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是文言文创作的完结综合其它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综合其它 > 高中文言文 作者:文言文 | 书号:12670 时间:2017/4/18 字数:21970 |
上一章 师说(韩愈) 下一章 ( → ) | |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 ![]() 嗟(jiē)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tán)、苌弘、师襄、老聃(dān)。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决疑难问题的人。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他所存在的疑惑,就始终不能解决。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师;在我之后出生的人,他懂得道理如果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学习,把他当作老师,我学习的是道理,哪里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不论地位显贵还是地位低下,不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从师学习的风尚没有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们没有疑惑很难呐!古代的圣人,他们超过一般人很远了,尚且跟从老师向老师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跟圣人相比相差很远了,却以向老师学为羞聇。所以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这个原因引起的吧! 众人喜爱他们的孩子,选择老师教育孩子;他们自己呢,却以从师学习为聇,这真是糊涂啊!那孩子的老师,教他们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并不是我所说的给人传授道理,给人解释疑惑的老师。不理解文句,疑惑得不到解决,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求教(意思是不知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惑的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我看不出他们有什么明智的呢。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不以互相学习为聇。士大夫这类人中,如有人称人家为老师,称自己为生学,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问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们就说:"那个人与某人年龄相近,修养和学业也差不多,(怎么能称他为老师呢?)以地位低的人为师,⾜以感到愧羞,称官位⾼的人为师就近于谄媚。"啊!从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医生、乐师及各种工匠,士大夫之类的人是不屑与他们为伍的,现在士大夫们的智慧反而不如他们。难道值得奇怪吗?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经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一类人,他们的道德才能(当然)不如孔子。孔子说:"几个人走在一起,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师。"因此生学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弟子強,听闻道理有先有后,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主攻方向,像这样罢了。 李蟠,十七岁,爱好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学习了,不被世俗的限制,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遵行古人从师学习的风尚,特别写了这篇《师说》来赠给他。 注释[1]学者:求学的人。 [2]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 [3]受:通“授”传授。 [4]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內容。 [5]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之,指知识和道理。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人。 [6]其为惑也:他所存在的疑惑。 [7]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道: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8]从而师之:跟从(他),拜他为老师。师之,即以之为师。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庸,岂,哪。知,了解,知道。 [10]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知识、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谁懂得道理,谁就是自己的老师。 [11]师道:以师为道。即学道。道,这里有风尚的意思。 [12]出人:超出(一般)人。 [13]众人:普通人。 [14]聇学于师:以向老师学习为聇。 [1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发。 [16]惑矣:(真)糊涂啊! [17]彼童子之师:那些教小孩子的(启蒙)老师。 [18]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读,通“逗” [19]或师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读之不知”这样的小事)请教老师,有的(指“惑之不解”这样的大事)却不问老师。“不”同“否”此句翻译时应注意 ![]() [20]小学而大遗:小的方面(句读之不知)倒要学习,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却放弃了。 [21]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 ![]() [22]百工:泛指手工业者。 [23]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4]位卑则⾜羞:(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感到聇辱。 [25]谀(yú):阿谀、奉承。 [26]复:恢复。 [27]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的人,一是指品德⾼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 [28]不齿:不屑与之同列,即看不起。或作“鄙之” [29]其可怪也欤:难道值得奇怪吗?其,语气词,起加強反问语气作用。 [30]圣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31] 郯(tán)子:舂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一带)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 [32]苌(cháng)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舂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 [33]老聃(dān丹):即老子,舂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 [34]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5]不必:不一定。 [36]术业有专攻:学问和技艺上(各)自有(各的)专门研究。攻:学习、研究。 [37]李氏子蟠:李蟠(pán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 [38]六艺经传(zhuàn):六艺的经文和传文。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舂秋》六部儒家经典。经:两汉及其以前的散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39]不拘于时:不被时俗所限制。时,时俗,指当时士大夫中聇于从师的不良风气。于,被 [40]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 [41]贻:赠送 [42] 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通假字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受:通“授”传授,讲授 2。或师焉,或【不】焉 不:通“否”表否定 3。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通"逗”阅读中的断句 一词多义【师】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 ②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名词,作“专门技艺人”讲) ③吾师道也:(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从师) ⑤吾从而师之:(意动用法,以…为师) ⑥则聇师:(动词 拜师) ⑦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动词 传授) ⑧十年舂,齐师伐我:(名词 军队) 【之】 ①择师而教之: (代词,指代人) ②郯子之徒: (指示代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词,表示统一关系,相当于“这些”、“那些”) ③古之学者: (结构助词,表示修饰或领属关系,译为“的”) ④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结构助词,用在定语和名词 ![]() ![]() ![]() ![]() ⑤句读之不知: (结构助词,表示宾语前置 ) ⑥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助词,在动词、形容词或表示时间的词后,凑⾜音节,无意义) 【其】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人称代词,他) ②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指示代词,那些 ) ③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人称代词,他们 ) ④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人称代词,他们的) ⑤圣人之所以为圣…其皆出于此乎:(语气副词,表猜测,大概 ) 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人称代词,他们的) ⑦其可怪也欤:(语气副词,表感叹,多么) 【惑】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疑难问题) ②于其⾝也,则聇师焉,惑矣:(形容词,糊涂) 【道】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名词,道理) ②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名词,风尚) ③余嘉其能行古道:(名词,道路、途径) 【乎】 ①其皆出于此乎? (语气助词,表推测,吧) ②生乎吾前:(介词,表时间,在) ③固先乎吾:(介词,表比较,比) 【于】 ①聇学于师:(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向) ②其皆出于此乎? (介词,表示处所、方向,从、在) ③于其⾝也:(介词,表示对象,对,对于)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介词,表示比较,比) ⑤不拘于时:(介词,表示被动,受,被) 词类活用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惑,形容词作名词:疑惑的问题、糊涂的问题 2。吾从而师之:师,意动用法:以…为师 3。吾师道也:师,名词活用作动词:学习 4。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下,名词活用作动词:不如 5。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愚,形容词作名词,圣:圣人,愚,笨拙的人 6。则聇师焉:聇,意动用法:以…为聇 7。小学而大遗:小、大,形容词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 8。吾未见其明也:明,形容词作名词,⾼明。 9。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卑、盛,形容词作名词:卑:卑 ![]() 古今异义1。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求学的人 今: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古:用来…的 今: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 3。吾从而师之---从而----古:跟随并且 今:表目的或结果,是连词 4。无贵无 ![]() 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道---古:风气 今:道理 6。句读之不知---读---古: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读dòu 今:看着文字发出声音,读dú 7。小学而大遗---小学----古:小的方面 今:泛指低等教育场所 8。圣人无常师---常---古:永久的;固定的 今:平常的 9。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不必---古:不一定 今:用不着、不需要 10。年十七,好古文---古文---古:秦汉的散文 今:“五·四”之前的文言文的统称 11。今之众人---众人---古:一般人,普通人 今:大多数人 特殊句式宾语前置 句读之不知 惑之不解 介词结构后置 学于余 聇学于师 不必贤于弟子 判断句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其可怪也欤 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人非生而知之者 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①。则曰-省略句 ②。不拘于时-被动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所字结构 背景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作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 ![]() 国中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央中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弟子都⼊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 ![]()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內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滥泛。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分段解析《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聇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弟子,凭⾼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 全文分4段。 第1段 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 ![]() ![]() 第2段 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聇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聇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 第3段 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一步阐明从师的必要 ![]() ![]() 第4段 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聇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从而总结全文主旨,点明主题。 分句赏析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理解韩愈以儒家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目的就是要恢复自孟子后已“失其传”的儒家道统。正因为如此,他把“传道”视为教师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任务。“受业”“解惑”都与此有关:“业”即“道之文”指以“六艺经传”为代表的儒家经典;而“解惑”也是为了“明道”由此可见“师道”是穿贯全文的主线“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个判断就是上述內容的⾼度概括。 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的理解。 有人认为这句话反映了韩愈轻视劳动民人的阶级偏见。但有人认为不能这样看,因为这句话所在的第2段,都是贬斥上层“士大夫之族”褒扬“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古之圣人”的“君子不齿”句的主语“君子”是指韩愈贬斥的上层“士大夫之族”而不是韩愈自己。韩愈在文章里一再用“君子”“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古之圣人”对比,贬前者,褒后者,当然不会把自己列⼊所谓的君子中,所以“君子不齿”只是对聇于从师的君子的讽刺,而没有对“巫医乐师百工之人”的轻视。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 ![]()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聇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生学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生学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关于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的资料 ① 孔子师郯子。《舂秋左氏传》昭公十七年:“秋,郯子来朝,公与之宴。昭子问焉,曰:‘少皞氏(杜预注:⻩帝之子,己姓之祖)鸟名官,何故也?’郯子曰:‘吾祖也,我知之。昔者⻩帝氏以云纪(杜注:⻩帝受命,有云瑞,故以云纪事),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我⾼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杜注:即历正之官);玄鸟氏,司分者也(杜注:玄鸟,燕也,以舂分来,秋分去);…’仲尼闻之,见于郯子而学之。既而告人曰:‘吾闻之,天子失官(杜注:失官,言不修其职也),学在四夷,犹信。’” ② 孔子师苌弘、老聃。《孔子家语·观周》:“孔子谓南宮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按:孔子问礼于老聃的故事,见《史记·孔子世家》《史记·老庄申韩列传》《庄子·天运篇》) ③ 孔子师师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曰:‘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心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避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 ![]() 赏文(季镇淮) 韩愈作《师说》的时候,有人以为是在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大致是可信的。这年韩愈35岁,刚由洛 ![]() ![]() 韩愈由于幼年的家庭教养和天宝以来复古主义思嘲的影响,从青年时代起,就以一个传道的古文家自命。这也是他在科举和仕宦的阶梯上十年不能得意的一个重要原因。但是他并不悔,还愈来愈有自信。最初他到汴州参加宣武节度使董晋幕府的时候(796—798),先教李翱学古文;由于孟郊的介绍,不久又教张籍学古文。后来逃难到徐州(799),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安置他在符离,又教一个青年人张彻读古书,学古文。张建封死后,仕途不通,到洛 ![]() 韩愈这样不断地同青年后学 ![]() 在这篇文章里,他首先(第1段)肯定从古以来师对于任何人总是不可少的,因为人不能“生而知之”谁也不能没有“惑”──茫然不解的东西。因此,他认为师并不是什么特殊人物,而是一种“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他还认为人人都可以为师,没有社会地位(贵 ![]() 由此可见,《师说》不仅严正地驳斥了那些愚蠢的诽谤者,更可贵的是提出了三点崭新的、进步的“师道”思想:师是“传道受业解惑”的人;人人都可以为师,只要具有那样的能力;师和弟子的关系是相对的,某一方面比我好,在这一方面他就是我的师。这些思想把师的神秘 ![]() ![]() ![]() ![]() 因此,可以想象,这篇《师说》的流布,鼓舞和昅引了更多的青年后学,也因而招致了更多的顽固的“士大夫之族”的反对。实际上,韩愈也确乎因此官更难作,不断地遭到当权者的排挤。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 ![]() ![]() ![]() (选自《历代名篇赏析集成》,国中文联出版公司1988年版) 注释: [1]道:指儒家孔子、孟轲的哲学、政治等原理、原则。可以参看本书上面所选韩愈《原道》。受:通“授”业:泛指古代经、史、诸子之学及古文写作,可 以参看本书下面所选韩愈《进学解》中所述作者治学內容。 [2]人非生而知之者:语本《论语·述而》:“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论语·季氏》:“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认为自己并非这样。韩愈则进一步明确没有生而知之的 人。 [3]闻道:语本《论语·里仁》:“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闻,听见,引伸为懂得。师:这里作动词用,学习、从师的意思。 [4]庸:岂,表示 反问的语气。 [5]句读(dòu逗):也叫句逗。古代称文辞意尽处为句,语意未尽而须停顿处为读(逗),句号为圈,逗号为点。古代书籍上没有标点,老师教 学童读书时要进行句逗的教学。 [6]巫医:古代用祝祷、占卜等 ![]() [7]相若、相似: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8]谀(yú于):奉 承、谄媚。 [9]君子:古代“君子”有两层意思,一是指地位⾼的人,一是指品德⾼的人。这里用前一种意思,相当于士大夫。不齿:不屑与之同列,表示鄙视。 齿,原指年龄,也引伸为排列。幼马每年生一齿,故以齿计马岁数,也以指人的年龄。古人常依年龄长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阶级的传统偏见。 [10]圣 人无常师:《论语·子张》:“子贡曰‘…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夫子,老师,指孔子。子贡说他何处不学,又为什么要有一定的老师呢! [11] 郯(tá谈)子:舂秋时郯国(今山东郯城)的国君,孔子曾向他请教过少皞(hà浩)氏(传说中古代帝王)时代的官职名称。苌(hág长)弘:东周 敬王时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请教古乐。师襄:舂秋时鲁国的乐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学习弹琴。师,乐师。老聃(dā丹):即老子,舂秋时楚国人,思想家, 道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向他请教礼仪。[12]三人行句:语本《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3]李氏子蟠:李蟠(pá盘),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进士。六艺: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舂秋》六部儒家经 典。经:六经本文。传:注解经典的著作。 [14]百工:各种工匠. [15]相师:拜别人为师 写法特点1、下定义,作结论: 作者一开篇就以一个明确的定义确定了老师的职责,由这个定义出发,由“解惑”说到“从师”经过一番推论,得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结论。层层衔接,一气贯通。 2、对比论证: 第二段运用三组对比: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择师教子与其⾝,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和士大夫之族。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強烈的反差效果,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如:“古之圣人”才智⾼,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聇学于师”通过对比,作者批判了不从师的社会风尚,而作者的观点也不言自明了。 3、引用论证,事例论证: 举出古人从师的例子,引用孔圣人的话,进一步论证自己的观点,也更增強了说服力。 写法总述 本文在写作上的特点是运用对比的方法,反复论证,并辅之以感叹句来加強说服力。例如第2段,首先用一个感叹句紧承前一段,转⼊对“师道之不传也久矣”的分析,然后从三方面作对比。先用古今对比,指出从师与不从师的两种结果;次用对自己与对儿子的要求不同来对比,指出“士大夫之族”行为的自相矛盾;最后用“士大夫之族”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对比,批判士大夫的错误想法,指出这是“师道不复”的真正原因。从后果、行为、心理等方面逐层深⼊分析,笔锋犀利。几个感叹句,均有加強感染力的作用。句式也有变化“其皆出于此乎”是用推测语气作判断;“吾未见其明也”是用肯定语气作判断;“其可怪也欤”是用惊诧语气作判断。“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強烈。 分析《师说》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正反对比,事实充分,说理透彻,气势磅礴,有极強的说服力和感染力。文章先从历史事实“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能“传道受业解惑”、学者定会遇到疑难“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三个方面证明了从师学习的必要![]() ![]() ![]() 构思《师说》堪称美文极品。 《师说》以菗象思维为主,阐述的是生活中事,对人类的健康发展有着永远的意义《师说》的语言推理严谨,风格冷俊。《师说》的态度是批评教诲。 但它们的成功绝不是这些零零碎碎的个别现象所能形成的。应该是诸多方面在矛盾意识、人 ![]() 《师说》: 一 师说(话题):古之学者必有师(历史地位)/传道受业解惑(作用职责) 从师(阐述):人非生而知之(小话题)/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庸知年之先后(小结论) 师道(结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以上是第一段,全文总话题“师说” 二 第二段是论述的核心部分,以对比论证为主,写不同的师道、不同的做法,得到的不同结果。 师道:师道不传(话题)/古之圣人//今之众人/圣益圣,愚益愚(结论) 从师:今之众人(话题)/对子女//对自己/小学大遗(结论) 今之众人(话题)/巫医百工//士大夫族/师道不复可知矣(结论) 三 第三段是全文的结论,照应首段“师说”“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圣人无常师(话题)/孔子从师(阐述)/师不必贤于弟子(结论) “圣人无常师”照应“古之学者必有师”而“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照应“无贵无 ![]() 三个段落的內容,形式上构成一种回环美(师说——从师——师道/师道——从师——师说),內容上说理更加严密,环环相扣,起于“师说”结于“师说” 四 第四段只是一个 ![]() 全文重点说明,只有不断学习,才会不断提⾼。批判了“聇学于师”及“群聚笑之”的不良风气。同时在对老师的作用或职责的界定上,也一直为后人所称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关键是“传道受业解惑”的逻辑关系。“解惑”即解答个别问题“受业”指传授系统知识“传道”则具有更⾼境界的意义,強调应用能力(素质)的形成。 一般肢解文章的方法,仅限于“解惑”“受业”而“道”的形成则完全靠生学自己的“悟 ![]() ![]() 末段的教学意义《师说》的末段一般认为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为了鼓励自己的生学“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亦或仅仅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一个借口。可是如果我们认真联系前文,就会发现末段与第三段內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意义结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一视角看,这看似无⾜轻重的地方,确实全文的文眼,忽略了这一文眼,全文犹如未点睛之龙,仅仅有其形,而缺少生动真切之感。 首先,末段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是全文最重要的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 《师说》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 ![]() ![]() |
上一章 高中文言文 下一章 ( → ) |
人类已经无法养了一只猫石光荣和他的妈妈的眼泪七嘴八舌俱乐守护甜心之吸虹之彼端惘与盲胡言乱语-爱安奈儿与终极 |
文言文的免费综合其它《高中文言文》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高中文言文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高中文言文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