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是文言文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高中文言文 作者:文言文 | 书号:12670 时间:2017/4/18 字数:14584 |
上一章 六国论(苏洵) 下一章 ( → ) | |
原文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①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強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 ![]() ![]() 齐人未尝赂秦,终④继五国迁(31)灭,何哉?与⑤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⑥丧,齐亦不免⑦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⑧不赂秦。是故(32)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33)速⑨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⑩,李牧连却之⑾。洎⑿牧以谗⒀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灭殆⒁尽之际,可谓智力⒂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⒃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⒄,当(tǎng)(34)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⒅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⒆秦之心礼⒇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21)也。悲夫!有如此之势(22),而(23)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削月割,以趋于亡(24)。为(25)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26)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27)秦,而犹有可以(28)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29)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30),是又在六国下矣。 注释1。率:一律,一概。 2。判:确定,断定。 3。“以地事秦…火不灭”:语见《史记 魏世家》和《战国策 魏策》。 4。终:最后。 5。与:亲附、亲近。 6。既:已经。 7。免:幸免。 8。义:形容词作名词,坚持正义。 9。速:招致。 10。再:两次。 11。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 12。洎:及,等到。 13。谗:小人的坏话。 14。殆:快要。 15。智力:智谋和力量。 16。使:假如。 17。胜负之数,存亡之理:胜负存亡的命运。数,天数。理,命运。 18。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用。 19。事:侍奉。 20。礼:礼待。名为动。 21。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呑下。名为动。咽:咽喉。 22。势:形势。 2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却。 24。⽇削月割,以趋于亡:⽇,每天,名为状。 月,每月,名为状。以,而。 25。为:治理 26。劫:胁迫,挟制。 27。势弱于秦。 于:比。 28。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可以:可以凭借。 29。苟以天下之大 苟:如果 以:凭着。 30。故事:旧例。 31。迁:改变 32。是故:因此 33。始:才 34。当:如果 译文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有人问:“六国一个接一个的灭亡,难道全部是因为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家国因为有贿赂秦国的家国而灭亡。原因是不贿赂秦国的家国失掉了強有力的外援,不能独自保全。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秦国除了用战争夺取土地以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获得邑镇,大的就获得城池。比较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别国所得到的土地,(前者)实际多百倍。六国诸侯(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所丧失的土地相比,实际也要多百倍。那么秦国最想要的,与六国诸侯最担心的,本来就不在于战争。想到他们的祖辈和⽗辈,冒着寒霜雨露,披荆斩棘,才有了很少的一点土地。子孙对那些土地却不很爱惜,全都拿来送给别人,就像扔掉小草一样不珍惜。今天割掉五座城,明天割掉十座城,这才能睡夜一安稳觉。明天起 ![]() ![]()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可是)最终也随着五国灭亡了,为什么呢?(是因为齐国)跟秦国 ![]() ![]() 唉!(如果六国诸侯)用贿赂秦国的土地来封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来礼遇天下的奇才,齐心合力地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饭也不能咽下去。真可悲啊!有这样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天天割地,月月割地,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家国的人不要被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啊! 六国和秦国都是诸侯之国,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优势。如果凭借偌大家国,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比不上六国了。 特殊用法一、一词多类 一词多义以: 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 ) 2、以有寸尺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来) 省略句:举之以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 ![]() 3、以有寸尺之地(的 )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 3、故不战而強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二败而三胜(递进)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 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军队)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战争)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 ![]() 事: 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象)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副词,假使,如果)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二、古今异义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 古义:祖辈和⽗辈 今义:⽗亲的⽗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 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 ![]()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三、成语如弃草芥:芥,小草。 就像扔掉一![]() 抱薪救火:薪:柴草。 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 四、特殊句式(介后=状后)1。赵尝五战于秦 -------- 介后 2。洎牧以谗诛 -------- 被动 3。齐人勿附于秦 --------- 介后 4。斯用兵之效也 --------- 判断 5。其势弱于秦 -------- 介后 6。苟以天下之大 -------- 定语后置 7。破灭之道也 ------- 判断 8。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 ----- 省略句 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判断句 10。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省略句 11。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省略句 12。至丹以荆卿为计 -------省略句 1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被动+省略 14。是又在六国下矣 ------ ----- 判断句 五、词类活用义不赂秦,坚持正义。名词作动词 牧连却之: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译为打退。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礼待。名为动。 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呑下。名为动。 ⽇削月割,以趋于亡。⽇、月:每天 、每月。名作状。 以地事秦:事,侍奉。名词作动词。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终,坚持到底。形容词作动词 不能独完:完好保全;形容词作动词。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理:名作状,按理来说。 始速祸焉。速:形容词作动词,招致。 六、通假字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 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 不要 4。暴霜露 通曝 冒着 写作特点1。借古讽今,针砭时弊战国时代,七雄争霸。为了独占天下,各国之间不断进行战争。最后六国被秦国逐个击破而灭亡了。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 ![]() ![]() 2。论点鲜明,论证严密本文为论说文,其结构完美地体现了论证的一般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说文的典范。文章开篇即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据,分别就“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家国从正面加以论证;又以假设进一步申说,如果不赂秦则六国不至于灭亡,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的论断;最后借古论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文章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既深⼊又充分,逻辑严密,无懈可击。全文纲目分明,脉胳清晰,结构严整。不仅句与句、段与段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而且首尾照应,古今相映。文中运用例证、引证、假设,特别是对比的论证方法。如“赂者”与“不赂者”对比;秦与诸侯双方土地得失对比,既以秦受赂所得与战胜所得对比,又以诸侯行赂所亡与战败所亡对比;赂秦之频与“一夕安寝”对比;以六国与北宋对比。通过对比增強了“弊在赂秦”这一论点的鲜明![]() ![]() 3。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在语言方面,本文除了具有一般论说文用词准确、言简意赅的特点之外,还有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在论证中穿揷“思厥先祖⽗…而秦兵又至矣”的描述,引古人之言来形象地说明道理,用“食之不得下咽”形容“秦人”的惶恐不安,大大增強了文章的表达效果。文章的字里行间![]() ![]() ![]() 评价苏询的《六国论》,不属于写的自由潇洒或错综起边的类型,而是在行文结构方面带有规范![]() 在文章结构上便于学习。 但另一方面,苏洵的《六国论》把六国灭亡的原因归结于“赂秦”尽管文章在论证上、语气上给人势如破竹的感觉,但今天看来显然失之偏颇。因为从本质上讲,六国灭亡是由于不思改⾰进取,不采取富国強兵之策,从而陷⼊落后挨打的境地,被历史所淘汰。当然也有战略、策略(包括“赂秦”)等方面的种种具体原 因。单从某种视角看到了某些事实,便以为抓住了事物的全部,这是人类很容易陷⼊的误区。(节选自《应用写作》2006年第5期《事实论证——雄辩与僭越》) 简介苏洵(公元1009-1066)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唐宋八大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据说27岁才发愤读书,经过十多年的闭门苦读,学业大进。仁宗嘉祐元年(1056),他带领苏轼、苏辙到汴京,谒翰林学士欧![]() ![]() 苏洵是有政治抱负的人。他说他作文的主要目的是“言当世之要”是为了“施之于今”在《衡论》和《上皇帝书》等重要议论文中,他提出了一整套政治⾰新的主张。他认为,要治理好家国,必须“审势”、“定所尚”他主张“尚威”加強吏治,破苟且之心和怠惰之气, ![]() 曾巩说苏洵“颇喜言兵”苏洵的《权书》10篇、《几策》中的《审敌》篇、《衡论》中的《御将》和《兵制》篇,还有《上韩枢密书》、《制敌》和《上皇帝书》,都论述了军事问题。在著名的《六国论》中,他认为六国破灭,弊在贿秦。实际上是借古讽今,指责宋王朝的屈辱政策。《审敌》更进一步揭露这种贿敌政策的实质是残民。《兵制》提出了改⾰兵制、恢复武举、信用才将等主张。《权书》系统地研究战略战术问题。在《项籍》中,他指出项籍不能乘胜直捣咸 ![]() 苏洵的抒情散文不多,但也不乏优秀的篇章。在《送石昌言使北引》中,他希望出使契丹的友人石昌言不畏強暴,藐视敌人,写得有气势。《张益州画像记》记叙张方平治理益州的事迹,塑造了一个宽政爱民的封建官吏形象。《木假山记》借物抒怀,赞美一种巍然自立、刚直不阿的精神。 苏洵的散文论点鲜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 ![]() ![]() ![]() ![]() 苏洵论文,见解亦多精辟。他反对浮 ![]() ![]() ![]() ![]() 苏洵作诗不多,擅写五古,质朴苍劲。宋人叶梦得评其诗、“精深有味,语不徒发,正类其文”(《石林诗话》)。其《欧 ![]() 苏洵著作,宋代以多种版本流行,原本大都散佚,今存者有北宋刊《类编增广老苏先生大全文集》残卷。通行本有《四部丛刊》影宋钞本、《嘉佑集》15卷。(郭预衡) 背景本文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作者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作者立论的![]() 在我国历史上,战国是七雄争霸的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就是指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家国。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家国,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強大起来;而原本強盛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強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益衰落。秦強盛起来后,积极向东方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但他们又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秦国采取“远 ![]() ![]() 北宋建国以后,鉴于唐末藩镇割据,五代军人 ![]() ![]() ![]() ![]() 苏洵写这篇文章并不是单纯地评论古代的历史事件,而是借古讽今,警告北宋统治者不要采取妥协苟安的外 ![]() 赏析六国被秦国灭亡的教训,是许多文史家关注的话题。仅“三苏”就每人写了一篇《六国论》。苏轼的《六国论》,针对六国久存而秦速亡的对比分析,突出強调了“士”的作用。苏轼认为,六国诸侯卿相皆争养士,是久存的原因。只要把那些“士”养起来,老百姓想造反也找不到带头人了,家国就可以定安了。苏辙的《六国论》则是针对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史实,指出他们相继灭亡的原因是不能团结一致,共同抗战,灭国是咎由自取。 苏洵的《六国论》不同于以上两篇。苏洵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借题发挥。苏洵的写作目的不在于总结六国灭亡的教训,而在于警告宋朝统治者勿蹈六国灭亡的覆辙。借古喻今,以谈论历史供当今统治者借鉴,这是苏洵⾼出其二子的地方。从历史情况看,六国灭亡的原因并不是“赂秦”六国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保守,因循守旧,不重视改⾰,不能坚持“合纵”政策去对付秦国的“连横”政策,被秦国远 ![]() ![]() 宋朝建国后,宋太祖片面地接受唐朝藩镇割据,尾大不掉,以至灭亡的教训,采取了“虚外实內”的政策,削弱边关的实力,调集重兵驻守京城。结果造成了边关的空虚。辽国乘虚而⼊,屡犯边疆。宋太宗继位后,曾两次派兵击辽,均遭失败。后宋太宗两次进攻幽州,企图夺回幽云十六州,又遭败绩。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辽大兵庒境,直 ![]() ![]() 《六国论》除去在立论上具有借题发挥、借古喻今的写作特点外,在论证的严密 ![]() ![]() ![]() 本文的语言生动有力。议论 ![]() ![]() 欧 ![]() |
上一章 高中文言文 下一章 ( → ) |
人类已经无法养了一只猫石光荣和他的妈妈的眼泪七嘴八舌俱乐守护甜心之吸虹之彼端惘与盲胡言乱语-爱安奈儿与终极 |
文言文的免费综合其它《高中文言文》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高中文言文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高中文言文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