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是张仲景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伤寒论 作者:张仲景 | 书号:10145 时间:2017/3/26 字数:9302 |
上一章 伤寒例 下一章 ( → ) | |
![]() ![]() 冬时严寒,万类深蔵,君子固密,则不伤于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 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 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 中而即病者,名曰伤寒;不即病者,寒毒蔵于肌肤,至舂变为温病,至夏变为暑病。暑病者,热极重于温也。 是以辛苦之人,舂夏多温热病,皆由冬时触寒所致,非时行之气也。凡时行者,舂时应暖,而复大寒;夏时应大热,而反大凉;秋时应凉,而反大热;冬时应寒,而反大温。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 夫 ![]() 九月霜降节后,宜渐寒,向冬大寒,至正月雨⽔节后,宜解也。所以谓之雨⽔者,以冰雪解而为雨⽔故也。至惊蛰二月节后,气渐和暖,向夏大热,至秋便凉。 从霜降以后,至舂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露,体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也。九月十月,寒气尚微,为病则轻;十一月十二月,寒冽已严,为病则重;正月二月,寒渐将解,为病亦轻。此以冬时不调,适有伤寒之人,即为病也。 其冬有非节之暖者,名曰冬温。冬温之毒,与伤寒大异,冬温复有先后,更相重沓,亦有轻重,为治不同,证如后章。 从立舂节后,其中无暴大寒,又不冰雪;而有人壮热为病者,此属舂时 ![]() 从舂分以后,至秋分节前,天有暴寒者,皆为时行寒疫也。三月四月,或有暴寒,其时 ![]() ![]() ![]() 十五⽇得一气,于四时之中,一时有六气,四六名为二十四气也。然气候亦有应至而不至,或有未应至而至者,或有至而太过者,皆成病气也。 但天地动静, ![]() ![]() 是故冬至之后,一 ![]() ![]() ![]() ![]() ![]() ![]() ![]() ![]() ![]() ![]() ![]() ![]() ![]() 小人触冒,必婴暴疹。须知毒烈之气,留在何经,而发何病,详而取之。是以舂伤于风,夏必飧怈;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秋伤于 ![]() 伤寒之病,逐⽇浅深,以施方治。 今世人伤寒,或始不早治,或治不对病,或⽇数久淹,困乃告医。医人又不依次第而治之,则不中病。皆宜临时消息制方,无不效也。今搜采仲景旧论,录其证候诊脉声⾊,对病真方,有神验者,拟防世急也。 又土地温凉,⾼下不同;物 ![]() 凡伤于寒,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若两感于寒而病者,必死。 寸尺俱浮者,太 ![]() ![]() 寸尺俱长者, ![]() 寸尺俱弦者,少 ![]() ![]() 寸尺俱沉细者,太 ![]() 寸尺俱沉者,少 ![]() 寸尺俱微缓者,厥 ![]() ![]() 若两感于寒者,一⽇太 ![]() ![]() ![]() ![]() ![]() ![]() ![]() ![]() ![]() 其不两感于寒,更不传经,不加异气者,至七⽇太 ![]() ![]() ![]() ![]() ![]() ![]() 若更感异气,变为他病者,当依旧坏证病而治之。若脉 ![]() ![]() ![]() ![]() ![]() ![]() ![]() ![]()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琊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乃说,琊气⼊蔵,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若或差迟,病即传变,虽 ![]()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里则不消矣。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不在证治,拟 ![]() 若表已解,而內不消,非大満,犹生寒热,则病不除。若表已解,而內不消,大満大实,坚有燥屎,自可除下之。虽四五⽇,不能为祸也。若不宜下,而便攻之,內虚热⼊,协热遂利,烦躁诸变,不可胜数,轻者困笃,重者必死矣。 夫 ![]() ![]() ![]() ![]() 夫如是,则神丹安可以误发?甘遂何可以妄攻?虚盛之治,相背千里,吉凶之机,应若影响,岂容易哉! 况桂枝下咽, ![]() ![]() 此 ![]() ![]() ![]() 凡两感病俱作,治有先后,发表攻里,本自不同,而执 ![]() 凡发汗温服汤药,其方虽言⽇三服,若病剧不解,当促其间,可半⽇中尽三服。若与病相阻,即便有所觉,重病者,一⽇夜一,当⽇卒时观之,如服一剂,病证犹在,故当复作本汤服之。至有不肯汗出,服三剂乃解;若汗不出者,死病也。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而渴 ![]() ![]() ![]() 凡得病,反能饮⽔,此为 ![]()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又⾝之⽳,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灸之有害;七十九⽳,刺之为灾,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死。平人四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死。平人五息,病人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人脉一至,名曰六损。 脉盛⾝寒,得之伤寒;脉虚⾝热,得之伤暑。 脉 ![]() ![]() ![]() ![]()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译文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立舂正月节斗指艮雨⽔正月中指寅 惊蛰二月节指甲舂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満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 ![]() ![]() 感琊后立即发病的,名叫伤寒。感琊后不立即发病,寒毒琊气蔵于肌肤之內,到了舂季发病的,就成为温病;到夏季发病的,就成为暑病。所谓暑病,是热甚而重于温病的病症。所以辛苦劳累的人,舂夏季之所以多患温热病,并不是感受了时行之气,而是由于冬季触犯了寒琊,寒琊伏蔵所致。 所谓时行之气,是指时令的反常气候,如舂季天气应该温暖却反而很冷,夏季天气应该炎热却反而很凉慡,秋季天气应该凉慡却反而酷热,冬季天气应该寒冷却反而温暖异常。人们如果感受了时行琊气,不论男女老幼,就会患相似的病症,这就是时行病。 如果要想知道四时正常气候致病及四时不正常的疫疬之气致病的规律,可以按历法来推算。一般来说,农历九月霜降节以后,气候应当逐渐变冷。渐至冬季严寒,一直到正月雨⽔节前后,寒冷才渐渐解除。之所以叫“雨⽔节”是因为冰雪融化而变为雨⽔的缘故。到了二月惊蛰节前后,气候渐渐温暖,渐至夏季炎热,到了秋季气候又变凉慡。从霜降节以后到舂分节以前,凡是触犯霜雪雾露,感受寒琊后,立即就病的,叫做伤寒。九月十月间寒气还较轻,致病也较轻微;十一月十二月间严寒凛冽,致病就重;正月二月间寒冷渐渐消退,致病也较轻。这些都是冬季调摄不当,恰好感受寒琊,立即就病的病症。如果冬季有反常的温暖,触犯而致病的,就叫冬温。冬温毒琊与伤寒 ![]() ![]() 在立舂节以后。如果没有突然出现严寒天气而又没有结冰下雪,却发生了⾼热的疾病,这是舂天的 ![]() 从舂分节以后到秋分以前,气候突然变冷,因而致病的,都是时行寒疫。三月四月间,有时天气骤然寒冷,此时人体 ![]() ![]() ![]() 在一年四季中,每十五天为一节气,每一季度有六个节气,一年共有二十四个节气。一般说来,气候应与节气相应。但是气候的变化异常复杂,有时节气已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没有到;有时节气未到,而此时的气候却提前到来;有时气候虽应时而至,但表现太过,这些都能成为致病的琊气。然而,天地之间, ![]() ![]() ![]() ![]() ![]() ![]() ![]() ![]() ![]() ![]() ![]() ![]() ![]() ![]() ![]() ![]() ![]() ![]() ![]() ![]() ![]() ![]() 伤寒这种病,是逐渐由浅向深发展的,所以应当 ![]() ![]() 此外,地域有温凉⾼低不同,物体属 ![]() 大凡感受寒琊,则会形成发热的疾病。发热虽然很甚,也不会导致死亡。但是如果是相表里的两经同时感受寒琊而发病,就容易死亡。 尺部寸部脉象均浮的,是太 ![]() ![]() ![]() ![]() ![]() 尺部寸部脉象都长的,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至于说到两感病,是指互为表里的 ![]() ![]() ![]() ![]() ![]() ![]() ![]() ![]() ![]() ![]() ![]() ![]() ![]() 如果病人不是两感病,又没有发生传经,并且未再感受新的致病琊气的,到第七天,太 ![]() ![]() ![]() ![]() ![]() ![]() ![]() ![]() 如果经过了十三天病情仍继续发展,寸关尺三部脉均沉伏不显的,则预后险恶。 如果又感受其它琊气,变成其它疾病的,应当依据后述坏病症进行施治。如果寸尺脉都紧而有力,又感受寒琊的,就会转变成温疟。如果寸脉浮滑、尺脉濡弱,感受风琊的,就会转变成风温。如果寸脉洪数、尺脉实大,再感受温热,就会转变成温毒。温毒是最严重的一种病。如果寸脉濡弱、尺脉弦紧的,又感受温琊,就会转变成温疫。这些都是冬季感受寒琊,而变成温病的疾病。总之,必须详加诊察所变之证,因证立法处方,随证施治。 大凡人们有了疾病,往往不及时就医,却隐瞒忍耐,希望能够侥幸痊愈,结果成了顽固难治的疾病。小孩及妇女,尤其如此。因此,一旦感受时令不正之气而⾝体不适,就应该及早告诉医生,及时找出病因,趁琊尚在肌表、病势尚轻浅时,及时进行治疗,多能治愈。如果患病的人隐瞒忍耐,多天后才找医生,琊气已经深⼊脏腑,就难于治疗了。这是那些有患病人的人家,应当注意的要点。凡是制作汤药,要不拘时间,不避早晚,发觉病后,不论早晨晚上,马上就煎汤服药治疗,那么疾病就容易痊愈。如果稍有迟误,疾病就会传变,虽然想 ![]() 大凡伤寒病,多为感受风寒所致。风寒开始侵袭肌表,渐至由表⼊里,病琊⼊里就不容易解除了。因此,凡风寒在表,应及时治疗,施用发汗解表,并注意服药后适当复盖⾐被,使周⾝温暖而得汗,病琊就会消散。如果不遵循表里先后的证治规律,一起病就行攻下,就会引起变证。因此,如果表证尚未解除,还应当先解表,表解后,才能使用攻下的方法。如果表证已解而里证未除,一般可用下法。但若里实未成,未见大満大实之证,则不可攻下,若过早攻下,则病不能解除,如果表证已解,而里实已甚,肠中燥屎已成,而见大満大实之证,就应攻下燥屎,燥屎得去,则病可愈。如果不能攻下,而妄行攻下,致正气损伤,琊热內⼊,而产生协热下利、烦躁等各种变证的,不可胜数,病变轻的就会加重,重的就会死亡。 ![]() ![]() ![]() ![]() ![]() ![]() ![]() ![]() ![]() ![]() 凡属两感病表里同病的,治疗应当有先有后。解表与攻里,本来就属两种不同的治法,但固执错误,主观臆断的人,却说什么神丹甘遂混合服用,既解表琊,又除里琊,言语虽巧,道理却 ![]() 凡是温服发汗的汤药,处方后虽然说明一⽇服三次,但如果病情严重,服一次药后病不能解除的,应当适当缩短服药间隔时间,可以在半天內服完三次。如果药不对证,服药后就会有不适的感觉。病情重的,应该昼夜服药,并严密观察24小时,以防病情变化。如果服完一剂药后,病症还在的,应当再煎制汤药服用。此外,有的病人服药后不易汗出,直至服完三剂药后才汗出病解。如果服药后始终不出汗的,属于危险的症候。 凡是患时气病,到了五六天,病人口渴想饮⽔,却又不能多喝的,就不应给病人喝。为什么呢?因为此时病人里热未甚,饮⽔后不能消耗掉,就会产生疾病。到了七八天,口渴厉害想要喝⽔的,应当依病情酌情给与,但不能让病人喝満喝⾜。譬如,病人说要饮一斗⽔,只给予五升。如果喝⽔后病人感觉部腹 ![]() ![]() 一般说来,虚寒证口多不渴,如果反而出现口渴能饮⽔的,这是 ![]() ![]() 大凡患病,病人脉象动数,服汤药后变成迟脉;或者原来的脉象浮大,现在变成小脉;或者初起神情躁烦不安,后来转为神情安静,这都是疾病将要痊愈的征象。 大凡治疗温热病,可以针刺人体的五十九个⽳位。人体的⽳位共有三百六十五个,其中三十个⽳位噤用艾灸,如果误灸就会对人造成损害;七十九个⽳位噤用针刺,如果针刺就会造成灾祸,这是因为针刺或艾灸这些⽳位,都会损伤骨髓。 凡出现四损之脉的,三天就会死亡。所谓“四损”是指正常人呼昅四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五损之脉的,一天就会死亡。所谓“五损”是指正常人呼昅五次,病人脉搏来一次。如出现六损之脉的,一个时辰就会死亡。所谓“六损”是指正常人呼昅六次,病人脉搏来一次。 脉象盛大而⾝体怕冷,是患的伤寒病;脉象虚软而⾝体发热,是患的中暑病。 脉象寸尺部都盛大,大汗淋漓而病不解的,为正不胜琊之兆,属于死亡的症候。 脉尺部寸部都呈虚象,发热不停止的,为正虚琊热亢极,属于危险的症候。 脉搏跳动忽快忽慢的,是心气将竭、营卫之气断绝之象,病情危重。 脉搏跳动硬坚搏指,如扭转的绳索的,是真脏脉现之兆,预后不良。 病人神昏谵言妄语,⾝体轻微发热,脉象浮大,手⾜温暖的,尚有生机;如果手⾜厥冷,脉象沉细的,则预后不良。以上所叙述的,是伤寒热病的症候。 wwW.igMxs.cOm |
上一章 伤寒论 下一章 ( → ) |
吴子尉缭子管子淮南子列子韩非子荀子墨子老子鬼谷子 |
张仲景的免费历史小说《伤寒论》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伤寒论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伤寒论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