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是房玄龄等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晋书 作者:房玄龄等 | 书号:10189 时间:2017/3/26 字数:26437 |
上一章 第六章 下一章 ( → ) | |
《易》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夫神道广大,妙本于![]() ![]() ![]() ![]() ![]() ![]() 及秦氏灭学,其道浸微。汉室初兴,丞相张苍首言律,未能审备。孝武帝创置协律之官,司马迁言律吕相生之次详矣。及王莽际,考论音律,刘歆条奏,大率有五:一曰备数,一、十、百、千、万也;二曰和声,宮、商、角、徵、羽也;三曰审度,分、寸、尺、丈、引也;四曰嘉量,龠、合、升、斗、斛也;五曰权衡,铢、两、斤、钧、石也。班固因而志之。蔡邕又记建武已后言律吕者,至司马绍统采而续之。汉末天下大 ![]() ![]() 《传》云:“十二律,⻩帝之所作也。使伶伦自大夏之西,乃之昆仑之 ![]() ![]() 《周礼》太师掌六律、六吕,以合 ![]() ![]() ![]() ![]() ![]() ![]() ![]() 及周景王将铸无 ![]() ![]() ![]() ![]() ![]() 及秦始皇焚书 ![]() ![]() ![]() 及汉兴,承秦之弊,张苍首治律历,颇未能详。故孝武帝正乐,乃置协律之官,虽律吕清浊之体耝正,金石⾼下之音有准,然徒捃采遗存,以成一时之制,而数犹用五。 时淮南王安延致儒博,亦为律吕。云⻩钟之律九寸而宮音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故⻩钟之数立焉,位在子。林钟位在未,其数五十四。太蔟其数七十二,南吕之数四十八,姑洗之数六十四,应钟之数四十二,蕤宾之数五十七,大吕之数七十六,夷则之数五十一,夹钟之数六十八,无 ![]() ![]() 司马迁八书言律吕,耝举大经,著于前史。则以太极元气函三为一,而始动于子,十二律之生,必所起焉。于是参一于丑得三,因而九三之,举本位合十辰,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谓之成数,以为⻩钟之法。又参之律于十二辰,得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谓之该数,以为⻩钟之实。实如法而一,得⻩钟之律长九寸,十一月冬至之气应焉。盖 ![]() ![]() ![]() ![]() ![]() ![]() 起子,为⻩钟九寸,一。 丑,三分之二。 寅,九分之八。 卯,二十七分之十六。 辰,八十一分之六十四。 巳,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之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之四千九十六。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二分之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万九千四十九分之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之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 如是周十二辰,在六律为 ![]() ![]() ![]() ![]() ![]() ![]() ![]() 及元始中,王莽辅政,博征通知钟律者,考其音义,使羲和刘歆典领调奏。班固《汉书》采而志之,其序论虽博,而言十二律损益次第,自⻩钟长九寸,三分损一,下生林钟,长六寸。三分益一,上生太蔟而左旋,八八为位。一上一下,终于无 ![]() 元帝时,郞中京房知五音六十律之数,上使太子傅玄成、谏议大夫章杂试问房于乐府,房对:“受学于故小⻩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之法:以上生下,皆三生二;以下生上,皆三生四。 ![]() ![]() ![]() ![]() ![]() ![]() ![]() 京房又曰:“竹声不可以度调,故作准以定数。准之状如瑟,而长丈,十三弦,隐间九尺,以应⻩钟之律九寸。央中一弦,下有画分寸,以为六十律清浊之节。”房言律详于歆所奏,其术施行于史官,候部用之,文多不悉载。截管为律,吹以考声,列以效气,道之本也。术家以其声微而体难知,其分数不明,故作准以代之。准之声明暢易达,分寸又耝,然弦以缓急清浊,非管无以正也。均其中弦,令与⻩钟相得,案画以求诸律,则无不如数而应者矣。《续汉志》具载其六十律准度数,其相生之次与《吕览》、《淮南》同。 汉章帝元和元年,待诏候钟律殷肜上言:“官无晓六十律以准调音者。故待诏严崇具以准法教子男宣,原召宣补学官,主调乐器。”诏曰:“崇子学审晓律,别其族,协其声者,审试。不得依托⽗学,以聋为聪。声微妙,独非莫知,独是莫晓。以律错吹,能知命十二律不失一,乃为能传崇学耳。”试宣十二律,其二中,其四不中,其六不知何律,宣遂罢。自此律家莫能为准。 灵帝熹平六年,东观召典律者太子舍人张光等问准意,光等不知,归阅旧蔵,乃得其器。形制如房书,犹不能定其弦缓急。音,不可书以晓人,知之者 ![]() 汉末纷 ![]() 泰始十年,中书监荀勖、中书令张华出御府铜竹律二十五具,部太乐郞刘秀等校试,其三具与杜夔及左延年律法同,其二十二具,视其铭题寸尺,是笛律也。问协律中郞将列和,辞:“昔魏明帝时,令和承受笛声以作此律, ![]() 勖等奏:“昔先王之作乐也,以振风 ![]() 勖又问和:“作笛为可依十二律作十二笛,令一孔依一律,然后乃以为乐不?”和辞:“太乐东厢长笛正声已长四尺二寸,今当复取其下徵之声。于法,声浊者笛当长,计其寸尺乃五尺有余,和昔⽇作之,不可吹也。又,笛诸孔虽不校试,意谓不能得一孔辄应一律也。”案太乐四尺二寸笛正声均应蕤宾,以十二律还相为宮,推法下徵之孔当应律大吕。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有奇,不得长五尺余。辄令太乐郞刘秀、邓昊等依律作大吕笛以示和,又吹七律,一孔一校,声皆相应。然后令郝生鼓筝,宋同吹笛,以为杂引、《相和》诸曲。和乃辞曰:“自和⽗祖汉世以来,笛家相传,不知此法,而令调均与律相应,实非所及也。”郝生、鲁基、种整、硃夏皆与和同。 又问和:“笛有六孔,及其体中之空为七,和为能尽名其宮商角徵不?孔调与不调,以何检知?”和辞:“先师相传,吹笛但以作曲,相语为某曲当举某指,初不知七孔尽应何声也。若当作笛,其仰尚方笛工依案旧像讫,但吹取鸣者,初不复校其诸孔调与不调也。”案《周礼》调乐金石,有一定之声,是故造钟磬者先依律调之,然后施于厢悬。作乐之时,诸音皆受钟磬之均,即为悉应律也。至于飨宴殿堂之上,无厢悬钟磬,以笛有一定调,故诸弦歌皆从笛为正,是为笛犹钟磬,宜必合于律吕。如和所对,直以意造,率短一寸,七孔声均,不知其皆应何律,调与不调,无以检正,唯取竹之鸣者,为无法制。辄部郞刘秀、邓昊、王 ![]() 又问和:“若不知律吕之义作乐,音均⾼下清浊之调,当以何名之?”和辞:“每合乐时,随歌者声之清浊,用笛有长短。假令声浊者用三尺二笛,因名曰此三尺二调也;声清者用二尺九笛,因名曰此二尺九调也。汉魏相传,施行皆然。”案《周礼》奏六乐,乃奏⻩钟,歌大吕;乃奏太蔟,歌应钟,皆以律吕之义,纪歌奏清浊。而和所称以二尺,三尺为名,虽汉魏用之,俗而不典。部郞刘秀、邓昊等以律作笛,三尺二寸者应无 ![]() ![]() 《书》曰:“予 ![]() ⻩钟之笛,正声应⻩钟,下徵应林钟,长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有奇。正声调法,以⻩钟为宮,则姑洗为角,翕笛之声应姑洗,故以四角之长为⻩钟之笛也。其宮声正而不倍,故曰正声。 正声调法:⻩钟为宮,第一孔也。应钟为变宮,第二孔也。南吕为羽,第三孔也。林钟为徵,第四孔也。蕤宾为变徵,第五附孔也。姑洗为角,笛体中声。太蔟为商。笛后出孔也。商声浊于角,当在角下,而角声以在体中,故上其商孔,令在宮上,清于宮也。然则宮商正也,余声皆倍也;是故从宮以下,孔转下转浊也。此章记笛孔上下次第之名也。下章说律吕相生,笛之制也。正声调法,⻩钟为宮。作⻩钟之笛,将求宮孔,以始洗及⻩钟律,从笛首下度之,尽二律之长而为孔,则得宮声也。宮生徵,⻩钟生林钟也。以林钟之律从宮孔下度之。尽律作孔,则得徵声也。徵生商,林钟生太蔟也。以太蔟律从徵孔上度之,尽律以为孔,则得商声也。商生羽,太蔟生南吕也。以南吕律从商孔下度之,尽律为孔,则得羽声也。羽生角,南吕生姑洗也。以姑洗律从羽孔上行度之,尽律而为孔,则得角声也。然则出于商孔之上,吹笛者左手所不及也。从羽孔下行度之,尽律而为孔,亦得角声,出于商附孔之下,则吹者右手所不逮也,故不作角孔。推而下之,复倍其均,是以角声在笛体中,古之制也。音家旧法,虽一倍再倍,但令均同,适⾜为唱和之声,无害于曲均故也。《国语》曰,匏竹利制,议宜,谓便于事用从宜者也。角生变宮,姑洗生应钟也。上句所谓当为角孔而出于商上者,墨点识之,以应钟律。从此点下行度之,尽律为孔,则得变宮之声也。变宮生变徵,应钟生蕤宾也。以蕤宾律从变宮下度之,尽律为孔,则得变徵之声。十二笛之制,各以其宮为主,相生之法,或倍或半,其便事用,例皆一也。 下徵调法:林钟为宮,第四孔也。本正声⻩钟之徵。徵清,当在宮上,用笛之宜,倍令浊下,故曰下徵。下徵更为宮者,《记》所谓“五声,十二律还相为宮”也。然则正声清,下徵为浊也。南吕为商,第三孔也。本正声⻩钟之羽,今为下徵之商也。应钟为角,第二孔也。本正声⻩钟之变宮,今为下徵之角也。⻩钟为变徵,下徵之调,林钟为宮,大吕当为变徵,而⻩钟笛本无大吕之声,故假用⻩钟以为变徵也。假用之法,当为变徵之声,则俱发⻩钟及太蔟、应钟三孔。⻩钟应浊而太蔟清,大吕律在二律之间,俱发三孔而徵硙蒦之,则得大吕变徵之声矣。诸笛下徵调求变徵之法,皆如此也。太蔟为徵,笛后出孔。本正声之商,今为下徵之徵也。姑洗为羽,笛体中翕声。本正声之角,今为下徵之羽。蕤宾为变宮。附孔是也。本正声之变徵也,今为下徵之变宮也。然则正声之调,孔转下转浊,下徵之调,孔转上转清也。 清角之调:以姑洗为宮,即是笛体中翕声。于正声为角,于下徵为羽。清角之调乃以为宮,而哨吹令清,故曰清角。惟得为宛诗谣俗之曲,不合雅乐也。蕤宾为商,正也。林钟为角,非正也。南吕为变徵,非正也。应钟为徵,正也。⻩钟为羽,非正也。太蔟为变宮。非正也。清角之调,唯宮、商及徵与律相应,余四声非正者皆浊,一律哨吹令清,假而用之,其例一也。 凡笛体用律,长者八之,蕤宾、林钟也。短者四之。其余十笛,皆四角也。空中实容,长者十六。短笛竹宜受八律之黍也。若长短大小不合于此,或器用不便声均法度之齐等也。然笛竹率上大下小,不能均齐,必不得已,取其声均合。三宮,一曰正声,二曰下徵,三曰清角也。二十一变也。宮有七声,错综用之,故二十一变也。诸笛例皆一也。伏孔四,所以便事用也。一曰正角,出于商上者也,二曰倍角,近笛下者也,三曰变宮,近于宮孔,倍令下者也;四曰变徵,远于徵孔,倍令⾼者也。或倍或半,或四分一,取则于琴徽也。四者皆不作其孔,而取其度,以应退上下之法,所以协声均,便事用也。其本孔隐而不见,故曰伏孔也。 大吕之笛,正声应大吕,下徵应夷则,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有奇。 太蔟之笛,正声应太蔟,下徵应南吕,长二尺五寸三分一厘有奇。 夹钟之笛,正声应夹钟,下徵应无 ![]() 姑洗之笛,正声应姑洗,下徵应应钟,长二尺二寸三分三厘有奇。 蕤宾之笛,正声应蕤宾,下徵应大吕,长三尺九寸九分五厘有奇。变宮近宮孔,故倍半令下,便于用也。林钟亦如之一。林钟之笛,正声应林钟,下徵应太蔟,长三尺七寸九分七厘有奇。 夷则之笛,正声应夷则,下徵应夹钟,长三尽六寸。变宮之法,亦如蕤宾,体用四角,故四分益一也。 南吕之笛,正声应南吕,下徵姑洗,长三尺三寸七分有奇。 无 ![]() ![]() 应钟之笛,正声应应钟,下徵应蕤宾,长二尺九寸九分六厘有奇。 五音十二律 土音宮,数八十一,为声之始。属土者,以其最浊,君之象也。季夏之气和,则宮声调。宮 ![]() 火音徵,三分宮去一以生,其数五十四。属火者,以其徵清,事之象也。夏气和,则徵声调。徵 ![]() 金音商,三分徵益一以生,其数七十二。属金者,以其浊次宮,臣之象也。秋气和,则商声调。商 ![]() ⽔音羽,三分商去一以生,其数四十八。属⽔者,以为最清,物之象也。冬气和,则羽声调。羽 ![]() 木音角,三分羽益一以生,其数六十四。属木者,以其清浊中,人之象也。舂气和,则角声调。角 ![]() 凡声尊卑,取象五行,数多者浊,数少者清;大不过宮,细不过羽。 十一月,律中⻩钟,律之始也,长九寸。仲冬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宣养六气九德也。班固三分损一,下生林钟。 十二月,律中大吕,司马迁未下生之律,长四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五十二,倍之为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一百四。季冬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助宣物也。三分益一,上生夷则;京房三分损一,下生夷则。 正月,律中太蔟,未上生之律,长八寸。孟舂气至,则其律应,所以赞 ![]() 二月,律中夹钟,酉下生之律,长三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六百三十一,倍之为七寸二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一千七十五。仲舂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出四隙之细也。三分益一,上生无 ![]() ![]() 三月,律中姑洗,酉上生之律,长七寸九分寸之一。季舂气至,则其律应,所以修絜百物,考神纳宾也。三分损一,下生应钟。 四月,律中中吕,亥下生之律,长三寸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六千四百八十七,倍之为六寸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寸之万二千九百七十四。孟夏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宣中气也。 五月,律中蕤宾,亥上生之律,长六寸八十一分寸之二十六。仲夏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安静人神,献酬 ![]() 六月,律中林钟,丑下生之律,长六寸。季夏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和展百物,俾莫不任肃纯恪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 七月,律中夷则,丑上生之律,长五寸七百二十九分寸之四百五十一。孟秋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咏歌九则,平百姓而无贷也。三分损一,下生夹钟;京房三分益一,上生夹钟。 八月,律南中吕,卯下生之律,长五寸三分寸之一。仲秋气至,则其律应,所以赞 ![]() 九月,律中无 ![]() 十月,律中应钟,巳下生之律,长四寸二十七分寸之二十。孟冬气至,则其律应,所以均利器用,俾应复也。三分益一,上生蕤宾。 淮南、京房、郑玄诸儒言律历,皆上下相生,至蕤宾又重上生大吕,长八寸二百四十三分寸之百四;夷则上生夹钟,长七寸千一百八十七分寸之千七十五;无 ![]() 杨子云曰:“声生于⽇,谓甲己为角,乙庚为商,丙辛为徵,丁壬为羽,戊癸为宮也。律生于辰,谓子为⻩钟,丑为大吕之属也。声以情质,质,正也。各以其行本情为正也。律以和声,当以律管钟均和其清浊之声。声律相协而八音生。协,和也。”宮、商、角、徵、羽,谓之五声。金、石、匏、⾰、丝、竹、土、木,谓之八音。声和音谐,是谓五乐。 夫 ![]() ![]() ![]() ![]() ![]() ![]() 候气之法,为室三重,户闭,涂衅周密,布缇幔。室中以木为案,每律各一,內房中外⾼,从其方位,加律其上,以葭莩灰抑其內端,案历而候之:气至者灰去;其为气所动者,其灰散;人及风所动者,其灰聚。殿中候用⽟律十二,惟二至乃候。灵台用竹律。杨泉记云:“取弘农宜 ![]() 审度 起度之正,《汉志》言之详矣。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太乐,八音不和,始知后汉至魏,尺长于古四分有余。勖乃部著作郞刘恭依《周礼》制尺,所谓古尺也。依古尺更铸铜律吕,以调声韵。以尺量古器,与本铭寸尺无差。又,汲郡盗发六国时魏襄王冢,得古周时⽟律及钟、磬,与新律声韵闇同。于时郡国或得汉时故钟,吹律命之皆应。勖铭其尺曰:“晋泰始十年,中书考古器,揆校今尺,长四分半。所校古法有七品:一曰姑洗⽟律,二曰小吕⽟律,三曰西京铜望臬,四曰金错望臬,五曰铜斛,六曰古钱,七曰建武铜尺。姑洗微強,西京望臬微弱,其余与此尺同。”铭八十二字。此尺者勖新尺也,今尺者杜夔尺也。 荀勖造新钟律,与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惟散骑侍郞陈留阮咸讥其声⾼,声⾼则悲,非兴国之音,亡国之音。亡国之音哀以思,其人困。今声不合雅,惧非德正至和之音,必古今尺有长短所致也。会咸病卒,武帝以勖律与周汉器合,故施用之。后始平掘地得古铜尺,岁久 ![]() 史臣案:“勖于千载之外,推百代之法,度数既宜,声韵又契,可谓切密,信而有徵也。而时人寡识,据无闻之一尺,忽周汉之两器,雷同臧否,何其谬哉!《世说》称“有田⽗于野地中得周时⽟尺,便是天下正尺,荀勖试以校己所治金石丝竹,皆短校一米”又,汉章帝时,零陵文学史奚景于泠道舜祠下得⽟律,度以为尺,相传谓之汉官尺。以校荀勖尺,勖尺短四分;汉官、始平两尺,长短度同。又,杜夔所用调律尺,比勖新尺,得一尺四分七厘。魏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云:王莽时刘歆斛尺弱于今尺四分五厘,比魏尺其斛深九寸五分厘;即荀勖所谓今尺长四分半是也。元帝后,江东所用尺,比荀勖尺一尺六分二厘。赵刘曜光初四年铸浑仪,八年铸土圭,其尺比荀勖尺一尺五分。荀勖新尺惟以调音律,至于人间未甚流布,故江左及刘曜仪表,并与魏尺略相依准。 嘉量 《周礼》:“栗氏为量,鬴深尺,內方尺而圆其外,其实一鬴。其臋一寸,其实一⾖。其耳三寸,其实一升。重一钧,其声中⻩钟。概而不税。其铭曰:‘时文思索,允臻其极。嘉量既成,以观四国。永启厥后,兹器维则。’”《舂秋左氏传》曰:“齐旧四量,⾖、区、釜、钟。四升曰⾖,各自其四,以登于釜。”四⾖为区,区斗六升也。四区为釜,六斗四升也。釜十则钟,六十四斗也。郑玄以为釜方尺,积千寸,比《九章粟米法》少二升八十一分升之二十二。以算术考之,古斛之积凡一千五百六十二寸半,方尺而圆其外,减傍一厘八毫,其径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二忽有奇,而深尺,即古斛之制也。 《九章商功法》程粟一斛,积二千七百寸;米一斛,积一千六百二十七寸;菽荅⿇麦一斛,积二千四百三十寸。此据精耝为率,使价齐,而不等其器之积寸也。以米斛为正,则同于《汉志》。魏陈留王景元四年,刘徽注《九章商功》曰:“当今大司农斛,圆径一尺三寸五分五厘,深一尺,积一千四百四十一寸十分寸之三。王莽铜斛,于今尺为深九寸五分五厘,径一尺三寸六分八厘七毫。以徽术计之,于今斛为容九斗七升四合有奇。”魏斛大而尺长,王莽斛小而尺短也。 衡权 衡权者,衡,平也;权,重也。衡所以任权而均物,平轻重也。古有黍、垒、锤、锱、镮、钧、锊、镒之目,历代参差。《汉志》言衡权名理甚备,自后变更,其详未闻。元康中,裴頠以为医方人命之急,而称两不与古同,为害特重,宜因此改治权衡,不见省。赵石勒十八年七月,造建德殿,得圆石,状如⽔碓,铭曰:“律权石,重四钧,同律度量衡。有辛氏造。”续咸议,是王莽时物。 译文 《易》记载:“无形、菗象的东西称之为道,具体、实在的东西称之为器。”神秘的道无所不包,其神妙体现于 ![]() ![]() ![]() ![]() ![]() ![]() ![]() ![]() ![]() ![]() 到秦始皇焚书以后,这些法则渐渐衰微了。汉朝刚刚兴起,丞相张苍便开始考察音律,但未能审定完备。孝武帝时开始设置调协音律的官职,司马迁则更为详实地考察了律吕相生的顺序。王莽执政以来,又考察研讨音律,由刘歆逐条上奏,大体有五条:一讲数理完备,包括一、十、百、千、万;二讲调和声调,即宮、商、角、征、羽;三讲审定长度标准,即分、寸、尺、丈、引;四讲嘉量,即籥、合、升、斗、斛;五讲权衡,即稣、两、斤、钩、石。班固将这些內容编⼊《漠书。律历志》。蔡邕则记录了以后研讨律吕的学者,到司马绍统时又将这些內容编⼊《续汉书》。漠末天下大 ![]() ![]() 记载称“十二律,是⻩帝时代产生的。⻩帝命令乐官伶伦从大夏西面,昆仑山北面的⾕砍竹子,选择管壁薄厚均匀的竹管,截取两节中间长三寸九分的一截儿,将其所发之音定为⻩钟之宮,称作含少。以后又制成十二支竹筒,模仿凤凰的呜叫声。其间凤呜六声,凰呜六声,它们都以⻩钟之宮的律管开始产生,构成了十二律。可见开始造律采用竹管,因为它的腔体大小是自然形成的”还有记载说“⻩帝用⽟做律管,长一尺,六孔,十二月每月各用一管。舜的时候,西王旦献纳昭华律管就是⽟质的”漠章帝时,零陵文学奚景在泠道舜祠地下掘得⽩⽟律管。武童主尘元年,盗掘主周时魏襄王的陵寝,也得到了⽟律。可见古代又有以⽟做律管的例子。用⽟做律管的优点是管体清亮润泽。漠平帝时,王菱又用铜做律管。铜,寓义天下大同,风俗一致。铜的质地精良,不因⼲燥、嘲 ![]() ![]() 《周礼》记载,太师掌管六律、六吕,用来配合 ![]() ![]() ![]() ![]() ![]() ![]() ![]() 周景王要铸无 ![]() ![]() ![]() ![]() ![]() 秦始皇焚书毁坏了文化,典籍散佚殆尽,诸子记述琐闻佚事的文章偶或流传下来。吕不韦《舂秋》称:⻩钟之宮是律的 ![]() ![]() ![]() 汉朝兴盛之后,制止了秦朝焚书之弊,张苍开始研讨律历,但尚未完备。所以孝武帝考校乐事,设置协律官职,使得律吕的音准⾼低有了初步规范,乐器的音⾼音低也有了准确的把握,然而这也不过是采集以往的成果,作为暂时的制度,其音数还是用五。 当时淮南王刘安邀请诸位学者研讨律吕。说⻩钟律九寸则宮音有定,因而以九相乘,九九八十一,⻩钟的律数就确定了,其位在子。林钟之位在未,律数五十四。太蔟律数七十二,南吕律数四十八,姑洗律数六十四,应钟律数四十二,蕤宾律数五十七,大吕律数七十六,夷则律数五十一,夹钟律数六十八,无 ![]() ![]() 司马迁《八书》说到律吕,以常规耝略地探讨,并著录于前代史籍。它主要说最原始的混沌之气含天、地、人三气为一体,发动于子,十二律的相生,必定起之于此。于是以三、一相乘在丑得三,因而再以九个三相乘,连同本位共十辰,得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称为比率之数,用作计算⻩钟律长的除数。再以三相乘历十二辰,得十七万七⼲一百四十七,称之为包容之数,用作⻩钟律长计算的被除数。以被除数舆除数相约,得⻩钟律长九寸,候气则有十一月冬至气应验。这就是 ![]() ![]() ![]() ![]() ![]() ![]() 起始于子,为⻩钟九寸,一。 丑,三分之二。 寅,九分之八。 卯,二十七分之十六。 辰,八十一分之六十四。 巳,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二十八。 午,七百二十九分之五百一十二。 未,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零二十四。 申,六千五百六十一分之四千零九十六。 酉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二分之八千一百九十二。 戌,五万九千零四十九分之三万二千七百六十八。 亥,十七万七千一百四十七分之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 这样,律对应十二辰,其间六律为 ![]() ![]() ![]() ![]() ![]() ![]() ![]() ![]() ![]() 到元始年间,王莽辅佐国政,广泛征召通晓钟律的学者,考校音律问题,让羲和刘歆逐条整理上奏。班固的《汉书》采编⼊志,其间依次论列的內容虽然广博,但谈到十二律损益相生的顺序,则是以九寸长的⻩钟三分损一,下生林钟,长六寸。又以林钟长三分益一,左旋上生太蔟,这样每隔八律产生一律,上生下生往复,结束于无 ![]() 元帝时,郞中京房通晓五音六十律的数理,皇上命太子太傅玄成、谏议大夫章在乐府测问京房,京房答道:“得学问于已故的小⻩令焦延寿。六十律相生的方法是:用上方律产生下方律,都以三分之二为比率;用下方律产生上方律,都以三分之四为比率。 ![]() ![]() ![]() ![]() ![]() ![]() ![]() ![]() 京房又说:“竹管的音⾼不好调得准确,所以作准器来确定音律的数据。准的形状像瑟,长一丈,张十三弦,有效弦长九尺,与⻩钟律九寸对应。央中的一 ![]() ![]() 汉章帝元和元年,待诏官候钟律的殷肜上奏说:“朝中已没有人能懂得用准器来调定六十律的方法。而待韶严崇将用准器调律的方法教给了他的儿子严宣,希望征召严宣补为学官,负责调校乐器。”皇帝的诏书说:“严崇的儿子如确实知晓音律,分辨它们的类别,调协它们的音⾼,应予测试。不能依托⽗亲的学问,以不辨音⾼为聪敏。音律微妙,但难道就再没有了解它的人,掌握它的人了吗。将十二律序列错开吹奏,凡能将各律准确判断,不错一律的人,才可以接传严崇的学位。”测试严宣十二律,其中二律辨别准确,四律不精,有六律竟不能判别为什么律,严宣于是不能补为学官。从此以后律学家都不能调理准器了。 熹平六年,灵帝在东观召见主管音律的太子舍人张光等人,询问准器的道理,张光等人均不知其意,回去查看所蔵,才找到了它。其形制就像京房所说的那样,但仍不能确定弦音的⾼低。于是,音律问题不能够总结出来让人了解,懂一些音律道理的人想着教授没有 ![]() 汉末战 ![]() ![]() 泰始十年,中书监苟勖、中书令张华出示宮廷所蔵铜、竹律管二十五支,令太乐郞刘秀等校验,其中三支舆杜夔及左延年的律法相符,另外二十二支, ![]() 荀勖等奏言:“从前先王作乐,为了移易风俗,祭献神灵,保佑贤明,一定要使律吕谐和,用其规范各种乐器。所以郊祀朝宴的用乐,都有一定的乐制,歌唱和奏乐各有次序,音律的⾼低也都相适宜。经传记载所谓‘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宮’,于此可以得到了解。像列和所告知的那样,笛的长短没有法度规范,不 ![]() ![]() 苟勖又问列和:“作笛的方法可依十二律作十二支笛,让笛子的每一孔依照一律定音,然后用于演奏,可否?”列和答道:“太乐束厢的长笛正声已有四尺二寸长,如今再取其下征调,按照规律,声低的笛应当长,计算其寸尺能有五尺多长,翅从前作过,已不能吹奏。此外,笛的各孔因为没有校试,我认为不能够作到每一孔对应一律。”太乐四尺二寸的正声笛对应蕤宾律,依照十二管旋相为宮的推法,其下征之孔当对应大吕一律。大吕笛长二尺六寸挂零,不得用五尺多长。于是让太乐郞刘秀、邓昊等依律作大吕笛给乏迪看,又吹七律,以笛每一孔对应一律校验,声音都能应合。然后让郝生鼓筝,宋同吹笛,演奏杂引、《相和》等乐曲。列和答道:“和的祖上从谨世以来,家传作笛,不知这种方法,特别是让笛孔发音与律相对应,实在是我所不能的。”超生、垒茎、壁整、塞夏都与型塑有同感。 又问乏迪:“笛有六孔,加上筒音为七声,乏回你能说出它们所发的宮、商、角、征等音名吗?孔音是否调校准确,怎样检验呢?”列和答言:“先师所传,吹笛衹是用来演奏曲调,如告诉你某曲调某音应抬起某个手指,最初并不知七孔分别对应于何律。说到作笛,那是仰仗官署中的笛工按照旧图制作完毕,拿来演奏的人不必重新校正各孔音⾼是否准确。”《周礼》记述钟磬乐队,都需符合一定的音律规范,所以造钟磬的人先依律调协,然后才能在四厢乐悬中使用。演奏过程中,其他乐器都能舆钟磬的音⾼相协,那就都算应律了。至于说在殿堂上的飨宴,没有四厢的钟磬乐悬,由于笛有固定的音⾼,所以弦歌等皆以笛音为音⾼准则,因此说笛就像钟磬,当然必定与律吕相合。像列和所说径直以想象去制作,每孔位置递减一寸,七孔中相邻两孔问的音程距离均等,则不知它们对应于哪一律,音⾼准确与否也无从检验,仅从笛子发出的音来说,它们是不规范的。让太乐郞刘秀、邓昊、王 ![]() 又问列和:“如果不知律吕的道理而表演音乐,那么音律的⾼低,曲调的起伏,应当以什么来称呼?”列和答道:“每当合奏之时,随着歌唱者声调的⾼低,选择长短不同的笛子。假使声调低的人用三尺二的笛,则称之为三尺二调;声调⾼的人用二尺九的笛,则称之为二尺九调。漠魏以来代为相传,都是这样做的。”而《周礼》所记奏六乐,则是奏⻩钟,歌大吕;奏太蔟,歌应钟,都是以律吕名称来表示歌唱和演奏的⾼低。列和所称用二尺、三尺为名,虽是汉魏以来沿用,但庸俗而不典雅。令太乐郞刘秀、邓昊等按律作笛,三尺二寸的笛对应无 ![]() ![]() 《尚书》记载:“我希望听到以六律协和五声,播之于八音乐器的音乐来考察治 ![]() ⻩钟之笛,正声对应⻩钟律,下征对应林钟律,长二尺八寸四分四厘挂零。正声调指法,以⻩钟为宮,姑洗为角,笛的全闭音孑发音为姑洗,所以以角音长度的四倍为⻩钟笛的长度。它发的宮声居中音区为正,不属于低音区的倍声,因而称作正声。 正声调的指法:⻩钟为宮。应钟为变宮,第二孔。南吕为羽,第三孔。林钟为征,第四孔。蕤宾为变征,第五附孔。姑洗为角,闭合笛上所有按音孔所发之音。太蔟为商。笛后所开孔。商声低于角声,当在角音的下方,而角声已在音孔全闭的筒音中,所以祇能在上端确定商孔,让它比宮音⾼。然而宮商都是中音区的正声,其余各声为低音区的倍声;所以从宮孔以下孑位越来越向笛体下方,音也转⼊低音区。这一段记述笛子上下的顺序名称。下一段说律吕相生,笛的律制。正声调律法,⻩钟为宮。作⻩钟笛,要求宮声音孔,用姑洗律和⻩钟律的长度,从笛首吹孔处往下度量,在⻩钟律与姑洗律长度之和处开孔,则为宮孔。宮生征,⻩钟生林钟。用林钟律之长从宮孔往下度量,満林钟律长处开孑,则为征孔。征生商,林钟生太蔟。用人蔟律长从征孔往上方度量,満太蔟律长处开孔,则是商孔。商生羽,太蔟生南吕。用南吕律长从商孔向下方度量,満南吕律长处开孔,则是羽孔。羽生角,南吕生姑洗。用姑洗律长从羽孔向上度量,満姑洗律长处开孔,则是角孑。然而它在商孔的上方,吹笛者左手已按不到了。从羽孑向下方度量,満姑洗律长处开孔,也能得到角孔,但它在商附孔之下,吹笛的人右手又顾及不上了,所以不开角孔。向下推算,再低一个八度,那就是音孔全闭的筒音所发的角音了,这是古已有之的规范。音律家这种旧的开孔办法,虽然已低了两个八度,但它们音⾼的框架没变,刚好适用于唱和的音乐表演,丝毫无损于曲调的表现力。<国语》称,笙箫类乐器音律便于协和规范,这个说法是适宜的,也就是说它们易于运用变通的办法解决问题。角生变宮,姑洗生应钟。上句所说当为角孔而出于商孔上方的音孔,以墨点标识,用应钟律长从这一点向下度量,満应钟律长处开孔,就是变宮孔。变宮生变征,应钟生蕤宾。用蕤宾律长从变宮孔向下方度量,満蕤宾律长处开孔,则是变征孔。十二笛的制作,各笛分别以它的宮音为主,相生的办法或低八度或⾼八度,以其易于变通为准,道理是一样的。 下征调指法:林钟为宮,本来是正声⻩钟宮音阶的征音。征声⾼,在宮声上方,由于笛孔上的变通办法,取其下方低八度的征声,所以称下征。下征声代替了宮声的地位,正是《记》所说的“五声、十二律旋相为宮”.然而正声调音区⾼,下征调音区低。南吕为商,第三子乙。本是正声调⻩钟为宮音阶的羽声,现为下征音阶的商声。应钟为角,第二孔。本是正声调⻩钟为宮音阶的变宮,现为下征调的角声。⻩钟为变征,下征调,林钟为宮,大吕应为变征,而⻩钟笛原本没有大吕的音位,所以用⻩钟音孔代替变征。其演奏方法是,发变征声时,将⻩钟、太蔟、应钟三孔一起打开。⻩钟应低而太蔟应⾼,大吕在二律之间,三孔都打开,而稍微快速半按⻩钟孔(宮孔),就能得到变征声大吕的音⾼。其他各笛下征调求变征声的方法,都是这样。太蔟为征,笛后出孔。本正声调的商声,现在是下征调的征声。姑洗为羽,笛孔全闭的筒音。本是正声调的角声,现在是下征调的羽声。蕤宾为变宮。附孔。本是正声调的变征,现在是下征调的变宮了。然而在正声调,音孔在下方,音区也低;在下征调,音孔则向上,音区也⾼了。 清角之调指法:以姑洗为宮,就是笛孔全闭的筒音。在正声调是角音,在下微调是羽音。在清角之调则是宮音,用超吹的方法让它⾼八度,所以称清角。衹是用于小诗和谣俗之曲的音乐,不合乎雅乐的用乐规范。蕤宾为商,音⾼准确。林钟为角,音⾼不准。南昌为变征,音⾼不准确。应钟为征,音⾼准确。⻩钟为羽,音⾼不准确。太蔟为变宮。音⾼不准确。清角之调,衹有宮、商、征舆律相应,音⾼准确,其余四声音⾼都偏低,一律用超吹办法让该音升⾼,所应律各音⾼均有变化,道理都一样。 大凡确定笛体的长度以该笛的角声所应律律长为参照,较长的笛全长相当于它的角律律长的八倍,蕤宾笛、林钟笛就是这样。较短之笛的长度,相当各自角律律长的四倍。其余十律所应笛都取各自角律的四倍。笛管的容积,是其角律容积的十/<倍。短笛竹管以容受其每律八倍的黍粒为宜。如果笛制长短大小舆此不合,则其他乐器不便以笛的音⾼为准。然而竹管大多上大下小,管径不平均,这是不得已的,祇要取其声与律合即可。三宮,一为正声,二为下征,三为清角。二十一变。每一宮均有七声,各为调首, ![]() 大吕之笛,正声应合大吕律,下征应合夷则律,长二尺六寸六分三厘挂零。 太蔟之笛,正声应合太蔟律,下征应合南吕律,长二尺五寸三分一厘挂零。 夹钟之笛,正声应合夹钟律,下征应合无 ![]() 姑洗之笛,正声应合姑洗律,下征应合应钟律,长二尺二寸三分三厘挂零。 蕤宾之笛,正声应合蕤宾律,下征应合大吕律,长三尺九寸九分五厘挂零。变宮近于宮孔,所以其⾼低八度音都再低一个八度,便于使用。林钟之笛也一样。 林钟之笛,正声应合林钟律,下征应合太蔟律,长三尺七寸九分七厘挂零。 夷则之笛,正声应合夷则律,下征应合夹钟律,长三尺六寸。变宮孔的确定,与蕤宾律相同,笛长用四倍的角音,所以用四分益一的方法。 南吕之笛,正声应合南吕律,下征应合姑洗律,长三尺三寸七分挂零。 无 ![]() ![]() 应钟之笛,正声应合应钟律,下征应合蕤宾律,长二尺九寸九分六厘挂零。 土音为宮,律数八十一,是诸音相生的起点。因为它最低,所以属土,是君主的象征。夏季最后一个月的气平和,则宮声就谐和。宮声紊 ![]() 火音为征,三分宮音的律数,去其一分而得。律数为五十四。之所以属火,是因为征音较⾼,它也是事的象征。夏季之气平和,征声就谐和。征声紊 ![]() 金音为商,三分征音的律数,增其一分而得。律数为七十二。之所以属金,是因为其音之低仅次于宮,是臣的象征。秋季之气平和,商声就谐和。商声紊 ![]() ⽔音为羽,三分商声的律数去其一分而得。律数为四十八。之所以属⽔,是因为其音最⾼,是物的象征。冬季之气平和,羽声就谐和了。羽声紊 ![]() 木音为角,三分羽声的律敷增其一分而得。律数为六十四。之所以属木,是因为其音⾼低适中,是人的象征。舂季之气平和,角声就谐和。角声紊 ![]() 乐音有尊卑,以五行为参照,律敷多的声音低,律数少的声音⾼;敷大音低不过宮音,数小声⾼不过羽音。 十一月,对应律为⻩钟,这是十二律的开端,长九寸。冬季第二月的气来了,该律则相应合,用以全面地培养六气和九功之德。班固的记载为其律三分损一,下生林钟。 十二月,对应律为大吕,司马迁记载的未位下生而得的律,长四又二百四十三分之五十二寸,二倍为八又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零四寸。冬季第三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则相应合,用来助 ![]() 正月,对应律为太蔟,未位上生而得的律,长八寸。舂季第一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相应合,佐 ![]() 二月,对应律为夹钟,酉位下生而得的律,长三又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六百三十一寸,其二倍为七又二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零七十五寸。舂季第二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应合,并且能出四时之微气。三分益一,上生无 ![]() ![]() 三月,对应律为姑洗,酉位上生而得的律,长七又九分之一寸。舂季末一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应合,且百物整洁清净,可以用于祭神飨宾。三分损一,下生应钟。 四月,对应律为仲吕,亥位下生而得的律,长三又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之六千四百八十七寸,其二倍为六又一万九千六百八十三分之一万二千九百七十四寸。夏季第一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应合,用以培养 ![]() 五月,对应律为蕤宾,亥位上生而得的律,长六又八十一分之二十六寸。夏季第二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应合,它可以使神人静好,像宾主一样互相敬酒。三分损一,下生大吕;京房用三分益一,上生大吕。 六月,对应律为林钟,丑位下生而得的律,长六寸。夏季末一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应合,它使得时务和顺,百事无伪,人们各任其事,并速获成功。三分益一,上生太蔟。 七月,对应律为夷则,丑位上生而得的律,长五又七百二十九分之四百五十一寸。秋季第一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应合,并可以咏歌九功之德,成百姓之志,使他们不疑惑。三分损一,下生夹钟;京房用三分益一,上生夹钟。 八月,对应律为南吕,卯位下生而得的律,长五又三分之一寸。秋季第二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相应合,并辅佐万物的形成。三分益一,上生姑洗。 九月,对应律为无 ![]() 十月,对应律为应钟,巳位下生而得的律,长四又二十七分之二十寸。冬季第一个月的气来了,该律就会应合,且百器具备,有利于世事,百官器用,皆能恢复对应其礼的常态。三分益一,上生蕤宾。 淮南、京房、郑玄各位学者研究律历,都认为,上下相生到蕤宾律,又重复上生得大吕律,长八又二百四十三分之一百零四寸;夷则上生夹钟,长七又一千一百八十七分之一千零七十五寸;无 ![]() ![]() 杨子云说:“五声产生于记的办法,即甲己为角,乙庚为商,丙辛为征,丁壬为羽,戊癸为宮。律产生于记时辰的办法,即子为⻩钟,丑为大吕等等。五声以表达情为正,质,就是正,各声以其代表的情为正。律用来调协声,应当以律管代表的音⾼系统去规范声的音⾼。声律谐和了才能有乐器产生。协,就是谐和。”宮、商、角、征、羽,称为五声。金、石、匏、⾰、丝、竹、土、木各类乐器,称之为八音。八音能够以五声相谐,称为五乐。 ![]() ![]() ![]() ![]() ![]() ![]() ![]() ![]() ![]() ![]() 候气的方法是,造三重密室,紧闭门户,并用⾎涂四壁,挂桔红⾊的帘幕。屋內为每一律位作一木案,裹面低外面⾼,按照方位,将律管放在案上,将葭莩灰庒放⼊管內,按照历法而等候气至:气到了则葭莩灰飞除;如果真是为气所动,葭灰飞散;如果是被风或人所动,葭灰就会聚集。宮中候气用十二支⽟质律管,惟有冬至、夏至才有此举。灵台则使用竹质律管。杨泉记述:“用弘农宜 ![]() ![]() 正确的长度标准,《漠志》的记述已很详细了。武帝泰始九年,中书监荀勖校验太乐,各类乐器不和,了解到从后漠到魏,尺的标准比古代长出四分多。荀勖就率著作郞刘恭依《周礼》标准制作尺度,即所说的古尺。依照古尺重新铸造铜质律管,用来调定音律。用该尺度量古代器物,与器物所铭刻的寸尺没有差误。后来,汲郡盗掘六国时魏襄王墓,得到了古代周朝的⽟律及钟磬乐器,它们也与新律暗中相合。那时候一些地区如果得到汉代古钟,吹新律校验都能相合。荀勖对该尺的铭题是:“晋泰始十年,中书考证古代器物,参照校验今尺,发现比古尺长四分半。所依据的古代标准器物有七种:一是姑洗⽟律,二是小吕⽟律,三是西京铜望臬,四是金错望臬,五是铜斛,六是古钱,七是建武铜尺。其中姑洗⽟律略长,西京望臬略短,其余诸器与该尺相同。”铭文共八十二字。该尺为荀勖的新尺,今尺即杜夔尺。 荀勖制成的新钟律,舆古器物度量标准相合,当时人们都称赞其精密。惟有散骑侍郞陈留医咸讥笑他的律音偏⾼,音⾼就会引起悲哀,就不是兴国的音乐,而是亡国的音乐。亡国的音乐哀而且悲,人们陷于困苦之中。如今音律不合雅乐的规范,恐怕不是体现盛德的至和之音,必定是由古尺、今尺长短不同所造成的。适逢阮咸病故,武帝认为荀勖所造律管与周、漠两朝标准器相合,所以诏令使用。后来,始平时挖地得到了古代铜尺,年代久远形将腐蚀,不知是什么朝代的器物,果然较荀勖尺长四分,人们便叹服阮咸见识⾼明,但已不能再引起注意了。 史臣们认为:荀勖在千年之后,推定百代之前的律法,尺度既适宜,声韵又契合,说得上确切精密,令人信服而有证验。而当时人们见识寡陋, ![]() ![]() 《周礼》记载:“栗氏制成的嘉量,包括黼,其⾼一尺,体积为圆柱体內接一尺见方的正方体,其容量为一黼;嘉量底部称臋,⾼一寸,容量为一⾖;嘉量两旁有耳,⾼三寸,容量为一升。容量的总重为一钧,其寸尺标准来源于⻩钟律管。度量时以刮平嘉量各部表面,不使实物遇量溢出为准。它的铭文是: ‘这是时代文明的思考与探求,诚信其臻于完美。嘉量既已制成,即可考察各地的度量标准,并永远以它的法度昭示后人。”’《舂秋左氏传》记载:“从前齐国有四种容量单位,⾖、区、辅、钟。四升为一⾖,以下各以四进,升晋到黼。”即四⾖为区,一区合一斗六升。四区为黼,一脯合六斗四升。十鯆为一钟,一钟合六十四斗。郑玄认为黼內一尺见方的容器容积为一千立方寸,比《九章.粟米法》少二又八十一分之二十二升。用算术来考察,古斛的容积为一千五百六十二又二分之一立方寸,圆內接一尺见方正方形的对角线,还需减旁一厘八毫,其直径应为一尺四寸一分四毫七秒二忽之多,而⾼为一尺,造就是古斛的形制。 《九章.商功法》认为,容粟一斛,体积为二千七百立方寸;容米一斛,体积为一千六百二十七立方寸;容⾖类、芝⿇、麦子一斛,体积为二千四百三十立方寸。这是 ![]() 对衡权的解释是,衡,为平的意思;权,为重的意思。衡就是由权来称量物质的轻重数量。古代有黍、累、锤、锱、缳、钩、锷、溢等不同单位,历代单位标准不一。《漠志》讲到衡权的名义、道理十分详备,以后制度的变化,没有详细听说。五尘年间,墓题认为医生的处方人命关天,而称量单位与古制不同,为害严重,应当改治权衡制度,但不见省察。赵石勒十八年七月,建造建垄殿时,得一圆石,如⽔碓形状,上面刻有铭文:“律权石,重四钩,使律度量衡统一标准。由辛氏制作。”说是王莽时的东西。 Www.IgMxS.CoM |
上一章 晋书 下一章 ( → ) |
睡虎地秦墓竹农桑辑要智囊(选录)水经注四十二章经菜根谭论衡围炉夜话容斋随笔冰鉴 |
房玄龄等的免费历史小说《晋书》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晋书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晋书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