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司马迁创作的完结历史小说作品 |
![]() |
|
闺蜜小说网 > 历史小说 > 史记 作者:司马迁 | 书号:10113 时间:2017/3/25 字数:6534 |
上一章 穰侯列传 下一章 ( → ) | |
穰侯魏厓者,秦昭王⺟宣太后弟也。其先楚人,姓羋氏。 秦武王卒,无子,立其弟为昭王。昭王⺟故号为羋八子,及昭王即位,羋八子号为宣太后。宣太后非武王⺟。武王⺟号曰惠文后,先武王死。宣太后二弟:其异⽗长弟曰穰侯,姓魏氏,名厓;同⽗弟曰羋戎,为华 ![]() ![]() ![]() ![]() 昭王七年,樗里子死,而使泾 ![]() ![]() ![]() ![]() ![]() ![]() 穰侯封四岁,为秦将攻魏。魏献河东方四百里。拔魏之河內,取城大小六十馀。昭王十九年,秦称西帝,齐称东帝。月馀,吕礼来,而齐、秦各复归帝为王。魏厓复相秦,六岁而免。免二岁,复相秦。四岁,而使⽩起拔楚之郢,秦置南郡。乃封⽩起为武安君。⽩起者,穰侯之所任举也,相善。于是穰侯之富,富于王室。 昭王三十二年,穰侯为相国,将兵攻魏,走芒卯,⼊北宅,遂围大梁。梁大夫须贾说穰侯曰:“臣闻魏之长吏谓魏王曰:‘昔梁惠王伐赵,战胜三梁,拔邯郸;赵氏不割,而邯郸复归。齐人攻卫,拔故国,杀子良;卫人不割,而故地复反。卫、赵之所以国全兵劲而地不并于诸侯者,以其能忍难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数伐割地,而国随以亡。臣以为卫、赵可法,而宋、中山可为戒也。秦,贪戾之国也,而毋亲。蚕食魏氏,又尽晋国,战胜暴子,割八县,地未毕⼊,兵复出矣。夫秦何厌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北宅,此非敢攻梁也,且劫王以求多割地。王必勿听也。今王背楚、赵而讲秦,楚、赵怒而去王,与王争事秦,秦必受之。秦挟楚、赵之兵以复攻梁,则国求无亡不可得也。原王之必无讲也。王若 ![]() ![]() ![]() ![]() 明年,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首四万,走魏将暴鸢,得魏三县。穰侯益封。 明年,穰侯与⽩起客卿胡 ![]() ![]() ![]() ![]() ![]() ![]() ![]() 昭王三十六年,相国穰侯言客卿灶, ![]() ![]() ![]() 穰侯卒于陶,而因葬焉。秦复收陶为郡。 太史公曰:穰侯,昭王亲舅也。而秦所以东益地,弱诸侯,尝称帝于天下,天下皆西乡稽首者,穰侯之功也。及其贵极富溢,一夫开说,⾝折势夺而以忧死,况于羁旅之臣乎! 穰侯智识,应变无方。內倚太后,外辅昭王。四登相位,再列封疆。摧齐挠楚,破魏围梁。一夫开说,忧愤而亡。 译文 穰侯魏冉,是秦昭王⺟亲宣太后的弟弟。他的先世是楚国人,姓芈。 秦武王死后,没有儿子,所以立武王的弟弟为国君,就是昭王。昭王的⺟亲原是宮內女官称为芈八子,等到昭王即位,芈八子才称为宣太后。宣太后并不是武王的生⺟。武王的⺟亲称惠文后,死在武王去世之前。宣太后有两个弟弟:她的异⽗长弟叫穰侯,姓魏,名冉;她的同⽗弟弟叫芈戎,就是华 ![]() ![]() ![]() ![]() 昭王七年(前300),樗里子死去,秦国派泾 ![]() ![]() ![]() ![]() ![]() ![]() 秦昭王要诛杀吕礼,吕礼逃到齐国。昭王十四年(前293),魏冉举用⽩起为将军,派他代替向寿领兵攻打韩国和魏国,在伊阙战败了它们,斩敌二十四万人,俘虏了魏将公孙喜。第二年,又夺取了楚国的宛、叶两座城邑。此后,魏冉托病免职,秦王任用客卿寿烛为丞相。第二年,寿烛免职,又起用魏冉任丞相,于是赐封魏冉于穰地,后来又加封陶邑,称为穰侯。 穰侯受封的第四年,担任秦国将领进攻魏国。魏国被迫献出河东方圆四百里的土地。其后,又占领了魏国的河內地区,夺取了大小城邑六十余座。昭王十九年(前288),由魏冉 ![]() 秦昭王三十二年(前275),穰侯任相国,带兵进攻魏国,使魏将芒卯战败而逃,进⼊北宅,随即围攻大梁。魏国大夫须贾劝说穰侯道:“我听魏国的一位长吏对魏王说:‘从前梁惠王攻打赵国,取得了三梁,拿下了邯郸;而赵王虽然战败也不肯割地,后来邯郸终于被收复。齐国人攻打卫国,拿下了国都,杀死了子良;而卫人即使受辱也决不割地,后来丧失的国都仍归卫人所有。卫、赵两国之所以家国完整,军队強劲,土地不被诸侯兼并,就是因为他们能够忍受苦难,爱惜每一寸土地。宋国、中山国屡遭进犯又屡次割地,结果家国随即灭亡。我认为卫国、赵国值得效法,而宋国、中山国则当引以为戒。秦国是个贪婪无厌,凶恶暴戾的家国,切勿亲近。它蚕食魏国,呑尽原属晋国之地,战胜暴鸢,割取八个县之多,土地来不及全部并⼊,可是军队又耀武扬威地出动了。秦国哪有什么満⾜的时候呢?现在又使芒卯败逃,开进了北宅,这并不是敢于进攻魏都,而是威胁大王要求多多割让土地。大王切勿接受它的要求。现在若大王背弃楚国、赵国而与秦国讲和,楚、赵两国必定怨恨而背离大王,而与大王争着买好秦国,秦国必定接受它们的做法。秦国挟制楚、赵两国的军队再攻魏都,那么魏国想要不亡国是不可能的。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讲和。大王若打算讲和,也要少割地并且要有人质作保;不然,必定上当受骗。’这是我在魏国所听到的,希望您据此来考虑围攻大梁的事。《周书》上说‘要想到上天的意旨不是固定不变的。’这就是说天赐幸运是不可多次得到的。秦国战胜暴鸢,割取八县,并非是兵力精良,也非计谋的⾼超巧妙,而靠的主要是运气。现在秦国又打败了芒卯,兵⼊北宅,进而围攻大梁,以此看来是自己把徼天之幸当作了常规,聪明的人不是这样的。据我所知魏国已经调集了全部上百个县的精兵良将来保卫大梁,看来不少于三十万人。以三十万的大军来守卫七丈⾼的城垣,我认为即使商汤、周武王死而复生,也是难以攻下的。轻易的背着楚、赵两军国队,要登七丈⾼的城垣,与三十万大军对垒,而且志在必得,我看从开天辟地以来直到今天,是不曾有过的。攻而不克,秦军必然疲惫不堪,大梁攻不下而陶邑却定要丧失,那就会前功尽弃了。现在魏国正犹疑未决,可以让它少割土地先拢住它。希望您抓住楚、赵援军尚未到达大梁的时机,赶快以少割土地来收服魏国。魏国正当犹疑之际,会把得到以少割土地换取大梁解围的做法看作是有利的上策,一定想这么办,那么您的愿望就会实现了。楚、赵两国对于魏国抢先与秦国媾和会大为恼火,必定争着讨好秦国,合纵便因此瓦解,而后您再从容地选择对象个个攻破。况且,您要取得土地也不一定非用军事手段呀!割取了原来的晋国土地,秦军不必攻坚,魏国就会乖乖地献出绛、安邑两城。这样又为您打开了河西、河东两条通道,原来的宋国土地也将全部为秦国所有,随即卫国必会献出单⽗。秦军不动一兵一卒,而您却能控制全面局势,有什么索取不能得到,有什么作为不能成功呢!希望您仔细考虑围攻大梁这件事而不要使自己的行动冒险。”穰侯说:“好。”于是停止攻梁,解围而去。 第二年,魏国背离了秦国,同齐国合纵 ![]() 第三年,穰侯与⽩起、客卿胡 ![]() ![]() ![]() ![]() ![]() ![]() ![]() 昭王三十六年(前271),当时相国穰侯与客卿灶商议,要攻打齐国夺取刚、寿两城,借以扩大自己在陶邑的封地。这时有个魏国人叫范睢自称张禄先生,讥笑穰侯竟然越过韩、魏等国去攻打齐国,他趁着这个机会请求劝说秦昭王。昭王于是任用了范睢。范睢向昭王阐明宣太后在朝廷內专制,穰侯在外事上专权,泾 ![]() ![]() 穰侯死于陶邑,就葬在那里。秦国收回陶邑设为郡。 太史公说:穰侯是秦昭王的亲舅舅。秦国之所以能够向东扩张领土,削弱诸侯,曾经称帝于天下,各国诸侯无不俯首称臣,这当是穰侯的功劳。等到显贵至极豪富无比之时,一人说破,便屈居下位,权势被夺,忧愁而死,何况那些寄居异国的臣子呢! 解析 本篇是战国末期秦国穰侯魏冉的专传。 魏冉是秦宣太后之弟,运用杀伐手段拥立宣太后之子昭王即位,又凭着他与昭王的特殊关系在秦国独揽大权,被封为穰侯,四次为相,起用名将⽩起,连续东伐,攻城略地,战绩卓著。太史公为其立传既着眼于“苞河山,围大梁,使诸侯敛手而事秦”的功绩;又有意揭示其最后“⾝折势夺而以忧死”的原因。传文中对穰侯由发迹到忧死的全过程作了确切而简要的记述。这样一位权势赫赫的人物何以“一夫开说”而“⾝折势夺”呢?传文中揭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他假秦国的武力专注于攻齐。“以广其陶邑”经营自家的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这是与秦孝公之后的历代秦王着眼于统中一国的战略目标背道而驰的。其二,他“擅权于诸侯”“富于王室”对秦王权政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他的垮台具有必然 ![]() 清吴见思对本传曾作过如下评论:“穰侯事大都备于《范睢传》,此只用点次法,以须贾说词及苏代书词,两篇出⾊,前后以简略相配,以成章法。”(《史记论文》)从本传的章法特点看,吴氏的说法是正确的,但他没有指明太史公何以不惜篇幅揷⼊这两大段说词和书词,而这恰恰是太史公行文的周到、细密之处。其实引⼊大段的说词和书词旨在说明处于飞⻩腾达时期的穰侯已经露出了垮台的肇端。须贾已经看到穰侯一味经营陶邑的用心,所以劝穰侯不可围攻大梁,否则“陶邑必亡,则前功必弃”苏代的书词则正是后来范睢“一夫开说”的注脚。因此,这两段说词和书词在传文中居于重要地位,是表达传旨不可或缺的部分。 Www.IgMxS.CoM |
上一章 史记 下一章 ( → ) |
孙子兵法三十六计走下神坛的毛走下圣坛的周红墙内外贺龙生与死共和国秘使龙困与微行狼毒花明朝那些事儿 |
司马迁的免费历史小说《史记》由网友提供上传免费章节,闺蜜小说网只提供史记的存放,我们仅是一个广大网友免费阅读交流的小说平台,尽力最快速更新史记的免费章节,用心做最好的免费小说网。 |