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是何晏注,邢昺疏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论语注疏 作者:何晏注,邢昺疏 | 书号:39922 时间:2017/9/8 字数:10876 |
上一章 卷十三·子路第十三 下一章 ( → ) | |
[疏]○正义曰:此篇论善人君子为邦教民、仁政孝弟、中行常德,皆治国修⾝之要,大意与前篇相类,且回也⼊室,由也升堂,故以为次也。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孔曰:“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劳之。《易》曰:‘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请益。曰:“无倦。”孔曰:“子路嫌其少,故请益。曰无倦者,行此上事,无倦则可。” [疏]“子路问政”至“无倦” ○正义曰:此章言政先德泽也。“子曰:先之劳之”者,言为德政者,先导之以德,使民信之,然后可以政役之事劳之,则民从其令也。“请益”者,子路嫌其少,故更请益之。“曰:无倦”者,夫子言行此上事无倦怠则可也。 ○注“《易》曰:说以使民,民忘其劳” ○正义曰:此《周易·兑卦·彖辞》文也。言先以说豫抚民,然后使之从事,则民皆竭力,忘其劳苦也。引之以证先之、劳之之义也。 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王曰:“言为政当先任有司而后责其事。”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孔曰:“女所不知者,人将自举其所知,则贤才无遗。” [疏]“仲弓”至“舍诸” ○正义曰:此章言政在举贤也。“仲弓为季氏宰,问政”者,冉雍为季氏家宰,而问政于夫子也。“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者,有司,属吏也。言为政当先委任属吏,各有所司,而后责其成事。赦放小过,宽则得众也。举用贤才,使官得其人,野无遗逸,是政之善也。“曰:焉知贤才而举之”者,仲弓闻使举贤,意言贤才难可偏知,故复问曰:“安知贤才而得举用之也?”“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者,舍,置也。诸,之也。夫子教之曰:“但举女之所知。女所不知,人将自举之,其肯置之而不举乎?“既各举其所知,则贤才无遗。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包曰:“问往将何所先行。”子曰:“必也正名乎!”马曰:“正百事之名。”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包曰:“迂犹远也。言孔子之言远于事。”子曰:“野哉,由也!孔曰:“野犹不达。”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包曰:“君子于其所不知,当阙而勿据。今由不知正名之义,而谓之迂远。”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孔曰:“礼以安上,乐以移风,二者不行,则有 ![]() [疏]“子路”至“而已矣” ○正义曰:此章论政在正名也。“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者,奚,何也。案《世家》:孔子自楚反乎卫,是时卫君辄⽗不得立,在外,诸侯数以为让,而孔弟子子多仕于卫,卫君 ![]() ![]() ○注“孔曰”至“滥罚” ○正义曰:云“礼以安上,乐以移风”者,《孝经·广要道章》文,言礼所以正君臣⽗子之别,明男女长幼之序,故可以安上化下,风移俗易。先⼊乐声,变随人心,正由君德,正之与变,因乐而彰,故可以移风易俗也。云“二者不行,则有 ![]() ![]() ○注“王曰”至“道行” ○正义曰:云“所名之事必可得而明言”者,若礼,人名不以国,以国则废名,是不可明言也。云“所言之事必可得而遵行”者,《缁⾐》曰:“可言也,不可行,君子弗言也。可行也,不可言,君子弗行也。”熊氏云:“君子贤人可行,不可言作凡人法。若曾子有⺟之丧,⽔浆不⼊于口七⽇,不可言说以为法,是不可遵行也。”是以可明言,可遵行,而后君子名言之也。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马曰:“树五⾕曰稼。树菜蔬曰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孔曰:“情,情实也。言民化于上,各以实应。”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包曰:“礼义与信,⾜以成德,何用学稼以教民乎?负者以器曰襁。” [疏]“樊迟”至“用稼” ○正义曰:此章言礼义忠信为治民之要。“樊迟请学稼”者,树五⾕曰稼。弟子樊须谓于夫子,学播种之法, ![]() ○注“树五⾕曰稼。树菜蔬曰圃” ○正义曰:树者,种殖之名。五⾕者,黍稷⿇麦⾖也。《周礼注》云:“种⾕曰稼,如嫁女以有所生也。”《周礼·大宰职》云:“园圃,毓草木。”注云:“树果蓏曰圃。园,其樊也。”然则园者,外畔藩蓠之名。其內之地,种树菜果,则谓之圃。蔬则菜也。郑玄《周礼注》云:“百草 ![]() ![]() ○注“负者以器曰襁” ○正义曰:《博物志》云:“织缕为之,广八尺,长丈二,以约小儿于背。”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专犹独也。 [疏]“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正义曰:此章言人之才学贵于适用。若多学而不能用,则如不学也。诵谓讽诵。《周礼注》云:“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诗》有《国风》、《雅》、《颂》,凡三百五篇,皆言天子诸侯之政也。古者使适四方,有会同之事,皆赋《诗》以见意。今有人能讽诵《诗》文三百篇之多,若授之以政,使居位治民,而不能通达;使于四方,不能独对,讽诵虽多,亦何以为。言无所益也。 子曰:“其⾝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令,教令也。 [疏]“子曰:其⾝正,不令而行。其⾝不正,虽令不从” ○正义曰:此章言为政者当以⾝先也。言上之人,其⾝若正,不在教令,民自观化而行之。其⾝若不正,虽教令滋章,民亦不从也。 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包曰:“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 [疏]“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 ○正义曰:此章孔子评论鲁、卫二国之政相似,如周公、康叔之为兄弟也。鲁、周公之封。卫,康叔之封。周公、康叔既为兄弟,康叔睦于周公,其国之政亦如兄弟也。 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王曰:“荆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 [疏]“子谓”至“美矣” ○正义曰:此章孔子称谓卫公子荆有君子之德也。“善居室”者,言居家理也。“始有,曰苟合矣”者,家始富有,不言己才能所致,但曰苟且聚合也。“少有,曰苟完矣”者,又少有增多,但曰苟且完全矣。“富有,曰苟美矣”者,富有大备,但曰苟且有此富美耳,终无泰侈之心也。 ○注“王曰:荆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 ○正义曰:案《左传》襄二十九年“吴公子札来聘。遂适卫,说蘧瑗、史狗、史楢、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是与蘧瑗、史楢并为君子也。 子适卫,冉有仆。孔曰:“孔子之卫,冉有御。”子曰:“庶矣哉!”孔曰:“庶,众也。言卫人众多。”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疏]“子适”至“教之” ○正义曰:此章言治民之法也。“子适卫,冉有仆”者,适,之也。孔子之卫,冉有为仆以御车也。“子曰:庶矣哉”者,庶,众也。至卫境,见卫人众多,故孔子叹美之。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者,言民既众多,复何加益也。“曰:富之”者,孔子言当施舍薄敛,使之⾐食⾜也。“曰:既富矣,又何加焉”者,冉有言民既饶⾜,复何加益之。“曰:教之”者,孔子言当教以义方,使知礼节也。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孔曰:“言诚有用我于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三年乃有成功。” [疏]“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 ○正义曰:此章孔子自言为政之道也。苟,诚也。期月,周月也,谓周一年之十二月也。孔子言诚有用我于政事者,期月而可以行其政教,必満三年乃有成功也。 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王曰:“胜残,残暴之人使不为恶也。去杀,不用刑杀也。”诚哉是言也!”孔曰:“古有此言,孔子信之。” [疏]“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 ○正义曰:此章言善人君子治国至于百年以来,亦可以胜残暴之人,使不为恶,去刑杀而不用矣。“诚哉是言”者,古有此言,孔子信之,故曰:“诚哉是言也。”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孔曰:“三十年曰世。如有受命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 [疏]“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正义曰:三十年曰世。此章言如有受天命而王天下者,必三十年仁政乃成也。 子曰:“苟正其⾝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如正人何?” [疏]子曰:“苟正其⾝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如正人何?” ○正义曰:此章言政者正也, ![]() 冉子退朝。周曰:“谓罢朝于鲁君。”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马曰:“政者,有所改更匡正。”子曰:“其事也。马曰:“事者,凡行常事。”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马曰:“如有政,非常之事,我为大夫,虽不见任用,必当与闻之。” [疏]“冉子”至“闻之” ○正义曰:此章明政、事之别也。“冉子退朝”者,时冉有臣于季氏。朝廷曰退,谓罢朝于鲁君也。“子曰:何晏也”者,晏,晚也。孔子讶其退朝晚,故问之。“对曰:有政”者,冉子言,有所改更匡正之政,故退晚也。“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者,孔子言,女之所谓政者,但凡行常事耳。设如有大政非常之事,我为大夫,虽不见任用,必当与闻之也。 ○注“周曰:谓罢朝于鲁君” ○正义曰:周氏以为,夫子云“虽不吾以,吾其与闻”皆论若朝之事,故云罢朝于鲁君。郑玄以冉有臣于季氏,故以朝为季氏之朝。《少仪》云:“朝廷曰退。”谓于朝廷之中,若 ![]() ○注“马曰:事者,凡行常事” ○正义曰:案昭二十五年《左传》曰:“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杜预曰:“在君为政,在臣为事。”杜意据此文,时冉子仕于季氏,称季氏有政,孔子谓之为事,是在君为政,在臣为事也。何晏以为,仲尼称孝友是亦为政,明其政、事通言,但随事大小异其名耳,故不同郑、杜之说,而取周、马之言,以朝为鲁君之朝,以事为君之凡行常事也。 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王曰:“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兴国。几,近也。有近一言可以兴国。”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孔曰:“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知此,则可近也。”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孔曰:“言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孔曰:“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丧国。” [疏]“定公”至“邦乎” ○正义曰:此章言为君之道也。“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者,鲁君定公问于孔子,为君之道,有一言善而可以兴其国,有之乎?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者,几,近也。孔子以其大要,一言不能正兴国,故云言不可以若是。有近一言可以兴国者,故云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者,此孔子称其近兴国之一言也。事不可以一言而成,如人君知此为君难,此则可近也。“曰:一言而丧邦,有诸”者,定公又问曰:“人君一言不善而致亡国,有之乎?”“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者,亦言有近一言可以亡国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者,此举近亡国之一言也。言我无乐于为君,所乐者,唯乐其言而不见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者,此孔子又评其理,言人君所言善,无违之者,则善也。所言不善,而无敢违之者,则近一言而亡国也。 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 [疏]“叶公”至“者来” ○正义曰:此章楚叶县公问为政之法于孔子也。子曰:“当施惠于近者,使之喜说,则远者当慕化而来也。” 子夏为莒⽗宰,问政。郑曰:“旧说云:莒⽗,鲁下邑。”子曰:“无 ![]() ![]() ![]() [疏]“子夏”至“不成” ○正义曰:此章弟子子夏为鲁下邑莒⽗之宰,问为政之法于夫子也。“子曰:无 ![]() ![]() ![]() ![]() ![]() 叶公语孔子曰:“吾 ![]() ![]() [疏]“叶公”至“中矣” ○正义曰:此章明为直之礼也。“叶公语孔子曰:吾 ![]() ![]() ![]() ![]() ![]()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包曰:“虽之夷狄无礼义之处,犹不可弃去而不行。” [疏]“樊迟”至“弃也” ○正义曰:此章明仁者之行也。弟子樊迟问仁于孔子。“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者,言凡人居处多放恣,执事则懈惰,与人 ![]()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聇,孔曰:“有聇者,有所不为。”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 ![]() ![]() [疏]“子贡”至“算也” ○正义曰:此章明士行也。“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者,士,有德之称,故子贡问于孔子曰:“其行如何,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已有聇,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者,此答士之⾼行也。言行已之道,若有不善,聇而不为。为臣奉命出使,能遭时制宜,不辱君命。有此二行,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者,子贡复问士之为行次此于二者云何。“曰:宗族称孝焉,乡 ![]() ![]() ![]() 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包曰:“中行,行能得其中者。言不得中行,则 ![]() ![]() [疏]“子曰”至“为也” ○正义曰:此章孔子疾时人不纯一也。“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者,中行,行能得其中者也。言既不得中行之人而与之同处,必也得狂、狷之人可也。“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者,此说狂、狷之行也。狂者进取于善道,知进而不知退;狷者守节无为,应进而退也,二者俱不得中而 ![]() ![]()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孔曰:“南人,南国之人。”郑曰:“言巫医不能治无恒之人。”善夫!”包曰:“善南人之言也。”“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孔曰:“此《易·恒卦》之辞,言德无常则羞辱承之。”子曰:“不占而已矣。”郑曰:“《易》所以占吉凶,无恒之人,《易》所不占。” [疏]“子曰”至“已矣” ○正义曰:此章疾 ![]() ![]() ○注“孔曰”至“承之” ○正义曰:云“此《易·恒卦》之辞”者,谓此经所言,是《易·恒卦》九三爻辞也。王弼云:“处三 ![]()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疏]“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正义曰:此章别君子小人志行不同之事也。君子心和,然其所见各异,故曰不同。小人所嗜好者则同,然各争利,故曰不和。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孔曰:“善人善己,恶人恶己,是善善明,恶恶著。” [疏]“子贡”至“恶之” ○正义曰:此章别好恶。“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者,言有一人为一乡之所爱好,此人何如?可谓善人乎?“子曰:未可也”者,言未可为善。或一乡皆恶,此人与之同 ![]() ○注“孔曰”至“恶著”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孔曰:“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孔曰:“度才而官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疏]“子曰”至“备焉” ○正义曰:此章论君子小人不同之事也。“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者,言君子不责备于一人,故易事。不受妄说,故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者,此覆明难说、易事之理,言君子有正德,若人说已不以道而妄说,则不喜说也,是以难说。度人才器而官之,不责备,故易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者,小人反君子故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者,此覆明易说、难事之理,以小人为人说媚,虽不以道而妄说之,亦喜说,故易说也。及其使人也,责备于一人焉,故难事也。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自纵泰,似骄而不骄。小人拘忌,而实自骄矜。 [疏]“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正义曰:此章论君子小人礼貌不同之事也。君子自纵泰,似骄而实不骄。小人实自骄矜,而強自拘忌,不能宽泰也。 子曰:“刚、毅、木、讷近仁。”王曰:“刚无 ![]() [疏]“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正义曰:此章言有此四者之 ![]() ![]()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马曰:“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怡怡,和顺之貌。” [疏]“子路”至“怡怡” ○正义曰:此章问士行也。“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者,问士之行何如也。“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也”者,此答士行也。“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者,此覆明其所施也。切切偲偲,相切责之貌。朋友以道义切瑳琢磨,故施于朋友也。怡怡,和顺之貌。兄弟天伦,当相友恭,故怡怡施于兄弟也。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包曰:“既,就也;戎,兵也,言以攻战。” [疏]“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 ○正义曰:此章言善人为政之法也。善人,谓君子也。即,就也。戎,兵也。言君子为政教民至于七年,使民知礼义与信,亦可以就兵戎攻战之事也。言七年者,夫子以意言之耳。 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马曰:“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破败,是谓弃之。” [疏]“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正义曰:此章言用不习之民,使之攻战,必致破败,是谓弃之,若弃掷也。 wWW.iGMXs.cOm |
上一章 论语注疏 下一章 ( → ) |
论语集注周易注诗经舂秋左传正义易经史记三家注佛说四十二章太平经太乙金华宗旨新语 |
何晏注,邢昺疏的免费历史小说《论语注疏》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论语注疏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论语注疏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