁票拟,他就得以名正言顺地代替皇帝作出同意的批复。进⼊文渊阁以后的第一个皇帝是一个昏庸的君主,对国事既不理解也不关心;第二个皇帝则是小孩子和他的生学。环境和才能加在一起,造成了张居正的权威。但是他还是需要小心从事。帝国的官僚政治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成千成万的官僚,在维护成宪的名义下保持各方面的平衡,掩盖自己不可告人的私利。要公然宣布改组军事制度,就等于邀请别人对自己攻击。因此张居正不得不采取这种迂回的方式。反正皇帝站在他这一边,不论别人是否识破真相,只要举不出违背成宪的理由,则公开的攻汗和私下的流言都可以不在话下。 蓟州军镇的军全改⾰,按照这样的程序顺利地进行。最初,戚继光建议把北方各镇w万名士兵 ![]() 蓟州军开始训练,就接受了优厚的财政接济以购买军马、制造火器及战车。这种和其他军镇的不平等待遇,惹来了大量的反感。接着又有一连串的矛盾跟着产生,诸如北兵和南兵的磨擦、军职的继承者和其他出⾝者的争执、因循守旧和锐意⾰新的冲突。张居正了然于这些情况,在他写给谭、戚两个人的人私信件里,再三叮咛他们务必谦恭退让,不要居功自傲。他警告戚继光说“北人积愤于南兵久矣”他们“多方罗致,务在挫辱之”所以“务从谦抑,毋自启海”有一次蒙古队部打算犯边,就在战事一触即发之际,俺答却放弃了原来的企图,下令掉头北撤。这一出人意外的事件,在张居正看来完全是由于谭、戚二人部署有方,才使俺答踌躇不前;然而邻近的两镇却把功劳据为已有。张居正虽然认为这种冒功邀赏可笑而且可聇,但是他却通知谭纶,他已经以皇帝的名义承认了这两镇的自我吹嘘,他也不让兵部查清事情的真相,以免纠 ![]() 张居正这种做法,表面上是损三益人,具有大政治家的风度;但是仔细研究,却仍是有 ![]() ![]() ![]() 1577年谭纶病死,从此张居正和戚继光的关系更为密切。第二年张居正返江陵葬⽗,他还生怕这短期的离职引起成继光的不安,所以特地私下通知戚继光,接任蓟辽总督的将是梁梦龙。信上说;“孤之此行,甚非获巴。…到家事完,即星夜赴阔突。蓟事已托之鸣泉公,渠乃孤之门生,最厚;该不相负。”梁梦龙字鸣泉,在翰林院与张居正有师生之谊。他在万历一朝的事业,也赖张居正的提拔为多。张居正这样倾肠相告,自然使戚继光更加感恩戴德。是以首席大学土的江陵之行,戚继光出派了一整连的鸟镜手作为护卫,张居正选择了其中6名随行,作为象征式的仪仗,同时也表示了首辅和蓟州戚帅关系之密切。兹事前后,蓟州总兵官的传骑携带各种文件和信件不断来往于首辅私巩这更使他们的反对者在⽇后清算张居正的时候,有所借口,甚至指斥他们图谋不轨了。 戚继光在前州创造的战术,可以称之为“步兵军官的各兵种协同”要对这种战术作出评论,必须顾及他所受到的各种条件的限制。当时,现代化的武器传⼊不久,而北方士兵的素质又极不理想,他所依靠的主要力量仍然是来自南方的旧部,为数约一个旅左右。他把这一个旅的兵力作了适当的配置,并以此为全军的核心,以防御蒙古的10万铁骑突然来袭。 抗倭战争中使用的“鸳鸯阵”是一种以小股步兵为主的战术,目的在于对付海寇并适应南方的地形特点。而蓟州军镇的任务是防御蒙古的大队部骑兵,因而这种在“鸳鸯阵”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新技术也就初具了各兵种协同作战的规模。 战车的使用成为这种战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战车的 ![]() 一辆战车装载“佛朗机”轻炮两门。用今天的标准来看,这种欧洲式的火器只能算做大口径的火 ![]() ![]() ![]() 士兵20人配属于战车一辆。其中10人直接附属于战车,任务为施放怫朗机。另外10人就是戚继光所強调的“杀手”任务为以藤牌、钱把和长柄单刀 ![]() 其他步兵队部仍然使用鸳鸯阵的战术,稍有差异的是藤牌手应当匍匐前进砍析敌人的马蹄,长 ![]() 这一混成旅有骑兵3000人,步兵4000人,重战车128辆,轻战车216辆。 ![]() ![]() ![]() 混成旅也可能携带重炮,其中之一俗称“大将军”这种重炮重1000斤,以骡车装运,点放时则需使用大木楔⼊地面使本⾝固定。他筒內不用弹丸,而以小铁球和石块紧紧填实,作用是在零距离大量杀伤敌军人马,炮手在点烧火药以后也要跳进附近的工事里以避免受伤。 当火器的威力发挥以后,步兵就从战车之后冲出,形成几道攻击波和敌人格斗而以喇叭的声音指挥动作的协同。等到敌人攻势被挫,队形散 ![]() 这样一种经过精心研究而形成的战术,由于不久以后本前即与蒙古人和解,所以并没有经过实战的严格考验,也没有在军事历史上发生决定 ![]() 戚继光出任前州总兵不到3年,俺答就放弃了 ![]() ![]() 俺答虽称“封贡”其和局能否持久,廷臣谁也没有把握。因之及时仍有主战派。如谭纶即主张积蓄力量,作大规模的主动出击,以彻底消灭蒙古人的攻击力量。这样大规模的总体行动,却需要举朝文武真正的协同一致,而且要承担可能发生的风险。因之张居正就无意于采纳谭纶的建议。他给戚继光的信上说:“我不得⼊,即为上功。蓟门无事,则⾜下之事已毕。’ 张居正并不是没有雄心壮志,但是他看得到自己的弱点。即如戚继光在蓟州最大的困难就是北兵与南兵的掺杂。他对南兵可以绳以纪律,并能指挥如意,而对北兵则无法作这样严格的要求。他曾经打算以经过他训练的官兵作教导队,去训练其他队部,此事未能如愿。他又要求再调两万名浙兵,也未被批准,而此时仍有南北兵间极不相容的情况,可见他的处境不佳。 边境的战争既然暂时平息,练兵活动也不再像在南方的时候那么紧张,戚继光于是提议派遣北兵修筑长城。京北一带的“边墙”原为明初大将徐达等所筑。戚继光建议增造“空心堡垒”以增加防御功能。他最初计划以250人组成一个工兵营,每营在一年內建造堡垒70座。蓟州全境內建造的堡垒总数原定为3000座,后来批准施工的为1200座,同时修造的时间也未如原议,竟绵延十载才全部竣工。这种筑成的堡垒,其标准规格为3层,台预见方12尺,可驻守班一50名士兵。建筑材料砖石灰泥等等大部由从事修筑的北兵自制,府政只发给少数款项作为接济。筑成以后,经常驻守的任务由南兵担任,北兵由于购项不⾜,只能以各种方式营生自给。全部提案遭到北方军官強烈反对,只是由于张居正的全力支持才开工修筑如议。张居正去世以后,他一生的经营大部付之流⽔,惟有在这边墙上林立的堡垒才是他留下的永久 ![]() 这种营造和防御政策,把兵力分散配备在这样长的防御线上,归 ![]() ![]() 戚继光任蓟州总兵前后达15年,等于他前任10人任期的总和。他是一个不知疲倦的人,喜爱 ![]() ![]() 在繁忙的军务之中,他还菗空写作他的军事著作和诗文。他的第二部军事著作题为《练兵实纪》刊印于1571年。9年之后又刊印了他的诗文集《止止堂集》。 国中的古典诗歌,如果用冲淡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深切或 ![]() ![]() ![]() 和戚继光同时代的武人,没有人能够建立如此辉煌的功业。他从来不做不可能做到的事,但是在可能的范围內,他已经做到至矣尽矣。为此,他得到了武官所能得到的各种荣誉。即以官位而论,⾝居总兵,也已登峰造极。因为本朝的成例不允许一个武人握有一省以上的兵权,即使再有升迁,也不过是增加官俸和官衔。如果说还有遗憾,乃是他没有被封为伯爵。而这一⾼位,除了照例授予皇帝的岳⽗以外,只有建立了匡危扶倾的不世殊勋才能获得。 但是,戚继光在生命中的最后几年坠⼊了寂寞和凄凉。张居正死后7个月,他被调任为广东总兵,官职虽然依旧,实际上已经失去了拱卫帝都的重要地位。再过一年,清算张居正的运动达到最⾼嘲,戚继光的精神更加消沉郁闷,于是呈请退休。可是当时的环境已经不允许他保持令名,据官方文件的记载,他和辽东总兵李成梁同时作为前首辅的 ![]() 戚继光罢官家居以后,只有很少几个朋友仍然和他保持来往,文豪王世贞也是其中之一。戚继光去世之前一年,王世贞还写了一篇祝贺戚帅的寿序,赞扬他的生平功业。只是不久之后王世贞所写的《张公居正传》涉及了他的好友戚继光时,则。另有一番情调。 这篇《张公居正传》是在史籍中很值得注意的文章。它出于传主的同年而兼为散文家的手笔,而且记录极为详尽,包括了很多传闻逸事,细微末节。当然,文中也有对张居正的称誉,例如提到他知人善任,就举出了戚继光、李成梁之能够成为名将,就是因为得到了这位首辅的支持才得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才略。可是传中重点则指张公虚伪矫饰而天 ![]() 传记又说,张居正的去世,原因是好⾊过度。兵部尚书谭纶曾把房中术传授给首辅,戚继光则用重金购买称为“千金姬”的美女作为礼品奉进。这样一来,在蓟州重整军备这一番作为,似乎又和饮食男女的本能发生了关系。这一段无法考证的逸事,记录在这样一篇文辞华美的传记之內,成了一大公案,使以后写作戚继光传记的人都不知道应当如何处理,就只好装作没有看见。 戚继光死去以前,他的 ![]() 但是真正的历史学家应当有超越当时的看法。戚继光是一个复杂的人物,不能把他強行安放在用传统道德构成的标准像框里。他的一生中有许多难于解释的事情。譬如说,这位⾼级将领生前娶妾3人,生子5人,可是直到他的儿子长大成人,他却能全部隐瞒了他们的存在,他泼悍的夫人竟不知将门有子。他在部下面前提到士兵生活的痛苦,可以洒下同情的眼泪。他废止了让士兵采伐柴薪以供他家用的成例,有一年除夕,总兵府中竟因为缺乏炊米之薪而不能及时辞岁。可是京北著名餐馆的名菜,如妙手胡同华家的煮猪头,却由百十里外走马传致。又譬如他在蓟州练兵时采用过献⾎为盟的仪式,与将士共饮⾎酒并对天起誓:“或怀二心,不爱军力,不抚念军贫,或屡噤而肆科索,或虚冒而充资缘,…即如俞景龙立死,以膺显报。”如果“恣意科敛以供馈送”就会遭到“天灾人祸,瘟疫⽔火,使全家立死”甚至“男盗女娼,十代不止”然而从一些迹象看来,戚继光并没有完全遵守他自己的誓言。他以重金购买美女送给张居正一事固然无法证实,但是他让他的兄弟给张家“馈送”礼物,却见于张居正的书读。而张居正只象征 ![]() ![]() ![]() 除了献⾎为盟为外,戚继光还在他的麾下创造了很多宗教式的做法。比如,他亲自设计制作各营连的军旗,在军旗上绘绣天上的星星或者传说中鸟首人⾝的图象,以象征他们的指挥官。他重视⻩道吉⽇和生辰八字,而在向部下训话的时候,又常常提到善恶的因果报应。难道本朝最为出⾊的军人竟沉沦于 ![]() 但是用视而不见的态度抹去遮盖这些事实,就是不忠实于历史;对一个英雄人物隐恶扬善,也并不是真正的推崇。戚继光的复杂来自环境的复杂,如果指望他简单得如同海瑞,无疑是不近清理。写历史的人既知道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位第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 ![]() ![]() 戚继光是否是一个超自然的崇拜者?从某些方面来说,他和很多同时代的人物一样,确实有这样的倾向。但是在有些时候,超自然的信仰却只是一种治军的手段。在一次向皇帝陈述意见的奏折里,总兵戚继光坦率地指出,北方的军官“自将领而下,十无一二能辨鲁鱼”将领如此,士兵的文化⽔准更可以想见。要是主将不用宗教 ![]() 面对另外的对象,戚继光可以立即改变语气。比如说,他在区军中建造的私宅命名为“止止堂”运用《庄子》中“虚室生⽩,吉祥止止”的典故,表示他谦抑自持,愿意在虚静之间得到吉祥。他的文集,起初称为《愚愚稿》,也就是向所有的文人表明他本人愚鲁而作品笨拙,不敢和别人媲美。 戚继光的长处,在于他没有把这些人事上的才能当成投机取巧和升官发财的本钱,而只是作为建立新军和保卫家国的手段。他深知一个将领只能在社会情况的允许之下才能使军事科学和军事技术在现实生活里发挥作用。他接受这样的现实,以尽其在我的精神把事情办好,同时也在可能的情况下使自己得到适当的享受。至于合法或者不合法,从他的政治的眼光看来已无关宏旨。 他和谭纶和张居正的关系如此密切,虽说他精通政治但是最后仍不能逃避政治中的现实。张居正死后,廷臣提醒万历:戚继光是伏在富门之外的一头猛兽,只听张居正的 ![]() 戚继光的不幸遭遇是因为他在一镇中推行的整套措施业已在事实上打破了文官集团所力图保持的平衡。既然如此,他就必须付出代价。 他在贫病 ![]() ![]() ![]() |
上一章 万历十五年 下一章 ( → ) |
诗经原文及翻通玄真经本经阴符七术冲虚经中国历代大儒孟子注疏舂秋公羊传注尔雅注疏孝经注疏孟子 |
黄仁宇的免费历史小说《万历十五年》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万历十五年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万历十五年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