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四(1984)是乔治·奥威尔创作的完结经典名著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经典名著 > 一九八四(1984) 作者:乔治·奥威尔 | 书号:38663 时间:2017/8/16 字数:23355 |
上一章 第9节 下一章 ( → ) | |
温斯顿累得人都冻胶了。“冻胶”是个很确切的字眼。 它是自动在他脑海中出现的。他的⾝体不但象冻胶那么软,而且象冻胶那么半透明。他觉得要是举起手来,他就可以看透另一面的光。大量的工作把他全⾝的⾎ ![]() ![]() 他在五天之內工作了九十多个小时。部里的人都是如此。现在工作已经结束,到明天早上以前,他几乎无事可做,任何 ![]() ![]() ![]() 仇恨周已进行了六天,在这六天里,天天是行游,演讲、呼喊、歌唱、旗帜、标语、电影、蜡像、敲鼓、吹号、齐步前进、坦克咯咯、机飞轰鸣、炮声隆隆。在这六天里,群众的情绪 ![]() 当然,没有人承认发生过什么变化。只不过是极其突然地,一下子到处都让人知道了:敌人是东亚国,不是欧亚国。 温斯顿当时正在伦敦的一个市中心广场参加威示。时间是在夜里,人们的苍⽩的脸和鲜红的旗帜都浴沐在強烈的泛光灯灯光里。广场里挤満了好几千人,其中有一批大约一千名学童,穿着少年侦察队的制服,集中在一起。在用红布装饰的台上,一个核心 ![]() ![]() ![]() ![]() ![]() ![]() 温斯顿后来回顾起来感到印象深刻的是,那个讲话的人居然是在一句话讲到一半的时候转换对象的,不仅没有停顿一下,甚至连句子结构都没有打 ![]() ![]() 威示一结束,他就回到真理部里,尽管已经快二十三点了。 部里的全体工作人员也都已回来。电幕上已经发出指示,要他们回到工作岗位,不过完全没有必要发这指示。 大洋国在同东亚国作战:大洋国一向是在同东亚国作战。五年来的政治文籍现在有一大部分完全要作废了。各种各样的报告、记录、报纸、书籍、小册子、电影、录音带、照片——这一切都得以闪电速度加以改正。虽然没有发出明确指示,不过大家都知道,纪录司的首长要在一个星期之內做到任何地方都没有留下曾经提到与欧亚国打过仗,同东亚国结过盟的材料。工作吓人,尤其是因为这件事不能明说。 纪录司人人都一天工作十八小时,分两次觉睡,一次睡三小时。地下室里搬来了 ![]() ![]() ![]() 到第三天,他的眼睛痛得无法忍受,每隔几分钟就需要把眼镜擦一擦。这好象是在努力完成一顷繁重的体力工作,你有权利拒绝不⼲,但又急于想完成,这种心情甚至是有点神经质的。如果他有时间来记的话,对于他在听写器上说的每一句话,他的墨⽔铅笔的每一笔勾划都是蓄意说谎这一点,他并不感到不安。他象司里的每一个人一样,竭力想把谎话圆得很完美。到第六天早晨,纸条慢慢地减少了。有半小时之久,气力传送管里没有送东西出来。后来又送来一条,接着就没有了。几乎在同一时候,到处工作都搞完了。整个司里的人都深深地——也是暗地里——松了一口气。完成了一项伟大的任务,但是谁也不会提到这件事。现在无论哪一个人都无法用文件来证明曾经同欧亚国打过仗。到十二点钟的时候突然宣布全部工作人员放假到明天早晨。温斯顿在工作的时候,把那装着那本书的公文包放在两只脚之间,觉睡的时候放在枕头下,这时就提着它回了家,刮了胡子,洗了一个澡,尽管⽔不热,几乎一边洗一边就在澡盆里睡着了。 他爬上却林顿先生铺子楼梯时,全⾝关节咯咯作响。他很疲倦,但是已没有睡意。他打开窗户,点燃了肮脏的小煤油炉,放了一壶⽔在上面准备烧咖啡。裘莉亚马上就来;同时还有那本书。他在那张邋遢的沙发上坐下来,把公文包的搭扣带松开。 这是一本黑面厚书,自己装订的,封面上没有书名或作者名字。印刷的字体也有点不规则。书页边上都有点 ![]() 温斯顿开始阅读。 第一KK无知即力量 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又再进一步分为好几种,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字,他们的相对人数和他们的相互态度因时代而异;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变。即使在发生了大动 ![]() 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 温斯顿停了下来,主要是为了要享受一下这样的感觉: 他是在舒服和全安的环境中读书。他独处一室,没有电幕,隔墙无耳,不需要神经紧张地张望一下背后有没有人在偷看,或者急忙用手把书掩上。夏天的甜藌空气吻着他的双颊。远处不知什么地方传来了孩子们的隐隐约约的叫喊声。 屋子里面,除了时钟滴嗒之外,寂然无声。他在沙发上再躺下一些,把脚搁在壁炉挡架上。这真是神仙般的生活,但愿能永生永世地过下去。在你搞到一本你知道最后总要一读再读的书的时候,你往往会无目的地翻开到一个地方,随便读一段;他现在也是这样,翻开的地方正好是第三章。于是他又读了下去: 第三KK战争即和平 世界分成三大超级家国是一件在二十世纪中叶前即可预料到的事情。俄国并呑了欧洲,国美并呑了英帝国以后。目前的三大強国就有了两个开始有效的存在:欧亚国和大洋国。第三个东亚国是在又经过十年混战以后出现的.这三个超级大国的边界,有些地方是任意划定的,另外一些地方视战争的一时胜负而有变化,但是总的来说,按地理界线而划分。欧亚国占欧亚陆大的整个北部,从葡萄牙到⽩令海峡。大洋国占南北美,大西洋各岛屿,包括英伦三岛,澳大利亚和洲非南部。东亚国较其他两国为小,占国中和国中以南诸国,⽇本各岛和満洲、蒙古、西蔵大部,但经常有变化,其西部边界不甚明确。 这三个超级家国永远是拉一个打一个,与这个结盟,与那个 ![]() ![]() ![]() ![]() ![]() ![]() 要了解目前的战争——尽管每隔几年友敌关系总要发生变化,但战争还是那场战争——的 ![]() 反正这三个超级家国幅员都很广大,凡是所需资源几乎都可以在本国疆界之內获得。如果战争还有什么直接经济目的的话,那就是争夺劳动力了。在三个超级家国之间,大体上有一块四方形的地区,以丹吉尔、布拉柴维尔、达尔文港和港香为四个角,在这个地区里人口占全世界大约五分之一,这个地区从来没有长期属于任何一国。就是为了争夺这人口稠密的地区和北极的冰雪地带,三个大国不断地在角逐。实际上从来没有一个大国曾经控制过这个争夺地区的全部。其中部分地区曾经不断易手,所以造成友敌关系不断的改变,就是因为这样就有机会可以靠突然叛卖而争夺到一块地方。 这些争夺地区都有宝贵的矿蔵,其中有些地方还生产重要的植物产品,例如橡胶,这在寒冷地带必须用成本较大的方法来人工合成。但是主要是这些地方有无穷无尽的廉价劳动力储备。不论哪一大国控制了⾚道洲非,或者中东家国,或者南印度或者印度尼西亚群岛,手头也就掌握了几十亿报酬低廉、工作辛苦的苦力。这些地区的居民多多少少已经毫不掩饰地沦为奴隶,不断地在服征者中间换手,当作煤或石油一样使用,为的是要生产更多的军备,占领更多的领土,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再生产更多的军备,占领更多的领土,控制更多的劳动力,如此周而复始,一而再再而三地继续下去,永无休止。应该指出,战争从来没有真正超出争夺地区的边缘。欧亚国的边界在刚果河盆地与地中海北岸之间伸缩,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岛屿则不断被大洋国或东亚国轮流占领。在蒙古,欧亚国和东亚国的分界线从来没有稳定过。在北极周围,三大国都声称拥有广大领土,实际上这些地方都杳无人烟,未经勘探。不过力量对比却一直总保持大致上的平衡,每个超级家国的心脏地带一直总没有人犯侵过。此外,⾚道一带被剥削民人的劳动力,对于世界经济来说,并非真正不可或缺。他们对世界财富并不增添什么,因为不论他们生产什么东西,都用于战争目的,而进行战争的目的总是争取能够处在一个较有利的地位以便进行另一场战争。这些奴隶人口的劳动力可以增快那场延续不断的战争的速率。但如果没有他们的存在,世界社会的结构,以及维持这种结构的方法,基本上不会有什么不同。 现代战争的重要目的(按照双重思想的原则,核心 ![]() ![]() ![]() ![]() 但同样清楚的是,财富的全面增长有毁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的确是毁灭——等级社会的威胁。世界上如果人人都工作时间短、吃得好、住的房子有浴室和电冰箱,人私有汽车甚至机飞,那么最重要形式的不平等也许会早已消失了。财富一旦普及,它就不分彼此。没有疑问,可以设想有这样一个社会,从个人财物和奢侈品来说,财富是平均分配的,而权力仍留在少数特权阶层人物的手中。 但是实际上这种社会不能保持长期稳定。因为,如果人人都能享受闲暇和生活保障,原来由于贫困而愚昧无知的绝大多数人就会学习文化,就会立独思考;他们一旦做到这一点,迟早就会认识到少数特权阶层的人没有作用,他们就会把他们扫除掉。从长期来看,等级社会只有在贫困和无知的基础上才能存在。二十世纪初期有些思想家梦想恢复到过去的农业社会,那不是实际的解决办法。那同机械化的趋势相冲突,而后一个趋势在整个世界里都已几乎带有本能 ![]() 用限制生产来保持群众贫困,也不是个令人満意的解决办法。在资本主义最后阶段,大概在1920年到1940年之间曾经大规模这么做过。许多家国听任经济停滞,土地休耕,资本设备不增,大批人口不给工作而由家国救济,保持半死半活。但这也造成军事上的孱弱,由于它所造成的贫困并无必要,必然会引起反对。因此问题是,如何维持经济的轮子继续转动而又不增加世界上的真正财富。物品必须生产,但不一定要分配出去。在实践中,要做到这一点的唯一办法是不断打仗。 战争的基本行为就是毁灭,不一定是毁灭人的生命,而是毁灭人类的劳动产品。有些物资原来会使得群众生活得太舒服了,因而从长期来说,也会使得他们太聪明了,战争就是要把这些物资打得粉碎,化为轻烟,沉⼊海底。战争武器即使没有实际消耗掉,但继续制造它们,仍是一方面消耗劳动力而另一方面又不生产消费品的方便办法。例如⽔上浮动堡垒所耗劳动力可以制造好几百艘货轮。最后因为陈旧而把它拆卸成为废料,这对无论谁都没有物质上的好处,但为了建造新的⽔上浮动堡垒,却又要化大量劳动力。原则上,战争计划总是以在満⾜了本国人口最低需要后把可能剩余的物资耗尽为度。实际上,对于本国人口的需要,估计总是过低,结果就造成生活必需品有一半长期短缺;但这被认为是个有利条件。甚至对受到优待的一些阶层,也有意把他们保持在艰苦的边缘上徘徊,其所以采取这一方针,是因为在普遍匮乏的情况下,小小的特权就能够显得更加重要,从而扩大各个阶层间的差别。按二十世纪初期的标准来看,甚至核心 ![]() ![]() ![]() ![]() 下文还要述及,战争不仅完成了必要的毁坏,而且所用方式在心理上是可以接受的。原则上,要浪费世上的剩余劳动力,尽可以修庙宇、盖殿堂、筑金字塔,挖了地洞再埋上,甚至先生产大量物品然后再付诸一炬。但这只能为等级社会提供经济基础,而不能提供感情基础。这里 ![]() ![]() ![]() ![]() 战争打得好打得坏,由于不可能有决定 ![]() ![]() ![]() ![]() ![]() ![]() ![]() 核心 ![]() ![]() ![]() ![]() ![]() ![]() ![]() 因此 ![]() ![]() ![]() ![]() 例如通过架在几千公里以外空间的透镜把太 ![]() 但是这些计划没有一项曾经接近完成过,这三个超级家国没有一个能比别的两国占先一步。更使人奇怪的是,这三个大国由于有了原弹子,实际上已经拥有了一种武器,其威力比它们目前在从事研究的武器大得不知多少。虽然由于习惯使然, ![]() ![]() ![]() ![]() 三个超级家国都从来没有想采取会有严重失败危险的战略。凡要采取大规模的行动时,总对盟国进行突然袭击。三大国采取的战略,或者伪装采取的战略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用打仗、谈判、时机选得恰到好处的背信弃义等种种手段,获得一系列基地,把敌国完全包围起来,然后同该敌国签订友好条约,保持几年和平状态,使得对方⿇痹大意放弃警惕。在这期间把装好的原弹子的火箭部署在一切战略要地,最后万箭齐发,使对方遭到致命破坏, ![]() 在这里面有一个事实从来没有大声提到过,但是大家都是默认的,并且一切行动都是 ![]() 大洋国实行的哲学叫英社原则,欧亚国叫新布尔什维主义,东亚国叫的是个中文名字,一般译为“崇死”不过也许还是译为“灭我”为好。大洋国的公民不许知道其他两国的哲学信条,但是却受到憎恨的教育,把它们看作是对道德和常识的野蛮践踏。 实际上这三种哲学很难区分,它们所拥护的社会制度也 ![]() ![]() ![]() 在过去的时代里,战争按其定义来说,迟早总要结束,一般非胜即败,毫不含糊。而且在过去,战争也是人类社会同实际现实保持接触的主要手段之一。历代的统治者都想要他们的民人对客观世界接受一种不符实际的看法,但是任何幻觉若有可能损害军事效能,他们决不能鼓励的。只要战败意味着丧失立独,或任何其他的一般认为不好的结果,就必须认真采取预防战败的措施。因此实际方面的事实不能视而不见。在哲学、宗教、伦理、政治方面,二加二可能等于五,但你在设计 ![]() 战争是保持神志清醒的可靠保障,就统治阶级而言,这也许是所有保障中最重要的保障。战争虽有胜负,但任何统治阶级都不能完全 ![]() 但是等到战争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持续不断时,它也就不再有危险 ![]() ![]() ![]() 因此,按以前的战争标准来看,现在的战争完全是假的。这好象是两头反当动物,头上的角所顶的角度都不会使对方受伤。但是,尽管战争不是真的,却不是没有意义的。它耗尽了剩余消费品,这就能够保持等级社会所需要的特殊心理气氛。下文就要说到,战争现在纯粹成了內政。过去各国的统治集团可能认识到共同利益,因此对战争的毁灭 ![]() ![]() ![]() ![]() 温斯顿暂停一下,没有继续读下去。远处不知什么地方爆发了一颗火箭弹。在一间没有电幕的屋子里一个人关起门来读噤书的世外桃源之感还没有消失。他的与众隔绝和全安的感觉里,还有点⾝体的乏意、沙发的软意、窗外吹进来的微风吻着他的面颊的庠意。这本书使他神往,或者更确切地说,使他感到安心。应该说,它并没有告诉他什么新的东西,但这却是昅引他的一部分原因。它说出了他要说的话,如果他能够把他的零碎思想整理出来的话,他也会这么说的。写这本书的人的头脑同他的头脑一样,只是比他要有力得多,系统得多,无畏得多。他觉得,最好的书,是把你已经知道的东西告诉你的书。他刚把书翻回到第一章就听到裘莉亚在楼梯上的脚步声,他站起来去 ![]() “我搞到那本书了,”他们拥抱了一会后松开时,他告诉她。 “哦,你搞到了吗?那很好,”她没有太多趣兴地说,马上蹲在煤油炉旁边做起咖啡来。 他们上了 ![]() ![]() ![]() ![]() “我们一定要读一读,”他说。“你也要读。兄弟会的所有会员都要读。” “你读吧,”她闭着眼睛说“大声读。这样最好。你一边读可以一边向我解释。” 时钟指在六点,那就是说十八点。他们还有三、四个小时。他把书放在膝上,开始读起来。 第一KK无知即力量 有史以来,大概自从新石器时代结束以来,世上就有三种人,即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他们又再进一步分为好几种,有各种各样不同的名字,他们的相对人数和他们的相互态度因时代而异;但是社会的基本结构不变。即使在发生了大动 ![]() “裘莉亚,你没睡着吧?”温斯顿问。 “没睡着,亲爱的,我听着。念下去吧。真精采。”他继续念道: 这三种人的目标是完全不可调和的。上等人的目标是要保持他们的地位。中等人的目标是要同⾼等人 ![]() 在很长时期里,上等人的权力似乎颇为巩固,但迟早总有这样一个时候,他们对自已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他们进行有效统治的能力丧失了信心,或者对两者都丧失了信心。他们就被中等人所推翻,因为中等人标榜自己为自由和正义而奋斗,把下等人争取到自己一边来。中等人一旦达到目的就把下等人重又推回到原来的被奴役地位,自己变成了上等人。不久,其他两等人中有一等人,或者两等人都裂分出一批新的中等人来,这场斗争就周而复始。 三等人中只有下等人从来没有实现过自己的目标,哪怕是暂时实现自己的目标。若说整个历史从来没有物质方面的进步,那不免言之过甚。即使在今天这个衰亡时期,一般人在物质上也要比几百年前好一些。但是不论财富的增长,或态度的缓和,或改⾰和⾰命,都没有使人类接近平等一步。从下等人的观点来看,历史若有变化,大不了是主子名字改变而已。 到十九世纪末期,许多观察家都看出了这种反复现象。于是就出现了各派思想家,认为历史是一种循环过程,他们自以为能够证明不平等乃是人类生活的不可改变的法则。当然,这种学说一直不乏信徒,只是如今提法有了重要变化而已。在过去,社会需要分成等级是上等人的学说。国王、贵族和教士、律师等这类寄生虫都宣传这种学说,并且用在死后冥界里得到补偿的诺言使这个学说容易为人所接受。而中等人只要还在争取权力的时候,总是利用自由、正义、博爱这种好听的字眼。但是现在,这些还没有居于统率地位、但预计不久就可以居于统率地位的人,却开始攻击这种人类大同的思想了。在过去,中等人在平等的旗帜下闹⾰命,一旦推翻了原来的暴政,自己又建立了新的暴政。现在这种新的一派中等人等于是事先就宣布要建立他们的暴政。社会主义这种理论是在十九世纪初期出现的,是一条可以回溯到古代奴隶造反的思想锁链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它仍受到历代乌托邦主义的深深影响。但从1900年开始出现了各⾊各样的社会主义,每一种都越来越公开放弃了要实现自由平等的目标。在本世纪中叶出现的新的社会主义运动,在大洋国称为英社,在欧亚国称为新布尔什维主义,在东亚国一般称为崇死,其明确目标都是要实现不自由和不平等。当然,这种新运动产生于老运动,往往保持了老运动原来的招牌,而对于它们的意识形态只是嘴上说得好听而已。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在一定时候阻挠进步,冻结历史。常见的钟摆来回现象,会再次发生,然后就停止不动了。象过去一样,上等人会被中等人赶跑,中等人就变成了上等人;不过这次,出于有意的战略考虑,新的上等人将永远保持自己的地位。 所以产生这种新的学说,一部分原因是历史知识的积累和历史意识的形成,而这在十九世纪以前是 ![]() ![]() ![]() 只有在全世界各地经过十年的际国战争、国內战争、⾰命和反⾰命以后,英社和它的两个对手才作为充分完善的政治理论而出现。但是在它们之前,本世纪早一些时候就曾出现过一般称为集权主义的各种制度,经过当时动 ![]() ![]() 这最后一个差别极其重要。与今天的暴政相比,以前的所有暴政都不够彻底,软弱无能。过去的统治集团总受到自由思想的一定感染,到处都留有空子漏洞,只注意公开的动静,不注意老百姓在想些什么。从现代标准来看,甚至中世纪的天主教会也是宽宏大量的。部分原因在于过去任何府政都没有力量把它的公民置于不断监视之下。但是由于印刷术的发明, ![]() ![]() 现在终于第一次有了可能,不仅可以強使全体老百姓完全顺从家国的意志,而且可以強使全体老百姓舆论完全划一。 在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命时期以后,社会象过去一样又重新划分为上等人、中等人、下等人三类。不过新的这类上等人同它的前辈不同,不是凭直觉行事,他们知道需要怎样来保卫他们的地位。 他们早已认识到,寡头政体的唯一可靠基础是集体主义。财富和特权如为共同所有,则最容易保卫。在本世纪中叶出现的所谓“取消私有制”实际上意味着把财产集中到比以前更少得多的一批人手中;不同的只是:新主人是一个集团,而不是一批个人。 从个人来说, ![]() ![]() ![]() 但是把等级社会永久化的问题却比这深刻得多。统治集团只有在四种情况下才会丧失权力:或者是被外部力量所服征;或者是统治无能,群众起来造反;或者是让一个強大而不満的中等人集团出现;或者是自己丧失了统治的信心和意志。这四个原因并不单个起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总是同时存在。统治阶级如能防止这四个原因的产生就能永久当权。最终的决定 ![]() 在本世纪中叶以后,第一种危险在现实生活中确已消失。三个強国瓜分了世界,不论哪一国都不可服征,除非是通过人口数字上的缓慢变化,而府政只要有广泛的权力,这可以很容易加以避免。第二个危险也仅仅是理论上的危险。群众从来不会自动起来造反,他们从来不会由于⾝受庒迫而起来造反。说真的,只要不给他们比较的标淮,他们从来不会意识到自己受庒迫。过去时代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完全没有必要,现在不会允许发生,不过可能发生其他同样大规模的失调,而且也的确发生,但不会产生政治后果,因为不満情绪没有办法可以明确表达出来。至于生产过剩伺题,自从发明机器技术以来一直是我们社会的潜伏危机,但可以用不断战争的办法加以解决(见第三章),为了把民众的斗志保持在必要的⾼度,这也很有用。因此,从我们目前的统治者的观点来看,唯一真正的危险是有一个新的集团裂分出去,这个集团的人既有能力,又没有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权力 ![]() 了解这个背景以后,对于大洋国社会的总结构,即使还没有了解,也可以由此作出推断。雄踞金字塔最⾼峰的是老大哥。老大哥一贯正确,全才全能。一切成就、一切胜利、一切科学发明、一切知识、一切智慧、一切幸福、一切美德,都直接来自他的导领和感召,没有人见到过老大哥。他是标语牌上的一张脸,电幕上的一个声音。我们可以相当有把握地说,他是永远不会死的,至于他究竟是哪一年生的,现在也已经有相当多的人感到没有把握了。老大哥是 ![]() ![]() ![]() ![]() ![]() ![]() ![]() 外围 ![]() 在原则上,这三类人的⾝份不是世袭的。⽗⺟为核心 ![]() ![]() ![]() ![]() ![]() ![]() ![]() ![]() ![]() ![]() ![]() ![]() ![]() ![]() ![]() 我们时代的一切信念、习惯、趣味、感情、思想状态,其目的都是为了要保持 ![]() ![]() ![]() ![]() ![]() ![]() ![]() ![]() 对于 ![]() ![]() ![]() ![]() ![]() ![]() ![]() 用在对方⾝上,这意味着不顾明显事实硬说黑就是⽩的无聇习惯。用在 ![]() ![]() 窜改过去所以必要,有两个原因。一个是辅助 ![]() ![]() ![]() ![]() ![]() ![]() 窜改过去是英社的中心原则。这一原则认为,过去并不客观存在,它只存在于文字纪录和人的记忆中。凡是纪录和记忆一致的东西,不论什么,即是过去。既然 ![]() ![]() ![]() ![]() 下文将要谈到,要控制过去首先要依靠训练记忆力。要做到所有的文字纪录都符合当前的正统思想,这样机械的事好办。但还需要使得大家对所发生的事的记忆也按所要求的样子。既然有必要改变一个人的记忆或者窜改文字记录,那末也就有必要忘掉你曾经那样做过。可以象学会其他思想上的手法一样学会这种手法。大多数 ![]() 双重思想(doublethink)意味着在一个人的思想中同时保持并且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认识的能力。 ![]() ![]() ![]() ![]() ![]() ![]() 过去所有的寡头政体所以丧失权力,或者是由于自己僵化,或者是由于软化。所谓僵化,就是它们变得愚蠢和狂妄起来,不能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因而被推翻掉。所谓软化,就是它们变得开明和胆怯起来,在应该使用武力的时候却作了让步,因此也被推翻掉了。那就是说,它们丧失权力或者是通过自觉,或者是通过不自觉。而 ![]() ![]() ![]() 不用说,双重思想最巧妙的运用者就是发明双重思想、知道这是进行思想欺骗的好办法的那些人。 在我们的社会里,最掌握实际情况的人也是最不是 ![]() ![]() ![]() ![]() ![]() ![]() ![]() ![]() ![]() 但是写到这里为止有一个问题我们几乎没有注意到,那就是:为什么要避免人类平等?如果说上述情况不错的话,那么这样大规模地、计划缜密地努力要在某一特定时刻冻结历史的动机又是什么呢? 这里我们就接触到了中心秘密。上面已经谈到, ![]() ![]() 温斯顿发现四周一片沉寂。就好象你突然发现听到一种新的声音一样。他觉得裘莉亚躺着一动不动已有很长时候了。她侧⾝睡着, ![]() ![]() “裘莉亚。” 没有回答。 “裘莉亚,你醒着吗?” 没有回答。她睡着了。他合上书,小心地放在地上,躺了下来,把 ![]() 他心里想,他还是没有了解到最终的那个秘密。他知道了方法,但是他不知道原因。第一章象第三章一样,实际上并没有告诉他什么他所不知道的东西,只不过是把他已经掌握的知识加以系统化而已。但是读过以后,他比以前更加清楚,自己并没有发疯。居于少数地位,哪怕是一个人的少数,也并不使你发疯。有真理,就有非真理,如果你坚持真理;哪怕全世界都不同意你,你也没有发疯。西沉的夕 ![]() |
上一章 一九八四(1984) 下一章 ( → ) |
旅途上给巨思两个朋友真的故事蜚蜚小姐一个诺曼底佬我们的心温泉死恋两兄弟戴家楼 |
乔治·奥威尔的免费经典名著《一九八四(1984)》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一九八四(1984)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一九八四(1984)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