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四十二章经是佚名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佛说四十二章经 作者:佚名 | 书号:39915 时间:2017/9/8 字数:11115 |
上一章 意马莫纵 下一章 ( → ) | |
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会,⾊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 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意”就是心意的意“马”代表了不停“莫纵”不跟着它走,不随顺它走。 “佛言:慎勿信汝意”这个“汝”代表“你”讲。“汝意不可信。慎勿与⾊会,⾊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这句话已成为名言,被所有的修行人奉为座右铭,天天在念,天天在讲。 【释】佛告诉我们,人的“意”就好像一匹马似的,难调难伏。还有“⾊”无论男⾊、女⾊都应该远离它,你若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 我们有很多人都信自己的想法,佛告诉你:“汝意不可信。”你的想法不能相信哪,包括我们好的想法也不能相信。“这个东西我能吊上来,我肯定能做到,我行。”就算你真吊上来,你都不能信汝意。说:“你看,我的想法确实是那样,我这主意对呀,我一吊,真吊出来了。”你那是上当了。说:“我这个事成功了,怎么还上当了?”实际上,你没有看到真正成功的本钱在哪一块,为什么成功?你不知道,你以为是你的想法已经在成功。“我做的,我能做。”就堕落到那里去了。随着我们的想法,想做什么事情,认为会成功,因为我们都是以为成功的事情是由我们的想法所支配的。你的想法,你就记住,有了想法永远是一种错误。那我们正确的想法是不是错误呢?也是错误的。那什么是我们的正确想法呢?谁能说一说?你说。 弟子:一念不生。 哎!一念不生才是你真正的正确想法,除此之外,没有什么正确想法。你不要以为“我的想法如何如何,算正确的”你要是这么样去想,永远是被这个“意”所转。 所以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不可信?它本来就是个妄想。世上的“成功”本来就是妄想所化成的,你觉得 ![]() ![]() 什么起烦恼了,我才不听你那些事呢;什么⾼兴了,我也不听你的。⾼兴从哪来的?⾼兴,我这心里话:⾼兴也是“意”生气也是“意”我不能随顺你走。我要是随顺你走,我就是凡夫,而且就是堕落,没有别的道,我就不顺着你走。所以说不能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佛告诉你,汝意绝对是不可信的,好的也不能信。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地找出可信的。 什么是可信?就是一念不生,无念,我没有什么意思,没有什么想法。就信这个,他没有不得道的,是不是?久而久之,我们的心就不被物质所转了。我们老有想法,不是好了就是坏了,最后都是远离道的。所以说,这是不可信的,这是一个座右铭。 “慎勿与⾊会”更不能与⾊相会,与⾊一相会了,祸就生了,所以说,应该远离⾊。 【释】你若不离它远一点,就会有祸生。可是我们众生从无量劫以来恣情纵 ![]() 就是说,我们从无始劫以来就是随着自己的心和情 ![]() 我们的心就是这样,但是我们看到的这个心,还都是耝的心,它没完没了的,难调难伏。就像大海一样,这个波浪永远没有停止过,就不断地一浪推一浪,老是这么地前进,从无始劫来就是这么前进的,你说多可怕!我们要是知道这一点以后,就会发现自己的念头非常可恨,也是非常可怕的。它虽然像大海一样,它那种气势不可阻挡,而且没有间断,但没有间断我也得让你断,我就让你断,我就不随着你走。虽然不随你走是很难受、很别扭的。 我以前行道的时候,经常在那个市內走、行道,而且经过的这些地方呢,其中有一个叫红旗小学的地方,那地方有个小市场,什么卖⾁的、卖⽔果的、卖馒头的,种种叫卖声,那 ![]() 后来怎么办呢?就闭住呼昅,眼睛不看,这可以,观卧牛之地,这眼神还能控制点。这个鼻 ![]() ![]() ![]() ![]() ![]() 而且那面还喊,那男的喊一声还行,这女人她也喊,听到那个声音它也变,原先都没觉察出来,没觉得那个声音有什么,这时候觉得她那个声音怎么这么有昅引力呀?和过去的声音怎么不一样了呢?你要是睁开眼睛瞅瞅,这昅引力还消失了。你越不瞅,它越昅引你。这玩意才怪呢,你越不看的时候,它这味道就变得更厉害。 怎么办?你是瞅着走、放逸地走,还是继续这么走?还是放弃这种办法?后来我想“你既然这样,我就从你俩开始吧,我就这么低头,就不瞅你。我能少瞅一眼,今天就没有⽩走;我少闻一下子也行。”于是走那地方就不 ![]() ![]() 最后有一天,感觉这个 ![]() ![]() ![]() ![]() ![]() 主要是我们别怕,有时候为了克服它,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和辛苦的,不是不需要付出;而且你得到的东西和付出的代价一比,微不⾜道,得到的好像芝⿇粒那么大,但你付出的恐怕比西瓜还大得多,付出那么大的西瓜才得了一个芝⿇粒。你想,我们付出这么大的努力,才得到这么一点,我们不付出的时候,我们会怎么样?那不用合计,天天在六道里轮回,一点正念都没有,从来没有过正念,就是那样。在生死轮回,最可怕的是这一点。通过我们这么大的努力,才感觉到有那么一点点的小意思,像芝⿇粒大的,也可能一瞬间又没了。 所以说不努力,想做一个真正的人,不痛下一番功夫,说三年两年就想得道,那你也就有点太⼲吗了。我们应该有长远心去修,早晚有一天,我非把它修到家不可。别怕困难,困难来了如何?烦恼来了,我就和你对着来吧。 【释】爱见和我慢在一起,所以我们人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你一定要小心谨慎,不和⾊会,不要相信自己的意。 这个⾊——⾊声香味触法、各种的味道、还有女人,这些东西都得远离,所以咱们定了很多的规矩。沙弥戒里也讲了很多,不用香皂、香牙膏…香牙膏是后来说的,原先都是嚼杨枝,那种柳树枝——一个是杨树枝,还有一种柳树枝。杨枝可能是最好的,不知是大叶杨还是小叶杨。嚼完了,口里稍稍有点味苦的意思,都得嚼得粘粘的,把那个牙 ![]() 千万要谨慎,女人递给你的东西,千万不能拿手去接,要叫她放到哪个地方,你再去取。一个是不看她的手;也不做这种被女人接触的想;另外,对女人也是一种度人的方式。这也是很重要的,就是说,你必须把问题做到非常细的程度。 过去乞食的时候,有时候她给东西,我说:“你放这吧。”这个女人她说一句什么:“你哪那么些事?”她说我哪那么些事。当时我都奇怪,那女人她怎么…要不她也不叫女人了,是不是?本来你不直接从她手接东西,是一种尊重,但她认为你太多事了。现在这个人都是颠倒,那女人实际上真是 ![]() ![]() 有一回乞食 ![]() ![]() 走到下一家,我寻思这家差不多。他⼲活呢“哎呀,你还跟我要吃的,我好几天都没吃饭了,还不知道跟谁要呢!”他说这话。哦,这是第二家。我当时还想:不行等我要点,给你一点吃的。后来一想:别多事了,他不是没有,他故意在那气我。 等到再走一家,一看 ![]() ![]() ![]() ![]() ![]() ![]() ![]() 那种心情啊,也是有点伤感。一看,这人咋这样?倒不是为了没有乞到食物伤感,就是这个人怎么这样,对外来乞食的都是这样式的。正在有点伤感的时候,有一个长脚的小虫子一下飞到我手上了。那天的风非常大,什么虫子也站不住脚, ![]() ![]() 又去一个村子乞食,刚一进村子,人家在那盖房子呢,一个人骑在墙头上“哎,要饭的来了!要饭的来了!”他就劲使喊“要饭的”你看这个,来就来呗,他还骑着墙劲使喊,就像看热闹似的。岁数还 ![]() ![]() 那也得去呀,去的那家有人,开着门,正听录音机呢,叮当 ![]() 我这下心里 ![]() ![]() ![]() ![]() 正吃着,里面有一家也看到我了,看到我后就进屋。因为你只能乞七家,这个家数到了,就不能再乞了,有也不能去了。有一个可能是四五岁的小孩过来了,走到我跟前,他还领个小孩,瞅着我“给你两个小饼子。”我还寻思 ![]() ![]() 我也是拿着钵,他说:“往哪搁呀?”我指着这个钵:往里头扔就行了。后来他就扔里面了,临走了说一句,这四五岁的小孩说:“哎呀,好可怜人啊!”我寻思:这一说,我好像小布娃娃似的,更小了。但是他那片心是 ![]() ![]() ![]() 还别说,就这酸汤,我寻思:还不得有点味什么的?但还 ![]() ![]() ![]() ![]() 后来走到山上了,跟他们居士见面的时候,居士说“你出去了,我们大家都急坏了,开着车买了好多好吃的东西找你,走这一道也没发现你。”正好是我进村子乞食,他们在路上找,正好走两岔了。心里这后悔,你说,看见他们是不是可以吃个 ![]() 讲这一段就是说明什么呢?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让她把那个东西落在钵里,你别接触她手就可以。所以一定要谨慎,只要能和女人接触的地方,都要远离。 “慎勿与⾊会”你只要是和⾊相触,祸就生。什么是⾊?所有的东西,只要是你产生贪恋,那祸就在后面跟着你呢。特别是这个女人,刚开始的时候,人家没意你有意,你只要和⾊一相触,那就生起来了。你觉得她长得 ![]() 为什么肯定生?不是外面生,你里面就开始生了,觉睡做梦就有 ![]() 【释】“得阿罗汉已”你若得到阿罗汉、证果了,断这见思烦恼。“乃可信汝意”那时候才可以稍微地信一点自己的意念,但还不可以多信。 我们什么时候能够相信我们的“意”呢?得阿罗汉果,你还不可以多信,因为你还没有究竟的智慧。这时候你才可以相信自己,但还不能完全相信。所以说,你得到阿罗汉果,不懂得佛的戒律的开遮持犯,也不允许你离开师⽗的。因为你还没有得到究竟,这个都是很重要的。 我们平时应该做这种思惟:汝意不可信,不要与⾊会。不光这里讲,《楞严经》里也讲了这个“汝意不可信”不要相信你的意思,所以我们都要这样。这个作为我们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如果我们能够真心实意地、实心实意地去做,你就在走向无为法。我们打坐的目的就是排除我们的杂念妄想,要它产生定力,不随着妄想走。妄想啊,它有一股暗流,这种暗流从来没有停止过,所以我们用定力去断它,用我们的智慧去断它,用我们的戒律来断它。这才可以断的。 “戒定慧”是我们修行的一个关键地方,它是无价之宝,又称为无漏。贪嗔痴只能用戒定慧来对治,所以只要大家努力,终有一天会得道。我觉得大家已经听得很多,就这些,哪句话都够我们修一辈子的,是不是?哪句话都够我们修一辈子。关键是我们光“听”不去“行”是不行的,平时⽇常修行中的这些东西,我们都把它捡起来,就要按照去做,反复地思惟,思惟正确了就去做,早晚一天会得道的。佛法在于行,在于心行,要不被它所转,这个很重要。 今天这个第二十八章就讲到这,好,今天就到这里。 …… 昨天讲了第二十八章“意马莫纵”讲了“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因为它是妄想,所以说“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为什么说“汝意不可信”呢?因为它既然是妄想,不管它是好的、坏的,它都是妄想,所以说“汝意不可信”妄想生出来的只能是妄想。我们想修道,就要不顺着妄想走,所以我们必须有正念,绝对不能有这种妄想,所以说“慎勿信汝意”我们一定要明⽩,我们的想法就是妄想。 这个妄想,我们大家有时候不认识,认为:“人不就得有想法?没有想法能活着吗?”我们这么认为就错了,因为你不知道,你本来的“我”它不需要想。想是众生所生起来的想,众生才有想,佛没有能想和所想,这点是非常重要的。人有时候为什么不能认识到这地方?说:“我不想,还叫人吗?我能活着吗?我能办事情吗?”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重大的问题,修道成功不成功,这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了。如果这关你要是不清楚,那就要走很漫长的一段路程,就得一个阶梯一个阶梯地去走,而且等有所体会的时候,那已经是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我把这个问题给大家说清楚。 佛已经讲了“慎勿信汝意”就是说,这个妄想,从我们无始劫来的一念无明就开始逐渐地形成了,形成了什么呢?妄想。什么妄想?幽隐妄想。幽隐妄想不断地生起,就生起了微细的妄想;微细的妄想又变耝,变成细妄想;最后变成耝妄想。 那我们是哪一步呢?我们现在正是处在耝妄想的阶段,我们现在的所作所为就是个耝妄想。耝妄想里有恶妄想和善妄想,我们现在修道了,是处在耝妄想里的善妄想,若做恶事就是耝妄想里的恶妄想。你想一想,既是妄想,我们的这个“意”能相信吗?所以一定要清楚“慎勿信汝意”你一定要知道这个 ![]() 我们知道了这个 ![]() 我们又不断地修行,甚至放大光明,就有放大光明那种感觉,出现了这个眼、那个眼、那个通,有很多的东西都生起来了,甚至了不起了。这种情况,你的意可不可信呢?佛说“汝意不可信”汝意还不可信哪。我们不到究竟的时候,就不能相信我们的“意”什么是究竟,要什么时候才能相信我们的意呢?就是没有意的时候,没有想的时候,我们才可以相信。 这是一个矛盾吧?是不是?很大一个矛盾。“你说这个事情让我们相信,让我们想,要相信汝意,那什么时候才能让我们相信呢?”就是让你永远也不要相信,你真正的永远不相信,放下了,你那个意就变成了智慧,它就没有能想和所想了,不用你动脑子去想了。 就比如喝⽔,打开盖就喝下去了,他不用这个,他连杯都不用,为什么不用杯?他不渴,喝它⼲吗呀?多那事⼲吗?是不是?他不存在渴的问题。哪像我们想象的:人得吃饭,还得用勺子、用钵,到那个时候,我们的钵可能从空中飞出来,天人来给送食物。咱们想的是那一套,那都是你世间人的想法。 到时候像那天人,最⾼的天人,意念一动就吃了,是不是?意念一动就把饭吃了,満口留満了那种清香,肚子还 ![]() 那我们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呢?那就是证到佛那个地步,没有妄想了。证到阿罗汉了,这才可以稍微相信一点自己的意思,但是和究竟比,还差一块。只有达到究竟的时候,我们才能相信自己。等你相信自己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大家能说一下吗?谁说一下,什么时候可以相信自己呢? 弟子:无念。 对,无念的时候。还有谁能说一说? 真正相信自己的时候就是无我了,无我的时候才能真正地相信自己。这也怪啊,无我了还要相信自己。那时候才有自己,那是个真我,有我的时候都是个假我。所谓的真我那只是个代名词,是针对我们的假我而说的。那个时候,我们才可以真正地相信自己,你不证到这个地步永远不行。因为什么呢?我们的想法正是一个污垢,是个灰尘。 比如说这个粉笔,我们在没有定力的时候,说:“我要拿四 ![]() ![]() ![]() 何况我们最后达到无念,整个三千世界都化为一实真。化为一实真的时候,那 ![]() 所以我们通过这个知道:汝意不可信,千万不要相信自己的想法。我们相信什么呢?相信踏踏实实地去修行,不要打妄想,我们就相信它。你就往这条道走,没有不成就的。你天天能用上功夫,你行住坐卧、⼲活、吃饭,你就爬电线杆子都能用上功夫,没有用不上功夫的。你⼲活用功夫有时候还 ![]() ![]() 所以修道第一步种下的种子是很重要的。为什么要发愿?就是让你种下无为种子。通过发愿来舍掉我,你种下了无为的种子,将来收获的就是这个。外道种下了个“我”的种子,所以他的收获就是“我”的果,那也没办法,用什么心得什么果。这是很厉害的一件事情,所以我们大家修道的时候,千万要注意这些问题。 当我们生起烦恼的时候,我们要知道“汝意不可信”;当我们顺利的时候,我们要生起“汝意不可信”不能⾼兴,⾼兴就是起心动念。我们需要什么呢?是清净。佛法的兴旺在清净,清净就是佛法的兴旺,这个是 ![]() 我们关键还得用实修实证,打好基础,第一步基础是什么?学戒。学戒和无为法有什么关系?戒律就是无为法,真正懂得无为法的人,没有不守戒的。他说:“这也不对呀,这个守戒不在戒相上吗?这不有相吗?怎么说修无为法必须守戒呢?”所以说,我们是用我们的思惟考虑问题,用有为法去思惟无为法,那个心没法思惟。我们都是用我们那个想法来理解什么叫相?什么叫无相?是不是?所以我们的理解就不正确了。如果我们能够清清楚楚地知道无为法,那就更好了。如果我们不知道,通过听人讲,能够理解也是很好的。 真正明⽩无为法的人,他一定会遵守戒律,而且非常喜 ![]() 一个无为的人也叫无学人,不学了,已经都学満了。无学人最尊重的就是戒,他把戒看得比生命还珍贵。有的人说:“我不用持戒,我心里明⽩了佛法。”一听这, ![]() ![]() 像证到初果了,他脚都不踩虫子,你叫他吃众生⾁,可能吗?就算他能把众生超子套去,他都不会吃的。他对众生那种爱护的心情,那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虽然他离一切相,没有众生的心理,但是对众生的那种慈悲,对于万事万物,特别是佛法的那种慈悲,那是没法说没法说的,他充満了慈悲啊! 慈悲的人,他知道守戒是往解脫走,你说他能不去恭敬、尊重吗?是不是?不可能像那些人胡说 ![]() 我们在修行中一定要把这个戒打得牢牢的,你就打到什么程度呢?就是:一本戒律书,你都得把它看破了,背 ![]() 所以我们作为沙弥来讲,首先要做的是戒;作为大戒师来讲,首先要做的还是戒;作为居士来讲,首先要做的还是戒。不用合计了,就是戒。所以咱这一生就跟戒拼了,戒就是我们的法⾝慧命,就是我们的本体,我们就是这么来成就自己。 这里讲到“汝意不可信”还有一个“慎勿与⾊会”你如果能够“汝意不可信”就不会“与⾊会”因为你不会见物著物。见到杯、见到⽔“哎呀,太好了,这太解渴了。”你已经被物转了。就是怎么渴,怎么难受,你都要控制你的心念,不随它转,诸法空相。脑子想的所有想法,都把它放下,有时候实在是放不下,你就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完事了,我转移一下子,我念阿弥陀佛去了,我不跟你搞这个。就得这么去做,完了马上就会空它。 好,这一章就讲到这。下面讲到第二十九章“正观敌⾊” Www.IgMxS.CoM |
上一章 佛说四十二章经 下一章 ( → ) |
太平经太乙金华宗旨新语长短经吴子兵法六韬《太公兵黄帝阴符经鬻子本草纲目武经总要 |
佚名的免费历史小说《佛说四十二章经》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佛说四十二章经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