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经是赵蕤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反经 作者:赵蕤 | 书号:10165 时间:2017/3/26 字数:10967 |
上一章 时宜 下一章 ( → ) | |
夫事有趋同而势异者,非事诡也,时之变耳。何以明其然耶?昔秦末,陈涉起蕲,兵至陈。陈豪杰说涉曰:“将军披坚执锐,帅士卒以诛暴秦,复立楚社稷,功德宜为王。”陈涉问陈余、张耳两人,两人对曰:“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除残贼。今始至陈而王之,示天下以私。愿将军无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国后,自为树![]() ![]() ![]() 及楚汉时,郦食其为汉谋挠楚权,曰:“昔汤伐桀,封其后于杞;武王伐纣,封其后于宋。今秦失德弃义,侵伐诸侯社稷,灭亡六国之后,使无立锥之地。陛下诚能复立六国后,此其君臣百姓必皆戴陛下德,莫不向风慕义,愿为臣妾。德义以行,陛下南面称霸,楚必敛衽而朝。”汉王曰:“善。”张良曰:“诚用客之谋,陛下事去矣。”汉王曰:“何哉?”良因发八难,其略曰:“昔者,汤伐桀,封其后于杞者,度能制桀之死命也。今陛下能制项籍之死命乎?其不可一也。武王⼊殷,表商容之闾,释箕子之囚,封比⼲之墓。今陛下能封圣人之墓,褒贤者之闾乎?其不可二也。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财,以赈贫民。今陛下能散府库以赐贫穷乎?其不可三也。殷事已毕,偃草为轩,倒载⼲戈,示天下不复用武。今陛下能偃武修文,不复用兵乎?其不可四也。放马华山之 ![]() (荀悦曰:“夫立策决胜之术,其要有三:一曰形,二曰势,三曰情。形者,言其大体得失之数也。势者,言其临时之势、进退之机也。情者,言其心志可否之实也。故策同事等者,三术不同也。初,张耳说陈涉以复六国后,自为树 ![]() ![]() ![]() ![]() 七国时,秦王谓陈轸曰:“韩、魏相攻,期年不解。或曰救之便,或曰勿救便,寡人不能决,请为寡人决之。”轸曰:“昔卞庄子方刺虎,管竖子止之,曰:‘两虎方食牛,牛甘必争,争必斗,斗则大者伤、小者死。从伤而刺之,一举必有两虎之名。’今韩、魏相攻,期年不解,必是大国伤、小国亡。从伤而伐之,一举必有两实。此卞庄刺虎之类也。”惠王曰:“善。”果如其言。 初,诸侯之叛秦也,秦将军章邯围赵王于钜鹿。楚怀王使项羽、宋义等北救赵。至安 ![]() ![]() ![]() (荀悦曰:“宋义待秦、赵之弊,与卞庄刺虎事同而势异,何也?施之战国之时,邻国相攻,无临时之急,则可也。战国之立,其来久矣,一战之胜败,未必以亡也。其势非能急于亡敌国也。进则乘利,退则自保,故蓄力待时,承弊然也。今楚、赵新起,其力与秦势不并立,安危之机,呼昅成变,进则定功,退则受祸,此事同而势异者也。”) 韩信伐赵,军井陉,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帜,从间道升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赵壁,拔赵帜,立汉⾚帜。”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阵。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弃旗鼓,走⽔上军。⽔上军开⼊之,复疾战。赵空壁争汉旗鼓,逐韩信。韩信等已⼊⽔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赵壁,皆拔赵旗,立汉⾚帜二千。赵军已不能得信等, ![]() ![]() 又⾼祖劫五诸侯兵,⼊彭城。项羽闻之,乃引兵去齐,与汉大战睢⽔上,大破汉军,多杀士卒,睢⽔为之不流。此异情者也。 (荀悦曰:“伐赵之役,韩信军泜⽔,而赵不能败。何也?彭城之难,汉王战于睢⽔之上,士卒赴⼊睢⽔而楚兵大胜,何也?赵兵出国近攻,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深怀內顾之心,不为必死之计;韩信孤军立于⽔上,有必死之计,无生虑也,此信之所以胜也。汉王制敌⼊国,饮酒⾼会,士众逸豫,战心不同。楚以強大之威,而丧其国都,项羽自外而⼊,士卒皆有愤 ![]() 故曰:权不可预设,变不可先图。与时迁移,应物变化,计策之机也。) 汉王在汉中,韩信说曰:“今士卒皆山东人,跂而望归。及其锋,东向可以争天下。”后汉光武北至蓟,闻邯郸兵到,世祖 ![]() ![]() 后汉李傕等追困天子于曹 ![]() ![]() ![]() ![]() ![]() (议曰:挟天子而令诸侯,其事一也,有以之成,有以之败,何也?对曰:天下者,非一人之天下也。肆行凶暴,继体不⾜以自存;人望所归,匹夫可以成洪业。夫天命底止,唯乐推,有自来矣。当火德不竞,群豪虎争,汉祚虽衰,人望未改,故魏武奉天子以从人 ![]() ![]() ![]() ![]() 此“情”与“形”、“势”之异者也。随时变通,不可执一矣。 (诸葛亮曰:“范蠡以去贵为⾼,虞卿以舍相为功;太伯以三让为仁,燕哙以辞国为祸;尧、舜以禅位为圣,考、哀以授董为愚;武王以取殷为义,王莽以夺汉为篡;桓公以管仲为霸,秦王以赵⾼丧国。此皆趣同而事异也。明者以兴治,暗者以辱 ![]() 译文 许多事情的趋向虽然很相似,但实际却迥然不同。这并不是事情本⾝奇特怪异,而是由于时势变化所造成的。用什么来说明这一原因呢?从前,秦朝末年陈胜发动蕲地(今安徽宿县)民众起义,队伍攻占了陈地。陈地的豪杰⽗老们建议陈胜说:“将军你披上坚固的铠甲,拿起锋利的武器,率领土卒讨伐无道的暴秦,重新恢复楚国的社稷,以将军你的功劳和德望应该成为帝王。”陈胜征求陈余、张耳两人的意见,他们两人回答说:“将军你怒目张胆,义愤不平, ![]() ![]() ![]() 等到楚、汉相争的时候,郦食其为汉王刘邦谋划如何削弱楚国的势力,说道:“从前商汤讨伐夏桀,推翻夏朝后封夏桀的后代在杞地(今河南杞县)。 周武王讨代殷纣,推翻商朝以后,封纣王的后代在宋地(今河南商丘县南)。 现在秦皇丧失仁德,侵夺了诸侯各国的社稷,残害六国诸候的后代,使得他们没有立锥之地。陛下你如果真能重新扶立六国诸侯的后代,那么六国君臣以及百姓一定感 ![]() 张良知道这件事情后,对汉王说道:“如果真的采纳郦食其的计策,那么陛下你的大事将会失败”汉王说道:“什么道理呢?”张良因此提出八条不可以扶立六国后人为王的理由,他说道:“从前商汤讨伐夏桀,之所以把夏桀的后人封在杞地,是因为他预计能够制夏桀于死命。现在陛下能制项籍于死命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一条;武王攻伐殷纣,马上用特殊的标志把商容的里门标示出来,以示对贤者的尊敬;又把箕子从囚徒队里放出来,整修比⼲的坟墓。现在陛下你能够去整修圣人的坟墓,标出贤者的里门,到智者的门前去致敬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二条;周武王把殷纣存积在巨桥仓的粮食,储积在鹿台库的钱货,赐给贫穷的百姓。现在陛下你能够把你府库里的粮食,钱财散给穷人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三条;伐殷的战事业已结束,把战车改为普通官车,把兵器倒转,头朝下放置在仓库中,告示天下不再用兵动武去打仗了。现在陛下你能够放弃武装去从事文德化教,不再用兵发动战争了吗?这是不可以的第四条;把战马放到华山的南坡下,告示天下人再不乘马打仗了。现在陛下你能够放马南山而再不用马打仗了吗?这是不可以的第五条;把牛群放归林野,向民众表示不再运输军需、屯聚粮草了。现在陛下你能够做到这一点吗?这是不可以的第六条;况且天下的谋臣说客,别离亲人,离开祖坟,告别朋友故人,来追随你的原因,不过早晚盼望获得一小块封地。现在如果恢复六国的旧秩序,立韩、魏、燕、赵、齐、楚六国的后代,那么天下四方来的谋士说客,一定会各自归回老家去侍奉他们自己的主人,跟他们的亲人团聚,返回他们的朋友故人那里。这样,还有谁来帮你取天下呢?这是不可以的第七条;况且楚国目前是无敌于天下的,你立的六国又被它削弱而去附庸它。只有使楚国的力量弱小时才可如此,否则,楚国強大,六国一定会附庸他。陛下你又如何能使楚国来臣服你呢?这是不可以的第八条。假如你真用了郦食其的计谋,那么你的大事就完了!”这时汉王正在进餐,听了张良的论谈,中止进食,把吃下去的食物吐了出来,大声骂郦食其: “臭儒生,几乎把我的大事都搞糟了!”即刻下达命令,把那些准备为复立六国的印信销毁。这正是形势与陈涉之时不同所导致的。 [汉献帝时的荀悦说:“确定策略、决定胜负的要则有三,一是“形”二是“势”三是“情”所谓“形”是指大致对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等现实情况所进行的衡量对比。所谓“势”是指具体事件发生时对当事者前进还是后退时机的把握。所谓“情”是指当事者內心的情态。因此尽管是策划同一类事情,必须考虑到三个不同的要素。当时,张耳劝说陈胜重新复立六国的后代,为自己树立朋 ![]() ![]() 战国时侯,秦惠王对陈轸说:“韩国和魏国互相攻伐,战事已一年多了,还没有解除。有人告诉我解救他们比较好,有人告诉我不解救他们比较好。 寡人不能决定,希望你为我出个主意。”陈轸回答说:“从前卞庄子要刺杀猛虎,旅舍中有一位童子阻止他说:‘那两只老虎正要吃牛,吃得痛快时必定会引起争夺。如果发生争夺,就必定会争斗。一争斗,那么大老虎便会被咬伤,小老虎便会被咬死。这时你再将那只受伤的老虎刺杀,这样一举必可得到刺杀双虎的名声。’如今,韩、魏两国互相攻伐,战事已连续一年还不停止。这样一定会使大国损伤,小国破灭。那时大王再讨伐受伤的家国,便可一举灭掉两国,这和卞庄刺老虎是一样的道理啊。”秦惠王说:“好。” 于是采纳了陈轸的意见,结果完全和陈轸预料一样。 当时,诸侯们反叛秦王朝。秦朝的将军章邯率兵把赵王包围在钜鹿。楚怀王派遣项羽、宋义[楚怀王任命宋义为上将军]等人率兵到北方去解救赵王。出兵之后,行军到了安 ![]() “不是这样,要拍死牛背上大的虻虫,不可以杀牛⾝上小的虮虱。(虻虫用来比喻秦王朝,虮虱用来比喻章邯。比喻现在统率军兵是将要灭亡秦朝,而不可以全力与章邯打仗。)现在秦军正在全力地围攻赵国,如果秦军取得胜利,那么就一定会疲惫不堪。我们就正好趁他们的疲惫之际来灭亡秦朝;如果秦军失败,那么我们就直引大军擂鼓长驱西进,这样就一定会实现我们灭秦的大业了!所以为今之计,不如先让秦赵相斗,我们等待取利。若论⾝披甲胄,手持兵器,冲锋陷阵,我宋义不如你。但坐下来运用谋略,你就不如我宋义了。”项羽说:“您奉命率军全力攻秦,但却久久按兵不肯前进,而且今年收成又不好,百姓穷困,因此我们的士兵都吃杂有⾖类的蔬菜,士兵们吃的蔬菜,其中一半参杂着⾖类。军中没有半点存粮。尽管这样,您还要饮酒大会宾客,不肯引兵渡河去赵国取得食粮,和他们合力攻打秦军,却说: ‘等着趁秦军疲败’。像秦军那样的強盛,攻击新建立的赵国,由情势上看,一定能攻破赵国,赵国破亡而秦朝更加強盛,还有什么秦军疲败的机会可乘! 况且我们楚军新近失败,楚怀王坐不安席,把境內全部的兵力全数 ![]() [荀悦说:“宋义等着秦、赵双方疲惫破败,这件事与卞庄刺虎一事看似相同,其实二者的形势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在战国时候,临近家国互相攻打,暂时没有危急,当然是可以采取卞庄刺虎的办法。战国时七国已经形成很久了,某个家国并不会因为一次战役的失败而遭致亡国。这种趋势并不能使敌对的家国一下子灭亡。进取则有可能乘机得利,退后则可能保全自己。 所以说储存实力以等待时机,趁敌人疲惫破败之时。而当今楚国和赵国是新形成的家国,他们的实力和秦国相比,情势 ![]() 韩信率兵攻打赵国,把军队驻扎在井径[指太行山要隘井陉口,在今河北省鹿泉市西南十里]。他逃选出两千轻骑精兵,每人拿着一面红⾊的汉军旗帜,从小路向前,到能够隐蔽埋伏起来可以窥视赵军动静的山坡上,并且特别叮嘱说:“赵军看到我军败退逃走,一定会全巢出动来追击我军,到那时你们快速地冲⼊赵军的营地,把赵国的旗帜拔掉,换立上我们汉军的旗帜。” 韩信于是派遣一万人马先出发,开出营寨之后,背向着河⽔排开了阵势。等到天亮时分,韩信登上战车,揷上大将旗号,设上战鼓,率领另一路人马开出井陉口的隘道,于是赵军打开营门前来 ![]() ![]() 韩信诈败,抛弃军旗和战鼓,快速退回到排在⽔边的军阵之中。排在⽔边的军队,打开阵势,把他们 ![]() ![]() 再举一个例子,汉⾼祖刘邦劫夺并统领五路诸侯的兵马攻⼊彭城(今江苏省铜山县,是西楚项羽的都城)。项羽得之这一消息后,便率领军队离开齐国,回师攻伐汉军,与汉军在睢⽔河边大战。楚军大破汉军,杀死很多汉兵,汉军士卒尸体沉⼊睢⽔河,因此河⽔都被堵塞而不能流动。以上说的是,由于当事者內心的情态不同而造成同类事情出现不同的结果。 [荀悦说:“攻打赵国的那一次战役,韩信把军队布在泜⽔河边,可是赵军却不能战胜汉军,这是为什么呢?彭城那一次战役的惨剧,汉王率军战斗在河边,士卒因逃跑赴⽔而死在睢⽔河中的不计其数,因而楚军大获全胜,这又是为什么呢?赵军开出老巢,看到有前进的可能便前进,知道了困难便后退, ![]() ![]() ![]() ![]() 汉王在汉中的时候,韩信替他谋划道:“现在你统领的士卒都是来自崤山以东的人,他们都踞着脚向东方张望,盼望能东归回乡,趁着这股锐不可挡的气势,率军东进可以争取天下了。”东汉光武帝刘秀率军向北行进到蓟地(今京北市西南),听说邯郸方面的军队开到,刘秀便想要撤军南归,他召集员官谋士商量这件事情。耿弇说:“现在我们的队伍从南边开来,是不可以再南归的。渔 ![]() 世祖的员官们不听从这一建议,于是刘秀率兵南归,员官谋士们也都各自解散了。 我认为,撤退军队是一样的,但是有的军队因此失败,有的队部因此而成功,这是为什么呢?回答是:孙武说:“对正向其本国撤退的敌军,不要去拦阻它。”项羽派遣章邯、司马欣、董翳三人到秦地来阻挡汉王的归路,所以汉军回师的气势锐不可挡。可是孙武又说过“诸侯在自己的领地上与敌人作战,这样的地区叫散地。”光武帝刘秀的人马从南方北上,又退回南方,这就是说进⼊了散地,所以员官谋士们都没有了斗志而最终解散了。所以说撤退军队虽属同一事情,但是前者成功,后者却失败。 东汉末年李傕追劫汉献帝,把献帝围困在曹 ![]() ![]() ![]() ![]() ![]() ![]() ![]() [挟持天子以他的名义来号令诸候,在国中历史上发生过多次。这虽属同一娄事件,但有的成功,有的却失败,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天下不是哪一个人的天下,统治者如果肆无忌惮地施行残暴的统治,既使应该是他继位称帝,他也不可能保全自己;如果一个人能使天下百姓众人敬仰归附,那么既使他是一个很普通的匹夫也可以成就帝王之业。天道的运行困顿停滞的时候只有改朝换代,自古以来就是这样的。当年汉室衰弱的时候,各路诸侯豪杰像老虎一样争夺天下。汉朝皇帝的地位虽然已经衰微,但是汉天子在人们心中的威望还是很⾼的,其威信并没有因朝政衰微而改变,因此魏武帝曹 ![]() “向诸侯求援不如为王室尽力。”说的正是这个道理啊。南齐却不是这样了,普天下的人都在琢磨着反叛作 ![]() 以上所说的是当事者內心的情态,当时具体情况和事情发展的趋势三者都不相同的一类事件。所以说要随着时间的迁移变化来变更自己的行为,不能固执不知变通啊! [诸葛亮曾经说:“范蠡因为能抛弃富贵而名扬天下,虞卿把丢弃相印做为一种功绩;太伯由于三次让位被视之为仁义,战国时燕国易王的儿子燕哙由于把家国的大权 ![]() ![]() 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都是说许多事情的表向虽然类似,但是它的形势发展却遇然不同。明见的人能取得兴盛定安,愚蠢的人只能招至屈辱祸 ![]() |
上一章 反经 下一章 ( → ) |
六韬将苑三国志战国策百战奇略笑林广记搜神后记搜神记孙膑兵法颜氏家训 |
赵蕤的免费历史小说《反经》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反经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反经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