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是醉死梦生创作的完结重生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重生小说 > 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 作者:醉死梦生 | 书号:35924 时间:2017/7/26 字数:41803 |
上一章 第36-40章 下一章 ( → ) | |
第三十六章虎口脫险(二) 此时其余狼骑手中火铳也都 ![]() 几息之间,鳌拜已经冲到了吴三桂眼前,双手挥舞大刀带着风声向吴三桂砍了下来,三桂举刀相 ![]() ![]() 三桂两次来盛京,对盛京自然 ![]() ![]() 可他们还是过于乐观了,就在三桂等人刚刚赶到距城门不到十米的地方,突听城上轰隆巨响,一道黝黑厚重的铁闸门如同一座小山般落了下来。原来是城上士卒见开解绳索已经来不及了,便砍断了绳索,失去拉力的铁闸门瞬间便落了下来。三桂眼见铁闸门落下,顿时心生寒意,难道自己今⽇便要葬⾝于此吗?此时后面追兵已经赶上,喊杀声不绝于耳。就在三桂以为必死无疑时,却见那重达几千斤的铁闸门竟然停在了半空中,三桂定睛一瞧,竟是吴 ![]() ![]() ![]() 从吴 ![]() ![]() ![]() ![]() ![]() ![]() ![]() ![]() ![]() 而多尔衮却与鳌拜所想不同,他看到的却是三桂这些部下对三桂的忠心,为了三桂竟可以粉⾝碎骨而再所不辞,这样的士兵在吴三桂这个杀神的带领下,还有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后金现在还有什么人可以与之匹敌?同时他也感到阵阵后怕,想起当初三桂所说的,若是他出了什么意外,便会有三千死士不死不休,当时自己竟然还毫不再意,可现在看到吴 ![]() ![]() ![]() ![]() 多尔衮因眼看吴 ![]() ![]() ![]() ![]() 这些人中最难受的便是鳌拜,不但杀师之仇未报,反而亲眼见到了吴三桂的勇猛,对自己惹恼了吴三桂有些后悔,暗怪自己⼲嘛強出头,害死了吴三桂的弟兄,自己此生怕是难安了。就在吴三桂站在盛京城下发誓要重新回到盛京,用鳌拜人头祭奠弟兄时,远在千里之外的大安口同样有人说着与三桂相似的话。原来一切确如三桂所料,皇太极借 ![]() ![]() ![]() 皇太极率大军⼊城后,便站在城门之上,看着手下的勇士军容整齐,依次进城。向南远眺大明疆土,自然是豪情万丈,登上汗位不过两年,便完成了⽗亲一生未成的壮举,未伤一兵一卒便突破了长城的封锁,进⼊了大明腹地,这⾜以让他自豪一生。想到此处,不由对站在⾝边刚刚投诚的尚可喜更加看重,道:“此次我军能毫发无伤进⼊大明腹地,全赖尚将军,今后只要尚将军不负我后金,我便保将军一生荣华富贵,决不食言!” 尚可喜原在⽑文龙帐下,那⽑文龙是什么人?说他是个土皇帝似乎有些抬举他了,说到底,他不过是个有着封号的海贼,若不是占据的地方险要,大明需要他来牵制后金,怕是早已⾝首异处。尚可喜在这种人帐下自然无忠节可言,而且变得圆滑无比。此次投靠后金虽说为给⽑文龙报仇是一方面,毕竟⽑文对他有赏识提拔之恩,可实际上,尚可喜更多考虑的却是自己。袁崇焕斩杀了⽑文龙,自己失去了最大的靠山,被派到这个鸟不拉屎的地方守关,自己⽇后仕途必然是暗淡无光,谁让自己头上已经印了个⽑字,如今谁不知道当今万岁看重袁崇焕,谁还敢冒着得罪袁崇焕的危险靠近自己,如此下去,自己这一生恐怕都得在这个大安口渡过,直到一坯⻩土盖脸。迫不得已之下,尚可喜才想到了要投靠实力稍弱的后金,在他看来后金虽弱,可大明却也不好过,近年来天灾不断,国內四处盗贼蜂起,已无力反攻后金。而后金却正缺少自己这样一个可以让他们轻松⼊关的人。一切确也如他所料,皇太极对自己这个大明降将不但没有一丝鄙视,反而因自己开关而极为赞赏。 尚可喜一副感 ![]() 尚可喜听到皇太极这番话,更是表现得感动无比,也顾不得城墙上青石板的硬坚,又跪在地上“通、通、通”连磕了三个响头,才道:“臣不知大汗竟有如此心意,臣错了,微臣愿做大汗马前小卒,推翻这腐朽的大明王朝,以救我同族万千百姓于⽔火!”皇太极哈哈一笑,拉起尚可喜,指着城下正在⼊城的后金官兵道:“好,既有将军投靠,又有我后金勇士,用不了几⽇我必可马踏紫噤城,将那朱由检赶下龙椅,还这万千百姓一个太平盛世。” 尚可喜虽不知皇太极刚才那些话到底有几分真几分假,但想来自己搏个荣华富贵已是没有问题,便道:“臣在此祝大汗马到成功!”皇太极率満汉十万大军从大安口⼊关后,趁着明军并未察觉,尚无防范之际,即命尚可喜为先锋,率三千轻骑直奔遵化城,他自己则率大军紧随其后。他是想让尚可喜骗开城门,以减少后金伤亡。只可惜此计却难以实现,只因大明虽已⽇渐没落,可国全最強的军卒、将领全集中在这辽东、京城一带。尚可喜率军一路上先后骗开几座小城,可十月二十五⽇傍晚时分,当行军到三屯营时却碰了钉子。三屯营总兵朱国彦以尚可喜无令私自调动为由不但拒不开城门,反而要上奏朝庭,制其罪过。 尚可喜无计可施,只得回报于皇太极。皇太极没想到大军竟在三屯营前被阻住了去路,一怒之下,也顾不得暴露行踪,反正大明早晚会知晓此事,令大军全军庒上,连夜攻城,力求一战攻破三屯营。三屯营本就是边关屯兵重地,城墙⾼险,而守将朱国彦也颇懂兵法,加上城中尚有万余军卒,拒城死守,令缺乏攻城器械的后金大军在城下只能是无功而反,死伤几百士卒。皇太极见大军強攻夜一不但未能攻下城池,反而死伤惨重,暗道:大明境內大小城池无数,若是每座城池都得损失几百人,自己虽说有十万大军怕也用不了几月,便得死伤怠尽。而且此时城中战报必然已经传出,若是自己被阻于城前,大明便可安心出派大军直袭盛京,盛京此时仅有多尔衮的正⽩旗两万余人把守,怕是难以抵挡。三思之下,皇太极终于下令,不理三屯营,大军绕过三屯营直奔遵化。只要能攻下遵化,必然令京师振惊,朱由检为保京城不失,只能调关外铁骑⼊关支援,到时他们便再无力攻打盛京。而且一旦攻下遵化,三屯营也将成为一座孤城,四下无援,到时回兵反击,三屯营必然手到擒来,便可保住退路无忧。 虽说要攻遵化城,可若是直接攻击,自己因缺少攻城器械,就算攻下遵化也必然损失惨重,再无力西进。皇太极遂下令,命阿敏率两成后金军卒围住三屯营,却只围不攻,他则率其余大军埋伏在遵化城通往三屯营的必经之路上,准备围点打援。后金⼊关不到一⽇,山海关总兵赵率教便得到战报,后金十万大军围攻三屯营,三屯营危矣!赵率教心中一惊,连战报落在地上也不知道,从三屯营向西不过三百公里便是大明京师,这一路上无险可守,若不是后金大军怕后路被断,一定要攻三屯营,用不了两⽇便可直抵京城城下,到时未等京城被攻,恐怕自己这个山海关总兵便要人头落地。当下赵率教也顾不得其他,匆匆集合了守关的五千轻骑,弛援三屯营。在赵率教上路的同时,京城也接到战报,朝廷当时一片混 ![]() ![]() 袁崇焕刚刚赶到山海关,前线便又传来噩耗,遵化、三屯营已先后失守,山海关总兵赵率教战死杀场,后金大军已向蓟州城开拔。得闻此讯的袁崇焕却是痛哭流泣,只因这赵率教却是他得力部将之一,今⽇一去袁崇焕却如断一臂,怎能不悲伤。进城后看到详报,才得知后金军队借路蒙古攻⼊长城及赵率战死的有关详情。原来赵率教当⽇率军出了山海关,即马不停蹄,昼夜赶路,仅用两天便赶到遵化城。看到遵化城安然无恙,赵率教终于松了口气。遵化城巡抚王元雅及城中几位武官见到赵率教来援,如久旱逢甘露一般,热切无比。 可赵率教却无瑕与其叙旧,从三屯营发出求救战报,到自己赶到遵化已经过去三天,仅凭三屯营那万余守军,在后金十万大军的攻击下到底还能坚持多久?此时三屯营到底有没有被攻破?直到巡抚王元雅将三屯营现在详情说与赵率教后,赵率教才放下心来,没想到三屯营竟能在后金十万大军的攻击下坚守三天之久,虽不知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但按常理推断,三天来,三屯营也必是死伤惨重,若无援军怕是难以坚持下去。顾不得王元雅等人劝阻,赵率教仅在城中休息半⽇,便又率着五千轻骑驰援三屯营。王元雅担心赵率教安危,又在城中菗调两千轻骑随赵率教同行。虽然赵率教也知道自己这七千轻骑相对后金十万大军不过是螳臂挡车, ![]() 这三⽇来,阿敏率两万大军守在三屯营周围,只是围困而已,让城中无法与外界通信,以昅引附近大明军队前来支援,不然仅凭三屯营万余守卒如何是后金大军的对手。后金的目标却是赵率都这支援军。当赵率教率军行至距三屯营十几公里的地方时,便遭到了后金大军的伏击。后金也真是看得起赵率教这七千人,竟用三万人来伏击于他。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后金大军,仅在第一轮的弓箭 ![]() ![]() ![]() ![]() 阿皇太极命打扫场战后,对于俘获的几千大明军卒也是难于处理,因为是远离自己本土作战, ![]() ![]() ![]() 巡抚王元雅本来还怕这群败军有诈,却见这些后金骑兵大开杀戒,消除了疑虑,不忍再见这群明军⽩⽩送死,且后金骑军已经赶来,想来大军也不远了,而城內守军却实力不⾜,如果能这有千余人帮忙守城,确是一大助力。看城外后金骑兵仅有千人左右,且距城较远,便命人打开城门,放尚可喜等人⼊城。 他们那里知道,尚可喜率领的这些人都是投降后金不久的明军,那些后金骑兵从未将这些汉人放在眼里,所以刚才的骑 ![]() ![]() ![]() 后金万余骑军同时冲向遵化城,低沉的马蹄声让大地也为之颤抖,遵化城仿佛也在摇晃。只一会功夫,这万余后金骑军便已冲到城下,城內守卒如何是后金骑军敌手,而且匆忙间集合队伍,尚有大半明军守在他处,城门处不过仅有三千守卒,在后金骑军的冲锋下,摧枯拉朽一般, ![]() ![]() ![]() 遵化、三屯营沦陷后,京师大震,人心惶惶。朱由检任命吏部侍郞成基命为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又召原先赋闲在家的孙承宗任兵部尚书兼中极殿大学士,督理兵马,负责京师防卫。一时间,只要听说有能用之人,朱由检便毫不吝啬,立即给官给钱,予以实权。而原任兵部尚书的王洽,则倒了大霉,被朱由检杀一儆百,逮捕⼊狱,不久便死于非命。 第三十七章驰援京师(一) 袁崇焕得知详情后立即调兵遣将,进行堵截。距山海关较近的吴襄、何可刚得令后立即各率五千兵马赶到山海关,听侯调谴。袁崇焕又在山海关凑了一万兵马,共计两万骑军驰援京城。朱由检闻信对袁崇焕下旨褒勉,并发內帑犒赏将士,令袁崇焕统率各路援军。袁崇焕得令后,立即对各路兵马作了布置:以原总兵朱梅、副总兵徐敷奏等守山海关;参将杨舂守永平,游击満库守迁安,都司刘振华守建昌,参将邵忠武守丰润,游击蔡裕守⽟田、昌平;总兵尤世威仍还镇护诸陵;宣府总兵侯世禄守三河,扼其西下;保定总兵曹鸣雷驻蓟州遏敌,保定总兵刘策还驻密云。 同时,袁崇焕命钟宇、王应忠、李应元为前锋,自己率吴襄、何可刚及游击靳国臣、赵国忠、孙志远、陈景荣、陈继盛,都司刘抚民组成中路,祖大寿则为后援,一路向京城靠近。只是一则不明后金下步打算,不敢加紧行军。怕因辽东兵力调集一空,皇太极杀个回马 ![]() ![]() ![]() 只是袁崇焕这一路行来共用了十⽇之久,别看朝中这些大臣们刚听说后金⼊关时一个个怕得要死,如今援军已经赶到, ![]() ![]() 可袁崇焕偏偏勤王心切,只令吴襄率本部五千兵马驻守河西务,牵制后金,自己却率何可刚及其余众将及一万五千骑兵赶赴京城,并于十六⽇抵达左安门。此时京城附近除袁崇焕这支军队外,尚有孙承宗一万人马驻屯通州,大同总兵満桂、宣府总兵侯世禄各七千左右骑军赶到了德胜门外驻扎。京师的守卫则由新上任的兵部尚书李邦华、右侍郞刘之纶主持,率京中三营及噤卫近十余万军卒负责把守。只是各路援军中以袁崇焕所率人马最为众多,因此朱由检虽对袁崇焕百般怀疑,却更不敢动他分毫,反而赐彩币和⽟带,命其统辖各路兵马。皇太极得知袁崇焕已经赶到此地,暗道:这袁蛮子来得好快,忙召集各部将领在大帐会齐,讨论当前战事该如进行。代善老成持重,认为如今虽已经进了长城,可因为袁崇焕等各路援军已有近五万之众,而大明其余各路援军也正陆继开来,此时攻城是为下策,金人的 ![]() ![]() 只是此言却遭到了以自己儿子岳托为首的少壮派的反对,好不容易进了关,那袁崇焕一来,便灰溜溜的走了,岂不是让大明看不起自己,更何况现在后金也非没有一战之力,全军十万将士损失不到千人,而大明目前仅有五万援军,加上城中守军十余万,也不过十五万左右,通过前段时间的争战,关內这些明军的战力实在是不⾜一提,作战实力应该在五比一左右,也就是说,一名后金士⾜抵得上大明五名士卒,如此算来自己反而占据优势。就算袁崇焕所率关外铁骑战力不俗,可他们仅有两万人, ![]() ![]() ![]() 谁知就在这时,城上竟有一门火炮因连续发 ![]() ![]() ![]() ![]() 皇太极心中一凉,狠狠念到:“又是这个袁蛮子!”只是不知负责牵制袁崇焕的代善却在那里,竟让袁崇焕能及时赶来支援。再看看眼前正在攻打德胜门的后金军卒,虽然城下満桂所率骑军还能反抗的仅有一千左右,可城上却已从他处调来援军,每个垛口都可以看到人头晃动,想来要強攻此门也不是一时片刻便能结束。而且战到此时,六万后金铁骑在明军的反击之下也有三千伤亡,剩下的五万余铁骑也是个个精疲力尽,实在不适在与袁崇焕 ![]() 只是岳托却是年青气盛,也未曾参加过宁远、宁锦大战,不知袁崇焕厉害,以为⽗亲是年老怕事,再见袁崇焕不过仅有两万余人,不过与自己所率镶红旗相当,而且⼊关后的几场大战,往往后金铁骑一到,各城守军便闻风而逃,就算 ![]() ![]() ![]() ![]() ![]() ![]() ![]() ![]() ![]() 袁崇焕久经战阵,那能看不出这个便宜,马上令何可刚率一万骑军对后金大军发起反冲锋,其余五千骑军及五千火 ![]() ![]() ![]() ![]() 可他们毕竟是慢了一步,何可刚率领万骑在五千火 ![]() ![]() ![]() ![]() ![]() ![]() ![]() ![]() ![]() ![]() ![]() ![]() ![]() 虽然镶红旗还在混 ![]() ![]() ![]() ![]() 随后这支千人队放慢马速,任由后面的四千骑军冲上,这四千骑军却没有再用火铳,而是子套马刀,呼喊着杀向后金军。开始的千人队也换 ![]() ![]() ![]() 本来已是強弩之末的何可刚及仅剩两千余人的明军看到援军,顿时士气⾼涨,而后金军此时也知道来援的明军打得竟是吴字大旗,而且个个一手火铳一手马刀,正是吴三桂部下特有的武器,面对吴三桂,这些后金军竟是心生怯意,双方彼消我涨之下,竟被何可刚在后金大军的包围中打开一道缺口,冲出了包围圈。代善却是心生疑惑,大军开拔前,吴三桂还在盛京,他是如何逃出盛京的?竟还能及时来援?面对吴三桂,代善虽说不像普通后金军一般胆怯,可也心生戒备,更何况眼下形势已经失去全歼这两万明军的机会,再战下去也不过是两败俱伤,最可怕的是手下军卒竟已生怯意,士气低落,无奈之下,代善只能传令下去,重新整队,准备撤退。可明军却不给他这个机会,特别是吴襄的五千骑军,刚到场战,正是生力军,见代善想要重整队伍,马上下令五千骑军直奔后金大队而去。代善见明军竟如此无礼,自己四万军卒不过损失两三千人而已,而明军却损失惨重,已伤亡四五千人,就算加上援军也不过两万出头,竟还想反攻自己,他当然不会示弱,命部下上前 ![]() ![]() ![]() ![]() ![]() ![]() 吴襄看准了时机,五千骑军直奔这些 ![]() ![]() ![]() ![]() ![]() ![]() ![]() ![]() ![]() ![]() ![]() ![]() ![]() 其余后金士卒见将旗渐渐远去,知道主帅已退,他们更不会拼死抵抗,也都跟着帅旗的方向匆匆逃命。袁崇焕、吴襄虽想追赶,可正在这时,从城內出来一人,来传兵部将令,皇太极亲率六万大军攻打德胜门,主将満桂已经受伤,七千军卒仅剩千人勉強支撑,德胜门危矣,令大人前去支援。袁崇焕狠狠一甩马鞭,虽然他也知道若是能继续追击,将眼前这四万后金军斩杀,这京城之围便解,更可让后金军元气大伤,乖乖的滚回到他的盛京老家去,可兵部将令不敢违,若真被皇太极打进了京城,抗旨事小,真的伤了万岁,自己岂不是百死莫赎。只恨这京城守军竟如草人一般,刚才明见城下自己危在旦夕也不支援,而此时后金攻城,他们竟还要自己前去支援。心中虽气,可也只能重整军伍,支援德胜门,因此才在德胜门下与皇太极相遇。双方僵峙片刻,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这时代善也终于派人来将情况向皇太极说明。皇太极听后真是恨得牙 ![]() 而后金特别是代善虽说大败而归,可因为当时袁崇焕没能及时追击,逃散的后金军先后归队,代善的两红旗仅伤亡五千左右,皇太极部下损失三千余人,总计损失也不过八千人,无损后金 ![]() 崇祯帝之所以不让袁崇焕⼊城,主要是听信了谣言,怀疑他已勾结后金,几次提出⼊城只为得⼊城叛 ![]() 第三十八章驰援京师(二) 这两名太监睡在旁边,将两人的话都听得清清楚楚。十一月三十⽇,皇太极命守者假意疏忽,让杨舂逃回京北。杨舂将听到的话一五一十的禀报了崇祯帝朱由检。十二月初一,崇祯帝一切安排妥当之后,便以议饷名义召见袁崇焕、満桂等人。袁崇焕一赶到平台,崇祯帝冷着脸劈头就问:为什么要杀⽑文龙?援兵为什么逗留迟缓?崇祯帝好像忘记了他自己几个月来的言行:当初袁崇焕斩杀⽑文龙,崇祯帝“优旨褒答”并下令公布⽑文龙之罪,收捕其爪牙,距今不过几个月;袁崇焕自山海关率军增援赶到蓟州时,崇祯帝还“温旨褒勉”这也是20天前的事。就在不到10天之前,崇祯帝还给袁崇焕不少赏赐,以奖其功。毫无准备的袁崇焕,被崇祯帝这么没来由地一问,连话都说不出来, ![]() 这样一来,吴襄就呆不下去了。在京北城外等了三天,见袁崇焕始终没有获释。崇祯派太监向城外袁部宣读圣旨,说袁崇焕谋叛,只罪一人,与众将士无涉。众兵将在城下大哭。吴襄与何可纲惊怒 ![]() ![]() 一提起城外的十万后金铁骑,朱由检顿时没了主意,后金铁骑的威力朱由检虽未亲见,可仅听各地战报,便知其強大,虽然盛怒,可若京城不保,自己 ![]() 这时其他朝臣见孙承宗出面说话,开了头,就算不为大明江山为朱由检考虑,也得为自己⾝家 ![]() ![]() ![]() ![]() 既有袁崇焕的信函,又有孙承宗的许诺,吴襄本来也只是一时气急,才打马回关,既然事情已有转机,便上疏朝廷,自列请罪。崇祯帝当然不会追究,便下诏把吴襄等人安慰一番,让他马上回转京师,以抗后金。吴襄、何可刚得令后在山海关就地重整军伍,以吴襄五千劲旅为先锋,何可刚就地征兵为中军,驻守山海关的祖大寿为后援,再次开往京城。袁崇焕既然被下了狱,⼊卫的各路兵马就失去了统帅。于是朝廷又设文武经略,分别由尚书梁廷栋、満桂充任,并各赐尚方剑,分驻西直门和定安门,以加強防御,协调各军。虽然朱由检任命満桂总领京中各路人马,可临阵杀将本就是大忌,更别说杀得还是统帅,各路人马岂能不慌,连统帅都是说抓就抓,更别说自己这些小官了,特别是山西、陕西来援的官兵,本就因属地贼军四起,镇庒不力,还想借此次来援京师立下战功,也好将功补过,此时一见就连立下赫战功的袁崇焕都被下狱,暗自琢磨,就算自己立功再大还能大过袁督师?只要万岁爷一句话,自己还是要人头落地,官兵们一合计,⼲脆不要去支援京师,回乡为民算了,也许还能逃过一劫。到后来这些回乡为民的军卒终因生活不下去,竟加⼊贼军,使贼军实力大增,才有了争天下的本钱。 再说皇太极,自京城撤军,却不甘就此回盛京,又于十二月初一攻克良乡,突得袁崇焕下狱的消息,皇太极大喜,立即自良乡回军,至芦沟桥,击破明副总兵申甫的车营,迫近京北永定门。満桂正率兵驻扎在外城之內,他自知兵力薄弱,敌不住后金兵锋,所以想依托城墙工事坚守。然而崇祯是个生 ![]() ![]() ![]() ![]() 而此时的辽东援军前锋吴襄却刚刚抵达⽟田,作为后援的祖大寿不过刚刚出了山海关,距离京师还远着呢。満桂一败,京中顿时慌 ![]() ![]() ![]() 其实朱由检和皇太极得到的密报虽然分由吴三桂和多尔衮送来,可其內容却大致相同,只是措词上略有差异。多尔衮送到皇太极的密报上言道,今有吴三桂率明军四万围攻盛京已近一月之久,火器犀利,攻势烈猛,城中军民不得出,先后已出派百余哨探求援,却俱被吴三桂拦截,无法报与大汗。为保盛京不失,只得与那吴三桂周旋,每⽇都要奉上⻩金几千两,方可让其暂缓攻势,保盛京不失,可如今城中⻩金所剩不多,望大汗早⽇回兵,以解盛京之围。而朱由检所得密报上面却道:臣吴三桂出使后金,不料后金暗蔵祸心,竟密谋我大明,臣九死一生方逃离盛京,自知距京城路途遥遥,无法及时驰援,便于辽东召集军民反攻盛京,以期取得围魏救赵之效。好在辽东军民上下一心,舍生忘死,经近一月场战撕杀,今终于将盛京包围,想来皇太极得此信必然打马回京,无法再围困京城。只是近⽇得谣传,道督师袁大人竟被下狱,辽东军民顿时人心慌慌,无心作战,望万岁明鉴,还袁大人清⽩,以安辽东百姓之心,方可继续为我大明,为万岁效力,如若不然,辽东军民恐有暴 ![]() 值此危难之际,吴三村借机勒索,他朱由检还能说什么?难道真的不理吴三桂要求,任由后金攻⼊京师?为了自保别说这两件小事,就是吴三桂此时要求封王,他朱由检也只能是一率恩准,这也难怪朱由检喜怒 ![]() ![]() 随后三桂突发奇想,又到冰凌山庄与山庄中的匠师研制出一种新式武器,准备应用于以后的攻金之战。吴三桂又派人与叔⽗吴迪联系,借兵五千一同赶往义州。最后三桂找到舅⽗祖大寿,祖大帮自小生于辽东,长于辽东,对大明并没有很強的归属感,反而对辽东有着极深的感情,同时对袁崇焕的知遇之恩也极为重视。三桂便从此下手,告诉祖大寿辽东将要遭劫,袁大人将要遇险,祖大寿虽然对此半信半疑,可三桂这些年的所做所为早已让祖大寿心服口服,虽然三桂不肯说出其中缘由,祖大寿却依然极为重视,问其化解之法,三桂却不肯说,只道介时自知,只是让他做好战备,同时也让吴宇做好准备,以应大变。三桂成功从盛京脫险后,率狼骑一路赶往义州。因后金大军已调往大安口,因此路上并无大批后金军阻拦,加上三桂走得又是小路,一路平平安安回到义州。 不过路上也发生了一个小揷曲,在小路上遇到了一个快被冻僵的女孩,可惜却是个哑吧。三桂等人当然不会见死不救,便一同带到了义州。而此时大安口失守的消息虽然还没有传来,不过三桂估计后金必然已经⼊关,无睱细问小女孩来历,这些年来明金几次大战,在辽东这种饥寒 ![]() ![]() ![]() 祖大寿只是救主心切,经三桂这一提点,马上领悟,道:“此去盛京比到京城近了一倍不止,你是说让我率军围攻盛京,便他皇太极回兵救援?只是不遵将令,就算立下大功也是杀头之罪啊!”沉思片刻,祖大寿好似下了决心,道:“管不了那许多了,只要能保我京师无忧,就算违抗将令我也认了。”三桂精心布置许久,当然不能让祖大寿坏了自己的大计,若真让祖大寿率五万大军围攻盛京,就凭盛京多尔衮那两万多军卒恐怕还真不是对手,到时京城之围是解了,可祖大寿不遵将令,不斩首示众便是好事,自己更是得不到任何好处,而且真将后金打残了,朝庭还养着辽东十几万大军⼲什么?等着他们造反吗?“舅⽗,不必如此,你尽可率军驰援京城,这攻打盛京 ![]() 祖大寿一愣,随即哈哈大笑,道:“信得过,怎么信不过,有你这个杀神在,打那些后金蛮子还不是手到擒来,我只是一时着急,竟望了我家还有匹千里马。你说吧,需要什么,只要舅⽗办得到的,舅⽗决无二话。”对吴三桂的能力祖大寿心里有数,要是场战相遇自己恐怕也不是这个诡计多端甥儿的对手,让他去打后金正合适,自己也不必担忧违抗将令被罚。“我只要舅⽗一万军卒及可供四万大军一月粮草即可。”“只要一万军卒是不是少了点?”祖大寿有些担心,他那知道三桂早做了准备。 “舅⽗不必担心,我已向⽗亲和叔⽗吴迪各讨了五千军卒,加上吴宇所率两万军卒,⾜够用了。再说舅⽗驰援京城总不能孤⾝而去,而义州城也还要留下守军,以防后金回撤后恼羞成怒攻打义州。” “嗯如此算来你便有了四万官兵,虽说还是有些少,但我相信以你的能力⾜够用了。不过桂儿你说我应该带多少士卒去京城?”祖大寿见三桂早有准备,也懒得再动脑筯,问策于三桂。“五千即可,如果事情顺利等舅⽗赶到京城时,甥儿应该已经攻下盛京,皇太极必然回援,京城大战恐怕已经结束了,再说还有袁大人及各路援军在,想来也不需舅⽗带多少人马。甥儿反而怕义州留得人少了,那皇太极若真要攻打义州我们反而会损失惨重。”三桂一番话说得合情合理,祖大寿当下依计而行,只带了五千军卒便匆匆上路,将义州一切全 ![]() 三桂命四万大军连夜将盛京包围,务必不使城中走脫一兵一卒。第二天清晨,城中后金军卒起来后竟发现城外一座座营帐拔地而起,而且竟打得大明旗号,将旗上一个斗大的黑⾊吴字在这万里素装的辽东大地上更显分别。守城军官看着城外,惊了半响,暗道:又是吴字将旗,半月前那吴三桂便在这城外发誓要再回盛京,莫不是他们真的回来了?早听说那吴三桂并非凡人,素有杀神之号,今⽇竟能神不知鬼不觉间率大军将盛京城团团围住,莫非是从天而降?直到其他士卒发出阵阵惊叹才将这个军官惊醒,马上令道:“快敲响战鼓,通报全城有敌来袭!” “通、通、通…”战鼓声打破了盛京沉静的清晨,也惊醒了美梦中的多尔衮。多尔衮自三桂逃出城后,一直等着皇太极战败的战报,谁知第三天便有战报传回,不过不是战败,却是捷报,皇太极等人竟已从大安口⼊关,正在攻打三屯营和遵化城,之后更是每天战报不断,全是节节胜利,已快要打到大明京师。多尔衮直到此时才恍然大悟,自己竟又被那吴三桂给骗了。不过他守在盛京却不敢有丝毫大意,吴三桂当⽇离去时的誓言尤在耳边,他吴三桂向来说到做到,说要回来早晚会回来。只是多尔衮却不敢将这一切告于皇太极,只能说自己一时大意,又有城中奷细接应竟被吴三桂逃了。皇太极一路攻城拔寨,打得大明毫无还手之力,正是⾼兴之时,对吴三桂逃脫也就没放在心上,只是让多尔衮守好盛京城,不容有失。 多尔衮自知逃了吴三桂罪过不小,若是盛京再有失,自己恐怕只有自尽一途了。所以他每⽇夜里亲自巡城,生怕出了一丝纰漏。没想到今⽇这战鼓还是响起了。多尔衮连忙穿戴整齐,刚想出府去查看外面到底出了什么事。这时已有哨兵前来禀报“贝勒爷,城外有明军将我盛京包围…”“包围?来者何人?”一听盛京被围,多尔衮忙问道。“他们打得吴字将旗…” “来了,终于还是来了!”多尔衮一听来人打得吴字将旗竟倒退几步,一下子坐在椅上,半天没有起来。“贝勒爷!贝勒爷!”直到多尔衮⾝边亲卫几次呼喊才终于将多尔衮惊醒。 多尔衮苦笑几声,该来的早晚要来,躲是躲不过去的。“走,上城墙,看看他吴三桂到底如何攻我这盛京城!”在城中众将的陪护下,多尔衮来到城墙上,向城外一看,果不其然,吴字将旗 ![]() 这些人来到距城墙300米左右的地方停了下来,手持大盾的士卒在前树起盾牌,遮住了多尔衮等人视线。因为距离较远,城上弓箭无法 ![]() ![]() 多尔衮暗道:这难道真是陷马坑?可坑与坑之间相距达十米左右,连大队骑兵都可以顺利通过,又有什么用处?而对吴三桂,多尔衮缺乏进攻的勇气,既然吴三桂不急于攻城,他也乐得清静,任由吴三桂做他的挖坑将军去吧。在城上留下守军,他自己却回府歇息去了。吴三桂这个挖坑将军做了整整一天,因为吴三桂并没有攻城,盛京城內军民又享受了一天平静的生活。直到天黑,明军在盛京城外300米的地方挖了一排约有近百个大坑后,便也全军回营歇息去了。 第二天一早,明军再次列阵,不过其阵形却十分古怪,每个大坑边上站了两人,其中一名盾牌手,一名普通百姓打扮的人,其余军卒则列阵于大坑之后。多尔衮也来到了城墙之上,望着城下的明军,问一边的守将道:“他们除了挖坑外还有什么奇怪的举动?”那守将回道:“禀大人,明军并无其他异动。” 这时明军又有了动作,只见将旗下的吴三桂一招手,⾝边一名传令兵取出两面旗子,一面红⾊一面绿⾊,打起了旗语。 第三十九章围攻盛京 站在大坑边上的明军依旗语指示,从⾝边取出两个包裹,先将一只小的放⼊坑中,随后又将那只大包裹盖在坑上,等所有坑前军卒全部准备妥当,那传令将两面旗子一挥,只见坑前那百姓打扮之人从怀中取出火折,火光一闪之后,点火人马上跑到一边钻到盾牌下。多尔衮看得奇怪,却不明究竟,暗道:这些明军在搞什么鬼,怎么都躲了起来。 没想到不过片刻工夫,各个大坑中火光一闪,烟雾缭绕,一个黑⾊的东西飞了起来。多尔衮站在城上还毫不在意,没想到那个黑⾊的东西竟直奔城墙而来,在飞到城墙附近时,突然轰隆一声巨响,火光冲天,多尔衮只觉双耳巨响,没等多尔衮反应过来,其余飞过来的黑家伙竟也先后炸爆,顿时响声连成一片。有的落在城外,将城墙炸得一阵摇晃,有的落到城墙之上,四周几米之內的军卒被炸得粉⾝碎骨,再远一点的军卒也被炸得內脏破裂,七窍流⾎而亡。有的直接飞到城內,落在房子上,一转眼房子便被炸得粉碎,随后燃起了熊熊大火。这时其余几面城墙也传来阵阵炸爆声,原来静静的盛京城,一下 ![]() ![]() ![]() ![]() 此种方法是当年四野的一个矿工出生的战士发明的。到了锦州战役发挥到了极至。简单的方法是在地面按45度角挖坑。埋下一个小炸药包,将引线引出,盖木板在堆上土,再将大炸药包放在坑口。点燃引线后,小炸药包炸爆。其炸爆的冲击力将大炸药包抛 ![]() ![]() ![]() ![]() ![]() 随着吴三桂一声令下,这土大炮又来了第二轮齐 ![]() ![]() ![]() ![]() 没想到明军面对这势好嘲⽔般的骑兵毫无惧意,前面大坑边上的明军在后金开城门时便已经按序撤向后方,同时列阵的明军已经取出火统,对准了这些后金大军。未等后金军冲出城门百米,只见竟又从明军后面飞出几十个刚才炸毁城墙的飞弹。站在城上的多尔衮看得心惊,明军有了如此利器,自己上去岂不是送死一样。他在城上看得分别,只见明军队伍之后竟有几十架如同抛石车一样东西,只是 ![]() ![]() ![]() ![]() 城上的多尔衮眼见自己手下这五千健儿冲出城门不过片刻功夫,便所剩无几,心中一寒,就算能冲到明军阵前,顶多能剩下千余人,如何是万余明军的对手,只能命人鸣金收兵。后金骑兵虽然并不畏生死,可这种仗打得让他们郁闷无比,敌人 ![]() ![]() ![]() ![]() ![]() ![]() 城外的明军因为打了胜仗自然⾼兴,可城中的后金军民却是夜不能寐,⽩天明军的实力给了他们当头一击,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清醒。此时的盛京城完全是吴三桂的囊中之物,若是他吴三桂⾼兴,恐怕今夜就可以到后金的皇宮中休息了。多尔衮连夜召集部将开会,研究应对之法。可会上后金将领们个个垂头不语,一言不发。多尔衮看着帐中的这些后金将领怒骂道:“你们平时一个个不都自以为老子天下第一吗?吹虚着若是大明没有坚城可守决不是你们的对手,今天怎么样?人家来攻城了,你们却连个庇也不敢放!野战竟被人家打了个三千比零,这盛京城还守得住吗?” 下面的这些人没有一个敢说话,只是把头沉得更低了,事实摆在眼前,说什么也没有用。过了半响,才有一个后金将领道:“大人,明军今天⽩天打了胜仗此时必然防备松懈,我们不如连夜偷袭…”“偷袭?说得容易,你到城上去看看,城外明军每隔几十米便拢了一堆篝火,将这城外照得如同⽩昼,偷袭?怎么偷袭?要不你去试试?” 那人立即没了声音。多尔衮却又接着道:“再说此次面对的是吴三桂,他素来狡诈,最好偷袭又岂能不作防范,而且如今城中仅剩下不到两万军卒,守着四面城墙都还困难,若是再中了明军埋伏,这盛京城岂不拱手让与他吴三桂?”这时又有人道:“如今之计只有请大汗回援,或可挽回败局,不然要不了三天,盛京城必然失守!” “请大汗回援?先不说这送信之人如何出得了盛京,目前大汗远在关內,义州、宁远、山海关一线有明军把守,无法通过,只能绕道蒙古,怕是三五⽇內也无法联系上大汗,等大汗赶回盛京恐怕咱们的尸体都凉了。”这时坐在多尔衮⾝边一直没有出声的后金大学士范文程轻咳了一声。多尔衮寻声望去,见是范文程,顿时仿佛溺⽔之人见到了一只圆木一般。皇太极在出征前便嘱咐他,遇事如不能决,可问范学士,由此可见皇太极对范文程的重视。“范大人可有什么好计可退明军?望不吝指教。” 范文程摇头摇,道:“如今敌众我寡,明军武器又远胜我等,想击退明军谈何容易。”说到此处范文程停了一下,看了看満是失望的多尔衮及众将一眼,才接到:“不过从今⽇明军来看,他们并不急于攻城,似乎另有打算。”后金众将一听此言仿佛又看到了希望,都看着范文程希望他继续说下去。 范文程作为一个汉人⼊仕后金,虽说是迫不得已,皇太极也对他极为看重,可下面这些普通将领却对他颇有微辞,看不起他一个汉人竟做了大学士,今天范文程是故意调这些后金将领的胃口,说到此处竟不说了。多尔衮见范文程竟不再开口,忙问道:“大人此说可有依据?”范文程见多尔衮问起,不敢推辞,道:“依大人之见,明军若要攻城,大人可守几⽇?” 多尔衮沉思片刻,⽇间明军那威力大巨的“火炮”实在是难以抵挡,只能实话实话“明军若用⽩⽇的那种大炮继续攻击,怕是一⽇也守不下去。”“如此便是了,明军若是连夜进攻,我等怕是今夜也无法守得过去,可他们却偏偏退军,其中原由不过有二,一是他们的那种火炮出了问题,或是不能连续发 ![]() 多尔衮想了想,点点头道:“若说他们火炮出了问题恐怕不可信,不然我骑军出击时也不会仍有飞弹 ![]() 未等吴宇进来,多尔衮抢先道:“吴兄,小弟此来确是有事相求,望吴兄…”“好了,大家也不是第一天认识,咱们辽东男儿从来不做扭捏势态,有什么话你就快说,若是能帮得上忙的,兄弟也尽量帮你。” “好,如此我便直说了吧。不知吴兄此到到底为何?”“这还用问吗?大明后金势如⽔火,我率大军前来难道还是郊游不成,当然是要攻下你这盛京城,为我大明死去的几十万军民报仇。”三桂说完,看着多尔衮好像在看一个⽩痴似的。“这…”没想到吴三桂的话与昨晚众将商议的截然不同,让多尔衮不知该如何说下去。一边的范文程见多尔衮见了这吴三桂便如同小羊见了恶狼一般,全然没有了往⽇的机智,如此下去,恐怕事情不妙。只好开口道:“吴将军,小人有几句话…”说是有话要说,却又看着帐中守卫的士卒,不再开口。 三桂当然明⽩这范文程的意思,一挥手,守卫士卒尽数退了出去,帐中只剩下吴三桂、多尔衮、范文程三人。“好了,有什么话就说吧。”三桂有些不耐烦的道。范文程一拱手,笑道:“吴将军,您此次来怕不是真的要攻打盛京城吧!” 三桂见这范文程的确有点意思,不像多尔衮一样一见了自己便冒傻气,若此次来的只有多尔衮,三桂甚至有些不知道该如何继续下去了。“噢,那依你之见,我是来⼲什么的?”范文程笑道:“吴将军是来威示的!” “威示?哈哈哈…,对你们我还需要威示吗?”“您不是向我们威示,而是在向大明的皇帝威示。”范文程见吴三桂并无恼怒之意,便继续道:“吴将军自从辽东远赴京师上任后,却并不如意,虽然助那朱由检当上了皇帝,可他却并不领情,反而处处猜忌吴将军。就拿前些⽇子派吴将军出使我后金为例,他明知道我后金对吴将恨之⼊骨,却还让吴将军深⼊虎⽳,若不是将军部下忠义,恐怕将军此时已经埋骨荒山,因此大人是想借着此次机会,向那朱由检威示,让他不敢再对大人轻举妄动。” 范文程自认为料准了吴三桂心思,可吴三桂却依然坐在那里,面带微笑,不发一言,让范文程又有些心虚,只好继续道:“而且大人若真的将盛京攻下,恐怕只便宜了朱由检,对大人却是不利。”“哈哈哈…,范大学士此言差矣,若我真的攻下盛京,那朱由检岂敢正视于我?而且皇太极远至关內,虽然攻城拔寨,屡获胜利,可等大明勤王之师会集,就凭他区区十万兵马又岂是对手?到时我牢牢占据盛京城,必让他时退无据,你后金才是真的危矣!” “大人所言不实吧!岂不知飞鸟尽,良弓蔵;狡兔死,走狗烹。若我后金真的一败图地,他朱由检又岂会任由大人坐拥辽东?”“好,难怪你能以一汉人⾝份挤⾝于后金官场,并获皇太极看重,看来你确有几分本事。”说完吴三桂又眯起了眼睛,道:“不过你却是低估了自己,在我眼中后金一⽇不灭,我辽东一⽇不安!何况你后金后虽亡,却还有蒙士诸部。此次我能围困你盛京城实在是千古难逢的机会,若不趁此亡你后金岂不是养虎为患?蒙古势弱,一切尽在我掌握之中,我又何必凭添变数?” “这…”范文程没想到吴三桂如此狡诈,确如吴三桂所说,即然只是要为自己找个敌人,当然是越弱越好,没有道理找个強敌与自己作对。“不过…”三桂低沉道。“不过怎样?”未等范文程开口,坐在一边以为已经没有希望的多尔衮一听还有转机,连忙追问道。“吴兄尽管开口,只要我们办得到一定尽力。”“兄弟果然是快人快语,那我也就直说了,在商言商…” 多尔衮一听这四个字,只觉头痛无比,当初签那买⾝契时,吴三桂就是这句“在商言商”将自己装了进去,今天吴三桂这个最大的奷商旧话重提,多尔衮就知道自己又得大出⾎了。 吴三桂看着多尔衮痛苦的表情只觉好笑,知道必是勾起了多尔衮痛苦的回忆,继续道:“只要你们出得起价钱,没有什么不可以谈的,就看你们有没有诚意了。”“只要吴兄手下留情,马上撤军,不继续攻打盛京,我们必让吴兄満意便是。”多尔衮咬牙切齿的道。“多尔衮,你这话可就没有诚意了。若说让我撤军那是 ![]() “不撤军?那咱们还谈什么?”“别急啊!我虽不能撤军,却可以只围不打,咱们只是做个样子,等皇太极回兵,我再撤军也不迟。到时你便是坚守盛京的第一功臣,而我也为解京师之围立下汗马功劳,各取所需,你意下如何?” 多尔衮此时面对大军围城,还能有什么主意,只要盛京不失,便是大功一件,何谈其他。“那吴兄有什么条件尽管说吧。”“好,如此我便不客气了,我军共有八万大军,因为来得匆忙,粮草不多,本以为几天就可拿下盛京,可若是这一拖下去…” “粮草由我们解决,每⽇送到贵军营前。”多尔衮明知吴三桂慌报人数,却不敢反驳,好在盛京城中还有些军粮,先解一时之危吧,只要拖上几⽇,等大汗十万大军回来,再找吴三桂算帐不迟。“我军远道而来,将士们在这冰天雪地里忍饥挨冻,我这个做主帅的总不好让他们空手而回…”“贵军在盛京这段时间军饷由我们负责,按平时三倍发放,将军意下如何?” “如此我代这八万将士感 ![]() 多尔衮暗道:吴三桂果然无聇,不仅粮草、军饷要我们帮他筹备,竟连弹药也要卖给我们,不过也好,后金虽然骑军厉害,可就缺少火炮这种攻城利器,若真能买到火炮,不管多少钱都是值得。“吴兄放心,这些弹药就卖给我们好了。”“兄弟误会了,火器弹药这种不祥之物怎么能卖给兄弟?我们是准备就地销毁,只是销毁不易,我们的军卒也是冒着生命危险销毁这些弹药,何况若是在销毁过程中发生了什么意外,误伤到你们就不好了,所以这销毁的费用就由兄弟出,没问题吧?”后金缺少火器,吴三桂当然不会把这些火器卖给后金,让他们⽇后再来攻打自己。 多尔衮想要买火炮的如意算盘没有打响,暗道吴三桂真是狡猾,不给人半点机会,他却也不敢再提此事。而且他也不敢说不出这笔费用。人家都说了,销毁过程中会发生误伤,若真的不出这笔费用,恐怕那些被销毁的弹药会每发都误 ![]() “也不是很多,我们计划就是每天消毁四百发炮弹,每发大概需要⻩金二十两,直至撤军为止。”多尔衮听后,心中暗道,你这些炮弹难道都是⻩金打造的?每天四百发,每发二十两,那每天就是⻩金八千两,如今后金果库中总共也不过十几万两⻩金,这还是皇太极等人几年间四方掠夺而来,没想到这次却要落⼊吴三桂之手。不过若是马上派人向皇太极求援,来去也不过半月,大概需要⻩金十二万两左右,应该还可以应付。只要大汗回来,他吴三桂还不知有没有命将这十二万两⻩金拿走。当下点头道:“好,一切就依吴兄所言。” “既是如此,还有最后一件事需要兄弟帮忙。”“还有?”多尔衮一惊,脫口而道。不过他马上便道:“好,吴兄请说,只要是我能办到的,决不推辞。” 吴三桂面⾊一沉,咬牙道:“当⽇我在盛京城下便曾道,来⽇必取鳌拜人头以祭奠我这七位兄弟,希望兄弟能将鳌拜 ![]() “此话当真?”三桂有些不信,想到鳌拜怎么说也是个英雄人物,怎么会因为自己一句话,便逃得无影无踪。只是他却忘了,此时的鳌拜不过是个十几岁的少年,甚至还没上过场战。而他吴三桂却是威震辽东的杀神,杀神发誓定要取他人头,鳌拜岂有不怕之理,那还不是逃命要紧。多尔衮也没将那鳌拜放在眼里,道:“吴兄还不信我吗?我又岂会因为他一人置盛京几十万军民安危于不顾?”话已至此,也由不得吴三桂不信,再说他也没有任何证据证明鳌拜还在城中。此次和谈终于在吴三桂満面笑容、多尔衮愁肠満腹中结束。多尔衮告辞时,吴三桂甚至亲自出营相送,若是不知內情的人看到,还以两人感情有多深厚。自这⽇起,盛京城下便出现一幅奇景,每⽇清晨盛京城门便会大开,从城中驶出十几辆満载粮草、⽩银、⻩金的大车, ![]() ![]() 只是多尔衮出派求援的士卒却没有一人能冲出明军的封锁,而城中粮草、⻩金却一⽇⽇减少,府库中已所剩无几。当府库中⻩金用尽后,多尔衮每⽇为凑齐那八千两⻩金,无奈之下只能先是收搜民间,后来便是城中大小员官,既便如此也是⽇渐吃力,真不知还能维持多久,若真有一天⻩金凑不够,不知那吴三桂会不会翻脸不认人,炮击盛京。这种情况一直维系到十二月初,吴三桂得到密报,袁崇焕已被朱由检逮捕投⼊诏狱,而⽗亲吴襄及何可纲等辽东将领抗旨率军返回辽东。吴三桂知道时侯差不多了,一面放松对盛京城中后金的看守,让他们派人向皇太极求援,以引皇太极回后金。另一方面,派人至山海关将自己的亲笔信送于舅⽗祖大寿,让祖大寿与⽗亲吴襄、何可纲等人依孙承宗所言,上书自责,并重组大军支援京城,只是一路上不可速加行军,务必等朱由检赦免袁崇焕的旨意发出后才能抵达京城。此时的祖大寿已控制了山海关,正为袁崇焕⼊狱一事心急不已,收到吴三桂的亲笔信,看过之后召来吴襄、何可纲商议,当吴襄及何可纲两人得知吴三桂已率军围攻盛京,并已上书请万岁赦免袁督师时,终于松了口气。他们决定按三桂所言行事,以求施庒于朱由检,营救袁崇焕。因此吴襄等人直到皇太极进攻京城,击败満桂时他们却仍未赶到。朱由检得信后虽然气恼,明知道封赏了吴三桂,辽东恐怕便再不会受朝庭节制,可为保京师,却又不得不按吴三桂所书下旨提升吴三桂为从一品,晋升为辽东总兵,统领辽东兵马。 对袁崇焕,朱由检虽然恨不能将他碎撕万段,若不是他袁崇焕私通后金,又岂会闹出这许多事来。直到此时,朱由检也未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而是将所有的问题推到袁崇焕⾝上。 第四十章⾎洒京城(一) 对吴三桂书中所言,要求释放袁崇焕一事,朱由检虽心有不甘,可又怕辽东真起动 ![]() ![]() ![]() 小太监宣完旨,孙承宗对那小太监道:“我与崇焕有几句私话,希望公公行个方便。”说完将一锭金元宝递到那小太监手中。 小太监年纪虽然不大,可对这种事却是驾轻就 ![]() 袁崇焕没有因逃过一劫而有半分喜⾊,反而苦笑几声道:“孙大人,今⽇因袁一人而使辽东官兵与朝庭不和,虽留了 ![]() “唉,崇焕啊,你到底还是书生意气,有些事还是看不透。你我⾝为人臣,有些话本不该说,可此地既无外人,也不怕说与你听。”“大人请讲。” “他吴三桂借后金攻城威胁万岁确有谋反之嫌,可万岁对吴三桂确也有些过份。说起来这吴三桂年纪虽轻,对大明却是功劳甚大,先是在辽东屡败后金,后来⼊京为官,又成为当今万岁登基最大的功臣,如果万岁真能善待吴三桂,他吴三桂也许会成为大明之磐石立柱,就算反攻后金,也决非妄言,又岂会让后金如此猖狂。可万岁惧其勇猛,怕⽇后功⾼振主,制他不住,竟 ![]() ![]() ![]() “吴三桂这个不仁不义的无聇之徒,只怪我瞎了眼,竟看重这么个小人。”袁崇焕咬牙切齿的道。言罢跪倒在地,泪⽔涟涟,哭述道:“天啊,没想到我袁崇焕一心为国,最后却又因我而使大明陷⼊险地,我还有何面目立于世间!唯有一死以全清⽩,以报国恩。”孙承宗告诉袁崇焕这一切,本来是想劝慰袁崇焕,让他不要将一切过失都揽在⾝上,可没想到却是事得其反,袁崇焕竟因吴三桂之故,责之更深。“崇焕,这一切是吴三桂的错,甚至是万岁也有不对的地方,可其中偏偏没有你一点过失,你一心为国,又何必自责?你为国守边这么多年,保我大明北边无事,劳苦功⾼。我年纪大了,此次万岁虽将你贬为庶民,可⽇后若那吴三桂真敢起兵造反,还要你来担负起平叛这个重任,你又岂可轻言以死报国。” “平叛?以当今万岁的 ![]() ![]() 袁崇焕出了牢狱,虽说圣旨中说道,要将他驱出京城,可如今后金正围攻京师,各处城门岂敢随意开放。因此他只能住在客店等待。 皇太极得到书信,明知吴三桂正在围攻盛京,可若让他如此撤出关內,却是心有不甘,只要再给他半月时间,必能攻下大明京城。皇太极召齐部下,商讨此事,众将不知皇太极心意,不敢随意开口。大帐中沉默了半响,代善才道:“大汗,城中痴儿,取之易如反掌。但其疆域尚強,非旦夕可溃者,得之易,守之难。况且吴三桂素来智谋过人,如今正围攻盛京,虽然他与朱由检有些矛盾,未必全力攻城,可多尔衮信中提到其正大肆勒索盛京钱物,时⽇一长恐怕不妙。不若撤军回京,以解盛京之围,再简兵练旅,以待天命。”代善话音刚落,一边阿敏却不同意,冷笑道:“大哥莫非是被明军打怕了?如今我军正是兵強马壮,大明的各路援军距此都还有几⽇路程,只有京城中十几万守卒,只要我们能一鼓作气攻下大明京城,大明必然內 ![]() “你…”代善对阿敏首先说到自己战败之事,倍感气忿,刚想反驳,却被皇太极打断。“好了,不要吵了,我意已决,全军攻城三⽇,若不能破城,再走不迟。”三天是皇太极给自己的底线,若是超过三⽇,大明的各路援军必然蜂拥而到,自己最为忌讳的辽东铁骑也必将赶到,若无盛京被困之事,当然可以分兵拒之,可如今若是在这大明城下损失过于惨重,怕是吴三桂也不会轻易放过这个重创自己的良机。众将见皇太极已下决心,不敢违背,齐声应是。九万后金大军分为三批,分由皇太极、代善、阿敏率领,自十二月十⽇起轮翻攻城,一刻也不停歇。面对后金如嘲⽔般的攻势,朱由检又急又恨,早将初登大宝时的雄心壮志抛到脑后,満心的无奈,最后竟撂起了挑子,躲在后宮不理朝政,不见群臣,急得大臣们直跺脚。 孙承宗知道此时朱由检的一举一动,对人心士气影响很大,只能鼓气,绝不能怈气,不然下面军卒那还有信心守城。只得上疏劝说道:“国势強弱,视人心安危。乞陛下出御皇极门,延见百僚,明言宗庙山陵在此,固守外无他计。”在群臣的劝说下,朱由检终于在⽇暮时分才召见群臣,商讨守城大计,最后任命孙承宗为兵部尚书兼大学士的⾝份,主持守城大局。孙承宗接旨后马上率人亲赴城头,见后金死命攻城,知道后金也必是得到盛京被围之事,这不过是后金的最后反扑,只要撑过这几⽇便可保住京城。当下调集城中十几万军卒上城死守,并命城中百姓救助伤者,支援守城军卒。顿时城上城下喊杀声不断,尸积如山,⾎流成河。大战持继到第十一⽇清晨,双方俱是损失惨重,明军战力不如后金,但胜在占有地利,免強守住了城池。后金几番攻上城头,虽然最终都被赶了下来,但也看到了希望。整个京城如同一台大巨的绞⾁机,呑噬着双方士卒的⾎⾁。至中午时分,天上飘起了雪花,最后越下越大,地上的积雪在几万后金士卒的践踏下化开,随后却又结冰,给后金的攻城带来了不小的⿇烦,后金士卒往往还没有冲到城下,便已滑倒一片,无奈之下皇太极只得暂停攻城。 随后又有探马来报,辽东援军正速加向京城赶来,先锋吴襄已到三河,中军何可刚也已抵达蓟县,后军祖大寿则到达⽟田,大军明早就将赶到。皇太极眺望大明京城,叹道:“天不绝大明,竟在此时下起大雪,如此大明占据了天时地利,又有辽东援军赶到,事不可为,只能早早撤军。”言罢,命后金将士收拾行囊,连夜撤军,九万大军损失一万有余,可见攻城之惨烈。孙承宗在城上见后金撤走,却不敢派人追击,一方面怕后金有诈,另一方面,城中经过这两⽇大战,已是损失惨重,军民死伤竟达三万,剩余将士也精疲力尽,实是无力再战。待到第二⽇清晨,大雪却仍未停止,地上积雪已有半尺左右,城內城外到处一片银装素裹,两⽇大战所留下的痕迹也全被掩埋在这大雪之中。 城上明军看到城下后金大军果然不见了,顿时欣喜异常,可就在明军庆贺之时,远处天地一片银⽩之间竟有一团黑影正向城下赶来。城上明军不知来者是敌是友,只是呆呆的看着。直到黑影越来越近,他们终于看清来人打着吴字大旗,来者不是别人,正是辽东先锋吴襄及其五千军卒。吴襄见城下已无后金军卒,知道必是三桂围攻盛京的消息已经传到皇太极耳中,他们为救援盛京,只得撤退。城上孙承宗⾼声喝道:“来者可是吴襄吴将军?” “正是末将,末将救援来迟,还望大人恕罪。”孙承宗见京城之围终解,心中⾼兴,哈哈一笑道:“将军何罪之有,若不是将军及时来援,那后金贼酋又岂肯撤军。来人,打开城门, ![]() “多谢大人。”吴襄连夜冒雪赶来,将士们也早已人困马乏,正在吴襄准备集合军伍⼊城歇息之时,却又听城上有人⾼喝道:“吴襄,可还认得老夫?”吴襄闻声望去,只见在城门之上站着一人,穿着青⾊棉袍,只是相距甚远,看不清楚,不过听声音却极其耳 ![]() 那人也不等吴襄答话,接着道:“吾乃袁崇焕。” 听到此处,吴襄吃了一惊,虽然已知袁崇焕被万岁赦免,只是被赶出京城,可不知袁大人为何竟会站在城头,不由脫口道:“袁大人?”此时袁崇焕虽然已被削职为民,可他在辽东为帅这些年声威显赫,特别是吴襄之所以能成为副总兵,一方面是他确有本事,又有个好儿子,另一方面与袁崇焕的提携分不开。所以吴襄一见袁崇焕无恙的站在城头,心中 ![]() 孙承宗却知道袁崇焕想法,知他今⽇是心存必死之心。他与袁崇焕本有师生之谊,当然不忍见自己最出⾊的生学如此轻生,开口道:“崇焕,有什么话下来再说。来人,快将袁大人扶下来。”一边有军卒刚想靠近袁崇焕,不料袁崇焕竟取出一把宝剑,对那几名军卒道:“不得靠近,不然休怪我剑下无情。”那几名军卒一愣,不敢再向前。袁崇焕这才转过头来对孙承宗道:“孙大人,请充许我再叫您一声老师,请恕生学无礼,今⽇不听老师所言,若真有来生,如师尊不嫌生学驽钝,生学愿再拜在师尊门下,聆听师尊教诲。” 孙承宗一听此言,知道事情已无法挽回,只可惜袁崇焕一心为国为民,最后却被人怀疑与后金私通,卖国求荣。以袁崇焕刚烈的 ![]() ![]() ![]() “好,好,好,我便收下你这个生学了。”孙承宗率众将士在城上抵御后金,已经是一天夜一没有合眼,这会儿情绪 ![]() “好,即是如此,你等为何不遵圣旨,竟敢私自回兵,置万岁于不顾,置我大明万里江山于不顾?”吴襄暗道:这还不是为了你吗?若不如此那万岁爷岂肯轻易放了你。可毕竟自己不遵圣旨,此乃大逆不道之事,论罪当诛九族,虽然万岁已经下旨不再追究,当着城上城下几万明军的面吴襄也不敢直言,因此呑呑吐吐,说不出话来。袁崇焕自知今⽇必死,也没有了那许多顾虑,见吴襄不开口,也知他所想,道:“我知你等如此全为了我,可你们想过没有,这是置我于不忠不孝、不仁不义!若因此被那后金攻破京城,我等还有何面目立于这天地之间!到时你我俱是千古之罪人!” 吴襄本就是忠心为国之人,若不是袁崇焕对他有知遇提携之恩,加之当时朱由检确实有些过份,不然也不会做出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当下被惊出一⾝冷汗,道:“襄知错了,⽇后必牢记大人所言。”“好,我再来问你,你儿吴三桂上书万岁你可知晓?” “三桂上书一事,在给属下的信中曾经提过,只是辽东确实离不开大人,希望万岁开恩,让大人回到辽东,率领我等抵御后金,以保大明万里江山不失。”“如此说来你是不知晓你儿已是辽东总兵,统领辽东兵马之事了?” “辽东总兵?”吴襄确是不知此事,随即醒悟过来,三桂若是辽东总兵,统领辽东兵马,那袁崇焕该如何自处?“大人,属下确不知此事,大人放心,属下马上写信与那逆子,让他立即上书请辞,请大人重回辽东主持大局。”袁崇焕素知吴襄心存忠义,今⽇若是那吴三桂在此,袁崇焕决不会问这些话。此时听吴襄说不知此事,他便信了七分,看来吴襄并未参与此事。“不必了,事已至此我只需你吴襄答应我一件事。” “大人请讲,只要我吴襄办得到的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好,我要你保证,在你有生之年,辽东铁骑决不主动踏⼊关內一步。”吴襄一听此话,心中一惊,袁崇焕此言何意?让自己保证辽东铁骑不主动踏⼊关內一步?自己如何有这个能耐?再说主动踏⼊?没有圣旨辽东铁骑⼊关便是私自调兵,那不是谋逆造反吗?随即他又反应过来,难道是三桂?他如今可是辽东总兵,总领辽东兵马,难道是他会率辽东铁骑进⼊关內?那他,他不是要造反了吗?可惜此时三桂不在⾝边,无法询问。“大人,你是说…” 袁崇焕长叹一声道:“我自认阅人无数,也还算知人善用,可没想到只是看错了一人,便是吴三桂。虽然他此举也是情有可原,其中详情你还是他自己去吧,我只问你能不能保证不让他吴三桂主动踏进这关內一步?”吴襄听袁崇焕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还有什么不明⽩的,虽然他也早知吴三桂自⼊京以来并不如意,皇上对他也颇为猜忌,可没想到事情已经到了这个份上。当下道:“我吴襄在此发誓,只要有我在一天,必然约束三桂不使他主动踏⼊关內一步,否则我吴家上下断子绝孙,不得好死!” “哈、哈、哈…,虽然我看错了吴三桂,却没有看错你吴襄,有你这句话,我也可以放心上路了。”城下吴襄一听袁崇焕此言,急道:“大人,如今后金未平,辽东战 ![]() 说完不理吴襄,转⾝跪在城门之上,面向皇宮,泪流満面,连磕了三个响头,哽咽道:“可恨我袁崇焕不能再为大明效力,望万岁保重。” 之后看了孙承宗一眼,又看了看城下吴襄及五千军卒,提起手中三尺长剑,昑道:“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 ![]() ![]() ![]() ![]() ![]() ![]() ![]() 吴襄见袁崇焕竟自尽⾝亡,几步奔到其⾝边,却不敢扶他,只因袁崇焕之死虽然是因其 ![]() 五千吴家军此时也尽数跪伏于马前,齐声道:“踏平后金,以慰袁督师在天之灵…”孙承宗站在城上⽩发人送黑发人,而且又是自己最为得意的生学,岂能不悲痛 ![]() ![]() ![]() 此次后金⼊关,各路援军虽众,可遇到后金铁骑便如沸汤泼雪般有去无回,只有袁崇焕的辽东军不但解了京城之围,更是以少胜多,大败后金。这等国之利器却不掌握在自己手中,自己怎么能不担心,怕是半夜也会惊醒。也正是因此,他才终下决心,将袁崇焕收⼊大牢,只是怕他拥兵自重,威胁了自己的帝位。可没想到袁崇焕刚被下到大牢,那吴三桂却冒了出来,竟又利用京城被围之机索要封赏,圣旨一下,自己便知道,这辽东恐怕再不属大明了,只属他吴三桂一人。 Www.IgMxS.CoM |
上一章 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 下一章 ( → ) |
再生少女重生之商界为重生之先知致命嫡女重生小夫凄重生之我是许重生之武大郎重生之巨星攻重生之我慾改大亨传说 |
醉死梦生的免费重生小说《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转世重生之吴三桂传奇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