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是赵蕤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反经 作者:赵蕤 | 书号:10165 时间:2017/3/26 字数:12670 |
上一章 运命 下一章 ( → ) | |
(《易》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夫人之受生,貌异音殊,若乐愚智,尊卑寿夭,无非三势,业理使之然。) 夫天道 ![]() ![]() ![]() (文王问太公曰:“夫人主动作举事,有祸殃之应,鬼神之福乎?”太公曰:“有之。人主好重赋敛,大宮室,则人多病瘟,霜露杀五⾕;人主好畋猎,不避时噤,则岁多大风,禾⾕不实;人主好破坏名山,壅塞大川,决通名⽔,则岁多大⽔伤人,五⾕不滋;人主好武事,兵⾰不息,则⽇月薄蚀不息,太⽩失行。”文王曰:“诚哉!”) 今称《洪范》咎征,则有尧、汤⽔旱之灾;消灾复异,则有周宣云汉宁莫我听!《易》称:“积善余庆。”则有颜、冉短折之凶。善恶之报,类变万端,不可齐一,故视听者惑焉。 (太史公曰:“《书》称:‘天道无亲,尝与善人。’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回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餍而早夭。天之报施善人,何如哉?盗跖⽇杀不辜,肝人之⾁,暴戾恣睢,聚 ![]() 尝试言之:孔子曰:“死生有命。”又曰:“不得其死。”又曰:“幸而免”者,夫死生有命,其正理也;不得其死,未可以死而死也;幸而免者,可以死而不死也。此皆 ![]() ![]() 扬子《法言》云:或问:“寿可益乎?”曰:“德。”或问曰:“回、牛之行德矣!何不益也?”曰:“德故尔。如回之残,牛之贼,焉得寿?”曰:“残贼或寿。”曰:“彼妄也,君子不妄也。”) 推此以及教化,亦如之。人有不教化而自成者,有待教化而后成者,有虽加教化而终不成者,故上智与下愚不移,至于中人则可上可下(议曰:《传》云:“能者养之以福,不能者败之以祸。”此可上可下者。)。推此以及天道,则亦如之。 灾祥之应,无所疑焉。故尧汤⽔旱,天数也。(议曰:夫 ![]() ![]() 《洪范》咎征,人事也。(议曰:《传》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谓立事以应休咎,故曰人事。) 鲁僖霪雨,可救之应也。周室旱甚,难变之势也。(议曰:孔子云:“祭如在。”言祭法在精诚也。语曰:“应天以实,不以文言。”上天不以伪动也。《易》曰:“善不积,不⾜以成名。”古语曰:“土 ![]() ![]() 颜冉之凶, ![]() ![]() ![]() ![]() ![]() 范晔曰:“陈平多 ![]() ![]() 由是观之,夫陈平、邴吉及袁安之后,衰与盛乃在先人之德,又不在我之得失矣。虞南曰:“夫释教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惠,与夫仁、义、礼、智、信,亦何殊?故盖以所修为因,其果为报。人修此六行,皆多不全,有一缺焉,果亦随灭。”是以鬷明丑于貌而惠于心。赵壹⾼于才而下于位,罗裒富而无义,原宪贫而有道,其不同也,如斯悬绝。兴丧得失,咸必由之。由是言之,夫行己不周则诸福不备,故吉凶祸福不得齐也。故世人有 ![]() 《易》曰:“有天道焉,有地道焉,有人道焉。”言其异也;“兼三才而两之。”言其同也。故天地之道,有同有异。据其所以异,而责其所以同,斯则惑矣。守其所以同,而求其所以异,则取弊矣。迟速、深浅,变化错乎其中,是故参差难得而均也。天、地、人、物之理莫不同之。故君子尽心焉、尽力焉,以邀命也。 (议曰:孙卿云:“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理则吉,应之以 ![]() ![]() ![]() ![]() ![]() ![]() ![]() ![]() 昔梁惠王问尉缭曰:“吾闻⻩帝有刑德,可以百战百胜,其有之乎?”尉缭曰:“不然。⻩帝所谓刑德者,以刑伐之,以德守之,非世之所谓刑德也。世之所谓刑德者,天官、时⽇、 ![]() ![]() 按:孙卿、墨翟、尉缭之说,言吉凶祸福在于人矣。周公诫成王曰:“昔殷王中宗,治人祗惧,弗敢荒宁,享国七十年。其在⾼宗,嘉靖殷邦,至于小大,无时或怨,享国五十九年。其在祖甲,爰知小人之⾐食,能保惠于庶人,弗侮鳏寡,享国卅有三年。自时厥后,立王生则逸,惟耽乐之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三、四年。呜呼!嗣王其鉴于兹。” 《史记-陈世家》曰:“陈,舜后也。周武王封之陈。太史公云:舜之德,至矣。禅于夏,而后世⾎食者,历三代。及楚灭陈,而田氏得政于齐,卒为建国,百世不绝。”《南越传》云:“越虽蛮夷,其先岂尝有大功德于人哉!何其久也?历数代,尝为君主,勾践一称伯。盖禹之烈也。”又曰:“郑桓公友者,周厉王之少子也。幽王以为司徒,问于太史伯曰:‘王室多故,予安逃死乎,吾 ![]() 按:周公、马迁、太史伯之谈,言兴亡、长短,必依德矣。此略言其本而不语其详。尝试论之曰:命也者,天之授也;德也者,命之本也。皇灵虽 ![]() 《易》曰:“穷理尽 ![]() (议曰:夫吉凶由人,兴亡在德。稽于前载,其在德必矣。今论者以尧舜无嗣,以为在命,此谬矣。何者?夫佐命功臣,必有兴者,若使传子,则功臣之德废。何以言之?昔郑桓公问太史伯曰:“周衰,何国兴?”对曰:“昔祝融为⾼辛火正,其功大矣。而其于周,未有兴者。楚,其后也。周衰,楚必兴。齐,姜姓,伯夷之后也,伯夷佐尧典礼。秦,嬴氏,伯翳之后,伯翳佐舜,怀柔百物。若周衰,并必兴矣。”是以班固《典引》云:“陶唐舍胤而禅有虞,有虞亦命夏后,稷、契熙载,越成汤武,股肱既周,天乃归功元首,将授汉刘。”由此言之,安在其无嗣哉!又曰:“楚师屠汉卒,睢⽔鲠其流;秦人坑赵士,沸声若雷震。虽游、夏之英才,伊、颜之殆庶,焉能抗之哉!”此其弊也。 对曰:宋景公之时,荧惑在心。公惧,问子韦,子韦曰:“心者,宋分野也,祸当在君。虽然,可移于人。”据此言,则君有祸,人当受之。若当君厄舍之时,则生人涂炭。虽伊、颜、游、夏,何所抗哉?故庄子曰:“当尧舜,天下无穷人,非智得也;当桀纣,天下无通人,非智失也。时势适然。”此之谓矣。 又曰:“彼戎狄者,人面兽心,晏安鸩毒,以诛杀为道德,蒸报为仁义。自金行不竞,天地板 ![]() ![]() ![]() ![]() ![]() ![]() ![]() ![]() ![]() ![]() ![]() 由是观之,晋家之德,安胜于匈奴哉!今见戎狄 ![]() 译文 [《易经》上说:“人的精神元气是实有之物,所谓游魂是精神的变现。” 人自受命为人,相貌各异,声音不同,苦乐不均,愚智悬珠,或尊贵或卑 ![]() 天道、 ![]() ![]() ![]() ![]() [周文王曾问姜太公:“君主做什么事情,有灾祸的应验和鬼神的福佑吗?”太公回答说:“有这种事。君主加重对民人的赋税盘剥,为扩大宮殿而大兴土木,那么就会有疾病流行,霜露就会冻死五⾕;君主好大规模地狩猎,而且不管农时,那么这种年份就会多刮大风,庄稼籽粒就不 ![]() ![]()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说天道不分亲疏,总是保佑好人。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孔子单单推崇颜回好学。可是颜回多次陷⼊穷困境地,以至糟糠都填不 ![]() ![]() ![]() ![]() ![]() 把这个道理,加以类推到教育导百姓的问题上,也是如此。人有不待教育化导而自然成为良善的人的;有必经教育化导才能成为良善之人的;也有虽经教育化导,却最终不能成为良善之人的。所以孔子才说唯有上智和下愚两种人是不能改变的,而普通人则是既可经教育化导而向善,也可能因化导的错误而向恶。[《左传》上说:“能向善的人不断积累,必然得到福佑;不能向善的必然走向败亡而取祸。”这就是可以向上为善,也可向下为恶的意思。]把这个道理加以类推,引到天道的问题上,也同样如此。 灾害和吉祥的报应,是不应怀疑的。帝尧和商汤时的⽔旱灾害,可以说是自然规律。[ ![]() ![]() ![]() 《洪范》所说的行恶必报之验,指的是人事。[《左传》说:“祸福没有固定的走向。是祸是福,都是自己招来的。”也就是说,怎样为人处事,也就会有怎样的命运。所以说命运在于人事。]鲁僖公时, ![]() ![]() 古语还说:“土能治⽔,但是用手捧起一把土,是不能堵住⻩河的决口的;铁能锯断树木,可是用一寸之铁却无法毁灭森林。”《左传》上说:“小恩小惠,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神灵也不会降福给他。”这都是讲善行太少,感动不了别人。现在祈祷虽然相同,得到的感应却不同,原因就在于或是为仁很少可是希求神的降福却太多;或是只讲一些华丽好听的空话而內心并不诚恳啊! 颜回、冉伯牛的短命,那是 ![]() ![]() “晋国的六家大夫哪一家会最先灭亡?”士鞅说:“那一定是栾氏要最先灭亡啦。”秦王说:“是不是因为栾氏太横暴了?”士鞅说:“是的。栾厌横暴得太过分了。但是他还可能侥幸逃过这一命运,要亡大约亡在他儿子栾盈的手里。”秦王问:“此话怎讲?”士鞅说:“栾武子的德政,对于晋国民人来说,就象周朝人怀念召公一样。由于怀念召公,连召公拴过马、乘过凉的棠树都精心保护,何况是他的儿子呢!栾厌死后,他的儿子栾盈的善德并未能及于百姓,他祖⽗栾武子的恩德又早不存在了,可对他⽗亲栾厌的怨恨却一天比一大強烈,所以栾氏的灭亡将在这个时候吧。”在这次对话后九年,晋国灭掉了栾氏。由此看来,栾厌虽然横暴,但他⽗亲栾武子的恩德,老百姓还记在心里,因而他⾝受其福。栾盈虽有贤德,但由于有栾厌这样的⽗亲,所以终于遇祸。可见,是祸是福不在自⾝是否有贤德或暴 ![]() 范晔曾说:“陈平多 ![]() ![]() ![]() ![]() 由此看来,陈平、邴吉以及袁安后代的兴盛与衰败,乃决定于祖先的德行如何。虞世南说:“佛教教义中有布施财物、遵守戒律。忍辱负重,勇往直前、坐禅守定、菩提智慧等六度菩萨行,这与儒学中的仁义礼智信有什么不用呢?大略说来,是以修持为因,其果是回报人的修待。人在修持此六度菩萨行时,往往不能完満。其中缺失一项,果报也随之而消失。”所以,鬷明外貌丑陋但內心聪明,赵壹才能⾼而地位低,罗裒虽富但无义,原宪贫穷但有道德。他们的不同是如此悬殊。品行不完善,那么就不会有完全的福报。 说吉、凶、祸、福不能完満。因此世上就有了 ![]() 《易经》上说:”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这是讲道的不同。又说: “兼天、地、人三道的规律,都是对立的两方面。即天有 ![]() ![]() ![]() ![]() [荀子曾说:“天道运行有它固定的规律,这种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用合理的行动去应合它,就会有吉祥出现,否则就会出现灾荒。加強农业这个 ![]() ![]() 否则天也不能使你吉祥。所以明⽩天道和人道互不相⼲的道理,就可以称得上圣人了。如果有星辰坠落,树木无故发出可怕的声音,天地出现异常变化,你感到奇怪,是可以理解的。只有人间妖孽才是可怕的。为什么呢?政治险恶,田园荒芜,庄稼长得不好,米价暴涨,人们吃不 ![]() ![]() ![]() ![]() ![]() 荀子的说法非常切近,这种灾难确是太悲惨了。《左传》上说:“万物之精怪,圣人之书不予记载。对于没有用的道理,不是急迫的学问,可以弃置一边,不去研究它。”墨子说:“古代的圣王,把孝子推举出来,是为了勉励人们都孝敬⽗⺟;尊重贤良之人,是勉励人们都去做善事。因而发布法令来教诲民人,明定赏罚以有助于这种勉励的功效。象这样, ![]() ![]() ![]() 最⾼统治者转向正道,民人也就容易教化的道理。所以家国的安危和治 ![]() 从前梁惠王问尉缭:“我听说⻩帝由于有刑罚,有仁德,而百战而胜,是这样吗?”尉缭回答说:“不是的。⻩帝所制定的刑罚和仁德,是用刑罚来讨伐不仁,用仁德来守卫天下。那并不是世俗所说的刑罚与仁德啊。世俗所说的刑罚、仁德,指的是天体上的⽇月星辰运行是否失序,以及 ![]() ![]() 按照荀子、墨子、尉缭的说法,吉凶祸福全在于人。周公告诫周成王说: “过去殷中宗治理天下,敬畏、戒惧,不敢荒废国事,稳坐天下七十年。到了殷⾼宗,兢兢业业地治理殷国,附属诸邦国,无论大小,从没有对商表示怨恨的,安享天下五十九年。到了祖甲,能了解普通百姓⾐食好坏,能使百姓怀念他的恩惠,不欺负鳏寡孤独的老人,坐天下三十三年。自那时起,以后即位的君王,从出生就过着安逸的⽇子,所想的是怎样尽情享乐,因而也没有一个长寿的。有的十年,有的七八年,有的才三、四年就死了。可叹啊! 继而为王的人应引以为借鉴。” 《史记-陈世家》说:“陈国,是舜的后裔,周武王把他们封在陈地。 司马迁说:舜的仁德,可以说元以复加了,后来传给夏禹,后代都享受王者的祭祀。历夏、商、周三代,直到被楚国灭掉。而田氏从齐国夺取权政,建立的家国传了好多代。”《南越传》上又说:“越国虽是不开化的家国,他们的祖先哪里有大功于百姓呢?可是为什么能传国这样久,经历了数代人,都曾称王,到了勾践甚至争得天下霸主的地位,这大约是大禹的余烈吧?” 又说:“郑桓公名郑友,本是周厉王的小儿子,被幽王任命为司徒。郑友问大史伯说:‘周王族多难多灾,我哪里逃得出灭亡的命运呢?我打算南游长江,怎么样?’太史伯回答说:‘过去祝融⾼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了,但在周代,后裔未有兴盛的。楚国是他的后裔,周衰落之后,楚国必定兴盛起来。楚国兴盛,可对郑国不利啊。’郑桓公说:‘周衰之后,哪些家国会兴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约是齐、秦、晋、楚这几个家国吧。齐国姓姜,本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佐帝尧治理天下。秦,赢氏,本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佐舜用文德化导万民。以及楚国的先祖都曾对天下有大功。 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这就是晋国。那里地势险要,以此延续至今。 如果周朝衰落,这四个家国必然一起兴盛起来。’” 按周公、司马迁、太史伯的说法,家国的兴亡和国运的长短,必由其德决定。这是概括他讲些 ![]() ![]() 这就是关于命运的最深刻的理解。] 《易经》上说:“要穷究天下道理,尽自己之所能,来实现最好的命运。” 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啊。 [赵子评论说:吉凶由人自取,兴亡由德而定。考察以上种种记载,命运由德行来决定是肯定无疑的。如今有些论者,由于尧舜的后代未能承继帝业,便认为这是由命决定而不是由德决定,这就人错特错了。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尧舜⾝边那些佐命功臣,必然会有兴盛起来的。如果尧舜把帝位传给儿子,那么功臣的德行便得不到回报。为什么为样说呢?过去郑桓公问太史伯:“周朝衰落之后,哪个家国会兴盛起来?”太史伯回答说:“过去祝融⾼辛氏,得火正,他的功德可大了,但在周代,后裔未有兴盛的。楚国是他的后裔,周衰落之后,楚国必定兴盛起来。楚国兴盛,可对郑国不利啊。’郑桓公说:‘周衰之后,哪些家国会兴盛呢?’太史伯回答:‘大约是齐、秦、晋、楚这几个家国吧。齐国姓姜,本是伯夷的后代。伯夷曾辅佐帝尧治理天下。秦,嬴氏,本是伯翳的后代。伯翳曾辅佐舜用文德化导万民。以及楚国的先祖都曾对天下有大功。周武王把幼弟虞叔封在唐地,这就是晋国。 那里地势险要,以此延续至今。如果周朝衰落,这四个家国必然一起兴盛起来。”所以,范晔在《后汉书-班固传-典引》中说:“帝尧(陶唐氏)不把帝位传给儿子丹朱却传给了帝舜(有虞氏),帝舜不把帝位传给儿子商均却传给了夏禹。周族的先祖稷和商族的先祖契也都是在任帝舜时的佐命功臣时发扬功业的,因此才奠定了后来商汤和周武王的基业。由于佐命功臣多,上天才把功业归于元首,最终授与汉代刘氏。”由此说来,岂能说尧、舜有德无嗣呢? 范晔又说:“西楚项羽的军队杀屠汉军士卒,尸体竟然塞満了濉河,至使河⽔为之不流;秦将⽩起在长平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当时怨愤之声惊天动地,即使有子游、子夏那样的英才,或伊尹、颜渊那样与圣人相差无几的有德之士,又怎么能抗拒得了呢?”于是有人认为命运在于德行的说法有漏洞。 对于这一看法,可以这样回答:宋景公的时候,火星迫近心宿,宋景公非常害怕,以为这是灾祸降临的征兆。于是问子韦有何办法攘除,子韦说: “心宿是宋国的分野,灾祸将降临在国君⾝上。尽管如此,还是可以转移给老百姓。” ![]() 范晔还说:“北方戎狄民族,人面兽心,贪图享乐,把杀人当作道德,把luàn伦当作仁义。当太⽩星运行失度,天下大 ![]() ![]() ![]() ![]() ![]() ![]() ![]() 百姓困苦不堪,便以仁义的标准埋怨国君。这样上下互相怨恨,互相杀戳、篡夺,甚至于夷灭宗族, ![]() 晋宣帝司马懿、景帝司马师正值多难之秋,专力讨伐英雄,杀戳豪杰,以便倾覆曹魏权政。屠戳之惨,不是诛杀二字可以概括的。再后来,皇室风俗yín ![]() ![]() ![]() ![]() ![]() ![]() ![]() |
上一章 反经 下一章 ( → ) |
六韬将苑三国志战国策百战奇略笑林广记搜神后记搜神记孙膑兵法颜氏家训 |
赵蕤的免费历史小说《反经》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反经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反经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