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佚名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33755 |
上一章 念戒近道 下一章 ( → ) | |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 【释】这一章是说你相信佛的戒律,不论离佛多远,也都是在佛的面前。你不相信,不守持佛的戒律,就是常在佛的面前,也是不见佛,不闻法。这和六祖所说的话是一样的。六祖说,你相信我,纵使离我十万八千里,也和在我⾝边是一样的;你不相信我,虽然常在我⾝边,也和离我十万八千里是一样的。这章经文也是这个意思。 “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佛说,佛的弟子虽然离我数千里外之远。“忆念吾戒”:忆念就是不忘。但他常常不忘我的戒律,能依戒修行,止持戒律。“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 这个问题佛讲得很清楚。但有很多的人却这么讲,他说:“持佛戒只是人天小乘,持佛戒只能生天,不能成道。”还有这种说法,有的书确实这么讲,这就和佛说的不一样。佛说“忆念吾戒”就是忆念戒律不忘。“必得道果”一定会得道证果的,佛不会妄语的,讲得很清楚。 【释】“在吾左右”:若在我的⾝边、左右。“虽常见吾”:虽然常常看见我。“不顺吾戒”不依照我所立的戒律去修行。“终不得道”:你怎么也不会得道的。 佛又进一步地肯定了:你不持我的戒,肯定不能得道。“终”就是 ![]() 【释】由这一段经文看来,你能依教奉行,依照佛法修行,就是真正佛的弟子,就常见佛面,常随佛学。你要是不持戒律,对面也会错过。 佛讲得很清楚,这句话是:你若是真正的佛的弟子,必定会持佛戒的;你不持佛戒,绝不是佛的弟子,那就是魔。 【释】以前,波罗奈国有两个比丘,想到舍卫国见佛,中间经过很遥远的路,路上缺⽔,渴得没有法子走路,眼看就要渴死了。这时候,在前面遇见一点⽔,装在死人的头骨里。一个比丘拿起这⽔就喝,可是另外一个比丘看见⽔里有很多虫子,既然⽔是在人的头骨里,又有很多虫,他就不喝了。 另外一个比丘就问他:“你为什么不喝这⽔,就要渴死啦!” 他说:“因为佛制的戒律,⽔里有虫是不可以喝的,我宁可渴死,也不喝这有虫的⽔,我要依照佛的戒律去修行。” 另外那个比丘就说:“唉!你真是愚痴,现在已经快渴死了,你喝了⽔就可以见佛;不喝⽔,就会渴死,你怎么这样的固执。” 现在的人也是这样的,批评持戒的人:“你怎么这么样的固执?” 【释】虽然这么说他,他也不喝。另外那比丘就把⽔都喝了,喝了⽔的比丘走路就很強健;没有喝⽔的比丘果然渴死在半路上。因为他专持戒律,死后就生到忉利天了,具⾜天人的福相,于是先去见佛闻法,当时就得到法眼净,证果了。喝⽔的那位比丘在第三天才到。 佛就问这位比丘说:“你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几位和你一起来的呢?你在路上都很平安吗?”这时,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 那时候的出家人是不敢跟佛撒谎的,因为当时有三百力士站在佛的周围,你要是撒谎,马上就拿锤子把你的头颅给打碎了,就那么厉害的!看不见的天人就在那,那时候有道眼的人比较多,一般的人都能看见天人、凡圣同居的这种现象。那时候谁也不敢跟佛撒谎,佛就故意问他。 【释】这位比丘就向佛禀告来的经过,并说那位渴死的比丘没有佛缘,不能见到佛,他的执著心太厉害了。佛听了以后,就叫渴死的比丘出来和他见面,佛就说了:“他当天就生天了,得到了天人的长寿。现在他又到这个法会来说法,他已经证果了。你说他愚痴,其实你自己才是真正的愚痴。你不守佛戒律,虽然见到我的面,也等于没见一样。因为你心不真,没有诚心,不持戒律。” 佛可能就把他赶出去了。这样的人,不持佛的戒律, ![]() 【释】由这件事看来,不论你在不在佛的面前,只要你依照佛的戒律修行,那就是见佛;不依佛的戒律修行,就是在佛的⾝边,也等于没有见着一样。 我们有时候别怕人说,说自己执著。你想修行,你想持戒,那肯定会有人说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过去我刚信佛的时候,人家骂我是什么?傻子、精神不正常。在过去来讲,没有人敢骂我的,后来连年轻人都敢骂我。因为他跟我要公家的东西,我不给他,我得持戒修行,不给他。他说:“这个人已经精神病了,别理他!”他不知道我在后面都听得清清楚楚的。他还是新来的,就敢说我。那要是在过去,我马上就告诉他们主任,因为他们主任是我好朋友,那主任马上就得找他⿇烦,是不是?但学佛了就不能⼲这事情了,另外,他想说两句就说两句吧。 后来有一次,我这是后来听别人说的。有一次,有几个大夫上一个饭店吃饭。吃饭的时候,他们又议论起我了,说:“这个人,你看现在变得…过去和大家一起那么好,一起来往,有求必应的。现在学佛了,变得精神也不正常了,变得傻了、执著了,那简直叫人没法理解。”这个说者就以为:旁边也没有谁啊,自己随便说,说着玩。 赶上这个饭店老板信佛,但也不认识我,一听他们这么说,实在忍不住了,也不管你是吃饭不吃饭的,他也豁出来了,就把人家说了一顿“你们这些人怎么…”意思是说:你也不懂,人家那叫修行,你们这是胡 ![]() 就是说,你要是持戒,虽然你不认识他,但也有人护持你。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在修行中,你想持好戒,不可能每个人都赞成你,特别是那些不持戒的,肯定要反对你的,要不理解的,得经过一段时间。 持戒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怎样来看待戒的问题?有几句话,大家都给记住: (出《净心诫观法·释名篇第一》) 【诫】心若清净,令众生界净。众生既净,则佛土净。始除烦恼,令戒清净。戒既完具,定复清净。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既净已,显自⾝源。 我们一定要“令戒清净”每条戒律都要做得非常清净,丝毫不犯,持一条戒律丢了一百条,不是那样。凡是佛的戒律,我们都应该完全地把它受持好。完具,不是我们受完戒了就算完具戒了,而是你的行持得到位。你的戒如果持到位,那个定必然清净。 “以戒定净”戒定如果都清净了。这个净是很重要的。“令智慧净”这个智慧就会现前。那是一种真正的智慧,并不是我们生起了一种似是而非的智慧,把假的当成真的,把一种幻境也当成真的。为什么有的人处在一种境界里出不来了呢?因为他的戒律不清净,他还有自己的贪 ![]() “以戒定净,令智慧净”智慧真正清净了。“净已”这个智慧就⼊佛知见了,所以说“显自⾝源”你这时候才知道你的智慧是来源于心。否则的话,你还离心老远了,你的想法来源于你自己的知见,它不是来源于心,这是不一样的,这个差距是 ![]() 佛讲持戒的功德就讲得太多太多了,我们先看一看佛怎么讲的。佛在《涅槃经》上讲:持戒比丘,威仪具⾜,护持正法,见坏法者,即能驱遣、诃责、纠治。当知是人,得福无量,不可称计。 佛在《戒香经》上说:“佛告阿难,世有众香”世间上有很多的众香。“惟随风能闻,不能普闻”有风才能闻,风吹不到跟前你闻不到。世间确实有各种的香,如檀香、沉香等,它得随风能闻,但是不能普闻,不能天下都能闻。“若持佛净戒,行诸善法,如是戒香,遍闻十方”这就不是东西南北的问题了,是十方,上下、左右前后、东西南北,十方都能闻到。“咸皆称赞,诸魔远离”就是说,你要是持佛的戒律,就拥有这个真正的香,也是我们说的戒定真香。 过去有那么一句话:花香何用大风扬。花若真香就不用大风扬,不用去吹嘘,是不是?你要是真正香,十方都会闻到的。你不用去宣传自己:“我怎么有修行呀,我怎么去持戒…”都不用说。你真正持戒,这个香自然地就遍満了十方,十方如来、菩萨没有不称赞的;你到任何地方去,人人都会 ![]() 在《阿含经》里,佛讲了持戒有五种功德:“一者,诸有所求,辄得如愿;二者,所有财产,增益无损;三者,所住之处,众人敬爱”所有人都尊敬你,喜 ![]() 这个事我也遇着过,那回是上车站去还手套,去找那个司机。那里有帮助乘客解决坐车问题的那些人,专门安排出租车的那些人在那,他看见我们去了以后,就主动跟我们说话,他说:“你们是哪儿的僧人?”说:“大悲寺的。”“哎呀,大悲寺可好了!听说有一个老和尚那真是什么佛转世…那才有修行呢!”跟我讲了半天,讲了好长时间,讲得很⾼大、形象很⾼。 后来,旁边的司机告诉他:“这就是那个师⽗。”他就一瞅,不吱声了。在他心目中本来是 ![]() 但是通过这个事情就了解到,这个出租车司机对大悲寺还有一定信心。虽然他夸大其词,咱们没有做得那么好,但是人家对一个持戒的人,或是做了一点善事,他都非常夸大地去讲,就好像自己做了那个事情一样的。人都有一个善心。通过他讲,我都生起很大的惭愧,也不像他说的有那么大本领,也不像他说的那么庄严、那么⾼大。 原先我就寻思:赶紧悄悄溜走得了,人家好不容易生起这么大的信心。后来这一揭露,人家一看,完了,这个人和想象的不一样,没有那么⾼大,说话也不行,相貌也不行,可能是怈气了。不过,你刚持点戒,别人就给你这么大的名誉,确实是感觉有愧。这正如《阿含经》讲的:得好名声,周闻天下。 “五者,⾝坏命终,必生天上”佛讲了,当我们的⾝体坏了的时候,必生天上,这是必然的,你跑都跑不掉的,你想不生天上都不好使的。当然了,我们想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那就更好了,因为你持戒的原因,十方任你往来。特别是《楞严经》里讲的:持戒,诵楞严咒,十方佛国任你去,你上哪个佛国都可以。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说也说不尽的。 这里还有一篇,给大家念一下。这篇是《顺正理论》,是菩萨作的,论都是菩萨作的。“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礼拜”诸天神众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你持五戒,他都不敢受你礼拜。“国王大臣亦不敢求受具戒比丘礼”就是国王、大臣都不能受比丘的礼,他不敢。“盖惧损功德促寿命”他怕减少自己的功德和寿命。你看那个持五戒和受具⾜戒的比丘,天人都不敢受持五戒者的礼拜,国王也不敢受具⾜戒比丘的礼拜,都得躲。为什么呢?因为你一礼拜,他承受不起啊,他的功德就会减少的,而且寿命也会短的。所以说,你这出家可不得了。 宾头卢尊者出家前是优填王的大臣,由精勤苦行,王放其出家得阿罗汉果。优填王于是经常出城参礼他,寺去城二十里,有佞臣见宾头卢尊者不起 ![]() ![]() ![]() ![]() ![]() ![]() ![]() 优填王虽经忏悔而免堕地狱,但回去以后没几天就下台了。后来别人问佛:“这是什么原因下台了?”佛就给他讲了:“由于宾头卢尊者 ![]() ![]() ![]() 有些在家人很希望出家人恭敬他,你恭敬不点,他都非常⾼兴的,但是他⾼兴以后呢,后果不好。所以出家人是不能 ![]() 《佛说海意菩萨所问净印法门经》,佛告海意:“若菩萨虽生诸趣,无所希望,善护戒行,即能降蕴魔;若我见无依止,善护戒行,能降烦恼魔;若以净戒,令诸众生,出离老死,自护戒行,能降死魔;若起是念,我令一切毁噤众生皆悉安住圣净戒中,自护戒行,能降天魔。”这里说到戒律能降伏五蕴魔、烦恼魔、死魔、天魔,戒律就能这样。 同时《月灯三昧经》也讲了“若具⾜⾝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你在戒律起来以后,你可以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不可思议。”“若具⾜意戒,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脫。”所以说戒律的功德是很多的,要讲起来就太多了。 同时,佛经里有很多关于持戒的典故,其中就有一部经叫《贤愚因缘经》,里面讲道:安陀国有一个沙弥,奉其师命到供养主优婆塞家里去催 ![]() ![]() ![]() ![]() 沙弥不能脫⾝,乃自念言:“我有何罪,遇此恶缘?我今宁舍⾝命,不可毁破三世诸佛所制噤戒,污佛法僧。”乘女闭门,就捡到了一把剃刀,合掌跪向拘尸那城佛涅槃处,自立誓愿:我今不舍佛法僧,护持噤戒,舍此⾝命,愿所往生,出家学道,净修梵行,尽漏成道。即刎颈死。 这个女人非要和他做一些不净的事情,最后把他关起来了。他趁她不注意,捡了一把剃刀,就为了护持戒,跪向了佛涅槃那个方向,发愿不舍佛法僧,愿生生世世出家修道,修梵行、清净行,要成无漏,最后自刎而死。 后来国王得闻了以后,因为那时候死个出家人必须得报案,得罚款的,不许出家人死在你的家门口,你不给饭吃都是不行的,国王有命令,所以他就得报告去了。这个长者平时 ![]() 最后,国王又让那个女的打扮得漂亮一点,对大家说:“你看她漂不漂亮?就这样的女人主动去找这个沙弥,他都不动心,这才是真正的清净沙门。”大家非常赞叹佛法。所以说,只有这些人的严格持戒,佛法才会延续下来。 佛在《譬喻经》中讲到:有大迦罗越子,端正聪慧,出家作比丘,奉行戒法。“一⽇乞食”有这么一天乞食。“至一大家”这一家比较大。是“妇寡 ![]() ![]() ![]() ![]() ![]() ![]() ![]() ![]() “ ![]() ![]() ![]() ![]() 他想到此,就一跃⾝,自己主动跳下火坑。那大火烧得相当旺盛,进去了肯定得烤死,但他一下就跃⾝下去了。他跳进去以后,那火突然的变为⽔,这个比丘啥损伤也没有,丝毫没有烧着,因为他持戒的这种心就这么厉害。最后,那些妇女大生惭愧和害怕,也害怕了,这时候没办法,就把比丘给送出去了,再也不敢发这个 ![]() ![]() 在《大庄严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叫“草系比丘”我们常听到“草系比丘”这个词句,但是大家不知道这是什么原因。那时候“有数比丘,旷野中行,为贼所掠,剥夺⾐服”就是被抢了。那时候的印度不像现在,过去的人很穷,有件⾐服那是很难的事,他一看出家人穿着⾐服他就抢,把所有出家人的⾐服给剥下来了,有好几个比丘。剥下来以后,他又怕这个比丘去追捕,当时就要杀。因为一旦报官,不就得把他们这些贼人抓起来吗?那怎么办?不如把他们杀了得了。 其中有一个人说:“你别杀他们,佛法中规定:比丘之法,不伤生草。你用草把他给捆起来,他就不会去报案了,我们还省事。”由于这人的这一句话,就把这些比丘全都给捆起来了,把手都给捆在 ![]() 后来,正好赶上国王坐着马车走过那地方,一看:这怎么回事啊?好几个人在那躺着,都被捆着。国王就说:“你们怎么地了?都在那捆着,一个个⾝体像个⽩羊似的。”他们都没穿⾐服,就在那太 ![]() ![]() ![]() 比丘就讲了,说:“我们不是不能起来,这草是很容易断,我一劲使就断了,那草还能捆住人吗?但是佛的戒律在那块,不允许出家人毁草的。”这条戒是对比丘而言的,不允许伤生草。国王听完以后大受感动,亲自下来给开解,解完了赶紧提供⾐服。并且请这些比丘到他的家国,受他的皈依,他跟比丘受戒。我好像还在哪本书看到过,很多比丘就因为持戒而证果了。 还是《大庄严论》里的一个典故。有个比丘持钵乞食,至珠师家,就是卖珠子、卖珠宝的家,在门外立着,要乞食。那时候,做珠子的这个人正给国王穿珠呢,一看出家人来了,就赶紧⼊室內为比丘取食。后来一只鹅看见那个珠子,就给呑了。珠师取食回来给比丘,一看珠子没有了,就怀疑比丘给盗了。比丘为了保护这只鹅,所以不敢说明。这个珠师就打比丘,把比丘给捆起来打,打得⾎都流出来了,要他把珠子 ![]() 最后,鹅感动来 ![]() ![]() 在这部论里还有一个典故。就是几个比丘泛海,就是过海,坐海船。这个海船突然破了,这时候“有一位年少比丘捉一枚板”就是抢到一个木板。在海里如果有一个木板,他就可以浮在⽔面不死。这时候,他突然发现一个戒腊多的比丘,就要沉没在海里,因为他年老力衰,也没有板。后来,他想起佛戒中有言:“诸有利乐,应先上座。”上座,就是资历比你老的、比你出家早的、有德的,这称为上座。怎么办?他当时想:佛既然这么说,我应该遵照佛戒,不考虑自己生死的问题。 最后,他就把那个木板扔给那个老比丘了。老比丘得到这个木板,他就不会死了,浮到海岸。这个年少比丘就往下沉,他没有板能不沉吗?他往海底沉。刚沉到一半的时候,海神就把他救了。因为这个事情海神看得非常清楚,海神也知道他心里怎么想的、怎么做的,都非常明⽩的。因为他持戒精诚,海神就把年少比丘接到岸上,并跪下称赞,认他为师,跟他受戒。这个确实是很殊胜的。 在《僧祇律》里还有一个典故。佛在世时,有两个比丘来见佛,在半路上,一个比丘病了,另一个比丘就舍弃他,先去见佛。一看他有病了“得了,我先走吧!我先见佛,我得先完成任务,你看你耽误我的路程了。” “佛知而故问”问他。这个比丘“具⽩前事”就把这个事情讲了。佛说:“此是恶事”是不应该做的事情。“若有比丘,心怀放逸,懈怠不精进,不能执持诸 ![]() ![]() ![]() ![]() 我们僧团也是这样,僧人中谁有病了都要互相照顾,要问候的。不管大小,小的问候老的,老的要关心小的。谁有病,大家都要瞅一瞅、看一看的,要慰问的。要做到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有的人一看这人有病了“这真烦人,你看他这么多⽑病,这不影响我修道吗?吐得到处都是,吃饭也不好好吃,种种的⽑病…”最后就厌弃他。实际上,你这种厌弃法是佛所不接受的。 佛说:你虽然见我⾝,但由于你这种放逸,不能真正见我。如果你诸 ![]() 你不要以为:我们俩是一起剃度的,还住在我对面的 ![]() ![]() 过去有一个国师,就是悟达国师,腿上生人面疮。他以前照顾过一个长癞的比丘,人家都嫌那个比丘埋汰、有味,就他伺候了很长时间。最后那个比丘在走的时候告诉他:“将来有事的时候你上哪去找我。”他后来得了人面疮,没法解救这个仇恨、这个病的时候,就想起那个比丘,于是到那去了。闹了半天,那有病的比丘是尊者,就给他洗三昧⽔,一洗就好了。三昧⽔忏就是这么来的。 所以说,帮助人就是帮助自己,而且也是佛弟子必须做的。如果不这么做,不能照顾病人而舍去不管,实际上,这种行为是一种畜生行为,就是连畜生都不如。 有的动物还互相照顾呢,我曾经看见有个蚂蚁受伤了,它那个⾝体蜷在一起了。其它蚂蚁要救它回去,有的在前面拽着那个须子,有的在后面拽着腿,两头抻。它那 ![]() 有的人说:“师⽗你放心,我将来走路,要是看见病人的时候,我一定要管!”说走路碰上了你管,但是寺院里的病人在眼前你都不管,那个到以后出去管,这可能 ![]() 我在过去就有过后悔的事情,就是从五台山回来的时候,晚上就遇到一个人躺在道边,旁边还有个住家,当时还 ![]() ![]() 这事后来想起就后悔“万一不是喝酒的呢,怎么办?万一那家不管怎么办?真要死了怎么办?”这时想起这件事就后悔。闭关的时候那非常后悔,那真是肠子都悔青了。所以说,人不能做盲目的判断,一定要认真去看一看,看到病人的时候,你一定要想法救,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还有一个典故,《苏摩王经》中讲道:“世尊往昔曾为大力毒龙,若诸众生被其眼视或触其口气者,即死。”就是这个毒龙有多厉害呢?要是被它的眼睛瞅一眼或者它的气碰到你,人就会死的,包括众生也是这样。这个龙王曾经受过一⽇斋戒,因求净故,就深⼊森林去了。“疲懈而睡,龙睡时形状如蛇”就缩小了。“⾝有文章,七宝杂⾊”⾝上的颜⾊非常好。 最后有个猎人看到了, ![]() “但我今天正好值持佛戒⽇,当从佛语,以戒为重,不计己⾝。”就别计较己⾝了,以戒为重。于是就自忍,也不敢睁开眼睛,一瞅他就得死啊,一噴气他都得死,所以这个龙王连气也不敢出。因怜悯这个猎人“安心受剥,不生悔意”这个⽪就被剥掉了,⾚⾝在地。最后,⽪没有了,又有很多小虫来吃其⾁。大炎热天,再加上沙子、泥土滚进⾁里,那得多疼啊,是不是? 它那时候想:“我要是趣于⽔中,以自存活。”他想:我要跳进⽔里,这些事就解决了,炎热也解了,沙土也解决了。但是不敢碰,因为一到⽔里,这些小虫恐怕就得死了。最后又念言:“今我此⾝,以施诸虫。为佛道故,今以⾁施,以充其⾝。等以后成佛时,当以法施,以益其心。”如是誓已,⾝⼲命终。就是自己最后⾝坏命终,死了。就因为让虫子吃它的⾁,喝它的⾎,最后死了;死了以后,马上就升到第二忉利天了。 尔时的毒龙就是释迦牟尼佛,尔时的猎人是谁呢?是提婆达多与六师,这些人是专门和佛作对的。“彼诸小虫”这些小虫是谁呢?就是佛在初转法轮的时候,有八万诸天得度者,就是那些个小虫子,后来都成为天人了。“菩萨护戒不惜⾝命,决定不悔,其事如是,是名尸罗波罗藌”这是戒,佛过去持戒都是这么持的。 什么是戒?这就是戒!都是舍自己生命来护持戒律,这才是戒。在自己生命受到危险的时候,利益现前的时候,他们都是这么护持戒律的,所以能不生天、能不得道吗?这是必然的。有的因持斋戒或其它戒而舍⾝,最后都生天或证果,在《清净道论》里讲得很清楚。 今天因时间的关系就讲到这。 …… 昨天讲到第三十七章“念戒近道”“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忆念吾戒,必得道果。在吾左右,虽常见吾,不顺吾戒,终不得道。”这就是佛讲的真理,因为佛告诉我们大家要“以戒为师”有的人认为佛是佛、戒是戒,他把佛和戒分开来,他不知道戒就是佛,佛就是戒。所以有人就说:“你持戒是小乘,是人天福报,不能成道。”他把戒看成是人天戒,他没有看成“戒是佛,佛是戒”这些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我们昨天讲了,很多的佛弟子在持戒修行中很顺利地、很快地得道,这是什么原因呢?就像我们种地一样。种地,你得先把地平好,没有地,一切善法是不能生出来的。没有地,能长庄稼吗?不可能长庄稼。我们学佛也是,你没有戒,一切善法不生,不可能生出来。特别是我们学佛,第一条,我们先去掉我们心里的恶念,去掉罪恶,然后你才能进一步的修行。所以说,这个持戒对我们来讲就是特别特别的重要,作为佛门弟子,持戒就像生命一样。 我们昨天讲了很多的前辈,他们在持戒修行中都给我们树立了榜样,都是以死来换戒的,所以他们能够把戒持得住,而且持得好。否则的话,别说是得道果,就是做一个佛门弟子他都不配,连做人都不配。这个是我们反复強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大家昨天听了后可能有点感触。 这个戒是无上菩提之本,你想得菩提,就必须得持戒,不持戒想得道是不可能的。有的人说:“我就努力修行,就好好地去坐禅、念佛,我一样能得道。”但是你的罪业没有消除,你也没有忏悔,你也没有戒。所以说,你想是一回事,要得道是不可能的。不持戒修行皆是魔业,不可能成佛的,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我们必须在心目中老老实实地打下这个基础,是丝毫不能改变的原则,不管什么条件,我们都不能改变这个原则。在我们困苦的时候、痛苦的时候,特别是涉及到我们生命的时候,也不能改变这个持戒原则。 有的人就说:“哎呀,现在不好走了,不行了,你看看,往哪走都很费事。得了,还是摸钱吧!”这已经不是佛的弟子,你出家人要是摸钱了,有了这种行为就不是佛的弟子。你一时的摸钱,到了那地方,好像到那了,就像是刚才讲的那个似的。你虽然是“快”了,但你心里是堕落的。所以成就并不是你快来快去的“事情”而是我们心里的成就,这才是 ![]() 我们最容易犯的就是斋戒。有的人一看⾝体有病了,⾝体不好或是感觉到自己有点疲劳了,等等的事情,最后就破了斋戒。今天破点,明天破点;今天吃点⽔果,明天就吃点粥,后天就吃点馒头,最后一破再破。自己还找出理由:“别那么执著。”这都是很危险的事情。 这些人的心理状态是什么呢?我曾经发现了他们的这种心理状态。他们的那种怨恨心充満了 ![]() 所以我们对破戒之人要远离。非常可怕!一旦破戒了,他就生出那个心,他要把所有人都拉进地狱,这是罪上加罪的事情,你看多厉害。持戒人就不是那样了,持戒人生出来一种慈悲,而且持戒以后,他觉得应该让所有人都持戒、都成佛,而自己最后成佛,他是那种心。这两种心态 ![]() 我们接下来再继续看一看,佛对持戒的功德已经讲了,那么佛对破戒是怎么讲的。 佛在《萨婆多论》里讲了“何以诃戒经罪重,余经罪轻”就是呵斥戒经这个罪重于呵斥余经,余经就是其它的经,就是对这个戒经非常重视,比其它经还要重视,为什么?“以戒是佛法之平地,万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而住,若无戒则无所依。又⼊佛法之初门,若无戒者,无由⼊泥洹城。又是佛法之璎珞,庄严佛法,是故诃毁罪重。” 这个《萨婆多论》里讲了,这个呵斥戒经重于其它的经。因为戒是佛法的平地,万善由之生,一切佛弟子皆依之而住。没有戒,我们就没有依靠了,我们不知道往哪住,住在哪都不知道了,所以我们不可能去成佛了。没有任何基础去盖大楼,那楼是盖不成的,何况我们要去泥洹城呢?你没有戒就不可能真正地⼊到佛的境界里去。戒为佛法的璎珞庄严,故毁者罪重,非常重。 佛在《五百问经》里也说了:“若经十夏不诵戒者,饮⽔、食饭、坐卧 ![]() 《大集经》上,佛告诸比丘:“我若不持戒,当堕三恶道中,尚不得下 ![]() ![]() ![]() 《福盖正行所集经》上说:“持净戒者,则有善法,离诸忧怖,得安隐乐,能越苦海,到于彼岸,善破四魔…心净 ![]()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里讲:“⼊佛法海,信为 ![]() 《阿难问事佛吉凶经》里说“佛告阿难,有人奉佛,从师受戒,精进不厌,心常 ![]() ![]() “若人事佛,不值明师,不信经教,违犯正律,不勤礼敬。”若有疾病了不念佛“请乞琊神。鬼得其便,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死⼊三涂。善恶诸事,由人心做。祸福由人,如影随形。戒行之德,诸天所护。”有的人本来想学佛,但遇不到明师,又不信经教“违犯正律”违犯戒律,且不勤礼敬。一有疾病呢,他不去求佛、正行念佛,却去请求琊神,搞巫医神汉那些事情,去求这些东西。求这些东西,就会使“鬼得其便,令之衰耗”这个事情确实是一个大问题。 昨天还有人问,说:“师⽗,你看我现在可能是有肝硬化,得了很多的重病,他们说有个大仙看病看得可好了,有几个人都被看好了,我是不是应该去看?”这已经是第二次问我了,第一次我不同意,第二次又问我同不同意。我说:“你去看,也许对病能起一点作用,他只不过是顺着你的心理安慰你一下子,最后反而失去了你那个心,而且将来受苦是无穷的,后患无穷。虽然你暂时得到一点痛苦,但是你所做的功德还在,这种痛苦只是帮着你消业,由重报转轻报,这是一个消业的过程。我们应该用正信来认识这个问题。我若面对这个问题,宁可受苦我也不去找他。”他说:“师⽗,我明⽩了。”后来他说“我明⽩了” 我说:“你可以找一些大夫,看看有什么其它的治疗方式,这都是可以采取的,但是决不能跟这些琊人、巫医神汉去接触,他会毁你法⾝慧命的,使你不能成佛。”后来他也发心要出家,他说:“我这一有病,就想起来得出家了。要不还寻思等一等,还想做生意,看来我也不能做了,我得想法出家,这生死无常啊!” 请这些琊神,鬼就会得其便,各种的恶鬼就得其便。他本来进不来,因为你有正气、有正念。虽然你⾝体是有点病,但是你有正念,鬼就不能来。如果你心里一旦没有正念了,鬼就乘得其便,就⼊你五脏六腑里,作威作福来指挥你,最后消耗你,使你的正气一点也没了,一点福报也没了,都被它给用尽了。用尽了以后,一看你没有啥用了,鬼就会离开,再也不理你了,因为你已经是彻底无用之人了,行尸走⾁,这是很厉害的。 “所向不谐”没有一样事情能办得好的。而且破戒之人现世就是罪人,不是说以后是罪人。同时也“非佛弟子”不是佛的弟子,死了以后⼊三涂,到三恶道里去。“善恶诸事,由人心做;祸福由人,如影随形”什么事情、善恶都是由我们心做的。罪福也是如影随形,你做善事必然有福报,做恶事必然有恶报,跑是跑不掉的。所以说“戒行清净,诸天所护” 以前不是讲了吗,昨天讲了,那个年少比丘为了持佛戒,就把救命的板子让给了上座,他自己眼看沉到海底,要完了,他寻思:“这回我可得死了,死就死吧!不管怎么地,我持佛戒了,心里⾼兴。”海神马上就现前了,把他送到岸上,跪在他面前要受三皈依,非要认他为师⽗不可。那个比丘说:“你不要认我为师⽗,你要认我师⽗为师⽗。”他师⽗是谁?就是释迦牟尼佛。之后给他讲了三皈依。这都是不可思议的! 过去,我有一回到盖县,那还是做居士的时候,去找道场。坐车的时候,有一个小客车,我还没想上那个车,他就推着我上了那个车。上了车以后,就把那个门关死了。那里面有四个人,其中有三个男的、一个女的,这女的是一个年龄大的妇女,在那卖香烟这些东西。那三个是小伙子,就要跟我握手,说:“你看看,你发财了。”我一听这话,就知道这不是好事,我也不理他,也不跟他握手。后来,我坐到后面了,他就说:“哎呀,你怎么不认识人了?”等等地,那些社会的口气就来了。 我也不理他,也不瞅他。他一看我不理他,就把那个⾐服脫了,拿拳头就打那个坐垫,打得呼呼直冒烟,就是威胁, ![]() ![]() ![]() 过了一会,他看我没有动静,这时候就来软的了,坐到我跟前搂着我。⼲吗呢?那个手就上兜里去掏钱去了。那小伙的胳膊比我強多了,那体格非常好。我特别反感,就把他那手轻轻地一扒拉,我的意思是“你别…”我就像扒拉一 ![]() 他当时可能愣了一下子,他说:“你看看,你给我买盒烟。”我也没理他。他说:“这么得了,我求你,你给我买个冰 ![]() ![]() ![]() ![]() ![]() 就这么个危险的境界,被抢、被打都是有可能的,他找出任何理由都可以跟你打架,是不是?打你一顿或是抢你点钱财,或伤害你一点,那都很正常的,但是很容易就化解了,我当时还觉得 ![]() 后来我跟上体下清老和尚讲了这个事。体清老和尚说:“他打不动你。”我当时还不太理解,现在理解了,就是多少理解点,那时候就是因为严格持戒的关系。你只要持戒,佛菩萨肯定护持你,多危险的事情都会逢凶化吉的。你看我这个人没有啥力量,那人体格比我強,他胳膊比我胳膊耝多了。 我就是讲一下这个事情,所以说持戒才是我们的 ![]() 《佛说分别经》里说:有三种人事佛,为魔弟子事佛、天人事佛、佛弟子事佛。有这三种人事佛,一个是魔弟子,就是穿着佛的袈裟,假装是学佛的,这是魔弟子。还有一个天人事佛,修人天福报的。还有一个佛弟子事佛,真正地持佛戒的。“虽受佛戒,心乐琊业,不信正道,不知有罪福之报,假名事佛,常与琊俱,是名魔弟子事佛。受持五戒,至死不犯,信有罪福,常念正法,是名天人事佛。奉持五戒,广学经戒,修习智慧,知三界苦,行于六度,不为琊业,是名佛弟子事佛。” 有这三种人在学佛,一个是魔弟子,一个是天人,一个是佛弟子。所以我们反复地強调说,你不能做这个魔弟子事佛,也不能做天人事佛,光修人天福报,我们要做佛弟子。这不一样,我们一定要分清这个层次。 《像法决疑经》里讲:“夫出家之人,为求解脫,先须离罪,以戒为首。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诸 ![]() “若不依戒,众善不生,如人无头”戒是我们的脑袋。如果你不持戒,就是人没有脑袋,没有脑袋就是行尸走⾁啊,是不是?什么都不是。“诸 ![]() ![]() 《遗⽇摩尼宝经》里说:“沙门虽多讽经,而不持戒,譬如摩尼珠堕于屎中。”虽然是出家了,而且还不断地诵经,或是念咒也好,或是念佛也好,都一样,而不持戒,就比如有一个很好的摩尼宝珠,最后堕于屎尿里去了。 ![]() 《佛蔵经》讲了“破戒比丘当于百千亿万劫数,割截⾝⾁以偿施主。若生畜生,⾝常负重。所以者何?如析一发为千亿分,破戒比丘尚不能消一分供养,何况能消多种?”就是说,你要是出家了,不好好修行,你都得偿还其债的,将来做畜生。 还有《⼊楞伽经》“食众生⾁者,即失一切信心,断于信 ![]() 为什么要把这些问题跟大家讲呢?因为大家在学佛中,这些概念一定要深深地扎⼊你的种子识里去,丝毫不能改变,不管遇到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改变的。不管是谁,无论对方的名声有多大,或是多么有钱,或是有多大的地位,或是出家了,在外面的名声有多大,甚至还如何如何。我们就是“以戒为师”你说什么也不好使。 原先我刚来接管大悲寺的时候,这个寺院原先的住持,来的时候我们俩就约定好了,他说:“这个寺院你管理,外面的事我替你跑。”他是一片好心,确实要把寺院 ![]() 我说:“行,你把寺院清理清理。”那时候我在盘锦,还没过来呢,顺便就说道:“你看观音殿那地方还搞菗签,这个事不好,不能搞这些东西。”他说:“不对呀,这怎么不能搁?那个非常有名的大师,著了很多书,他在家时也算命。”后来我说了那么一句,我说:“佛的戒律不允许。”他就不吱声了。 有时候我们往往被这个名声所骗,那是他在家的时候做的事情,也不是出家以后的事情,对不对?另外,名声不能代表佛的戒律。后来我说“佛戒不允许”他当时就理解了。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但是你必须掌握原则。不管是谁,多大名声,就是坚持以戒为师。这样的话,我们就能有正念,不为所转。这个是很重要的。 《阿含经》说:犯戒有五种衰耗。我把这个写一下,好的我们也要记,坏的我们也要知道。这个《阿含经》是很重要的。“凡人犯戒,有五衰耗。何谓为五?一者,所愿不遂”所求不能満愿。“二者,设有所得,⽇当衰耗”假如你有点所得,当天就消耗掉了,都不够你消耗的。 “三者,⾝所至处,众所不敬”你到什么地方,不管别人知不知道你,大家都烦你,破戒之人没有人尊重。有时候那鬼神都在后面扫你的脚印,你走一步就扫你的脚印,那鬼神在后面骂你:“这是佛法中贼。”把你叫贼。你听不见,但其它众生都能听见。你走到哪个地方,大家都把眼睛蒙上,都不想看你,看到你简直是连饭都吃不进去,比上厕所都脏。 “四者,丑名恶声,流闻天下”过去有句俗话:好事不出门,恶事传千里。那玩意才怪呢,那个破戒之人“丑名恶声,流闻天下”你想瞒都瞒不住,哪都知道这个事,人家都知道,哪都说。如果一个人出家的时候,鬼神就往天上报,一个接一个地报,说:“这太好了,又有一个出家的了。”这个又告诉那个“又有一个出家的了”一直报到天上去。多一个出家的,那魔宮就少了一个魔子,多了一个佛弟子。 如果你要是破戒了,也是那样,那鬼神一个接一个地传:“完了,又坏了一个。”満哪传。你虽然没到那个地方,你觉得 ![]() “五者,⾝坏命终,当⼊地狱”“当”就是必然的,很准确的,就像一个“响”似的,实实在在的。 我们应该非常清楚犯戒有这五种果报。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有所警惕,我们心里的正念才会起来。有时候你给他讲善的,他不听;你若讲恶的,他还知道害怕一点。所以说,我们应该把持戒的好处讲出来,犯戒的坏处,我们也应该清楚。这样的话,我们的心里才会调平,才会对治好。 特别是“⾝所至处”有的人寻思:“我在东北犯的戒,我上南方去。”你到南方,南方人也烦你。他说:“他们也不知道。”不知道,大家也烦你,就觉得你特别不实在,而且觉得你处处不能和人相处。而那个持戒的人就不一样了,他到哪去,人人都 ![]() 你看亲舟他们出去,坐火车,居士给安排的是卧铺,正好赶上什么呢?那房间有女的。坐卧铺就不能有女的,有女的就不坐了。一般人就将就呗,他不将就,就去退。在火车上坐卧铺,你还能去挑这个吗?但是作为佛门弟子,我宁可坐硬座也不和女人住在一个小房间里,虽然是卧铺,那也不去住,要远离,他就去退票了。 刚开始,那个乘务员也不太同意,说:“你看,你们怎么这么…”意思是多事。你要是不退就拉倒,他们就准备找一个硬座坐下,就完事了,咱也不找这个⿇烦了。后来,这个乘务员可能是主动和车长联系了,就给找了一个没人住的房间,特意把那个乘务员住的卧铺还是什么卧铺,就给打开了,叫他们去了。去了以后,说再安排几个。但他们从开始住一直到最后,一个人也没去,也没安排,安安稳稳的,那屋就他们俩人,就住在那个卧铺里。 这些不可思议的事情,都是持戒的关系。你一持戒,人家可 ![]() ![]() 原先我上大庆去看一位湾台的法师,往回走的时候,本英师⽗给起的火车票,我没想到又给买个了卧铺,我寻思坐硬座就不错了。上车时我还说:“哎呀!你怎么买了卧铺?”这要是赶上女的在那房间,这个卧铺怎么住啊?是不是?这多⿇烦。我想:还不如坐一个硬座,随便一点。去了住在里面,也是如此,那个屋里始终也没安排过女的,都很方便,人还不多。 所以说,你只要持戒去修行,肯定是人天护持。如果破戒,你在事事上都不会顺利的,你要求的事情也不可能实现,就算很普通的人都能得到的事情,你都得不到,那才怪呢。有的人想做点事情,怎么也没人帮,朋友也不帮,做任何事都是很难的。这个例子太多了,我就不讲了,大家应该知道这种果报。 《大乘同 ![]() 尊者目连,佛弟子中神通第一,洞见六道报应,善恶不慡。据《饿鬼报应经》中说:“尊者大目犍连,从佛在耆阇崛山中,行游恒⽔边,见诸饿鬼甚多,受罪不同。见尊者目连,皆起敬心,来问因缘。有一鬼问尊者言:我举⾝溃烂,苦不堪忍,何罪所致?尊者答言:汝为人时,喜啖诸⾁,杀害众生,今受花报,果在地狱!”你别以为溃烂就完事了,这只是一个花报,你将来的果报在哪呢?在地狱里。那还早呢,还有果报呢。 “一鬼常患头痛,男 ![]() ![]() ![]() ![]() ![]() ![]() “一鬼常在不净中,啖食秽物,臭恼 ![]() 我们出家也是这样,出家人对持戒的比丘和道友都要互相尊重,它是一样有果报的。你不要以为:“我们都是师兄弟,他持戒也不行,有些作为我还看不上眼呢!”你瞧不起,你最后的结果,将来也会堕落这种的。因为啥呢?佛法是依法不依人,你可得加小心。 所以别人要持戒的时候,就同参道友也是一样,互相是师兄弟,谁今天持戒,你都不能嘲笑人家。今天人家做得 ![]() ![]() ![]() 今天看见人家持戒了,就算人家以前有种种的不好,现在有一念善 ![]() 看到人家做好事,你要把它扩大。人家做一件好事“哎呀,这人真了不起,回心向善了,这人有善 ![]() 咱们都知道佛印和苏东坡那个故事,苏东坡就顺便说一句,说佛印像牛屎,佛印说他像尊佛。最后苏东坡他妹妹给了判决,说他哥哥心里全是牛粪。我们也是这样,看到别人做一点善事,你若不能把这善事扩大,不能如实的把这个事情显露出来,让它在你心目中占有一定的位置的话,你那心里就充満了嗔恨和嫉妒,那也是像牛屎一样,先坏的是你的心。 我们看到别人的优点的时候,一定要赞叹。哪怕他扫地的时候,你都要生 ![]() ![]() ![]() ![]() ![]() 我们的心要常常发现别人的善事,不要老发现别人的缺点,这个不好。发现别人缺点的时候,容易坏我们的心;经常发现别人的善事,容易成就我们这个心,庄严我们这个心,所以我们应该常常这样。说话说柔语、赞叹语,不说人家别的,这样的话,互相有个团结。说:“他有恶事,他有一些事做得不对。”这一会不对,说不定一会就改了。所以说,我们得常有这种心,不能对持戒的人生出琊见。 也不能犯盗。《阿含经》上说,目犍连尊者告诉勒叉那比丘言:“我见一大⾝众生,其⾆长广,有利斧砍之。”那⾆头长出来,自然就有个斧子在那砍着。“又见一众生,有双铁轮在两肋燃烧,痛哭悲切,号呼而行。”紧着叫唤而走。“比丘问佛,佛言:彼利斧砍⾆者,昔于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因盗食僧藌。” 实际上他是盗藌,那个藌就是糖,可能是用什么熬出的那个红糖,硬的,要分给大家。他拿斧子砍,砍完了以后,看那斧子上粘有糖,他就拿⾆头去 ![]() ![]() ![]() ![]() ![]() 所以说,众生的物品你不能 ![]() ![]() ![]() 过去,我学佛以后,单位的那个包装纸每天都得成箱地往外扔,都是好包装纸,就是说明书的包装纸,一口痰,我都不会拿那纸去包。它本来就要往外扔,但是在没扔出这个院门之前,还属于人家单位的,不能用,说什么也不能用,就是搁地上踩我都不能去用,把它扔了我都不能去用。 那痰怎么办呢?实在没地方我就咽进肚里去,或是跑到卫生间里,从出门跑到卫生间,得跑 ![]() 你说,那个藌、那个糖粘在那斧子刃上,它不可能再刮下来,就那个,他去 ![]() ![]() ![]() ![]() “彼双轮在肋下者,亦系迦叶佛法中,出家作沙弥,因盗取僧饼着于肋下,缘斯罪故,致受常苦。”就是多取两个饼,蔵在腋下了,最后变成两个大火轮,成天烧着,你看厉不厉害?所以说,有一念私心就不可思议,万法唯心造,你做的每一丝一毫都⼊你脑子里、种子识里,最后生出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你做善事生出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你做恶事生出的果报也是不可思议的,都是千百万倍的报,所以我们都应该警惕。 为什么今天讲到这些事情?这是我们学佛必须知道的事情,是很重要的一课,大家应该在这方面多思惟。 好,今天就讲到这。 …… 昨天和前天都是在讲“念戒近道”为什么要反复讲这条?因为这条有很多的內容,恐怕我们这一生说也说不完,说也说不尽的事情;因为这条是个 ![]() ![]() 在这个《杂宝蔵经》里,罽宾国有一恶龙作大灾害,它经常噴出臭雨,要不就下冰雹,把所有的庄稼都给打坏了,下恶雨、酸雨,地里最后什么都不生长,它经常恼人。“有众多罗汉各尽神力,驱此恶龙,不去。”大家用禅定力和神通力去驱除它。那罗汉本领就大了,上⾝出火,下⾝出⽔,或者变成细⾝…降伏其龙的本领就太多了,神通本领那是无边无量的,但是这个龙也不走。 “尊者祇夜多后到龙所,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这个祇夜多尊者来到这个龙所,就是龙所在的地方,三弹指言:“汝今速去,不得住此。”龙即远去,不敢稍停,一点都不敢停留。 “诸罗汉⽩祇夜多言:我与尊者,俱得漏尽,平等法⾝。”我们得的都是一样的,烦恼去尽,平等法⾝。“云何尊者而能若是?”就是说,你怎么能会这样呢?你三弹指,这个龙就走了,我们这五百罗汉驱它,它都不动弹,这么多罗汉都没用,为什么你就能把它驱走呢?这什么原因呢? “夜多答言:我从凡夫已来,严秉噤戒,护持突吉罗轻罪如四重无异。”突吉罗是一种轻罪,可以忏悔的,但是他把它当成重罪来护持的。如果犯了一条轻罪,就等于犯了重罪一样,这么样去护持。“今诸仁者,不能动此恶龙者,或戒力有不逮耳。”就是你戒力还是不够的。 你别的神通力都一样,烦恼去得也一样,但是效果就不同了。不同是什么原因?是你戒力不到,所以龙不听。你看看那个恶龙,五百罗汉驱不走它,最后他就说:“你赶紧走,你不能住此。”它马上就得走。你看差距在哪?就差在戒上。所以说这个戒不可思议啊!我们对这应该清楚。 从这我们就知道护戒应该怎么护,你如果不能把一个小戒当成一个重戒来护持,说:“这个小戒可有可无。”轻视那都不行的,每条戒你都得当成生命来护持,这是很重要的一点。有的人认为:“我有了禅定力,戒力就可以忽视。”但你做得不完整,只有由戒力生起来的定力才会真正的清净,那都是很殊胜很殊胜的。为什么龙天众生都服呢?就是因为你有戒力。 什么是龙?就是那个最重的贪嗔痴,它就是那个恶龙。你想真正彻底解决,必须得有清净的戒律才能解决这个问题。你想把最后的那个妄想彻底地清除得⼲⼲净净,必须靠戒力,戒力不到是不行的。有时候你打坐时觉得 ![]() 《大宝积经》里,佛告迦叶:“汝见周那沙弥拾不净臭秽粪扫中物,乞食已,至阿耨大池 ![]() ![]() ![]() 就是有这么一个叫周那的沙弥,经常捡不净粪扫⾐做⾐。“乞食已,至阿耨大池 ![]() ![]() “有大威德”不光是有禅定,而且戒律清净,还有那个威德相,特别清净的威德相。不是说故意装出来的那叫威德,那不叫威德。那种威德,就是能感化一切,一切众生见此都会转恶向善的。他有这种威德,那个可不是装的。“是故奉 ![]() ![]() “汝见须跋陀梵志,着净洁⾐,乞食已, ![]() “恐以不净食及以残食污此大池”你看,他穿的是⼲净⾐服,那诸天人见了认为是不净的;那个沙弥穿的是粪扫⾐,而天人认为是⼲净的。我们世间人往往就这么看,一看这个人穿的⾐服很⼲净,就认为这人很⼲净。如果看到他穿的⾐服很破,就认为是很埋汰、很脏。我们都是取于相,那天人不是,天人看得更实真。哪个真正埋汰?他说:你看那个粪扫⾐,不但不埋汰我这个池子,而且对我这个池子有好处。 像那个金山活佛,他平时一般不澡洗,有一回夏天冲凉,人家居士非让他冲凉,说:“你去冲凉。”他就去冲凉。冲完了,这个⽔还没放,赶上有一个侍女,就是家里的女佣人去放那个⽔,就闻着这个屋里很香,満哪香,闻来闻去就闻到是这个⽔香,有檀香味。“哎呀,怎么这么香!”后来就招呼大家都来看,说:“你看,这个⽔怎么那么香?” 金山活佛就在旁边看着,就说:“哎呀,不光是香,你要是喝一口,你那点病都能给你治了。”一下就点着她的⽑病。她最近得了妇女病,到哪去也没治好,另外她也不好意思跟别人说,这让金山活佛一下给说破了。她一听说喝那⽔能好,闻着又香,最后就生起信心“得了,这澡洗⽔我喝了吧!”“咣咣”就喝了,喝完病就好了。 后来金山活佛就遭罪了,大家成天排队等他澡洗。他天天澡洗,洗了澡,大家喝这澡洗⽔。他有时候治病也是,吐口痰,弄点唾沫、鼻涕,给你 ![]() ![]() ![]() 还有一回,有一个谁的夫人来了,到这个地方来见金山活佛,要办佛事,还领了一些姐小来了,都打扮得 ![]() 金山活佛说:“你们都不吃啊?这太可惜了!”可能自己吃了,走了。他说“太可惜了”他拿的那个东西都是宝贝,你看它埋汰,在他来讲都是相当宝贝的,对我们来讲确实能消灾免难的。这些凡夫以为自己穿得⼲净,把这个机会就错过了,跑了。 后来那个厅长起琊见了,说:“你把我这些表妹给撵得満哪跑, ![]() 金山活佛说:“你抓我⼲吗呀?”他说:“你这样疯疯癫癫的和尚,不守清规,见女人就追,拿着东西硬给吃,还污辱别人。我得问问你,你平时都和哪个女人觉睡啊?”他用脏话侮辱金山活佛“你平时肯定不守清规,和哪个女人觉睡啊?” 金山活佛这下给说蒙了,他说:“我跟谁觉睡?谁也没有。” “不对,你肯定有!你说一说,你跟哪个女人觉睡?” 金山活佛后来一寻思,得了,他说:“我和你妈妈一起觉睡。” “啊!你怎么和我妈妈一起觉睡!”他一听,你这不是和骂我一样吗? 金山活佛说:“佛说的,一切男子是我⽗,一切女人是我⺟。我天天和佛在一起,那就是和你妈妈在一起,没有啥不一样。” “这个臭和尚,得了,把他关进去吧!”最后弄得他脸下不来了,就把他关起来了。金山活佛到了监狱里,还不断地度众生,监狱里的人都受他感化。没多久他就出来了。这个厅长最后官职也丢了,可能因为什么出事了,后来就死了,他的下场非常不好。 顺便讲了这个小故事,金山活佛的。那个澡洗⽔都变成⼲净的,为什么能变成⼲净的?因为他严格持戒,看着是游戏人间,但是他非常严格持戒的。你想叫他吃⾁,不可能的。他上厕所也是蹲着,从来没有站着上厕所(编者注:比丘戒的规定,不允许站立大小便)。都是“严格持戒,修诸禅定,有大威德”所以他能治病。 “迦叶,汝今现见此事,以圣人正行威德,故得是果。”你以圣人正行威德,有正行是可以得果的。“持净戒者,当除心垢也”你要是心现前了,这个垢也就去掉了;去掉垢,我们才会真正见到心,所以说“正念威德,故能得果”沙弥也是这样,你们沙弥好好持戒,好好修行,持好戒、修禅定,将来你们上哪澡洗、洗⾐服,备不住也有人给你们洗一洗,咱也借借光,是不是?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持戒的功德。 还有一个《菩萨处胎经》,这是我们都知道的故事。那个大鹏金翅鸟⼊大海取龙为食,它要吃龙的,大翅膀一扇,就把那个⽔给扇开了。你看龙那么大,在它来讲就像小虫子一样。那龙后来就去找佛,佛给了一个袈裟,每条龙分一缕,金翅鸟就不敢吃它了。还有化生龙,受如来斋八噤戒法,就是八关斋戒,这鸟即不敢呑食。你看,那么大个动物,要吃龙,就像吃小虫子似的,但是那个受八关斋戒的龙,它不敢吃,它吃不了,持戒的功德就是这么大。所以说,持戒的功德是很殊胜的,不可思议! 《月灯三昧经》讲:“若菩萨具⾜⾝戒,于一切法得无碍智;若成就口戒,则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若具⾜意戒,菩萨摩诃萨得一切佛法,得一切神通,心得不动解脫。”所以说持戒是最大的神通力,这个也是我们应该知道的。 “若具⾜⾝戒,于一切法无碍”不管你是讲法也好,还是遇到一切的障碍物也好,对你来讲没有什么阻碍,因为这个“法”包括所有的东西都叫法,所以说遇一切法无碍,得无碍智。 “若成就口戒,得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口戒,不说众生过失,谁的过失也不讲,老是称赞别人,所以他就会口业非常清净,得美妙音声。我们声音不好,可能就是平时老说别人的果报。我这个声音就不行,一唱就唱不出来了,气就不⾜了,我想我可能是前生造口业造得多。所以你们大家应该把这个习气改掉。 特别是我们出家以后,有的就心里闷,有时候就愿意谈论点小事情来解解闷。但是谈论事情要谈论佛法的事情,别谈论那些没有用的世间的东西。一说多了,不一定哪一句话就说错了,说错就惹事,对不对?能不惹事吗?说完后我们心里还恐惧,所以口业不清净。等你再唱什么东西或念什么东西,它都不清净。就像我们上殿似的,如果你打一个坏妄想,唱什么东西马上就都唱不上去了,调也变了,味也变了,最后还想不起来了,所以都不行。 另外,上殿别老闭眼睛,你看我闭你也闭,那不能闭,人家都转⾝了,你还不转呢。那面的沙弥都顶礼了,你还在那闭眼睛念呢,连人家转⾝了都不知道,这也得注意。也不能过早转⾝,人家都没转⾝,他先转⾝;别人还没拜,他先拜,拜完赶紧回来了。动作得统一,该转的时候转,该转得慢的时候转得慢,什么动作都要统一,要把这个心放平等。 这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别看是小事。咱们刚才都知道,尊者讲了,一点小的戒律都得当重戒来护持的,你没有这个心是不行的。想成就你的戒体或成就你的戒力,你没有这个是不好使的。那戒力必须在你心中确实生起来,刚开始也是很难的,很痛苦的。因为啥?那个戒就是和自己来作对,就得克服,不是克服别人,要克服你自己的⽑病。你自己的⽑病,就要自己来做手术,如果割一下,它也疼啊,它也难受,不愿去⽑病。 特别是一些认为微不⾜道的小事“行了,这事都不算啥事。”就忽略不计了,那还行?都得认真到非常认真的程度,我非得把它纠正过来不可,要有那个决心才行。这样的话,那个戒力将来会成就的。你成就戒力了,那三昧就现前。所以我们应该在戒上下功夫。 “成就口戒,得佛六十种无碍清净美妙音声”这六十种都是佛的境界,那可了不得了。比如那个大音,在这说话到多远都能听见,佛讲话的时候都放无量的光芒,谁听谁受益,谁听谁好,谁听谁心里就安。听佛说完了,不管心里多烦恼,马上就去掉了,这多好,是不是? 我们应该成就口戒,别妄语,你要是妄语可不行,老撒谎不行。说:“我撒一点谎行不行?”撒一点也不行,你撒一点谎,将来就有个大谎在那;撒一点谎,心里就不清净了。我们口业应该要清净,不该说的不说。有利于团结的话我们去说,不利于团结的话我们不去说;有利于修行的话我们去说,不利于修行的话我们不说;有利于持戒的话我们说,不利于持戒的话我们不讲。 “若具⾜意戒”这个脑袋想的事情,什么是意戒?不要老打妄想,想东想西,老给自己安排一切,这就不行了。或是老起心动念,恨这个恨那个,这都不行。或这个好了,那个坏了,这都不行,在脑子的意识里都不要去想。具⾜意戒了,你就能控制意,而且能够按照戒律去做。 “得一切佛法”一切佛法都会得的。“得一切神通”不是一种、两种、三种、四种,而是无量种神通。而且得了神通以后“心得不动解脫”不用动它,说:“我得飞到天上去,到天上了以后,我转一圈,再办我的什么事。”他不用那样,就在那坐着,一切都能解决,非常自在。 还有《毗婆沙论》:“若人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劫;若能以一诃梨勒果,起恭敬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劫;若能以一钵之食,起恭敬心奉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劫。”就是说,持不杀戒,他不会碰到刀兵劫的。如果起恭敬心,就是你能够拿一个小果去施给病僧,将来绝不逢疾疫灾劫。我们现在就有灾劫了,有疫病,就是那个瘟疫。 昨天有一个秦皇岛的居士来电话,说秦皇岛有三个年老的居士上五台山朝山,朝山回来时带了一百串念珠,回来以后就发现有这种病(指二〇〇三年的非典型肺炎)。这三个人已经死掉了,而且去治疗的一个大夫和一个护士都死掉了,其中一个老太太的儿子去侍候她,也死掉了,一下就死掉六个人。这一百串念珠被分配到十二个小区去,现在这十二个小区全部封闭,不允许出⼊,在家呆着,而且每天都得去量体温。现在的疫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还加重,所以说现在这个疫情非常重。 我们有时候在这方面就忽视了,你想避免这个疾疫,必须要对病人起恭敬心。有病人了,你赶紧去供养。我们有时候就做得不好,看见谁有病了“你看,他又休息了,又不⼲了。”那不行啊,人家有病你得去安慰、去看一看。你没有吃的,最起码的,你给刷刷鞋、洗洗脚、洗洗⾐服,是不是?这个事你应该可以做的吧?打扫打扫卫生,把屋里擦得⼲⼲净净的,安慰安慰,倒杯⽔什么的。 但我们有时候一看谁有病了,反而还起烦恼“你看他,老有病,老休息。”这就不合适了,是不是?我们应该起恭敬心。如果这样起恭敬心,你将来会免去疾病的这种灾劫。我们现在做还赶趟,赶紧做,发现谁有病赶紧去帮忙。要是不帮忙,最后灾劫来了是跑不掉的。 同时也讲了“一钵之食,起恭敬心奉施僧众,于未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劫”你就拿一口食物供养给僧众,你将来就不会饿着的,这都是因果的事。所以我们吃东西千万要省,要想到别人。 我们现在都是有行堂的,行堂的时候你也得加小心。比如说打咸菜,一看这咸菜 ![]() ![]() ![]() 像我在那吃饭似的,他打食物的时候,第一个肯定搁我那打,我怎么要,他怎么给我,对不对?有时候我就不敢再去要,因为啥呢?一看那食物都非常少或是好,大家先分一分,或是我分一点,大家都得有份。你随时随地都要想到大家能不能吃到,这个也是很重要的,不能被自己的贪 ![]() 有时候是我们需要的,我们需要也得平等来看。就是平时怎么要就怎么要,如果见到过少了,我们就推辞,叫下面的要,给别人吃。像苦菜,刚一下来都是非常好的,你自己“咣咣”的左要右要,要一大盆子,等到别人吃就剩一点了,特别是居士吃的时候就没有了,那怎么办呢? 我现在就是,如果看到居士吃不上这个菜,我心里可难受了,觉得我就像犯罪似的。我有这种感觉,就像犯罪,这个饭就吃不下去,这个食物没法往里呑咽。你连一口食物都不能和大众去和合,你说这舍⾝舍命,那就更做不到了,是不是? 这个心平时就得培养,不是说“等哪天有好食物我再培养”平时都得培养。像你们观察不到,我在上面就能观察到,一看吃什么好东西了,我就瞅着他们,他们有了,我心里⾼兴;如果没有,我心里可难受了。 就是吃口馒头也是这样,总希望这个食物都能平等地去分配。当然了,有一些数量问题,像馒头,都非常多,那你需要吃多少你就吃呗!对不对?经常⼲活,多吃点包子,没问题。有人一次要十二个包子,我都给查着,但是我能理解,因为啥?那小包子太小,一口一个,而且年轻的时候正是长体力的时候,你确实得吃,你不吃确实不行。 我过去比他吃得还多,我吃饼能吃二斤半,二斤半要是化成馒头,二两一个,得多少?得十二三个。要是吃馒头就吃不了那些,过去在行脚的时候能吃八九个,或是十来个吧。那 ![]() 我们也许今生就遇到刀兵灾劫,是否能躲过就得靠平时的修持和持戒的力量。你说灾难来了我再现做,那就来不及了,我们应该及时地、早点做。 我们有时候吃饭,有的人看到我省一口食物给众生。这个我可得跟大家讲,你不能拿常住的给,那是犯盗戒的,必须是你嘴里省出来的。不能过多,掰一大块也不行,省出一口就行。得从哪去省呢?从你的口里,这个东西是你应该吃进去的,而且还不能过 ![]() 戒律上有两种规定,有一种规定就是说不允许拿出斋堂,不允许给猪、狗这些动物吃。为什么咱们有这种允许呢?就有另一种说法,就是你可以布施,这 ![]() 有的弄半个馒头“得了,反正我也吃 ![]() 布施的那个心不是说一下就到了,说“我能布施”等真布施的时候就不割舍了。一想布施,如果有人说点怪话“你看他还骂我,不是我不给你,是你骂我,瞧不起我,那我就不给你了!”完了,布施心没了,你的布施经不住人家考验。 “你看看,那个要饭的还跟我要,他比我还有钱呢!听说那个要饭的现在盖大楼。”你不能听说一个要饭的盖大楼,就说所有要饭的都盖大楼,是不是?他就是用这话把自己的那个布施行为给阻挡住了。 “你看他成天要饭,他得要多少钱哪?完了还菗烟卷。”就不给他了,这都是障道的因缘。哪个要饭的都有他难处的地方,当然,有一些人在要饭上过一种生活,但他终归不如我们,我们没有去要饭,所以我们应该布施。当然了,出家了以后,因为我们本来就没有,他们应该布施给出家人,这是种福田。但是对这些穷人,我们也应该关心的,应该关心他。讲了这几个事情,来说明这个持戒的功德。 这个《大乘理趣六波罗藌多经》上讲:“若有众生能持净戒,虽处卑 ![]() 佛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藌多经》里讲,若有众生能持净戒,能令一切天、龙、药叉、人非人等,还有国王、大臣、刹帝利、婆罗门、长者悉皆归敬,礼拜供养。长者就是有地位的、年龄大的。长者也不是 ![]() “护持净戒者,行住坐卧及经行处,其地吉祥,一切人天,应取其土”你走过的地方,都要把那个土取出来。“顶戴供养”要搁头顶供养你的,你走道,人天都供养你。“以是当知,持净戒者,于诸众中而为第一,最⾼最上。”你走过的那地都是清净的。 过去咱们出关的时候,曾经走过盖县,到盖县一个居士家去。去了,我就稀里糊涂地一步迈过去了,那居士“呼”一下,在后面就开始抢。⼲吗呢?你踩的那个脚印,就是你踏门槛踩进去的第一个脚步,他说这个土吉祥,大家都去捧那个土,噗哧一下,大家全去抢那个土。你看那种虔诚心供养,看来这不是一种 ![]() 讲到这个地,也讲到持戒的问题。过去在茅蓬的时候,他们居士有时候去拜山,怎么拜呢?有时候是三步一拜。有时候从本溪八十里地走来,得走将近两天才能到茅蓬。有时候从弓长岭去拜的时候,都下大雪呀,飘着雪花、大雪花,有的也不管岁数大,都三步一拜往山上拜,那真虔诚!把我感动得不得了。 ![]() 虽然他们拜的是佛法僧,拜僧,而我只是其中的一份子,虽然做得不好,但是他们以这个⾝形作为一个模拟的榜样,所以我很生惭愧心。最后怎么办呢?我就发了个愿:凡是他们拜过的土地,不允许我把它污染了。这个就⿇烦了,你屋里的地他们不能进去,因为你闭关嘛!外面的地他都拜,你说你能不让它污染? 所以我三年从来没有往地下吐过一口痰,包括院里那个地也没吐过一口痰。说有口痰就吐下去了,或擤个鼻涕往地下一甩,没有那个时候。有时候剪指甲,那指甲掉地下,我都把它捡起来,捡起来往别的地方扔。因为他们拜过的地,我认为非常清净,比我这个清净,这就代表了他那个心,所以我不能在他心上撒下什么不净的东西。因为他的心太真诚了,我必须以我的恭敬心来回报他。 打七的间隙,刮头、洗脸或洗手,有时候那个⽔就掉在地上了,每次掉地上我都要拿着⽑巾把那个⽔沾一下子。实际上,那个⽔掉地上,马上就渗进土地里去了,它不能停留啊,那我也得沾一下子,我宁可⽑巾脏了,也不允许有这种行为,因为没加小心。⽔确实掉地上了,我怎么办?我得去把它沾一下。有时候⽑巾沾得都很 ![]() 我这个人容易欠债,别人一恭敬我了,我就得生生世世想着人家,得回报人家,我们都应该做这种人。作为佛子来讲,有时候看着是地,好像是着相,实际上地也是我们的心,我们从哪修?就从恭敬心上修,恭敬一切众生。不是说你当面恭敬、说好话,背后就骂人家,那不行。当面也恭敬,背后也恭敬,没人也恭敬,就算自己一个人,黑天了、没有灯光的时候也恭敬,就是永远恭敬,不是今天恭敬明天就不恭敬。 这些修行的方式表面看来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是我告诉你,也是不可思议的。咱们僧团现在还有那么多本溪居士来护持咱们,一到关键的时候他们就来护持,因为你有恭敬心,必然有这种果报。 下面再继续讲一点。《观佛三昧海经》里讲:“佛⽩毫相从无量劫舍心不悭,不见前相不忆财物,心无封着而行布施,以⾝心法摄⾝威仪,护持噤戒如爱双目。然其心內豁然虚寂,不见犯起及舍堕法,心安如地,无有动摇。设有一人,以百千刀屠截其⾝;设复有人,以诸棘刺鞭挞其⾝。菩萨初无一念嗔恚。” 这个《观佛三昧海经》里讲,佛有“⽩毫相”这个⽩毫相是什么原因来的?不是有个⽩眉⽑就是⽩毫相。佛有这种三十二好相,就是从无始劫来不断地“舍心不悭,不忆财物”从来不贪财物,进行布施。不光是“以⾝心法摄⾝威仪”还“护持噤戒”主要就是护持噤戒。“如爱双目”如果你把戒护持得像爱护双目一样,然后其心“豁然虚寂”这个烦恼马上就下去了。 这个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就是说,你把噤戒护持到一定程度了,突然地就生起了那种不可思议的境界,心里没有再摇动的东西了,而是非常的清净。就算你被“百千刀屠截其⾝”别人用刀怎么去割这个⾝,甚至用荆棘,就是那个带刺的东西去“鞭挞其⾝”都没有一念嗔恚,那是真了不起,所以说这个非常好。所以说持戒是能得道的,有的人说持戒不能得道,那是不对的。 在《楞严经》的二十五圆通里,有个优波离尊者,就是因为持戒而得道的。持戒执⾝,最后得到圆通,圆通也就是开悟成就。佛说戒是无上菩提之本,持戒是肯定能得道的。另外呢,所有的佛都是以持戒为基础,都是以持戒而成就一切好相。所以说,我们应该知道持戒的功德。 持戒才能和道相近,才能真正地得道,不持戒,你连做人都做不到。另外,持戒有多大的功德,我们都是知道的。破戒那必然要下地狱的,如果破佛的噤戒、破坏经律,那必然要下地狱的。所以说,我们出家人一定要严格把持自己,绝不能去破戒,只能是持戒,只有一条路可走,就是持戒,没有第二条路可走的。 有的人想在这里投机取巧,又想获得比丘的名声、出家人的名声,又想贪着自己的五 ![]() 我们接下来讲第三十八章。 WWw.IGmXS.CoM |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
太平经太乙金华宗旨新语长短经吴子兵法六韬《太公兵黄帝阴符经鬻子本草纲目武经总要 |
佚名的免费历史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