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史记 作者:司马迁 | 书号:10113 时间:2017/3/25 字数:28191 |
上一章 太史公自序 下一章 ( 没有了 ) | |
昔在颛顼,命南正重以司天,北正黎以司地。唐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其在周,程伯休甫其后也。当周宣王时,失其守而为司马氏。司马氏世典周史。惠襄之间,司马氏去周適晋。晋中军随会奔秦,而司马氏⼊少梁。 自司马氏去周適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在赵者,以传剑论显,蒯聩其后也。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于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起。而少梁更名曰夏 ![]() 太史公学天官于唐都,受易于杨何,习道论于⻩子。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指曰: 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涂。”夫 ![]() ![]() ![]() ![]() ![]() ![]() ![]() ![]() ![]() 夫 ![]() ![]() 夫儒者以六为法。六经传以千万数,累世不能通其学,当年不能究其礼,故曰“博而寡要,劳而少功”若夫列君臣⽗子之礼,序夫妇长幼之别,虽家百弗能易也。 墨者亦尚尧舜道,言其德行曰:“堂⾼三尺,土阶三等,茅茨不翦,采椽不刮。食土簋,啜土刑,粝粱之食,藜霍之羹。夏⽇葛⾐,冬⽇鹿裘。”其送死,桐棺三寸,举音不尽其哀。教丧礼,必以此为万民之率。使天下法若此,则尊卑无别也。夫世异时移,事业不必同,故曰“俭而难遵”要曰彊本节用,则人给家⾜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长弗能废也。 法家不别亲疏,不殊贵 ![]() 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若夫控名责实,参伍不失,此不可不察也。 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实易行,其辞难知。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无成埶,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朽,时变是守。虚者道之常也,因者君之纲”也。群臣并至,使各自明也。其实中其声者谓之端,实不中其声者谓之窾。窾言不听,奷乃不生,贤不肖自分,⽩黑乃形。在所 ![]() 太史公既掌天官,不治民。有子曰迁。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 ![]() ![]()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故发愤且卒。而子迁適使反,见⽗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 ![]() 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䌷史记石室金匮之书。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 太史公曰:“先人有言:‘自周公卒五百岁而有孔子。孔子卒后至于今五百岁,有能绍明世,正易传,继舂秋,本诗书礼乐之际?’ 意在斯乎!意在斯乎!小子何敢让焉。” 上大夫壶遂曰:“昔孔子何为而作舂秋哉?”太史公曰:“余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 ![]() ![]() ![]() ![]() ![]() 壶遂曰:“孔子之时,上无明君,下不得任用,故作舂秋,垂空文以断礼义,当一王之法。今夫子上遇明天子,下得守职,万事既具,咸各序其宜,夫子所论, ![]() 太史公曰:“唯唯,否否,不然。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八卦。尧舜之盛,尚书载之,礼乐作焉。汤武之隆,诗人歌之。舂秋采善贬恶,推三代之德,襃周室,非独刺讥而已也。’ 汉兴以来,至明天子,获符瑞,封禅,改正朔,易服⾊,受命于穆清,泽流罔极,海外殊俗,重译款塞,请来献见者,不可胜道。臣下百官力诵圣德,犹不能宣尽其意。且士贤能而不用,有国者之聇;主上明圣而德不布闻,有司之过也。且余尝掌其官,废明圣盛德不载,灭功臣世家贤大夫之业不述,堕先人所言,罪莫大焉。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舂秋,谬矣。” 于是论次其文。七年而太史公遭李陵之祸,幽于縲绁。乃喟然而叹曰:“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毁不用矣。”退而深惟曰:“夫诗书隐约者, ![]() ![]() 维昔⻩帝,法天则地,四圣遵序,各成法度;唐尧逊位,虞舜不台;厥美帝功,万世载之。作五帝本纪第一。 维禹之功,九州攸同,光唐虞际,德流苗裔;夏桀 ![]() 维契作商,爰及成汤;太甲居桐,德盛阿衡;武丁得说,乃称⾼宗;帝辛湛湎,诸侯不享。作殷本纪第三。 维弃作稷,德盛西伯;武王牧野,实抚天下;幽厉昏 ![]() 维秦之先,伯翳佐禹;穆公思义,悼豪之旅;以人为殉,诗歌⻩鸟;昭襄业帝。作秦本纪第五。 始皇既立,并兼六国,销锋铸鐻,维偃⼲⾰,尊号称帝,矜武任力;二世受运,子婴降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失其道,豪桀并扰;项梁业之,子羽接之;杀庆救赵,诸侯立之;诛婴背怀,天下非之。作项羽本纪第七。 子羽暴 ![]() 惠之早霣,诸吕不台;崇彊禄、产,诸侯谋之;杀隐幽友,大臣洞疑,遂及宗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既初兴,继嗣不明, ![]() 诸侯骄恣,吴首为 ![]() 汉兴五世,隆在建元,外攘夷狄,內脩法度,封禅,改正朔,易服⾊。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厉之后,周室衰微,诸侯专政,舂秋有所不纪;而谱牒经略,五霸更盛衰, ![]() 舂秋之后,陪臣秉政,彊国相王;以至于秦,卒并诸夏,灭封地,擅其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既暴 ![]() ![]() 汉兴已来,至于太初百年,诸侯废立分削,谱纪不明,有司靡踵,彊弱之原云以世。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维⾼祖元功,辅臣股肱,剖符而爵,泽流苗裔,忘其昭穆,或杀⾝陨国。作⾼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景之间,维申功臣宗属爵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讨彊胡,南诛劲越,征伐夷蛮,武功爰列。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既彊,七国为从,弟子众多,无爵封邑,推恩行义,其埶销弱,德归京师。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国有贤相良将,民之师表也。维见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贤者记其治,不贤者彰其事。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 ![]() 乐者,所以移风易俗也。自雅颂声兴,则已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所从来久矣。人情之所感,远俗则怀。比乐书以述来古,作乐书第二。 非兵不彊,非德不昌,⻩帝、汤、武以兴,桀、纣、二世以崩,可不慎欤?司马法所从来尚矣,太公、孙、吴、王子能绍而明之,切近世,极人变。作律书第三。 律居 ![]() ![]() ![]() ![]() 星气之书,多杂禨祥,不经;推其文,考其应,不殊。比集论其行事,验于轨度以次,作天官书第五。 受命而王,封禅之符罕用,用则万灵罔不禋祀。追本诸神名山大川礼,作封禅书第六。 维禹浚川,九州攸宁;爰及宣防,决渎通沟。作河渠书第七。 维币之行,以通农商;其极则玩巧,并兼兹殖,争于机利,去本趋末。作平准书以观事变,第八。 太伯避历,江蛮是適;文武攸兴,古公王迹。阖庐弑僚,宾服荆楚;夫差克齐,子胥鸱夷;信嚭亲越,吴国既灭。嘉伯之让,作吴世家第一。 申、吕肖矣,尚⽗侧微,卒归西伯,文武是师;功冠群公,缪权于幽;番番⻩发,爰飨营丘。不背柯盟,桓公以昌,九合诸侯,霸功显彰。田阚争宠,姜姓解亡。嘉⽗之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依之违之,周公绥之;愤发文德,天下和之;辅翼成王,诸侯宗周。隐桓之际,是独何哉?三桓争彊,鲁乃不昌。嘉旦金縢,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克纣,天下未协而崩。成王既幼,管蔡疑之,淮夷叛之,于是召公率德,安集王室,以宁东土。燕之禅,乃成祸 ![]() 管蔡相武庚,将宁旧商;及旦摄政,二叔不飨;杀鲜放度,周公为盟;大任十子,周以宗彊。嘉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王后不绝,舜禹是说;维德休明,苗裔蒙烈。百世享祀,爰周陈杞,楚实灭之。齐田既起,舜何人哉?作陈杞世家第六。 收殷馀民,叔封始邑,申以商 ![]() 嗟箕子乎!嗟箕子乎!正言不用,乃反为奴。武庚既死,周封微子。襄公伤于泓,君子孰称。景公谦德,荧惑退行。剔成暴 ![]() 武王既崩,叔虞邑唐。君子讥名,卒灭武公。骊姬之爱, ![]() 重黎业之,吴回接之;殷之季世,粥子牒之。周用熊绎,熊渠是续。庄王之贤,乃复国陈;既赦郑伯,班师华元。怀王客死,兰咎屈原;好谀信谗,楚并于秦。嘉庄王之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实宾南海,文⾝断发,鼋鳝与处,既守封禺,奉禹之祀。句践困彼,乃用种、蠡。嘉句践夷蛮能脩其德,灭彊吴以尊周室,作越王句践世家第十一。桓公之东,太史是庸。及侵周禾,王人是议。祭仲要盟,郑久不昌。子产之仁,绍世称贤。三晋侵伐,郑纳于韩。嘉厉公纳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维骥騄耳,乃章造⽗。赵夙事献,衰续厥绪。佐文尊王,卒为晋辅。襄子困辱,乃禽智伯。主⽗生缚,饿死探爵。王迁辟 ![]() ![]() 毕万爵魏,卜人知之。及绛戮⼲,戎翟和之。文侯慕义,子夏师之。惠王自矜,齐秦攻之。既疑信陵,诸侯罢之。卒亡大梁,王假厮之。嘉武佐晋文申霸道,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厥 ![]() 完子避难,適齐为援, ![]() 周室既衰,诸侯恣行。仲尼悼礼废乐崩,追脩经术,以达王道,匡 ![]()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舂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之台,薄氏始基。诎意適代,厥崇诸窦。栗姬偩贵,王氏乃遂。陈后太骄,卒尊子夫。嘉夫德若斯,作外戚世家十九。 汉既谲谋,禽信于陈;越荆剽轻,乃封弟 ![]() 维祖师旅,刘贾是与;为布所袭,丧其荆、吴。营陵 ![]() 天下已平,亲属既寡;悼惠先壮,实镇东土。哀王擅兴,发怒诸吕,驷钧暴戾,京师弗许。厉之內 ![]() 楚人围我荥 ![]() 与信定魏,破赵拔齐,遂弱楚人。续何相国,不变不⾰,黎庶攸宁。嘉参不伐功矜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帷幄之中,制胜于无形,子房计谋其事,无知名,无勇功,图难于易,为大于细。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奇既用,诸侯宾从于汉;吕氏之事,平为本谋,终安宗庙,定社稷。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为从,谋弱京师,而 ![]() 七国叛逆,蕃屏京师,唯梁为扞;偩爱矜功,几获于祸。嘉其能距吴楚,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既王,亲属洽和,诸侯大小为籓,爰得其宜,僭拟之事稍衰贬矣。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三子之王,文辞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利,维彼奔义;让国饿死,天下称之。作伯夷列传第一。 晏子俭矣,夷吾则奢;齐桓以霸,景公以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无为自化,清净自正;韩非揣事情,循埶理。作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自古王者而有司马法,穰苴能申明之。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非信廉仁勇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內可以治⾝,外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维建遇谗,爰及子奢,尚既匡⽗,伍员奔吴。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氏述文,弟子兴业,咸为师傅,崇仁厉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鞅去卫適秦,能明其术,彊霸孝公,后世遵其法。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患衡秦毋餍,而苏子能存诸侯,约从以抑贪彊。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既从亲,而张仪能明其说,复散解诸侯。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所以东攘雄诸侯,樗里、甘茂之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者,魏厓之功。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拔鄢郢,北摧长平,遂围邯郸,武安为率;破荆灭赵,王翦之计。作⽩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猎儒墨之遗文,明礼义之统纪,绝惠王利端,列往世兴衰。作孟子荀卿列传第十四。 好客喜士,士归于薛,为齐扞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争冯亭以权,如楚以救邯郸之围,使其君复称于诸侯。作平原君虞卿列传第十六。 能以富贵下贫 ![]() 以⾝徇君,遂脫彊秦,使驰说之士南乡走楚者,⻩歇之义。作舂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卼于魏齐,而信威于彊秦,推贤让位,二子有之。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率行其谋,连五国兵,为弱燕报彊齐之雠,雪其先君之聇。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信意彊秦,而屈体廉子,用徇其君,俱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湣王既失临淄而奔莒,唯田单用即墨破走骑劫,遂存齐社稷。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设诡说解患于围城,轻爵禄,乐肆志。作鲁仲连邹 ![]() 作辞以讽谏,连类以争义,离 ![]() 结子楚亲,使诸侯之士斐然争⼊事秦。作吕不韦列传第二十五。 曹子匕首,鲁获其田,齐明其信;豫让义不为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明其画,因时推秦,遂得意于海內,斯为谋首。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地益众,北靡匈奴,据河为塞,因山为固,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填赵塞常山以广河內,弱楚权,明汉王之信于天下。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收西河、上 ![]() 以淮南叛楚归汉,汉用得大司马殷,卒破子羽于垓下。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人迫我京索,而信拔魏赵,定燕齐,使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灭项籍。作淮 ![]() 楚汉相距巩洛,而韩信为填颍川,卢绾绝籍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畔项王,唯齐连子羽城 ![]() 攻城野战,获功归报,哙、商有力焉,非独鞭策,又与之脫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既初定,文理未明,苍为主计,整齐度量,序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结言通使,约怀诸侯;诸侯咸亲,归汉为籓辅。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 徙彊族,都关中,和约匈奴;明朝廷礼,次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能摧刚作柔,卒为列臣;栾公不劫于埶而倍死。作季布栾布列传第四十。 敢犯颜⾊以达主义,不顾其⾝,为家国树长画。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守法不失大理,言古贤人,增主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讷于言,敏于行,务在鞠躬,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守节切直,义⾜以言廉,行⾜以厉贤,任重权不可以非理挠。作田叔列传第四十四。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守数精明;后世序,弗能易也,而仓公可谓近之矣。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维仲之省,厥濞王吴,遭汉初定,以填抚江淮之间。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为 ![]() ![]() 智⾜以应近世之变,宽⾜用得人。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当敌,仁爱士卒,号令不烦,师徒乡之。作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三代以来,匈奴常为国中患害; ![]() 直曲塞,广河南,破祁连,通西国,靡北胡。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宗室以侈靡相⾼,唯弘用节⾐食为百吏先。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既平国中,而佗能集杨越以保南籓,纳贡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之叛逆,瓯人斩濞,葆守封禺为臣。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丹散 ![]() 唐蒙使略通夜郞,而邛笮之君请为內臣受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子虚之事,大人赋说,靡丽多夸,然其指风谏,归于无为。作司马相如列传第五十七。 黥布叛逆,子长国之,以填江淮之南,安剽楚庶民。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无称,亦无过行。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正⾐冠立于朝廷,而群臣莫敢言浮说,长孺矜焉;好荐人,称长者,壮有溉。作汲郑列传第六十。 自孔子卒,京师莫崇庠序,唯建元元狩之间,文辞粲如也。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民倍本多巧,奷轨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严削为能齐之。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既通使大夏,而西极远蛮,引领內乡, ![]() 救人于戹,振人不赡,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义者有取焉。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夫事人君能说主耳目,和主颜⾊,而获亲近,非独⾊爱,能亦各有所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世俗,不争埶利,上下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为⽇者,各有俗所用。 ![]() 三王不同⻳,四夷各异卜,然各以决吉凶。略闚其要,作⻳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匹夫之人,不害于政,不妨百姓,取与以时而息财富,智者有采焉。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维我汉继五帝末流,接三代业。周道废,秦拨去古文,焚灭诗书,故明堂石室金匮⽟版图籍散 ![]() 太史公曰:余述历⻩帝以来至太初而讫,百三十篇。 太史良才,寔纂先德。周游历览,东西南北。事覈词简,是称实录。报任投书,申李下狱。惜哉残缺,非才妄续! 译文 从前颛顼(zhuān xū 专须)统治天下时,任命南正重掌管天文,北正黎掌管地理。唐虞之际,又让重、黎的后代继续掌管天文、地理,直到夏商时期,所以,重黎氏世代掌管天文地理。周朝时候,程林休甫就是他们的后裔。当周宣王时,重黎氏因失去官守而成为司马氏。司马氏世代掌管周史。周惠王和周襄王统治时期,司马迁离开周都,到了晋国。后来,晋国中军元帅随会逃奔秦国,司马氏也迁居少梁。 自从司马氏离周到晋之后,族人分散各地,有的在卫国,有的在赵国,有的在秦国。在卫国的,做了中山国的相。在赵国的,以传授剑术理论而显扬于世,蒯聩(kuǎi kuì 㧟愧)就是他们的后代。在秦国的名叫司马错,曾与张仪发生争论,于是秦惠王派司马错率军攻打蜀国,攻取后,又让他做了蜀地郡守。司马错之孙司马靳,奉事武安君⽩起。而少梁已更名为夏 ![]() 太史公从师唐都学习天文,从师杨何学习《易经》,从师⻩子学习道家理论。太史公在建元至元封年间做官,他忧虑学者不能通晓各学派的要义而所学悖谬,于是论述 ![]() ![]() 《周易·系辞传》说:“天下人追求相同,而具体谋虑却多种多样;达到的目的相同,而采取的途径却不一样。” ![]() ![]() ![]() ![]() ![]() ![]() ![]() ![]() ![]() ![]() ![]() ![]() ![]() ![]() ![]() 儒家以《诗》、《书》、《易》、《礼》、《舂秋》、《乐》等《六艺》为法式,而《六艺》的本文和释传以千万计,几代相继不能弄通其学问,有生之年不能穷究其礼仪,所以说儒家“学说广博但殊少抓住要领,花费了力气却很少功效”至于序列君臣⽗子之礼,夫妇长幼之别,即使家百之说也是不能改变它的。 墨家也崇尚尧舜之道,谈论他们的品德行为说:“堂口三尺⾼,堂下土阶只有三层,用茅草搭盖屋顶而不加修剪,用栎木做椽子而不经刮削。用陶簋吃饭,用陶铏喝汤,吃的是糙米耝饭和藜藿做的野菜羹。夏天穿葛布⾐,冬天穿鹿⽪裘”墨家为死者送葬只做一副厚仅三寸的桐木棺材,送葬者恸哭而不能尽诉其哀痛。教民丧礼,必须以此为万民的统一标准。假使天下都照此法去做。那贵*尊卑就没有区别了。世代不同,时势变化,人们所做的事业不一定相同,所以说墨家“俭啬而难以遵从。”墨家学说的要旨強本节用,则是人人丰⾜,家家富裕之道。这是墨子学说的长处,即使家百学说也是不能废弃它的。 法家不区别亲疏远近,不区分贵*尊卑,一律依据法令来决断,那么亲亲属、尊长上的恩爱关系就断绝了。这些可作为一时之计来施行,却不可长用,所以说法家“严酷而刻薄寡恩”至于说到法家使君主尊贵,使臣下卑下,使上下名分、职分明确,不得相互逾越的主张,即使家百之说也是不能更改的。 名家刻细烦琐,纠 ![]() ![]() 道家讲“无为”又说“无不为”其实际主张容易施行,其文辞则幽深微妙,难以明⽩通晓。其学说以虚无为理论基础,以顺应自然为实用原则。道家认为事物没有既成不变之势,没有常存不变之形,所以能够探求万物的情理。不做超越物情的事,也不做落后物情的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的主宰。有法而不任法以为法,要顺应时势以成其业;有度而不恃度以为度,要 ![]() ![]() 太史公职掌天文,不管民事。太史公有子名迁。 司马迁生于龙门,在⻩河之北、龙门山之南过着耕种畜牧生活。年仅十岁便已习诵古文。二十岁开始南游江、淮地区,登会稽山,探察禹⽳,观览九疑山,泛舟于沅⽔湘⽔之上;北渡汶⽔、泗⽔,在齐、鲁两地的都会研讨学问,考察孔子的遗风,在邹县、峄山行乡 ![]() 这一年,天子开始举行汉朝的封禅典礼,而太史公被滞留在周南,不能参与其事,所以心中愤懑,致病将死。其子司马迁适逢出使归来,在⻩河、洛⽔之间拜见了⽗亲。太史公握着司马迁的手哭着说:“我们的先祖是周朝的太史。远在上古虞夏之世便显扬功名,职掌天文之事。后世衰落,今天会断绝在我手里吗?你继做太史,就会接续我们祖先的事业了。现在天子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在泰山举行封禅典礼,而我不能随行,这是命啊,是命啊!我死之后,你必定要做太史;做了太史,不要忘记我想要撰写的著述啊。再说孝道始于奉养双亲,进而侍奉君主,最终在于立⾝扬名。扬名后世来显耀⽗⺟,这是最大的孝道。天下称道歌诵周公,说他能够论述歌颂文王、武王的功德,宣扬周、邵的风尚,通晓太王、王季的思虑,乃至于公刘的功业,并尊崇始祖后稷。周幽王、厉王以后,王道衰败,礼乐衰颓,孔子研究整理旧有的典籍,修复振兴被废弃破坏的礼乐,论述《诗经》、《书经》,写作《舂秋》,学者至今以之为准则。自获麟以来四百余年,诸侯相互兼并,史书丢弃殆尽。如今汉朝兴起,海內统一,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我作为太史都未能予以论评载录,断绝了天下的修史传统,对此我甚感惶恐,你可要记在心上啊!”司马迁低下头流着眼泪说:“儿子虽然驽笨,但我会详述先人所整理的历史旧闻,不敢稍有缺漏。” 司马谈去世三年后司马迁任太史令,开始缀集历史书籍及家国收蔵的档案文献。司马迁任太史令五年正当汉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汉朝的历法开始改用夏正,即以农历一月为正月,天子在明堂举行实施新历法的仪式,诸神皆受瑞纪。 太史公说:“先人说过:‘自周公死后五百年而有孔子。孔子死后到现在五百年,有能继承清明之世,正定《易传》,接续《舂秋》,意本《诗》、《书》、《礼》、《乐》的人吗?’其用意就在于此,在于此吧!我又怎敢推辞呢。” 上大夫壶遂问:“从前孔子为什么要作《舂秋》呢?”太史公说:“我听董生讲:‘周朝王道衰败废弛,孔子担任鲁国司寇,诸侯嫉害他,卿大夫阻挠他。孔子知道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政治主张无法实行,便褒贬评定二百四十二年间的是非,作为天下评判是非的标准,贬抑无道的天子,斥责为非的诸侯,声讨 ![]() ![]() ![]() ![]() ![]() ![]() ![]() ![]() 壶遂说:“孔子时候,上没有圣明君主,他处在下面又得不到任用,所以撰写《舂秋》,留下一部空洞的史文来裁断礼义,当作一代帝王的法典。现在先生上遇圣明天子,下能当官供职,万事已经具备,而且全部各得其所,井然相宜,先生所要撰述的想要阐明的是什么呢?” 太史公说:“是,是啊,不不,不完全是这么回事。我听先人说过:‘伏羲最为纯厚,作《易》八卦。尧舜的強盛,《尚书》做了记载,礼乐在那时兴起。商汤周武时代的隆盛,诗人予以歌颂。《舂秋》扬善贬恶,推崇夏、商、周三代盛德,褒扬周王室,并非仅仅讽刺讥斥呀’。汉朝兴建以来,至当今英明天子,获见符瑞,举行封禅大典,改订历法,变换服⾊,受命于上天,恩泽流布无边,海外不同习俗的家国,辗转几重翻译到国中边关来,请求进献朝见的不可胜数。臣下百官竭力颂扬天子的功德,仍不能完全表达出他们的心意。再说士贤能而不被任用,是做国君的聇辱;君主明圣而功德不能广泛传扬使大家都知道,是有关员官的罪过。况且我曾担任太史令的职务,若弃置天子圣明盛德而不予记载,埋没功臣、世家、贤大夫的功业而不予载述,违背先⽗的临终遗言,罪过就实在太大了。我所说的缀述旧事,整理有关人物的家世传记,并非所谓著作呀,而您拿它与《舂秋》相比,那就错了。” 于是开始论述编次所得文献和材料。到了第七年,太史公遭逢李陵之祸,被囚噤狱中。于是喟然而叹道:“这是我的罪过啊!这是我的罪过啊!⾝体残毁没有用了。”退而深思道:“《诗》、《书》含义隐微而言辞简约,是作者想要表达他们的心志和情绪。从前周文王被拘噤羑里,推演了《周易》;孔子遭遇陈蔡的困厄,作有《舂秋》;屈原被放逐,著了《离 ![]() 从前⻩帝以天为法,以地为则,颛顼、帝喾、尧、舜四位圣明帝王先后相继,各建成一定法度;唐尧让位于虞舜,虞舜因觉自己不能胜其任而不悦;这些帝王的美德丰功,万世流传。作《五帝本纪》第一。 大禹治⽔之功,九州同享其成,光耀唐虞之际,恩德流传后世;夏桀荒 ![]() 契建立商国,传到成汤;太甲被放逐居桐地改过反善,阿衡功德隆盛;武丁得有傅说辅佐,才被称为⾼宗;帝辛沉湎无道,诸侯不再进贡。作《殷本纪》第三。 弃发明种⾕,西伯姬昌时功德隆盛;武王在牧野伐纣,安抚天下百姓;幽王、厉王昏暴yín ![]() 秦的祖先伯翳,曾经辅佐大禹;秦穆公思及君义,祭悼秦国在殽战死的将士;穆公死后以活人殉葬,《⻩鸟》一诗诉其哀伤;昭襄王开创了帝业。作《秦本纪》第五。 秦始皇即位,兼并了六国,销毁兵器,铸为钟鐻,希望⼲戈止息,尊号称为皇帝,耀武扬威,专凭暴力,秦二世承受国运,子婴投降做了俘虏。作《始皇本纪》第六。 秦朝丧失王道,豪杰并起造反;项梁开创反秦大业,项羽接续;项羽杀了庆子冠军宋义,解救了赵国,诸侯拥立他;可他诛杀子婴,背弃义帝怀王,天下都责难他。作《项羽本纪》第七。 项羽残酷暴 ![]() 惠帝早逝,诸吕用事使百姓不悦;吕后提⾼吕禄、吕产的地位,加強他们的权力,诸侯图谋剪除他们;吕后杀害赵隐王,又囚杀赵幽王刘友,朝中大臣疑惧,终于导致吕氏宗族覆灭之祸。作《吕太后本纪》第九。 汉朝初建,惠帝死后帝位继承人不明,众臣 ![]() 诸侯王骄横放肆,吴王率先叛 ![]() ![]() 汉朝兴建五世,兴隆盛世在建元年间,天子外攘夷狄,內修法度,举行封禅,修订历法,改变服⾊。作《今上本纪》第十二。 夏、商、周三代太久远了,具体年代已不可考,大致取之于传世的谱牒旧闻,以此为据,进而大略地推断,作《三代世表》第一。 幽王、厉王之后,周朝王室衰落,诸侯各自为政,《舂秋》有些未作记载;而谱牒只记概要,五霸又 ![]() 舂秋以后,陪臣执政,強国之君竞相称王,及至秦王嬴政,终于呑并各国,铲除封地,独享尊号。作《六国年表》第三。 秦帝暴 ![]() ![]() 汉朝兴建以来,直到太初一百年间,诸侯废立分削的情况,谱录记载不明,主管的员官也无法接着记下去,但可据其世系推知其強弱的原由。作《汉兴已来诸侯年表》第五。 ⾼祖始取天下,辅佐他创业的功臣,都得剖符封爵,恩泽传给他们的子孙后代,有的忘其亲疏远近,分不出辈分,也有的竟至杀⾝亡国。作《⾼祖功臣侯者年表》第六。 惠帝、景帝年间,增封功臣宗属爵位和食邑。作《惠景间侯者年表》第七。 北面攻打強悍的匈奴,南面诛讨強劲的越人,征伐四方蛮夷,不少人以武功封侯。作《建元以来侯者年表》第八。 诸侯国⽇渐強大,吴楚等七国南北连成一片,诸侯王弟子众多,没有爵位封邑,朝廷下令推行恩义,分封诸侯王弟子为侯,致使王国势力⽇益削弱,而德义却归于朝廷。作《王子侯者年表》第九。 家国的贤相良将,是民众的表率。曾看到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对贤者则记其治绩,对不贤者则明其劣迹。作《汉兴以来将相名臣年表》第十。 夏、商、周三代之礼,各有所增减而不同,但总地来看,其要领都在于使礼切近人的情 ![]() ![]() ![]() 乐是用来移风易俗的。自《雅》、《颂》之声兴起,人们就已经喜好郑、卫之音,郑、卫之音由来已久了。被人情所感发,那远方异俗之人就会归附。仿照已有《乐书》来论述自古以来音乐的兴衰,作《乐书》第二。 没有军队家国就不会強大,没有德政家国就不会昌盛,⻩帝、商汤、周武王以明于此而兴,夏桀、商纣、秦二世以昧于此而亡,怎么可以对此不慎重呢?《司马法》产生已很久了,姜太公、孙武、吴起、王子成甫能继承并有所发明,切合近世情况,极尽人事之变。作《律书》第三。 乐律处于 ![]() ![]() ![]() ![]() ![]() 星气之书,杂有许多求福去灾、预兆吉凶的內容,荒诞不经;推究其文辞,考察其应验,并无什么特别之处。待到武帝召集专人研讨此事,并依次用轨度加以验证。作《天官书》第五。 承受天命做了帝王,封禅这样的符瑞之事不可轻易举行,如果举行,那一切神灵没有不受祭祀的。追溯祭祀名山大川诸神之礼,作《封禅书》第六。 大禹疏通河川,九川得以安宁;及至建立宣防宮之时,河道沟渠更被疏浚。作《河渠书》第七。 钱币的流通,是为沟通农商;其弊端竟发展到玩弄智巧,兼并发财,争相投机牟利,舍本逐末,去农经商。作《平准书》来考察事情的变化发展,这是第八。 太伯为让季历继位,避居江南蛮夷之地,文王、武王才得以振兴周邦,发展了古公亶⽗的王业。阖闾杀了吴王僚,夺取王位,降服楚国;夫差战胜齐国, ![]() 申、吕两国衰弱,尚⽗微*坎坷,终于投归西伯,为文王、武王之师;他的功劳为群臣之首,长于暗中设计权谋;头发斑⽩,受封于齐,建都营丘,成为齐国始祖。齐桓公不背弃与鲁国在柯地所订盟约,事业由此昌盛,多次会合诸侯,霸功显赫。田恒与阚止争宠,姜姓齐国于是瓦解灭亡。为赞美尚⽗的宏谋,作《齐太公世家》第二。 诸侯和部属对周无论是依顺的,还是违抗的,周公都安抚他们;他努力宣扬文德,天下都响应随和;辅佐保护成王,诸侯以周天子为天下宗主。隐公、桓公之际却屡屡发生悖德非礼之事,这是为什么呢?只因三桓争強,鲁国国运不昌。赞美周公旦的《金滕》策文,作《周公世家》第三。 武王战胜商纣,天下尚未协洽他便驾崩。成王年幼,管叔、蔡叔怀疑周公篡位,淮夷也起兵叛 ![]() ![]() 管蔡二叔辅佐武庚,想要定安商朝旧地;周公旦摄政,二叔不服,周公便杀死管叔鲜,流放蔡叔度,周公盟誓忠于成王,太任生育十个儿子,周室以宗族繁盛而強大。表彰蔡仲悔过,作《管蔡世家》第五。 先王后代延继不绝,舜、禹为此而感到⾼兴;他们功德美好清明,后代得以承其功业。百世享受祭祀,到了周时,封有陈国、杞国,后被楚国灭掉。齐田氏又使之兴起,舜是位多么了不起的人啊!作《陈杞世家》第六。 收纳殷的遗民,康叔始封邑。周公用商朝 ![]() 可叹啊,箕子!可叹啊,箕子!正确的意见没有被采纳,反被害迫装疯为奴。武庚死后,周朝封微子于宋。宋襄公在泓⽔之战中受伤,又有哪位君子称道?景公有自谦爱民之德,荧惑为之退行。剔成暴 ![]() 武王去世后,叔虞封邑于唐。君子讥讽晋穆公为儿子取名之事,武公终于灭而代之。献公宠爱骊姬,造成五世之 ![]() 重黎创业,吴国继承;殷朝末年,有简札记述鬻子为楚国始祖。周成王任用熊绎封为楚子,熊渠继承先世之业。楚庄王贤明,又恢复陈国。赦免了郑伯之罪,又因华元之言而班师回国。怀王客死于秦,子兰归咎屈原,楚君喜阿谀信谗言,终于被秦所呑并。赞美庄王的德义,作《楚世家》第十。 少康之子远弃南海,纹⾝断发,与鼋鬻相处,守在封山禺山,事奉大禹的祭祀。勾践受到夫差的困辱,于是信用文种、范蠡。赞美勾践⾝在夷蛮能修其德,消灭強大吴国以尊奉周室,作《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桓公东迁,信用太史之言。庄公派兵犯侵周土,割取庄稼,受到周王臣民的非议。祭(zhài,债)仲被宋胁迫结盟,郑国长期不得昌兴。子产的仁政,后世称道贤明。三晋犯侵征伐,郑终被韩呑并。赞美郑厉公接纳周惠王,作《郑世家》第十二。 骥耳骏马使造⽗彰名。赵夙事奉晋献公,赵衰(cuī,崔)继承他的事业,辅佐晋文公尊奉国王,终于成为晋国辅臣。赵襄子被困辱,却擒捉了智伯。主⽗遭臣子围困,掏雀充饥活活饿死。赵王迁琊僻yín ![]() ![]() 毕万在魏封爵,卜官预知其后代必昌盛。及至魏绛羞辱杨⼲,负罪完成与戎翟(dí,敌)媾和之命。文侯仰慕仁义,拜子夏为师。惠王骄傲自大,受到齐国秦国的攻打。安釐王怀疑信陵君,因而诸侯疏远魏国。魏终于被秦所灭,魏王假做了厮养卒。赞美魏武子佐助晋文公创立霸业,作《魏世家》第十四。 韩阙善积 ![]() 完子避难,出奔到齐国请求援助,田氏暗施恩惠于民相继五世,齐人歌颂他。田成子夺得齐国权政,田和成为诸侯。齐王建被*计说动,使齐迁于共。赞赏齐威王、齐宣王能冲破污浊之世而独尊崇周天子,作《田敬仲完世家》第十六。 周王室已经衰落,诸侯恣意而行。孔子伤感礼乐崩废,因而追研经术,以重建王道,匡正 ![]() 桀、纣丧失王道而汤、武兴起,周失其王道而《舂秋》一书问世。秦失其为政之道,陈涉发起反秦义举,诸侯相继造反,风起云涌,终于灭掉秦国。天下亡秦之端,始于陈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成皋台是薄氏的肇基之地。窦太后被迫到了代国,才使窦氏家族得以富贵。栗姬依仗地位尊贵而自骄于人,王氏才得以顺达显贵。陈皇后过于娇贵,终于使子夫受到尊宠。赞美卫子夫德行如此之好,作《外戚世家》第十九。 汉⾼祖设诡计在陈擒拿韩信;越、楚之民慓悍轻捷,于是封其弟刘 ![]() ![]() ⾼祖率军反秦,刘贾加⼊其行列,后被英布攻袭,丧失了他的荆、吴之地。营陵侯使人游说感动吕后,被封为琅琊王;被祝午 ![]() ![]() 天下平定后,⾼祖亲属已不多。齐悼惠王先长大成人,镇守东部国土。齐哀王擅自出兵是因为对诸吕用事感到愤怒;驷钧耝暴乖戾,朝廷不准立其为帝。厉王亲属內部yín ![]() 楚霸王围汉于荥 ![]() 与韩信一起平定了魏地,又打败赵国,攻取齐地,削弱了楚霸王的势力。继萧何之后成为汉相国,凡事不做变更,百姓得以安宁。赞美曹参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和才能,作《曹相国世家》第二十四。 运筹策划于帷幄之中,无形之中克敌制胜,子房谋划克敌制胜之事,没有智巧之名,没有勇武之功,从易处着手解决难题,从小处着手成就大事。作《留侯世家》第二十五。 六出奇计都被⾼祖采用,诸侯归附于汉;消灭诸吕之事,陈平为主谋,终于定安王室和家国。作《陈丞相世家》第二十六。 诸吕勾结, ![]() ![]() ![]() 吴楚七国叛逆,藩屏天子的同姓王中只有梁孝王抵御敌国;但他自恃宠爱夸耀前功,几乎遭到杀⾝之祸。表彰他能抵抗吴楚叛军,作《梁孝王世家》第二十八。 五宗封王以后,天子亲属融洽和睦,诸侯或大或小皆为藩屏,各得其宜,僭位而自拟于天子之事逐渐减少。作《五宗世家》第二十九。 当今皇上三位皇子被封为王,策文文辞典雅可观。作《三王世家》第三十。 末世争权夺利,而伯夷、叔齐兄弟却趋向仁义,为让君位,双双饿死,天下称赞他们的美德。作《伯夷叔齐列传》第一。 晏子节俭,管仲则奢侈:齐桓公因得管仲辅佐而称霸,齐景公因得晏子辅佐而国治。作《管晏列传》第二。 李耳主张无为而治,使百姓自化于善;清静寡 ![]() 自古做帝王的都有《司马法》,穰苴能够对其阐述发挥。作《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没有信、廉、仁、勇不能传授兵法论说剑术,兵法剑术与道相符,內可以修⾝,外可以应变,君子对此重视并以之为德。作《孙子吴起列传》第五。 太子建遇谗毁,祸及伍奢,伍尚救⽗,伍员逃奔吴国。作《伍子胥列传》第六。 孔子传述文德,弟子振兴其业,都成为师傅,教导人们尊仁行义。作《仲尼弟子列传》第七。 商鞅离卫到秦,能阐明实施他的治国之术,使秦孝公強盛称霸,后世遵循其法度。作《商君列传》第八。 天下忧虑连横秦将贪得无厌,苏秦能保存诸侯利益,约定合纵来抑制秦的贪婪強横。作《苏秦列传》第九。 六国合纵相互亲近,而张仪明了合纵的主张,所以能针锋相对,使联合起来的诸侯再次离散瓦解。作《张仪列传》第十。 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侵伐,称雄诸侯,是樗里、甘茂的良策。作《樗里甘茂列传》第十一。 席卷河山,围困大梁,使诸侯拱手而服事秦国,是魏冉的功劳。作《穰侯列传》第十二。 南面攻占鄢郢,北面摧毁长平守军,进而围困赵都邯郸,武安君是主将;破楚灭赵,是王翦的计谋。作《⽩起王翦列传》第十三。 涉猎儒墨的遗文,阐明礼义的纪纲, ![]() 喜爱门客、士人,士人归附薛公,为齐抵御楚、魏。作《孟尝君列传》第十五。 出于权变争得冯亭所献上 ![]() ⾝为富贵而能尊重贫*者,自⾝贤能而能屈就不肖,只有信陵君能够如此。作《魏公子列传》第十七。 舍⾝以救其主,终于逃离強秦,使游说之士向南趋赴楚国,这是⻩歇的忠义所致。作《舂申君列传》第十八。 能忍辱于魏齐,却扬威于強秦,推举贤能让出相位,范睢、蔡泽都有这样的美德。作《范睢蔡泽列传》第十九。 ⾝为主将施展谋略,联合五军国队,为弱燕报复了強齐侵凌的仇恨,洗雪了燕国先君的聇辱。作《乐毅列传》第二十。 能在強秦朝廷上陈述己意,又能对廉颇忍让谦恭,以尽忠其君,将相二人名重于诸侯。作《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 齐湣王丢失临淄后逃到莒邑,只有田单凭借即墨打败敌军驱逐骑劫,才保住齐国江山。作《田单列传》第二十二。 能用巧妙的说辞解除围城之患,轻视爵位利禄,却以尽其志趣为乐。作《鲁仲连邹 ![]() 创作诗赋文章进行讽喻,连类比附来伸张正义,《离 ![]() 与子楚结 ![]() 曹沫凭借匕首使鲁国重获失去的土地,也使齐君昭信于诸侯;豫让守义,忠于其君而无二心。作《刺客列传》第二十六。 能够阐明自己的谋略,顺应时势推尊秦国,终于使秦得志于海內,李斯实为谋首。作《李斯列传》第二十七。 为秦开拓疆土,增聚民众,北面击败匈奴,据⻩河为要塞,依山岭为固垒,建榆中。作《蒙恬列传》第二十八。 平定赵国要塞常山,扩张河內,削弱西楚霸王的势力,彰明汉王的信义于天下。作《张耳陈馀列传》第二十九。 收拢西河、上 ![]() 黥(qíng,情)布以淮南之地叛楚归汉,汉王通过他而得到楚大司马周殷,最后在垓下打败项羽。作《黥布列传》第三十一。 楚军困迫汉军于京、索,韩信攻克魏、赵,平定燕、齐,使三分天下汉得其二,奠定消灭项羽的基础。作《淮 ![]() 楚汉相持于巩、洛,韩信为汉镇守颍川,卢绾断绝了项羽军队的粮饷。作《韩信卢绾列传》第三十三。 诸侯背叛项王,唯有齐王在城 ![]() 攻打城池,战于旷野,获功归报,樊哙、郦商是出力最多的战将,不仅随时听命汉王的驱遣,又常和汉王一起摆脫危难。作《樊郦列传》第三十五。 汉朝天下初定,文治条理未明,张苍担任主计,统一度量衡,编订律历。作《张丞相列传》第三十六。 游说通使,笼抚诸侯;诸侯都亲附汉朝,归汉成为藩属辅臣。作《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想要详细了解秦楚之际的事情,只有周緤最清楚,因为他经常跟随⾼祖,参加平定诸侯的军事活动。作《傅靳蒯成列传》第三十八。 迁徙豪強大族,建都关中,与匈奴和亲;明辨朝廷之礼,制订宗庙仪法。作《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季布能改其刚戾而为柔顺,终于成为汉朝名臣;栾公不被威势所迫背叛死者。作《季布栾公列传》第四十。 敢于犯颜強谏,使主上言行合于道义,不顾自⾝安危,为家国建立长远方案。作《袁盎朝错列传》第四十一。 维护法律不失大节,言称古代贤人,增长君主之明。作《张释之冯唐列传》第四十二。 敦厚慈孝,不善言辞,敏于行事,致力于谦恭,堪为君子长者。作《万石张叔列传》第四十三。 恪守节 ![]() ![]() 扁鹊论医,为医家所尊奉,医术精细⾼明;后世遵循其法,不能改易,而仓公可谓接近扁鹊之术了。作《扁鹊仓公列传》第四十五。 刘仲被削夺王爵,其子刘濞(bì,必)受封做了吴王,适逢汉朝初定天下,让他镇抚江淮之间。作《吴王濞列传》第四十六。 吴、楚叛 ![]() ![]() 智谋⾜以应付近世之变,宽厚⾜以得人。作《韩长孺列传》第四十八。 勇于抗敌,仁爱士卒,号令简明不烦,将士归心于他。他《李将军列传》第四十九。 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匈奴常为中原祸害,为要了解強弱时势,设防征讨,作《匈奴列传》第五十。 拓直曲曲折折的边塞,扩展河南之地,攻破祁连山,打开通往西域各国的道路,击败北方匈奴。作《卫将军骠骑列传》第五十一。 大臣和宗室以奢侈浪费争⾼強,只有公孙弘节⾐缩食为百官表率。作《平津侯列传》第五十二。 汉朝已经平定国中,而赵佗能定安杨越以保卫南方藩属之地,纳贡尽职。作《南越列传》第五十三。 吴国叛逆,东瓯人斩杀刘濞,保卫封禺山,终为汉臣。作《东越列传》第五十四。 燕太子丹败散于辽东地区,卫満收拢其逃亡百姓,聚集海东,以定安真藩等部,保卫边塞而成为塞外之臣。作《朝鲜列传》第五十五。 唐蒙出使,经略西南,通使夜郞,而邛、笮之君请求成为汉朝內臣并接受朝廷所派官吏。作《西南夷列传》第五十六。 司马相如作《子虚赋》、《大人赋》之事,深得君主喜 ![]() 黥布叛逆,⾼祖少子刘长封为那里的国王,镇守江淮之间,安抚剽悍的楚地百姓。作《淮南衡山列传》第五十八。 遵奉法律、按照情理办事的官吏,不自夸其功劳贤能,百姓对其无所称赞,也没有什么过失行为。作《循吏列传》第五十九。 端正⾐冠立于朝廷,群臣没人敢说虚浮不实的话,汲长孺刚正庄重;好荐贤人,称道长者,郑庄慷慨有节 ![]() 自孔子去世以后,在京师没有谁重视学校教育,只有建元至元狩之间,文教事业灿烂辉煌。作《儒林列传》第六十一。 人们背弃本业而多巧诈,作*犯科,玩弄法律,善人也不能感化他们,只有一切依法严酷惩治才能使他们整齐化一,遵守社会秩序。作《酷吏列传》第六十二。 汉与大厦通使之后,西方极远的蛮族,伸长脖子望着內地,想观瞻国中文明。作《大宛列传》第六十三。 救人于难,济人于贫,仁者有此美德吧;不失信用,不背诺言,义者有可取之处。作《游侠列传》第六十四。 侍奉君主能使其耳目愉快,脸⾊和悦,同时得到主上的亲近,这不仅是美⾊招人喜爱,技能也各有特长。作《佞幸列传》第六十五。 不流于世俗,不争夺势利,上下无所阻碍,没有人能伤害他们,因善用其道。作《滑稽列传》第六十六。 齐、楚、秦、赵占卜者,各有随俗所用的方法。想要总览其要旨,作《⽇者列传》第六十七。 夏、商、周三代君主占卜之法不同,四方蛮夷卜筮风俗各异,但都以卜筮判断吉凶祸福。耝略考察卜筮的要略,作《⻳策列传》第六十八。 布⾐匹夫这种普普通通的人,不妨害政令,也不妨害百姓,据时买卖增殖财富,智者在他们那里可取得借鉴。作《货殖列传》第六十九。 想我大汉王朝继承五帝的遗风,接续三代中断的大业。周朝王道废弛,秦朝毁弃古代文化典籍,焚毁《诗》、《书》,所以明堂、石室金匮⽟版图籍散失错 ![]() ![]() 太史公说:我历述⻩帝以来史事至太初年止,共一百三十篇。 解析 《太史公自序》是《史记》的最后一篇,是《史记》的自序,也是司马迁的自传,人们常称之为司马迁自作之列传。不仅一部《史记》总括于此,而且司马迁一生本末也备见于此。文章气势浩瀚,宏伟深厚,是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的重要资料。 《自序》历述了太史公世谱家学之本末。从重黎氏到司马氏的千余年家世,其⽗司马谈重老庄之学术思想,司马迁本人成长经历,继⽗志为太史公,及其著述《史记》之始末,无不具备于篇中。但作者娓娓道来,错落有致,累如贯珠。叙写司马迁千余年家世,不过数百字,而系次井然。耕牧壮游,磊落奇迈的倜傥少年形象跃然纸上。⽗子执手流涕,以史相托付,场面又何其凝重。草创未就,横被腐刑,愤懑不平之辞,又使读者不噤掩卷叹息。特别是作者用相当篇幅序写六家的要旨,论道六经的要义,充分而深刻地反映了司马⽗子的学术思想。对儒、墨、名、法、道及 ![]() ![]() 《自序》明述了作书之本旨,概述了各篇的写作旨趣。一般说来,书之为序其义有二:一曰,序者,绪也,所以助读者,使易得其端绪也。二曰,序者,次也,所以明篇次先后之义也。《自序》可以说是兼此二义。推本舂秋,考信六艺,这一宗旨或殿于卷末,或冠于篇首,反复述明;又分别标明诸篇小序,申明为某事作某本纪,为某事作某年表等等,全书纲领体例,《自序》中莫不灿然明⽩。读者在读《史记》之前,须将《自序》篇 ![]() 《史记》自《⻩帝本纪》起百三十篇,合而论之,总是一篇。篇终必须收束得尽,承载得起,意理要包括得完,气象更要笼罩得住。《史记》的最后一篇以自序世系开始,逐层卸下,中载六家、六经两论,气势已极隆,后又排出一百三十段,行行列列,整整齐齐,最后又总序一百三十篇总目,其可谓无往不收,无微不尽。其文势有如百川汇海,万壑朝宗,难怪乎后世之学士文人有望洋向若之叹了。 wWw.iGmXs.cOM |
上一章 史记 下一章 ( 没有了 )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走下神坛的毛走下圣坛的周红墙内外贺龙生与死共和国秘使龙困与微行狼毒花明朝那些事儿 |
司马迁的免费历史小说《史记》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史记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史记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