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是张廷玉等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明史 作者:张廷玉等 | 书号:10209 时间:2017/3/26 字数:16281 |
上一章 章四十一 下一章 ( → ) | |
宋礼(蔺芳) 陈瑄(王瑜) 周忱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中,以国子生擢山西按察司佥事,左迁户部主事。建文初,荐授陕西按察佥事,复坐事左迁刑部员外郞。成祖即位,命署礼部事,以敏练擢礼部侍郞。永乐二年拜工部尚书。尝请给山东屯田牛种,又请犯罪无力准工者徙京北为民,并报可。七年丁⺟忧,诏留视事。 九年命开会通河。会通河者,元至元中,以寿张尹韩仲晖言,自东平安民山凿河至临清,引汶绝济,属之卫河,为转漕道,名曰“会通”然岸狭⽔浅,不任重载,故终元世海运为多。明初输饷辽东、北平,亦专用海运。洪武二十四年,河决原武,绝安山湖,会通遂淤。永乐初,建京北,河海兼运。海运险远多失亡,而河运则由江、淮达 ![]() 明年,以御史许堪言卫河⽔患,命礼往经画。礼请自魏家湾开支河二,怈⽔⼊土河,复自德州西北开支河一,怈⽔⼊旧⻩河,使至海丰大沽河⼊海。帝命俟秋成后为之。礼还言:“海运经历险阻,每岁船辄损败,有漂没者。有司修补,迫于期限,多科敛为民病,而船亦不坚。计海船一艘,用百人而运千石,其费可办河船容二百石者二十,船用十人,可运四千石。以此而论,利病较然。请拨镇江、凤 ![]() 初,帝将营京北,命礼取材川蜀。礼伐山通道,奏言:“得大木数株,皆寻丈。一夕,自出⾕中抵江上,声如雷,不偃一草。”朝廷以为瑞。及河工成,复以采木⼊蜀。十六年命治狱江西。明年造番舟。自蜀召还,以老疾免朝参,有奏事令侍郞代。二十年七月卒于官。 礼 ![]() 蔺芳,夏县人。洪武中举孝廉。累迁刑部郞中。永乐中,出为吉安知府。宽厚廉洁,民甚德之。吉⽔民诣阙言县有银矿,遣使覆视。⽗老遮芳诉曰:“闻宋季尝有言此者,卒以妄得罪。今皆树艺地,安所得银矿?”芳诘告者,知其诬。狱具,同官不敢署名,芳请独任之。奏上,帝曰:“吾固知妄也。”得寝。已,坐事谪办事官,从宋礼治会通河,复为工部都⽔主事。 十年,河决 ![]() ![]() 芳自奉约,布⾐蔬食。事⺟至孝。⺟甚贤。芳所治事,暮必告⺟。有不当,辄加教诫。芳受命唯谨,由是为良吏云。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闻,以义兵千户归太祖,累官都指挥同知。瑄代⽗职。⽗坐事戍辽 ![]() ![]() ![]() 建文末,迁右军都督佥事。燕兵 ![]() ![]()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京北及辽东。遂建百万仓于直沽,城天津卫。先是,漕舟行海上,岛人畏漕卒,多闭匿。瑄招令互市,平其直,人 ![]() 九年命与丰城侯李彬统浙、闽兵捕海寇。海溢堤圮,自海门至盐城凡百三十里。命瑄以四十万卒筑治之,为捍嘲堤万八千余丈。明年,瑄言:“嘉定濒海地,江流冲会。海舟停泊于此,无⾼山大陵可依。请于青浦筑土山,方百丈,⾼三十余丈,立堠表识。”既成,赐名宝山,帝亲为文记之。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万石,国用以饶。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淮,筑四闸以时宣怈。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其后复浚徐州至济宁河。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通漕。又筑沛县刁 ![]() 仁宗即位之九月,瑄上疏陈七事。一曰南京家国 ![]()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宣德四年言:“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浚,半月可成。”帝念瑄久劳,命尚书⻩福往同经理。六年,瑄言:“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若令江南民拨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 ![]() 初,瑄以浚河有德于民,民立祠清河县。正统中,命有司舂秋致祭。 孙豫,字立卿,读书修谨。正统末,福建沙县贼起,以副总兵从宁 ![]() 子锐嗣伯。成化初,分典三千营及团营。寻佩平蛮将军印,总制两广。移镇淮 ![]() 子熊嗣。正德三年出督漕运。刘瑾索金钱,熊不应,衔之。坐事,逮下诏狱,谪戍海南卫,夺诰券。熊故黩货,在淮南颇殃民。虽为瑾构陷,人无惜之者。瑾诛,赦还复爵。卒,无子。 再从子圭嗣。以荐出镇两广。封川寇起,圭督诸将往讨,擒其魁,俘斩数千,加太子太保。复平柳庆及贺连山贼,加太保,荫一子。安南范子仪等寇钦、廉,黎岐贼寇琼厓,相犄角。圭移文安南,晓以利害,使缚子仪,而急出兵攻黎岐,败走之。论功,复荫一子,加岁禄四十石。圭能与士卒同甘苦,闻贼所在,辄擐甲先登。深箐绝壑,冲冒瘴毒,无所避,以故所向克捷。在粤且十年,歼诸小贼不可胜数。召还,掌后军府。圭 ![]() 子王谟嗣。佥书后军,出镇两广。贼张琏反,屠掠数郡。王谟会提督张臬讨平之,擒斩三万余。论功加太子太保,荫一子。万历中出镇淮安,总漕运,⼊掌前军府事。卒,赠少保,谥武靖。传至明亡,爵绝。 王瑜,字廷器,山 ![]() ![]() 宣德八年进都指挥佥事,充左副总兵,代陈瑄镇淮安,董漕运,累进左军都督佥事。淮安,瑜故乡也,人以为荣。在淮数年,守瑄成法不变,有善政。民有亲在与弟讼产者。瑜曰:“讼弟不友,无亲不孝。”杖而斥之。又有负金不能偿,至翁婿兄弟相讼者。瑜曰:“奈何以财故伤恩!”即代偿,劝其敦睦。二卒盗败舟一板,有司以盗官物,坐卒死。瑜曰:“两卒之命,抵败舟一板耶?”竟得末减。岁凶,发官廪以振。然 ![]() 周忱,字恂如,吉⽔人。永乐二年进士。选庶吉士。明年,成祖择其中二十八人,令进学文渊阁。忱自陈年少乞预。帝嘉其有志,许之。寻擢刑部主事,进员外郞。 忱有经世才,浮沉郞署二十年,人无知者,独夏原吉奇之。洪熙改元,稍迁越府长史。宣德初,有荐为郡守者。原吉曰:“此常调也,安⾜尽周君?”五年九月,帝以天下财赋多不理,而江南为甚,苏州一郡,积逋至八百万石,思得才力重臣往厘之。乃用大学士杨荣荐,迁忱工部右侍郞,巡抚江南诸府,总督税粮。 始至,召⽗老问逋税故。皆言豪户不肯加耗,并征之细民,民贫逃亡,而税额益缺。忱乃创为平米法,令出耗必均。又请敕工部颁铁斛,下诸县准式,⾰粮长之大⼊小出者。旧例,粮长正副三人,以七月赴南京户部领勘合。既毕,复赍送部。往反资费,皆科敛充之。忱止设正副各一人,循环赴领。讫事,有司类收上之部。民便大。忱见诸县收粮无团局,粮长即家贮之,曰:“此致逋之由也。”遂令诸县于⽔次置囤,囤设粮头、囤户各一人,名“辖收”至六七万石以上,始立粮长一人总之,名“总收”民持贴赴囤,官为监纳,粮长但奉期会而已。置拨运、纲运二簿。拨运记支拨起运之数,预计所运京师、通州诸仓耗,以次定支。纲运听其填注剥浅诸费,归以偿之。支拨羡余,存贮在仓,曰“余米”次年余多则加六征,又次年加五征。 初,太祖平吴,尽籍其功臣弟子庄田⼊官,后恶富民豪并,坐罪没⼊田产,皆谓之官田。按其家租籍征之,故苏赋比他府独重。官民田租共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之租乃至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不能堪。 时宣宗屡下诏减官田租,忱乃与知府况锺曲算累月,减至七十二万余石,他府以次减,民始少苏。七年,江南大稔,诏令诸府县以官钞平籴备振贷,苏州遂得米二十九万石。故时公侯禄米、军官月俸皆支于南户部。苏、松民转输南京者,石加费六斗。忱奏令就各府支给,与船价米一斗,所余五斗,通计米四十万石有奇,并官钞所籴,共得米七十万余石,遂置仓贮之,名曰“济农”振贷之外,岁有余羡。凡纲运、风漂、盗夺者,皆借给于此,秋成,抵数还官。其修圩、筑岸、开河、浚湖所支口粮,不责偿。耕者借贷,必验中下事力及田多寡给之,秋与粮并赋,凶岁再振。其奷顽不偿者,后不复给。定为条约以闻。帝嘉奖之。终忱在任,江南数大郡,小民不知凶荒,两税未尝逋负,忱之力也。 时漕运,军民相半。军船给之官,民则僦舟,加以杂耗,率三石致一石,往复经年失农业。忱与平江伯陈瑄议,民运至淮安或瓜洲⽔次 ![]() ![]() 民间马草岁运两京,劳费不訾。忱请每束折银三分,南京则轻赍即地买纳。京师百官月俸,皆持俸帖赴领南京。米 ![]() 正统初,淮、扬灾,盐课亏,敕忱巡视。奏令苏州诸府,拨余米一二万石连扬州盐场,听抵明年田租,灶户得纳盐给米。时米贵盐 ![]() 忱素乐易。先是,大理卿胡为巡抚,用法严。忱一切治以简易,告讦者辄不省。或面讦忱:“公不及胡公。”忱笑曰:“胡卿敕旨,在祛除民害;朝廷命我,但云安抚军民。委寄正不同耳。”既久任江南,与吏民相习若家人⽗子。每行村落,屏去驺从,与农夫饷妇相对,从容问所疾苦,为之商略处置。其驭下也,虽卑官冗吏,悉开心访纳。遇长吏有能,如况锺及松江知府赵豫、常州知府莫愚、同知赵泰辈,则推心与咨画,务尽其长,故事无不举。常诣松江相视⽔利,见嘉定、海上间,沿江生茂草,多淤流,乃浚其上流,使昆山、顾浦诸所⽔迅流驶下,壅遂尽涤。暇时以匹马往来江上,见者不知其为巡抚也。历宣德、正统二十年间,朝廷委任益专。两遭亲丧,皆起复视事。忱以此益发舒,见利害必言,言无不听。 初, ![]() ![]() ![]() 九年,给事中李素等劾忱妄意变更,专擅科敛。忱上章自诉。帝以余米既为公用,置不问。先是,奷民尹崇礼 ![]() 景泰元年,溧 ![]() ![]() 然当时言理财者,无出忱右。其治以爱民为本。济农仓之设也,虽与民为期约,至时多不追取。每岁征收毕,逾正月中旬,辄下檄放粮,曰:“此百姓纳与朝廷剩数,今还与百姓用之,努力种朝廷田,秋间又纳朝廷税也。”其所弛张变通,皆可为后法。诸府余米,数多至不可校,公私饶⾜,施及外郡。景泰初,江北大饥,都御史王竑从忱贷米三万石。忱为计至来年麦 ![]() ![]() ![]() ![]() ![]() ![]() 忱既被劾,帝命李敏代之,敕无轻易忱法。然自是户部括所积余米为公赋,储备萧然。其后吴大饥,道殣相望,课逋如故矣。民益思忱不已,即生祠处处祀之。景泰四年十月卒。谥文襄。况锺等自有传。 赞曰:宋礼、陈瑄治河通运道,为家国经久计,生民被泽无穷。周忱治财赋,民不扰而廪有余羡。此无他故,殚公心以体国,而才力⾜以济之。诚异夫造端兴事,徼一时之功,智笼巧取,为科敛之术者也。然河渠之利,世享其成,而忱之良法美意,未几而澌灭无余,民用重困。岂非成功之有迹者易以循,而用法之因人者难其继哉。虽然,见小利而乐纷更,不能不为当⽇之哓哓者惜也。 部分译文 宋礼,字大本,河南永宁人。洪武年间,以国子监生被提升为山西按察司佥事,后降为户部主事。建文初年,受推荐授予陕西按察佥事,又因犯过失降为刑部员外郞。成祖即位后,命他代理礼部事务。宋礼以敏捷⼲练被升为礼部侍郞。永乐二年(1404),他任为工部尚书。他曾请给山东的屯田发给耕牛和种子,又请将犯罪而无力负担工程的人迁到京北为民。回报都批准了。七年,⺟亲去世,诏令他留下继续理事。 九年(1411),命他开凿会通河。会通河在元朝至元年间,以寿张县尹韩仲晖的建议而开凿,从东平县安民山到临清,引汶⽔横穿济⽔,注⼊卫河,作为输运粮食的通道,名叫会通。但这条河河道狭窄,⽔又浅,不能通大船,所以终元之世,以海运为多。明朝初年向辽东、北平输运粮饷,也专用海运。二十四年,⻩河在原武决口,穿过安山湖,会通河遂淤塞了。永乐初年,营建京北,河海运兼用。海运险远会有损失和人员死亡,而河运则由长江、淮河运到 ![]() ![]() 第二年,因御史许堪说卫河有⽔患,皇上命宋礼前往经划。宋礼请从魏家湾开掘两条支河,将⽔怈⼊土河;又从德州西北开一条支河,将⽔怈⼊旧⻩河,使其到海丰大沽河⼊海。皇上命待秋收之后动工。宋礼回来后说:“海运经历险阻,每年船只常有损坏,还有被漂没的。有关员官负责修补,但迫于期限,多增加征敛,成为百姓的祸害,而船也不坚固。计算海船一艘,要用一百人才能运一千石,它的费用可以办可载二百石的二十艘的河船,每船用十人,可以运四千石。这样一算,利弊已很明显。请拨出镇江、凤 ![]() 当初,皇上将营建京北,命宋礼到四川取木材。宋礼开山通道,上奏说:“得到几株大木,都长一丈左右。一天,从山⾕中自达江上,响声如雷,而且不庒坏一草。”朝廷以为是祥瑞之兆。治河工程完工后,他又⼊蜀采木材。十六年,命他到江西治理刑狱案件。第三年制造出洋船只,宋礼被从四川召回。因他老病免以朝见,有事进奏令侍郞代理。二十年七月,他在任上去世。 宋礼 ![]()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亲陈闻,以义兵千户归顺太祖,累任都指挥同知。陈瑄承袭⽗职。⽗亲犯罪被遣戍辽 ![]() ![]() ![]() 建文末年,他升为右军都督佥事。燕王队部进 ![]() ![]() 永乐元年(1403),命陈瑄充任总兵官,总督海运,将四十九万多石粮食输运到京北和辽东,遂在直沽修建可容一百万石粮食的仓库,筑天津卫城。在此之前,运粮船航行海上,岛上居民害怕运粮兵,多躲蔵起来。陈瑄招他们出来,令互相贸易,给价公平,民人都很方便。运粮船回来时,正值倭寇犯侵沙门岛,陈瑄追击到金州⽩山岛,将他们的船只烧焚殆尽。 九年(1411),命他与丰城侯李彬统领浙江、福建之兵捕捉海寇。海⽔上涨,海堤毁坏,从海门到盐城达一百三十里。陈瑄受命以四十万士卒修筑,修建了捍嘲堤一万八千余丈。第二年,陈瑄说:“嘉定滨海之地,江河会流,海船停泊在这里,没有⾼山大陵可依。请在青浦筑一座土山,周长百丈,⾼三十余丈,在上面建。。望楼,作为标志。”建成之后,皇上赐名为宝山,还亲自写文章以记其事。 宋礼治理好会通河后,朝廷建议罢海运,仍以陈瑄总管漕运。他建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开始时运二百万石,以后逐渐增加到五百万石,家国用度因此富⾜。当时江南漕船到达淮安后,都是陆运过坝,过淮河到达清河,所费劳力和财物很大。十三年(1415),陈瑄采用故老的意见,从淮安城西的管家湖,开凿二十里长的⽔渠,叫清江浦,引导湖⽔⼊淮河,修筑四座闸门,依时放⽔。又沿湖十里筑堤来引船,这样漕船可以直达⻩河,节省费用不少。后来又疏浚徐州到济宁的河道。又因吕梁洪险恶,在它的西面另开一条渠道,设置两座闸门,蓄⽔以开通漕运。还修筑沛县刁 ![]() ![]() 仁宗即位这年的九月,陈瑄上疏提出了七项建议:一说南京是家国 ![]() 宣宗即位后,命他守淮安,仍总督漕运。宣德四年(1429),陈瑄说:“济宁以北,从长沟到枣林的河道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浚,半个月可以完成。”皇上念陈瑄长年辛劳,命尚书⻩福前往一同经理。六年(1431),陈瑄说:“每年运粮动用十二万军人,连年劳苦。请在苏州、松江等府和江西、浙江、湖广另外签发民丁,另在士兵较多的卫所签发士兵,共二十四万人,分番轮流运输。另外,江南的百姓,运粮到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耽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以及苏州、松江、安庆的士兵,每年驾空船到淮安运粮。如果让江南的百姓拨粮食给附近的卫所,由官军运送到京北, ![]() 当初,陈瑄因疏浚河道有德于民,百姓在清河县为他立祠。正统年间,朝廷命有关员官舂秋时致祭。 周忱,字恂如,吉⽔人。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第二年,成祖选择其中的二十八人,令他们进文渊阁学习。周忱自述自己年轻幼小,请求加⼊。皇上赞他有志气,答应了他。不久升为刑部主事,再升为员外郞。 周忱有经世之才,在郞署沉浮了二十年,人们都不了解他,只有夏原吉知道他有奇才。洪熙改元后,他逐渐升为越王府长史。宣德初年,有人推荐他为知府。夏原吉说:“这不过是正常调迁,怎能尽周君之才?”五年(1430)九月,皇上因天下的财赋多得不到治理,而又以江南为甚,苏州一府,拖欠的租税达八百万石,便想要找到有才⼲的重臣前往治理,于是由于大学士杨荣的推荐,升周忱为工部右侍巡抚江南各府,总督税粮。 他刚到时,便召⽗老来问欠税粮的原因,他们都说豪富大户不肯加 ![]() ![]() ![]() ![]() ![]() ![]() ![]() 当时,太祖平定吴地后,尽将功臣弟子的庄田抄没⼊官,后来又厌恶富民的兼并,他们因犯罪而被没收的田产,也都被称为官田。这些官田的税粮,即按原来租簿所记的数量作为税粮来征收,所以苏州府的赋税比别的府为重,官田和民田的租总共是二百七十七万石,而官田的税额就占了二百六十二万石,民人不堪承受。 当时宣宗屡次下诏减少官田租额,周忱于是与知府况钟经过几个月的计算,将苏州官田租税减到七十二万余石,其他府也依次减少,民人这才稍得解困。七年(1432),江南大丰收,皇上诏令各府县以官钞平价收购粮食以备赈济和借贷,苏州于是购得米二十九万石。所以当时公侯的禄米,军人官吏的月俸,都由南户部支给。苏州、松江百姓转输到南京的税粮,每石加收费用开支六斗。周忱上奏请令就各府支给,贴给船价米一斗,所剩的五斗,总计总数有四十多万石,再加上用官钞所购买的,一共得米七十万余石,遂设仓库贮存起来,名叫济农。济农米除用于赈济和借贷之外,每年还有盈余。大凡纲运花费、风涛漂没、被盗挨抢,都可从这里借贷,待秋收之后再如数还官。至于修圩、筑堤、开河、浚湖所支的口粮,则不用偿还。耕种者来借贷,必先查清他家的各方面状况以及田地多寡,然后再借给,秋收后与税粮一起收回,遇到荒年再赈济。对奷顽不偿还的人,以后不再借给。他把这些都定为条例报告朝廷。皇上嘉奖他。在周忱任內,江南的几个大府,小民不知道有灾荒,夏秋两税不曾有拖欠,这都是周忱的功劳。 当时漕运粮食,军运和民运各半。军运由家国给船,民运则是租用船只,加以杂耗,每 ![]() ![]() ![]() ![]() ![]() ![]() 民间每年把马草运到两京,劳费难以估算。周忱请每束折成⽩银三分,在南京则将所折的银两就地买纳。京师百官的月俸,都要持帖到南京领取。米 ![]() ![]() ![]() ![]() ![]() 正统初年,淮安、扬州受灾,盐税亏损,敕令周忱去巡视。周忱上奏令苏州等府,拨出余米一二万石运到扬州盐场,允许可以抵消明年的田租,灶户可以纳盐领取米粮。当时米贵盐 ![]() ![]() 周忱一向追求简易。先前,大理寺卿胡概为巡抚,用法严厉。周忱一切都力求简易,来告发的人他常常不理。有人当面攻击他偏差“:您不如胡公。”周忱笑道“:胡卿奉敕令,责任在于祛除民害。朝廷委任我,只说要安抚军民。朝廷的授命不同而已。”他既久在江南,与官民已非常 ![]() ![]() ![]() 当初,周忱想减少官田税额依照民田来征税。户部的郭资、胡氵荧上奏他变 ![]() ![]() 九年(1444),给事中李素等人弹劾周忱妄自更改制度,专擅科敛,周忱上书辩解。皇上认为余米既然是公用,便不对周忱问罪。先前,奷民尹崇礼想阻挠周忱的制度,上奏周忱不应当多征耗米,请深究主管仓库的人,周忱为此废去先前的制度。后来两税又出现拖欠,百姓无所依赖,都说不方便。周忱于是上奏调查尹崇礼之罪,仍实行先前的制度。又因九年任満,升为户部尚书。不久因江西人不得任户部尚书,便改为工部尚书,仍任巡抚。 景泰元年(1450),溧 ![]() ![]() 但当时理财的人,没人能超过周忱。他理财以爱民为本。设置济农仓时,虽然与百姓定有期限,但到时多不追取。每年征收完毕后,过了正月中旬,总是下檄文放粮,说:“这是百姓 ![]() ![]() 周忱个 ![]() ![]() ![]() 周忱被弹劾后,皇上命李敏取代他,敕令他不要轻易更改周忱的制度。但从此以后户部将所积存的余米收为公家赋税,储备粮食萧然无存。后来吴地发生严重饥荒,民人道死相望,租税又依旧拖欠了。民人更加怀念周忱不已,到处建生祠祭祀他。景泰四年(1453)十月,周忱去世。谥号文襄。 wWW.iGmXs.cOm |
上一章 明史 下一章 ( → ) |
元史金史辽史宋史新五代史旧五代史新唐书旧唐书北史南史 |
张廷玉等的免费历史小说《明史》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明史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明史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