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是文言文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高中文言文 作者:文言文 | 书号:12670 时间:2017/4/18 字数:5926 |
上一章 寡人之于国也(孟子) 下一章 ( → ) | |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內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內;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è)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zhǐ)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数(cù)罟(gǔ)不⼊洿(wū)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ā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yì)帛矣。 ![]()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piǎ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家国,(也算)是尽心啦!⻩河以北遭遇荒年,就把那里的百姓迁移到⻩河以东,把⻩河以东的粮食运到⻩河以北;⻩河以东遭遇荒年也是这样。察看邻国的君主主办政事,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但邻国的百姓并不更少,我的百姓并不更多,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大王喜 ![]() ![]() 惠王说:“不可以。只不过没有逃跑到一百步罢了,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那不必去期望您的家国的民众比邻国增多啦。” “不违背农时,粮食就吃不完(这句指在农忙季节不应让民人为公家服役)。密网不进池塘捕鱼,鱼鳖就不会吃完(古时曾经规定,网眼在四寸[合现在二寸七分多]以下的为密网,噤止下池沼內捕鱼)。按照季节砍伐树木(指在草木凋落的时候,那时生长时节已过),那木材便用不完。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样就使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没有什么不満。百姓对供养活人埋葬死者都没有不満,这就是王道的开端了。 “在五亩(五亩:合现在一亩二分多)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服了。畜养 ![]() “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贵族们)却不加制止,路上有饿死的人(官府)却不知道打开粮仓赈救灾民,老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罪过,是年成不好造成的。’这种说法和拿着刀子刺人把人杀死后,却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区别?王不要怪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指别的诸侯国的人)都会前来归顺了。” 段解·第一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第二~四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 ·第五~七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內容——使民加多的 ![]() 简要分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最有声望的大师。他的学说的核心就是要讲“仁义”行“仁政”即实行所谓“王道”其理论基础就是民本思想,重视人的生存权利。因此孟子对那些不行仁政,残酷掠夺百姓的封建王侯深恶痛绝。《寡人之于国也》就辛辣地嘲讽了以贤君自居的梁惠王,并愤怒地指出一些封建王侯自诩“为民⽗⺟”可实际上却“率兽而食人”是民人的灾星。 《孟子》善用比喻和寓言来说理,论辩技巧十分⾼明,这在本文中都有明显的体现。运用各种驱 ![]() ![]() 研讨《寡人之于国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现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论述了如何实行“仁政”以“王道”统一天下的问题。“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帛食⾁,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为文章点睛之笔,突出了本文主旨:只有实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这种“保民而王”的主张,实际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战国时代,各诸侯国的统治者,对外争城夺地,相互攻伐“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对內残酷剥削,劳役繁重,破坏生产力。这就造成了兵员缺乏、劳力不⾜。争夺人力,成为各诸侯国统治者的当务之急。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之前,自诩“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然后以赈灾救民为例,申说自己治国胜于“邻国之政”“河內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內;河东凶亦然”从两方面描述救灾的具体措施。“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进一步突出梁惠王的自矜,为下文的“五十步笑百步”作铺垫。“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梁惠王的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并想引导他实行王道政治的。 第二部分(第2-4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用梁惠王 ![]() ![]() ![]() 第三部分(第5-7段),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內容──使民加多的 ![]() 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认为,合理地发展生产,使老百姓“养生丧死而无憾”是实行仁政的开端,也是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不违农时,⾕不可胜食也。数罟不⼊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接着又用“⾕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来小结前三组排句,又以这个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王道之始也。”作者在这里把三层意思、三方面的內容紧紧联系在一起,并把“使民加多”的问题跟行王道紧密联系起来。 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这一段,孟子进一步提出教养百姓,使民心归顺的仁政主张,也是“使民加多”的 ![]() ![]() ![]() 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孟子批评统治者的 ![]() ![]() ![]() ![]() 文章中表现出的孟子的思想与主张。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的相互征战的,一句“王好战,请以战喻”充分把这种思想表露了出来。 其次,孟子认为应该让利于民,让民众有得以休养生息的机会,他认为梁惠王自认为的“用心”于民,做的是远远不够的,这与其他家国不知満⾜的一味向民征敛只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区别。 第三,孟子向梁惠王表明了自己治民的理想,具体地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 ![]() 不仅如此,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庠序”的主张,他的最⾼理想是黎民“⾐帛食⾁”“不饥不寒” 最后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面对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 ![]() 本文写作上体现出的孟子散文的特点 1。巧设譬喻,迂回曲折。 谈问题先把主旨蔵起来,从侧面、反面、外围人手,逐渐引向本题。如本意要讲实行仁政,却先以战设喻,从反面⼊手,使梁惠王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这样,文章如曲径探幽,引人⼊胜;文势则波澜起伏,毫无板滞。 2。逻辑谨严,层层深⼊。 表面看来,文章铺张扬厉,散漫无纪,实则逻辑清晰,段落分明,层次井然。如先提出问题,再分析原因,后述措施,王道之始,王道之实,实行仁政,均是层层深⼊、环环相扣。 3。词丰笔活,理⾜气盛。 善用贴切的比喻、有力的铺排,考究用词,讲求句式。奇句与偶句,单势句与排比句, ![]() ![]() |
上一章 高中文言文 下一章 ( → ) |
人类已经无法养了一只猫石光荣和他的妈妈的眼泪七嘴八舌俱乐守护甜心之吸虹之彼端惘与盲胡言乱语-爱安奈儿与终极 |
文言文的免费综合其它《高中文言文》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高中文言文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高中文言文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