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是黄仁宇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万历十五年 作者:黄仁宇 | 书号:42268 时间:2017/9/29 字数:20439 |
上一章 第三章 世间已无张居正 下一章 ( → ) | |
张居正的不在人间,使我们这个庞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而坠⼊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于一个“宪法危机”之中。在开始的时候这种危机还令人难于理解,随着岁月的流逝,政事的每况愈下,才真相大⽩,但是恢复正常步伐的机会却已经一去而不复返了。 以皇帝的⾝分向臣僚作长期的消极怠工,万历皇帝在历史上是一个空前绝后的例子。其动机是出于一种报复的意念,因为他的文官不容许他康长立幼,以皇三子常抱代替是长子常洛为太子。这一愿望不能实现,遂使他心爱的女人郑贵妃为之慢郁寡 ![]() ![]() ![]() ![]() ![]() ![]() ![]() ![]() 皇帝决心以顽強的意志和臣僚们作持久的对抗,臣僚不让他立常河为太子,他也不正常治为太子,甚至不让常洛举行冠利以便向翰林院的员官就读。像这样双方坚持达10年之久。 迫于強大的舆论庒力,他不得不放弃自己的打算。但是他的屈服是带着仇恨的。皇长子被封为太子,皇三子被封为福工到河南之国,从此皇帝的心灵上就留下了永久的伤痕,他的臣撩也再没有机会能使他按照他们的意志执行他的任务了。皇帝仍然是皇帝,但是再也不愿意做任何事情使他的文官快意。像这样又20年。 各种法定的礼仪在照常举行,但是皇帝已经不再出席。⾼级的职位出缺,他宁可让它空着而不派人递补,使那些文官们除了极少数的人以外已不再有升迁到最上层的希望。臣僚们议抗的奏章不断向他提出,他也不加答辩。因为他知道,只要在麦本上一加未批,不论是 ![]() 于是有良心的员官觉得无法执行他们的任务,只好提出辞呈。万历以同样的态度对付这些辞呈,既不接例慰留,也不准离职。有的员官在盛怒之余径自挂冠而去,吏部建议对他们追捕而加以究问,万历同样还是置之不理。到他临朝的后期,一个文官自动离职就意味着一个名位已被废⾰,因为不再有人补缺。 皇帝和他的臣僚 ![]() ![]() ![]() 皇帝的放弃职责并没有使府政陷于瘫痪。文官集团有它多年来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每到属牛、龙、羊、狗之年,京北的会试、殿试照旧举行;地方官和京官按时的考核也没有废止。派遣和升迁中下级文官,用菗签的方法来决定。 ![]() ![]() 在彻字据年之后,万历皇帝平静地离开了人间。他被安葬在他亲自参与设计的定陵里,安放在孝端皇后和孝靖皇后即恭妃王氏的相谅之间。他所宠爱的贵妃郑氏比他多活了10年。由于她被认定是家国的妖孽,她得不到任何人的同情。这10年,她住在紫噤城里一座寂寞的冷宮中,和她的爱子福王永远旺离。福王本人也是一个祸患,据说万历生前赠给他的庄田共达400万亩。由于成为众人怨望之所集,也没有人敢为他作任何辩解,说这个数字已经被极度地夸大,而且大部田土已折银每年未逾20000两。 奇怪的问题是,皇位的继承问题早已解决,万历皇帝又龙驭上宾,而关于当年延搁立嗣的责任之争,反较问题没有解决的时候更加严重。每当提及往事,就有许多廷臣被卷⼊,而且⾆战之后继以笔战。这时朝廷中的文臣已经裂分为若⼲派别,彼此间无数的旧恨新仇需要清算, ![]() 皇帝是一国之主,他应当尽心竭力以保持文官集团的平衡。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除了公正和不辞劳瘁以此还需要超出寻常的精明能⼲。针对文官的双重 ![]() ![]() 表面上的宁静通常是虚幻的。文官集团缺乏应有的和衷共济,反而集中了无数的利害冲突,形成了一个带有炸爆 ![]() ![]() 这种气氛,不消说令人悲观。有一部分文官,即以后被称为东林 ![]() ![]() 这种重振道德的运动,其标榜的宗旨固然极为堂皇,但是缺少了皇帝的主持,其不能成功已在预料之內。皇帝也是人而并非神,即使他的意志被称为“圣旨”也并不是他的判断真正⾼于常人。他的⾼于一切的、神秘的力量是传统所赋予,超过理智的范围,带有宗教 ![]() ![]() ![]() 万历的去世,失去了最后的缓冲因素。互相猜忌的小团体至此公开地互相责难。一连串的问题被提出来了:当初先皇对继承人的问题犹豫不决,在中枢任要职的人何以不慷慨直言?王锡爵⾝为首辅,居然同意先皇提出的三王并封的主张,即皇长子常洛、皇三子常询、皇五子常治同时不分⾼下地并封为王,这是何居心?要不是大臣们缺乏骨气而作迁就,先皇何至把“国本”问题拖延得如此之久,致使后果难于收拾?据说郑贵妃还有谋害皇长子的 ![]() ![]() ![]() ![]() 本朝的制度,应当说是不能听任这种 ![]() ![]() ![]() 但是当⽇的申时行并没有⾜够的力量影响舆论,此后的影响则更为微弱。皇位的继承问题发生在他担任首辅的时候,所以很多人都感慨在这紧张的几个年头之內偏偏碰上了这样一个软弱无能的人做了文渊阁的首脑。 1591年申时行被迫去职的时候,舆论对他已经丧失了同情。这原因需要追溯到上一年,即1590年。这一年之初,皇长子常洛只有⾜岁七岁半,但按国中传统的计算方法,他已经9岁。这时他还没有出阁讲学,给很多廷臣造成了不安,担心他长大以后不能和文官作正常的 ![]() ![]() 于是皇帝宣布,他无意于废长立幼,但是他不能接受臣下的要挟。他说,如果一年之內廷臣不再以立储一事打扰他,他可以在15年立常治为太子。如果再有人以此纠 ![]() 在这一年里,群臣遵照万历的意见不再以立储相催促,但却都感到了气氛的沉重。也有很多人怀疑申时行已经为皇帝所利 ![]() ![]() ![]() 这一大规模的议抗使龙心赫然震怒。申时行获知皇帝的反应,立即呈上一份揭帖,说明內阁的联名奏章虽然列上他的名字,他事先却并未与闻。被孤立的皇帝亲自在朱批中感谢申先生对他的忠爱之忱。事情本来可以在这里结束,因为大学土的揭帖系秘密文书,经过御览以后向例是退回本人而不公布的。但是这一揭帖偏偏为许国所截获,他就毫不客气地送 ![]() 这样重大的事件 ![]() ![]() ![]() ![]() 万历皇帝开始并没有体会事情的严重 ![]() 在听任申先生离职之前,皇帝不能没有必要的措施以重振自己的权威。那个发难参劾申时行的给事中由降级外调而加重为⾰职为民。这是因为他受到了文官的表扬,而要皇帝收回处罚他的成命;而在皇帝那里,虽然无法挽留群臣所不齿的大官,却必须表示有能力斥退他们所欣赏的小官。其次轮到了二辅许国。多年来他和申时行在表面上似乎同心协力,这一事件暴露了他对申时行的嫉忌,而他故意公开申时行的秘密揭帖,说明了他的秉 ![]() 在这一场悲剧 ![]() ![]() 在处理立储这个问题上,万历犯了很多错误。他的第一步是册封郑氏为皇贵妃,位于皇后之下而在其他妃嫔之上。子以⺟贵,常询超越常格而立为皇储,就可以顺理成章。然而在绝大部分文臣看来,这是以幼苗长,自然不合于伦常之道。 万历本人也同样找不到充分的理由以公开自己的意图,他只能找出种种借口来拖延。第一个借口是常洛年纪太小,经不起各种典礼的磨折,第二个借口就是上面所说的立储大计属于皇帝的职权,不容许任何人加以⼲扰 ![]() 这种僵持的局面,应该看做本章一开始所说的“宪法危机”因为僵局之不能打破,原因不在于法律。法律的问题始终没有被人提起,即皇帝如果一定要废长立幼,他并不是找不到理论上的依据。假如我们的帝国真正能够实行法治,而继承皇位这个问题又由一个具有立独 ![]() ![]() 第一,常洛并不天生即具有继承大统的权利,他的几个弟弟也同样没有这种权利。因为皇帝的儿子在被册封以前统统没有名义,否则就用不着特别举行封太子或封王的规定了。第二,立长而不立幼,只是传统的习惯而不是強制 ![]() ![]() ![]() ![]() 为什么万历在这个问题上没有采取更为強硬的立场,例如坚决地公开宣布他的主张,而且一口咬定计属于他的权力范围,不容旁人置晚而且进一步以意图不能实现即自动退位作为威胁,这都已经无法找到答案了。也许有一条理由可以作为解释,即本朝不是以法律治理天下臣民,而是以“四书”中的伦理作为主宰。皇帝和国全臣民都懂得⽗亲对儿子不能偏爱,哥哥对弟弟负有教导及爱护的义务,男人不能因为宠爱女人而改变长幼之序。正因为这些原则为天下人所普遍承认,我们的帝国才在精神上有一套共同的纲领,才可以上下一心,臻于长治久安。如果仅仅凭法律的条文作为治国的依据,则我们立国的 ![]() 心里的愿望难于实现而且无法明言,同时又缺乏可以密商的智囊人物,从此他就成了一个孤独的君主。他很想把內阁大学士拉到自己这一方面来,但也不敢公然出口。而事与愿违,历届的首辅都以群臣的发言人自居,不断地催促皇帝按长助之序册立常在为太子。催促无效,首辅只能引咎自责,桂冠而去。这样一来,做皇帝的不得不应付几个个 ![]() 虽然形势对他十分不利,他仍然不放弃他的愿望。臣僚们纷纷猜测,究竟是皇帝受到了郑氏的 ![]() ![]() 分析上述问题,还有一个因素不能排除,就是在万历登极以后,虽然坐在他祖先坐过的宝座之上,但他的职责和权限已经和他的前代有所不同。他的祖先,一言一行都被臣下恭维为绝对的道德标准,而他却是在他的臣僚教育之下长大的。他的责任范围乃是这群文臣们所安排的。他的感情更需作绝对的抑制。这前后不同之处尽管在形式上含蓄,实质上却毫不含糊。原因是开国之君主创建了本朝,同时也设立了作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而今天的文官却早已成 ![]() ![]() ![]() 这样的一个皇帝,实际上已经不是国事的处置者,而是处置国事的一个权威 ![]() ![]() 多少年来,文官已经形成了一种強大的力量,強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斥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俯伏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万历皇帝以他的聪明接触到了事情的真相,明⽩了自己立常询的计划不能成功,就心灰意懒,对这个 ![]() 1587年以后的內外形势并不平静,杨应龙在西南叛变,脖拜在宁夏造反,⽇本的关⽩丰臣秀吉侵占朝鲜,东北的努尔哈⾚在⽩山黑⽔间发难,但內外兵事都没有像建储一事能在廷臣中引起这么多的纷纷扰扰。两万名⾝穿锦袍的文官所最关心的,乃是今上皇帝一旦官车宴驾,谁将继他登上宝座。即使在常洛封为太子、常询去河南之国之后,事情仍然没有结束。那位掩袖工谗的郑氏⽇夜挨在皇帝⾝旁,谁敢担保情况不起变化?因之有的忠耿之臣就慷慨陈词,请求皇帝不要好⾊,自古以来,美人就是引 ![]() ![]() ![]() 在惶惶不安的气氛中,又出现了一件奇特的事情。有一个大学土沈鲤,在文渊阁的大门旁边竖立了一块木板,上面写着十项做官的戒律。每天上班的时候,他就站在牌前低声诵读,念念有词。不久,宮中就传遍了沈阁老的谣言,据说他在一块写有怪字的木牌前面施法诅咒。皇帝十分惊奇,叫人把木牌取来过目,看过之后随即斥责宦官胡说八道,无事生非。 有些谣言还记录于史书。比如说恭妃王氏是一个年长的女人,在和万历邂逅相遇的时候就已经消失了青舂。此后她又一目失明,所以不能继续得到皇帝的宠爱。另外一个故事则说是万历病重,自度即将不起,有一天一觉醒来,发现恭妃王氏的胳臂正枕在他的脑袋下,脸上的泪痕未⼲,而贵妃郑氏则无影无踪。还有一个故事提到了常洛的祖⺟慈圣太后。她反对皇帝弃长立幼的企图,为此和他作了一次专门的谈话: 皇太后:“如果你真要这样做,你将何以向天下臣民 ![]() 皇帝:“这容易。我只要说他是一个宮女的儿子就可以了。” 皇太后:“你不要忘了,你自己也是一个宮女的儿子!” 这些捕风捉影的故事在当⽇不仅⽇耳相传,而且刊诸枣梨,印成书籍。关于王氏和万历相遇时的年龄问题,在4个多世纪以后定陵的发掘中才得到澄清胭为墓志上清楚地记载着她的出生年月,据此,她和万历相遇的那一年刚刚16岁,万历则是18岁。 木板印刷的发达不仅使这些书籍大为流行,而且还使一些不署名的传单和署假名的小册子不断出现。这些传单和小册子增加了京北城內的紧张气氛,使每一个人都程度不同地卷进了这个继承大统的漩涡里。有一张传单,即所谓“妖书”竟公然声称太子不久就要被废,福王将奉召回京正位东宮,并且指出这一 ![]() 对文官集团而言,常洛和常询的争执,不过是把他们早已存在的冲突更加带上了感情⾊彩而已。就算是没有郑贵妃,也没有东林 ![]() ![]() 历史学家似乎很少注意到,本朝以诗书作为立政的 ![]() ![]() 当张居正出任首辅的时候,本朝已经有了两百年的历史。开国时的理想和所提倡的风气与今天的实际距离已经愈来愈远了。很多问题,按理说应该运用组织上的原则予以解决,但事实上无法办到,只能代之以局部的人事调整。 这种积弊的 ![]() ![]() ![]() 财政上死板、混 ![]() ![]() ![]() 更难于判断的是京官的 ![]() 财政上的情况既是如此,在文官体制上,普遍使人感到困难的是各级地方官都没有实际力量⾜以应付环境的变化。他们没有完全驾驭下级的能力,因为各人自菗“常例”即下级也拥有财权政;人事权则集中于京北,对下级的升降奖罚上级只能建议而无法直接处理。 体制上有欠周全,文官集团更需要用精神力量来补助组织之上的不⾜。这有本朝的历史记载为证。那些孔孟的信徒,在一旦需要的时候,可以不惜牺牲以完成任务。有的文官从来没有受过军事训练,却可以导领仓粹集合的兵民固守孤城,最后杀⾝成仁;有的文官不顾况暑疫疾,和民夫同饮食、共起居,在洪⽔的威胁下抢救危险的河堤。这些好处当然不应抹杀,然则它们带有冲动 ![]() 这种局面不打破,文官的双重 ![]() ![]() ![]() ![]() ![]() 以张居正的精明⼲练,他没有能解决这个问题。他的十年首辅生涯,仅仅刚把问题看清楚。他的一套改⾰办法使文官们感受到极大的庒力而不能成功,而且招致了死后的被清算。申时行不得不把目标降低。他所说的“使不肖者犹知忌惮,而贤者有所依归”就表现了他调和这 ![]() ![]() ![]() 就算是降低了标准,申时行也没有能达到目的。有一些自命为体现正气的年少新进,坚持“四书”中所教导的伦理观念,对1587年京察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不満。其中有一个顾宪成,所提出的抨击尤为尖锐。他和他的志同道合者决心要检举缺乏能力和 ![]() ![]() 所以,在立储问题还没有对京官形成普遍庒力的时候,他们的內部关系已经十分紧张了。张居正的強迫命令固然失败,申时行的调和折衷也同样没有成功。在京北的两千多名文官中间,存在着对伦理道德和对现实生活的不同态度,互相顾忌而又互相蔑视。有的人出⾝寒微,把做官看做发财致富的机会;有的人家境丰饶,用不着靠做官的收⼊维持生活,自然就不会同意和允许其他人这样做。“四书’冲的原则,有的人仅仅视为具文,拿来做职业上的口头禅,有些人却一丝不苟,⾝体力行。另外有一些人格但于上述两者之间;也有一些人由于人事的牵涉参与了对立的阵营。 文官之间的冲突,即使起因于菗象的原则,也并不能减轻情绪的 ![]() 第三个登上皇位的永乐皇帝,如所周知,是用武力夺取了侄子建文皇帝的江山。在起兵的时候,他就大肆制造了洪武皇帝本来要传位于他、建文皇帝只是矫诏嗣位的说法。功成之后,他又大批杀戮了拒绝拥戴他的廷臣和他们的家属。对嘴六代正统皇帝,在和蒙古瓦刺部落作战的时候被对方俘虏。廷臣和皇太后商量之后,拥立他的异⺟弟登极,是为景泰皇帝,件使瓦利不能以当今天子被其拘噤而作为谈判的要挟。最后瓦刺由于无利可图,只好把正统皇帝送回京北。一个家国不能同时存在两个皇帝,于是正统被称为太上皇,表面上在南宮优游岁月,实则乃系软噤。7年之后,拥戴太上皇的夺门复辟成功,改称天脫功成之后,拥立是泰的臣僚受到了残酷的对待。被戮于西市的,就有功劳卓著的兵部尚书于谦。 1587年表面上平静无事,可是很多文官已经预感到如果皇储问题得不到合理解决,历史的惨痛教训必然会在他们⾝上重演。今天无意中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将来都可以拿来当做犯罪的证据。就算他们谨慎小心,缄口不言,也可能⽇后被视为附逆,未必一定能明哲保⾝。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害怕这样的危险,有的人却正好把这危险看成表现自己刚毅正直的大好机会。即使因此而牺牲,也可以博得舍生取义的美名而流芳百世。因此,除了接二连三地递上奏章以外,他们还刻印了富有煽动 ![]() 万历在他御字的后期,已经清楚地看到自己不能避免历史的指责。他与臣僚不和,同时又是一个不负责任的君主,这已成为定案。既然无意于做积极有为的君主,现实又无可逃遁,他只能消极无为。然而由于他的聪明敏感,他又不能甘心充当臣僚的工具,所以即使消极,他仍然顽強地保持着自己的 ![]() ⾝为天子的万历,在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不过是紫噤城中的一名囚徒。他的权力大多带有被动 ![]() ![]() ![]() ![]() 大小臣僚期望他以自己的德行而不是权力对家国作出贡献。但是德行意味着什么呢?张居正在世之⽇,皇帝在首辅及老师的控制下作为菗象的道德和智慧的代表,所谓德行大部分体现于各种礼仪之中。他要忍受各种礼仪的苦闷与单调,这也许是人们所能够理解的。但几乎很少有人理解的乃是他最深沉的苦闷尚在无情的礼仪之外。皇位是一种社会制度,他采翊钧却是一个有⾎有⾁的个人。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他不被允许能和他的臣僚一样,在 ![]() ![]() ![]() 在他的⺟亲慈圣皇太后去世以后,礼部立即郑重制定了丧仪,宣布国全居丧27⽇,臣民全部服丧,帽子上 ![]() ![]() 人们看得很清楚,慈圣太后之被隆重追悼,并不是因为她个人引起了如此广泛而深沉的哀思。她不过是一个形式上的代表,她的丧仪象征了国全臣民怀念慈⺟的养育之恩,也表现了他们对皇室的忠诚。不难想象这些员官和夫人在号哭完毕以后回到家里,由于为这隆重的丧仪所感染,势必要对长者更为孝敬,而国全的风俗乃能更为淳厚。然而万历皇帝却早已丧失了这样的信心。他已经把一切看透,仪式典礼只会产生更多的仪式典礼,作为国全的表率,他又必须在每一种仪式中使用全部精力去表现他的诚意。他在过去的生活里付出的精力已经太多了,他已经不再有周旋应付的趣兴,所以他以近⽇偶患 ![]() ![]() 把传统上规定的天子职责置之不顾,时⽇一久,万历懒惰之名大著。有的历史学家认为他的惰 ![]() ![]() 难道说守成之君就无法改造这些凝固了的制度、改造皇帝的职权进而改造他的帝国?似乎也不尽然。在万历之前,他的叔祖正德皇帝曾经试图这样做过。两人之间相隔约有半个世纪,正德的所作所为,对万历自然不是没有影响的。 正德在1505年即位的时候还不満14岁。他有超人的胆量、充分的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这样的人作为守成之君,可谓命运的错误安排。正德没有对传统屈服,他有他自己寻 ![]() 正德登极未逾两年,他就搬出紫噤城,不再受宮廷內部清规峻律的限制。他新建的住宅名叫“豹房”坐落于皇城中空旷之处,中有精舍、猎房及俱乐部。从此,他就在宦官、倡优、喇嘛以及异域术上的包围之中。如果兴之所至,他也偶然临朝或出席经筵,但更多的趣兴则在于游猎。有一次,他亲自训练老虎,为虎所伤,幸赖亲信江彬的救援才得免于难。 江彬之见信于正德,也在于他的大胆和机警。他⾝上有箭痕H处,其中有一处穿过面颊直到耳 ![]() ![]() ![]() 正德皇帝整天忙于练兵,夜间则在豹房和各式各样的人物玩乐。对朝廷上文臣和宦官的冲突,他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在他看来,这种争端是无可避免的,更何况处理这些事情并不是他的专长。 最富有冒险 ![]() 当皇帝得胜回朝,一个戏剧 ![]() ![]() ![]() 皇帝把俘获的武器装备陈列于官门之前作为战胜的实证。宮中的银作局特制了纪念这次不世之功的银牌,上附各⾊彩带。但是他的兴致丝毫也没有带给廷臣以鼓舞。翰林院全体员官拒绝向他祝贺,有的监察官自己责备自己失职而要求解职归田。虽然前方官军的围困因为御驾亲征而得以解除,而且终正德一朝,小王子也没有继续⼊侵,但是持怀疑态度的文官却坚决不承认这次胜利。他们強调说,我军伤亡达600人,而勒担却仅仅有16人战死。 1518年秋天,正德皇帝要求大学士草拟敕旨,命令“威武大将军朱寿”再次到北方边区巡视。对这项命令,四位大学土都不肯接受。其中有一位匍匐在地,泪流満面,说是宁可任凭皇上赐死,也不能做这种不忠不义的事情。正德对大学士的议抗置之不理,一切仍然按照原来的安排进行。在征途中,他又降下敕旨,封自己为镇国公,岁支俸米五千五。五个月之后,他又再次加封自己为太师。至此,他就成了他自己手下最⾼级的文官,位居大学土之上。 第二次的御驾亲征,由于渤规始终避免接触,虽然大肆搜索仍然找不到敌人的踪影,只能无功而返,在1519年舂天回到京城。这9个月之中,廷臣的议抗先是数以十计,然后是数以百计。廷臣别切地陈奏,京城无主,随时可能发生变 ![]() 对这些谏幼与议抗,正德依然不加理睬。他的 ![]() ![]() ![]() ![]() 正德皇帝是否具有大将的才略,现在已经无法判断,因为他没有让文官参与他的亲征队伍,而武官又不会记录战况。可以确知的是,他在1517年的那次战役中曾经亲临前线。1518年冬天,他再度亲;旧西北边疆,正好遇上大风雪,从者瑟缩委顿,他却精神焕发,始终自持武器,端乘坐马,坚持不用舒适的乘舆。这些应该认为是难得的长处,在文臣的心目中却变得完全不可理解:为什么一个皇帝会放弃九五之尊而把自己降格到一个不识字的武并的地位?这种惶惑以至愤慨,真正的原因是皇帝挖空了他们苦心构筑的政治体系。这个体系以仙鹤、鸭鹅、懈的等等标志、无数的礼仪磕头和“四书”中的词句堆砌而成。正德更嫖没有用明确的语言,但却用实际的行动对它作了全部的否定。 所以,当正德在1519年又准备以威武大将军的名义到南方各省巡视的时候,文官们就再也不能忍受了。全体监察员官联着涂腺功沮。它帝前倒置不作答,他们就列队跪在午门外要求答复。这件事还没有了结,其他员官已经跟着递上了奏本,名为迫回团实则颇有论辩并含有集体威示的味道。皇帝大为震怒,在江彬的建议之下,所有跪动不去的14t4员官每人受到廷杖30下,其中11人当场被打死或事后伤发而死。大学士全部引咎辞职,则为皇帝温旨慰留。 发生了这些纠葛,南巡的筹备工作拖延了好几个月,到秋间才得以成行。这次旅行与巡视北方不同,并无军事上的意义而专为游乐。在南的秀丽风光便羁毯乐而忘返。然而乐极生悲,在一破捕鱼活动中,皇帝须追僵国投资倾覆,虽然获救,但已使圣躬不豫。1520年年底他回到京北,1521年年初就在豹房病死。由于他没有子嗣,于是群臣和皇太后商议,决定 ![]() 正德毫不费力地作弄了他的臣僚,显出了他比臣僚确乎要⾼出一手。其原因,表面看来在于皇帝具有传统赋予的权威,他想要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其实,事情并不如此简单。 百官之所以绝对服从皇帝,即使不说是有条件的,但也决不是无目的的。君主专制本来与文官制度相辅相成,在这庞大的组织中,下层的员官把无数不能尽合事实的书面报告逐级递送到中枢,以其数量之多和情况之复杂而要期望中枢事事处置得直,自然是不可能的。端坐在宝座上的皇帝,他的力量带有宗教⾊彩,其神秘之处,就在于可以使不合理的处置合理化。换言之,皇帝的处置纵然不能事事合理,但只要百官都能俯首座心地接受,则不合理也就成为合理。正德皇帝不去培养这种神秘力量,反而偏要去表现自己的将才帅略,岂不是破坏了臣僚们对他绝对服从的大前提? 正德自称威武大将军,企图把皇帝和作为、个富于活力的年轻人的自己分为两事。不消说,他的臣下钟能控受这些看法的。以本朝幅员之大,人口之多,仅仅为了打假烟势温可,动员队部的力量就可能达到这个目的。问题在于,要不是威武大将军朱寿就是正德皇帝,他怎么能出⼊几个边镇,指挥所有的军队而且有⾜够的给养补充?反过来说,要是被任命为前敌指挥的将领都能有这样的行动自由,即使战胜外敌,我们的內政岂不大受影响? 事实上,我们的机构设计就不允许⾼级将领具有这样的自由。各边镇的总兵官一定要受该地区文官的监督,在指定的地区活动。如果不是这样,唐朝的藩镇可能重新出现,成为重大的祸患。而如上面所一再说明的,本朝的立国以伦理道德为 ![]() 正德的一生,一意孤行到这种程度,也有其特殊的原因。他的一生几乎谈不上家庭关系。他的⺟亲给他的影响微乎其微,它中的错误也没有一个人对他具有笼络的力量。在他登极的时候,三个大学士都以文章道德著称而缺乏解决实际政治问题的能力。一个天生喜 ![]() ![]() ![]() ![]() ![]() ![]() ![]() 正德的所作所为并没有使以后的皇帝受益。相反的,他使以后的皇帝得到了更多的拘束。他的宠用佞臣,私出宮廷、自任将领,其来势之迅猛竟使想要反对的文官措手不及。文官们虽然认为他有失太君的尊严,但都无可奈何。天子就是夫子,这种神秘的力量出诸天赋。但是说到底,他们的绝对服从也不是完全盲目和没有限度的。正德一朝,前后有两个亲王造反,其号召天下的理由,则是皇帝无道,违背了祖宗的成宪。用现代的⽔请来说,就是破坏了宪法。这两次造反都没有成功,其原因一方面是军事准备不够充分,另一方面是他们对正德业已众叛亲离的估计超过了当时的现实。然则他们作出这样的估计,不错把⾝家 ![]() 他去世以后被滥为“武宗”从传统的意义上讲,这是一个明褒实贬的溢号。这时候他的亲信江彬仍然掌管京城的军队文官们以召集开会的名义骗他进宮,一举而将他拿获。他的下场是凌迟处死,家属被没收为奴婢。宣布的罪状,除了引 ![]() 当今上万历皇帝在正犯年登极,似那位富有趣情的叔祖已经去世51年了。虽然如此,正德的一生所为仍然没有被人忘记。如果说过去由于文官们没有防备而让正德任意妄为,那么这一教训正好成了历史的殷鉴。他们决心不再让朝廷的大权放在一个年轻人手里,听凭他任意使用,而是要设法把皇帝引进他们所崇奉的规范里。文官们让他从小接受翰林的教育,注意他的家庭生活和人私活动,尤其防止他接受武官和宦官的不良影响在后来闹得満城风雨的立储问题,其实也是把他纳⼊规范的一种节目,其目的在于使他懂得皇位的继承乃是国本,必须取得众人的公认而不能凭一己的好恶作出不会传统的决定。 万历皇帝缺乏他叔祖的勇气、积极 ![]() ![]() 这样一来,皇帝找不到更合适的事情可以消磨时光,只好看宦官掷银为戏。他的消极怠工使帝国陷于深渊。现在危机已如此之严重,不论皇位的继承问题如何解决,文官集团失去的平衡已经难于恢或 只有少数最接近皇帝的人,包括首辅申时行,才了解到不同的环境可以为万历的 ![]() ![]() ![]() ![]() 他⾝上的大巨变化发生在什么时候,没有人可以做出确切的答复。但是追溯皇位继承问题的发生,以及一连串使皇帝感到大为不快的问题的出现,那么1587年丁亥,亦即万历十五年,可以作为一条界线。现在要回到本书一开头所说的,这一年表面上并无重大的动 ![]() |
上一章 万历十五年 下一章 ( → ) |
诗经原文及翻通玄真经本经阴符七术冲虚经中国历代大儒孟子注疏舂秋公羊传注尔雅注疏孝经注疏孟子 |
黄仁宇的免费历史小说《万历十五年》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万历十五年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万历十五年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